查文庫>弟子規> 【精】讀《弟子規》有感

讀《弟子規》有感

【精】讀《弟子規》有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弟子規》有感1

  讀了《弟子規》後,我覺得最喜歡、最認同的一句是“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我對它的理解是:長輩沒有坐下的時候,幼小不應該坐下;長輩坐下的時候,長輩允許幼小坐下的時候才能坐下。背了《弟子規》我漸漸地想在生活中也要表現出像《弟子規》裡所說的一樣去行動。所以,我決定回到老家的時候,在眾多親人們面前表現出“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如果我這樣做的話,肯定能得到長輩們的稱讚、表揚。

  有一天,我的爸爸媽媽帶我去姑姑的水廠裡看狗狗,那裡的狗狗五顏六色,非常可愛。我看完狗狗坐著姑姑的摩托車 到了她家裡,姑丈在睡覺,我和姑姑輕輕地走到了客廳,姑姑坐了下來,但是我還沒有坐,等姑姑叫我坐下的時候我才坐下,接著,姑姑非常奇怪,她問我,你為啥叫你坐你才坐呢?我繪聲繪色地對姑姑說:“弟子規裡有一條叫做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姑姑露出了滿意的笑容,誇我長大了,懂得尊敬長輩了。

讀《弟子規》有感2

  聞著淡淡的書香,輕輕翻開《弟子規》,“入則孝”是那樣引人注目,也讓我懂得了許多,許多……

  古往今來,孝的故事仍在百姓口中流傳,“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我在《弟子規》中最先讀懂的一句話,它的意思是說:“父母在叫喚你時,你一定要有回應,不要遲緩,父母的要求,你要儘可能地滿足他們,千萬不要因麻煩而不做”。“子路借米”就生動地詮釋了這句話的內涵。

  子路是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在子路很小的時候,家裡十分窮。有一天,他的父母很想吃白米飯,可是,家裡早就沒有米了,怎麼辦呢?子路決定到親戚家裡去借。他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山,終於借到了米,讓父母吃上了白米飯。

  比起子路,我真的是差很遠,還記得幾天前,媽媽讓我去買油,我嫌太遠,就不去,結果讓媽媽去買油忙活了大半天,又得為我們煮飯炒菜,可最後,我還嘟囔著:“這麼久才開飯!”媽媽聽了,連飯都沒有吃就悄悄地到房間去了。

  如今回想起來,我真是羞愧萬分,原來那時媽媽不是因為累,而是女兒的那一番冷漠的話語刺痛了她的心吶!

  父母是我們做兒女的在世界上最大的恩人,再也不會有第二個和他們一樣愛你的人了。別人為你做了一點點事,你就會對別人說謝謝,你可曾想過,父母對你幾十年如一日的無私的照顧,你對他們說過“謝謝”嗎?自己養了幾十年的孩子,長大後卻不孝敬自己,那種心痛的感覺只有當父母的才體會得到啊!“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我雖然還小,但是讀《弟子規》讓我明白,“孝”是自己對父母最好的回報。

  《弟子規》的確是一本好書,讓我百讀不厭。它讓我懂得孝敬,懂得感恩,懂得如何做一個有德行的人,真是受益無窮啊!

讀《弟子規》有感3

  新學期來到了,我們班級的背誦內容改成了《弟子規》。

  《弟子規》主要講的就是我們做孩子,學生應該做的事。比如說:孝順、有禮貌,書裡其中有一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要馬上回答,父母讓我們做什麼事的時候,不能偷懶。

  可是想一想我自己呢。爸爸媽媽讓我幹什麼事的時候,我總是拖拖拉拉。而且他們招呼我過去的時候,我也緩緩慢慢,有時候我還不答應他們。不過以後我一定服從爸爸媽媽,他們讓我做事我也會盡我的'全力去做。

  書中還有一條: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講的是如果父母有病了的話,爸爸媽媽吃的藥要我們先嚐一下。要晝夜侍候父母,不能離開一步。

  我又回想起我小的時候:那次,我生病了。晚上的時候,爸爸媽媽一會兒給我拿藥,一會兒給我量體溫,忙的不可開交。一夜都沒有睡覺,一直守在我的身邊寸步不離。

  而媽媽有病的時候我卻沒有一步不離地守在她身邊。我也就給她拿了一下水。不過以後我也會像她對我那樣寸步不離地守在她身邊。

  在生活中,爸爸媽媽為我做了很多事。而我卻沒有給爸爸媽媽他們做太多事。不過以後我決定一定幫助爸爸媽媽幹一些活來回報他們。我一生也不會忘記父母對我的恩情的!

讀《弟子規》有感4

  好朋友,讓我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假期。每次背誦時,都讓我深深地感嘆道;“做一個好孩子有多麼重要。”書裡的小故事讓我百看不厭。尤其是回想起課堂上老師講的有關《弟子規》裡的故事,更讓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

  每當我給爸爸媽媽背誦時,我就感覺到自己特別開心,因為我從中明白了許多道理。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平時我看到一天因工作忙碌而疲勞的媽媽,我就會端來一盆溫水,親自用小手洗大腳,看到媽媽臉上露出甜甜的笑容,我顯得更加快樂!自從讀了《弟子規》,我學會了和小朋友們相處要平等博愛,說話要講究信用。因為“凡是人,皆需愛。”課下,我和小朋友說話時總是很友善,說到做到,小朋友們都願意和我一起玩耍,因此,我也擁有了更多的好朋友。漸漸地,我發現我與《弟子規》已經形影不離了,它就是我的良師益友,因為它的出現,讓我學會了做人,更學會了做事,我開始長大了。

讀《弟子規》有感5

  《弟子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它凝聚著儒家千年處世哲學與生存的智慧。“孝”“悌”“仁”“愛”是《弟子規》的核心思想。

  它教導我們在家中要孝順父母,體諒父母,出門在外要敬重兄長,說話也要恭敬、謹慎。為人處世要講誠信,要博愛大眾,親近仁義,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學習他們身上的優點,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做到“有則改,無加警”。假如還有餘力的話,那麼,再去讀其他的書,去研究其他的學問。

  在中國古典文學這條滔滔大河中,也許《弟子規》無法與擁有上千年曆史的經典古著相比,但它也給我們很多啟迪,很多遐思,因為貫穿這本書始終的是儒家千年的智慧,是孔子的處世哲學。

  讀了《弟子規》,我明白了什麼是“孝”。《弟子規》講:“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也就是說,如果尊長生病了,小輩要先把藥嘗一嘗,要白天黑夜伺候在病人身邊,不要離開尊長的病床。看到這句,我十分後悔而且愧疚。最親的父母生病了,我也只是草草地問下父母身體是不是不舒服,要不要吃藥或是去醫院?父母通常也會為了不讓我擔心就說沒事。在這之後,我們心中會惦記著他們的病情嗎?不會!因為我們對父母不夠在意,只要我們認真對待父母,就能發現長輩眼角多了幾絲褶皺的皮膚。我在看《錢文忠解讀〈弟子規〉》的時候,還看到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故事名叫《臥冰求鯉》。說的是王祥早年喪母,他的繼母朱氏並不慈愛,經常在王祥的父親面前說這個兒子的不好,所以王祥從小連父愛都沒有。但是父母患病的時候,王祥依然衣不解帶地伺候。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王祥都努力滿足。有一年冬天,繼母依然想吃鯉魚,可河水已經結了厚厚的冰,王祥就赤身臥在冰上祈禱,突然冰裂開了,跳出兩尾鯉魚。這個故事也被列入了《二十四孝》中。作為小孩子,現階段的“孝”也就是聽從父母的教導,認真學習,讓父母少為我們操心。

  讓我們一起遵守古人的道德禮儀,用行動彌補道德的巨洞,學《弟子規》,做文明人,做有仁愛之心的文明人。

讀《弟子規》有感6

  曉霧將歇,清風徐來,我邁著輕快地步伐來到學校。

  當我輕輕拿起那本薄薄的《弟子規》時,覺得既熟悉又陌生。我大聲朗讀裡面的每一節,每一個字!卻發現有好多的內容,令我慚愧。我已上初二了,不再是那個單純的小女孩了,理解能力已提升,怎麼會再看不懂這《弟子規》的內容呢?

  我羞愧?書上說的規矩,我究竟做好了哪一樣?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面對《入則孝》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平時爸媽叫我,我總是慢慢地回應,即使讓我做個簡單的事,我總是先皺著眉跟父母嘮叨一番,才不情不願地幹。我做的不對吧!父母教我,我還發瘋似的說他們煩的,他們有時就罵了我兩句,我都會想離家出走。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間到了,媽媽喊我吃飯,而不聽話的我卻始終沉迷於精彩的電視節目中不肯離去,媽媽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應付,等到爸爸媽媽都吃完了,我也沒有去。等到節目結束了,我有感覺肚子餓了,走出房間一看,桌上已沒有飯菜了。我氣憤極了大喊:“媽媽,我要吃飯,怎麼沒有了呢?”媽媽急急忙忙的從房間走出來:“沒有了!你要吃飯?我給你去做。”於是媽媽急匆匆的為我去做飯。

  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是太不應該了。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他們溫暖的大手緊握你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暖和的懷抱;當我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的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對我們無私的付出。你們發現過嗎?他們頭上已悄悄爬上歲月的痕跡——因我們而生——那一絲絲銀髮?

  想著,想著,我鼻子酸酸的,接著往下讀,《弟子規》還告訴我們,與兄弟姐妹要友好相處,懂得珍惜光陰,講誠信,有愛心,仁德兼備?

  我不敢再讀下去了,也不敢再看一眼,惶恐之中把《弟子規》合起來。我捫心自問:我哪一點兒符合《弟子規》的要求呢?懺悔的同時,反覆思量自己。我一定要做好自己,養成良好的習慣?良久,我又輕輕拿起《弟子規》,認真地讀了起來。

  就從今天起,就從這一秒起,讓我們認真學習《弟子規》,踐行《弟子規》,把她作為我們一生言行的準則。

  請大家跟我一起高聲朗誦《弟子規》吧!

讀《弟子規》有感7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而構成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古代聖賢所創造的啟蒙經典。自從讀了《弟子規》後,我深有感觸。

  “弟子規,聖人訓,守孝弟,次謹信”,這幾句話的意思是: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自己的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在《弟子規》眾多經典名句當中,這幾句是我最喜歡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雖然做到了孝敬父母,尊重長輩,但是,卻沒有做到友愛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次,媽媽買了一些零食回來,妹妹正在做作業,並不知道有吃的,於是,我自個兒痛痛快快的吃了一頓。結果,妹妹做完作業後看到一包包空零食袋,號啕大哭,我還不以為然,昂著頭,興高采烈地玩電腦去了。還有一次,我和表弟在旱冰場滑旱冰,表弟不小心摔倒了,手脫了臼,大哭大嚷著要回去。我無可奈何,依依不捨地離開了旱冰場。在回家的路上,我不停的責罵表弟,說他是懦夫、毛毛蟲等弱不禁風、經受不了風雨的事物。現在想起這些事來,我真是覺得無地自容、羞愧不已。

  “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我們中華民族就有許多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的人,就拿孔融來說吧:孔融在四歲時,家人買梨給他治瘡,可孔融覺得自己應該關愛關心自己的人,便將大梨讓給了別人,自己只吃最小的梨。以後我也要像孔融學習,更加關愛自己的兄弟姐妹,處處想到他們,有好的東西時與他們共同分享,而他們有困難時,我也要主動伸出援助之手,,當他們煩惱時,也要為他們排憂解難,和他們共同開心,共同憂傷,團結互助。

  今後,我一定會做到“首孝弟,次謹信”,與親人共處一片藍天,互相關愛幫助。而《弟子規》也將陪伴我走過以後的人生!

讀《弟子規》有感8

  中華上下五千年,經典古籍倍出,就算是泛泛之輩也能列舉一二。我向來是不慕什麼風花雪月的酸詞的,但卻深深歡喜著古人的詩文。如同品嚐一杯香茗,淺嘗斟酌,緩緩入味。最喜的古籍當是《弟子規》一文,它雖不是長篇論述,卻顯精緻,蘊含哲理。今有幸拜讀此文,在此略發見解。

  今之世人免不得相交,世人有善惡之別,有嫻雅粗俗之別,亦有風俗之別。八方異士相交,混跡於社會之間,最免不得衝撞口角,更甚者大打出手,拳腳相加。何必?《弟子規》有云:“言語忍,忿之泯。”世人皆不願吃虧倒爭得面紅耳赤,有時退讓寬容倒是更金貴的。待人處世貴在以德服人,重在親善。不消說“勢服人,心不然;禮服人,方無言。”無論何時何處何人,都理應謹記一個“理”與“善”字。安定和諧皆是人人所向往的,國家亦是。“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泛愛眾》篇告之世人:處世間,人與人,應友善。四海之內皆兄弟,同是炎黃子孫,共承一脈,凡遇事先講“善”,四方有愛,豈不善哉?

  中國者,方圓九百六十萬平方千米也。國之大,欲昌盛,順民心。核心價值觀流淌心河,盛於各方,則國首要,講民主,為人民。《弟子規》中一句“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此意教導國之領袖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應有“事諸父,如事父”之感悟。在其位,謀其政。當摒棄“腐敗潮”,事事躬親力行也,弘揚正氣樹新風。最怕是,一富一貧兩景色。政府應當表率行,即訪民間,抓好扶貧是首要。國之心,裝人民;國之順,在領袖;國之昌盛,當靠人民大家。不可弄虛作假,不可貪汙腐朽,不可只光喊口號便無行動,萬萬不可棄人民之不顧。國再大,也須領袖,慎行執權,謹“富強”目標,腳踏實地。此後昌盛,普天同樂,豈不樂哉?

  莘莘學子自當是國之棟樑,首要事,愛讀書。學子讀書,貴在自覺自立。讀書若不力行,但學文,長了浮華,又何如?讀書若只力行,不學文,任憑己見,卻昧理真。《弟子規》中教導“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讀書應當“勤”,博覽群書深研究,理應抱有“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之悟。任誰皆須一番努力才能有所成功,倘一時不成,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加倍功夫後,終會見月明。學子們,當秉著一顆赤誠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雖人智有高低之別,綿薄之力當出。懷揣著自強不息之民族精神,用才華全副武裝。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人才強國,豈不壯哉?

  人民者,愛國也,敬業也,誠信也,友善也,萌理想之芽!

  社會者,自由也,平等也,公正也,法治也,綻燦爛之花!

  國家者,富強也,民主也,文明也,和諧也,結自強之果!

  人民,社會,國家,齊聚。共築一箇中國夢。

  愚輩之見,雖不高明,但也盡心焉爾矣。有感而發,萬望不至一片批聲。

  後記:

  昨夜有感《弟子規》,傾身奮筆枕上書。

  小輩在此訴衷腸,字字珠璣滿腔血。

  核心價值駐心間,能人妙士領風騷。

  仰天長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讀《弟子規》有感9

  今天,老師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非常難的數學題,我不管怎麼想,就是想不出來,當老師問我們會還是不會時,我原本想不懂裝懂,矇混過關,可是,我忽然想到《弟子規》中講到的:“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便把那道數學題記在了本子上,下課後,我就跑到老師辦公室去問老師,最後,老師教會了我那道題。第二天,數學老師還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誇獎了我勤學好問呢!!!!!!!

讀《弟子規》有感10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字文,讀《弟子規》有感。”最近我讀了一本為<弟子規>,書中一個個孝敬父母,關心朋友的故事深深的迷住了我。 弟子規中有很多意味深長的故事,書中沒寫一段都會有一段註解,接著就是意味深長的故事,有教人尊敬師長的故事;有教人怎樣孝敬父母的故事;有教人改正自身缺點的故事……等等一些耐人尋味的故事。

下面我說兩個故事給大家聽聽吧。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勿行賴,讀後感《讀《弟子規》有感》。”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你,應該及時答應,不要拖;父母要求你做的事,要認真去做,不要拖拉偷懶。這一句話有兩個因孝敬父母而千古留名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叫做孝心感天。話說古時候,有一個叫王祥的人,他的生母很早就死了,他爸爸又給他找了一個後媽,王祥的後媽對他很不好,一天,她的繼母想吃魚,可現在是大雪紛飛的冬天,於是,他跑到滿是冰的湖面上打了一個洞,忽然,兩條小鯉魚從冰洞中竄了出來,直接跳入了他的網中。

之後繼母為了刁難他,又說想吃烤熟的黃雀,王祥立馬抓了一隻烤熟給他後媽吃,可他後媽吃完還想吃,,王祥又拿著網子出去了,剛一出門一大堆黃雀飛入了王祥的網子,鄉親們紛紛議論,說:孝心感天啊! 第二個故事:有一個叫孟宗的人,她的母親生了一場大病,非常可憐,經過醫生檢查之後發現沒病,原來是想吃竹筍了冰天凍地的冬天哪裡有竹筍,孟宗急得大哭,眼淚滴在地上,一棵棵竹筍從土中鑽出,孟宗的孝心感天動地了啊!

讀《弟子規》有感11

  中華民族積澱五千年曆史文化,薪火相傳,形成了優良傳統美德,彰顯於世界文明史。從朱熹的《童蒙須知》,到王應麟的《三字經》,再到李毓秀的《弟子規》,幾代大師巨儒,秉承儒家教育傳統,注重優良品德從日常行為抓起,先立德,後立身,因此,中華啟蒙教育理論為世人所共同推崇,成為人類社會寶貴的精神財富。

  《弟子規》乃儒家聖賢之古訓,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撰的。“規”即規範,指的是儒家的傳統思想。全書以《論語·學而篇》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用三字經形式闡述而成。它從日常倫理、出門居家、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求學做人及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闡述聖哲的智慧和人生態度,詮釋人類賴以生存的傳統價值觀,主張凡事從身邊做起,從自己做起,有諸己,求諸人,其國學高論、名師大德和哲人聖言,為國內外儒、釋、道各家共同倡導,被視為人際交往的禮儀規範和求學做人之根本。

  首先,《弟子規》告誡人們要孝敬父母親,友愛兄弟姐妹。孝悌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又曰“舉忠臣與孝子之門”,這是因為守孝道者必有一顆善良仁慈之心,推此仁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必能服務於大眾,為天下人謀利益。所以,有人提議把孝道列為考察干部的必備條件,這並非沒有道理。從治身,到治家,再到治國,孝行是創造和諧社會、安樂生活的重要因素。

  其次,《弟子規》告誡人們要慎言謹行,講求信用。“若無規矩,不成方圓。”社會是有文明準則的,穿著整潔,舉止文雅,戒菸節酒等,都是個人修養的體現,作為員工也代表著公司的形象,應予充分重視。做人也是要講信用的,“誠者有信,仁者無敵”,唯有誠信待人,才能贏得信任。我公司曾因產品包裝的小小失誤,寧願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而召回該批的全部產品,為的就是贏得客戶的信任,樹立起過硬的品牌。正因為如此,公司多次被評為“A級誠信單位”。

  再次,《弟子規》告誡人們要親愛民眾,親近仁者。一個人如果對親人、同事、朋友、客人親仁,必定會贏得廣泛的尊敬,從而樹立起崇高的威信。我國領導人的親民形象贏得了東西方社會的普遍讚譽,我們也經常說:“員工哪怕失去了一根稻草,公司也願意用金條去換回。”公司對員工的一片愛心,也贏得了員工對公司的無限忠誠,而這正是公司衝破困難走向輝煌的重要保證。

  最後,《弟子規》告誡人們要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一個愛學習的員工必定是充滿朝氣的,一個學習型的企業也必定是充滿活力的。唯有學習,才能跟上時代前進和企業發展的腳步,與時俱進。

  《弟子規》可讀可悟,可言可行,至平至常,至神至聖,是治學、修身、齊家之範本,亦為正心、做人、立業之經典,各個階層人物、各種年齡人、各行業職員細讀這篇文章,定會感受到中華美德的深厚底蘊,沉浸於情感教育的字裡行間,從而深受其感染和薰陶。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中華國土是名副其實的禮儀之邦,但由於西方價值觀的影響,當今社會出現了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道德淪喪等現象,我們有必要透過學習經典來突出人本思想和人文關懷,傳承精神文明和傳統美德,建立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