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弟子規> 【熱門】《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感

【熱門】《弟子規》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弟子規》讀後感1

  媽媽今天讓我讀了一本叫《弟子規》的書,這本書明確提出了孝順父母的四個基本要求,和日常生活中子女應該做到的八件事情。書中有幾句給我印象特別深,比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它的意思是要求我們在父母呼喚的時候應該很快的答應;父母命令我們做事情的時候,不應該以各種理由推託,應該很快地按父母意願去做;父母教我們的時候,應該恭敬地聽;父母責備我們的時候,應該順承他們,不能狡辯。就這幾點,我就做的不夠,可能大多數小朋友也做的不到位吧。

  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感到非常慚愧,我的行為與書上所說的相差甚遠。這本書告訴了我應該怎麼樣去孝順父母,還告訴我必須先學會孝再學文。當今社會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卻忽略了對孩子“孝”的教育。中國古代的傳統美德就是以孝為先,古人尚能如此,為何我們現代人就做不到呢?

  《弟子規》讀後感2

  學習《弟子規》有些年頭了,記得第一次接觸《弟子規》還是在我上幼兒園的時候。那時候,我認識的字有限,只是按照幼兒園老師的要求死記硬背,雖然背誦得比較流暢,咬字也算準確,但對於《弟子規》的內容我根本就參悟不透。

  小學一年級開始,透過老師在課堂上聲情並茂的講解,同時也看了相關的動漫劇情,加之自己開始識字,懂得逐字逐句去慢慢體會理解其中的內涵。所以到現在,已經讀三年級的我,終於明白了《弟子規》上所闡述的內容。

  一年級的時候,在老師和爸爸媽媽的督導下,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按照《弟子規》“謹”章節中所宣揚的內容,來規範自己的日常生活習慣和作息,慢慢地去體會“時間”觀念,懂得了人生只一世,匆匆幾十載的意義。在不浪費時間的基礎上,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玩耍、休息時間,儘量做到勞逸結合地去學習。透過一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我能夠在不需要大人的監督和催促的情況下,自己起床、洗漱、就餐、著衣、上學。付出必有收穫,這一年我受到老師和親友的多次表揚,學習成績也非常理想。

  二年級的時候,全部的《弟子規》我可算是倒背如流了,我開始慢慢學習並按照《弟子規》中“入則孝”和“出則悌”章節中所宣揚的內容來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

  如果說能做到“謹”的規定需要的是堅持,那做到“入則孝”和“出則悌”這兩章的內容,需要的就是培養自己有一顆愛心和孝心,並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將其貫徹實施。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些對於我來講,都能夠做得非常好,但“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這一句做好了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打小我就愛感冒,為了我這看似壯碩,實則體虛的小破體格,十年來,可沒少讓我的父母憂心。我的班主任邵老師給了媽媽一個非常好的建議,那就是“閉上嘴,邁開腿!”雖然我沒能減肥成功,但二年級這一年的時間,我的體質明顯比以前好了許多,這與我“邁開腿”有很大的關係。鍛鍊多了,我身體也就越來越好了,身體好了,“貽親憂”的問題當然也就迎刃而解啦!

  三年級了,我很高興我的班主任還是邵老師!這一個學年,我會將《弟子規》中“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這四個章節的內容,身體力行地做到並做好,爭取秉承聖人訓,做一名新時代至孝、至親、至禮、至信,德才兼備的好學生!

  《弟子規》讀後感3

  《弟子規》,是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弟子按照孔子的言行寫出來的一本書,最近老師也在讓我們背誦,為的是也讓我們記住怎麼才能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好人。

  我一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就想到了自己:媽媽叫我過來我都是慢吞吞才走過去。媽媽叫我做事,我就拖拖拉拉的,今天的事明天干,明天的事後天干。直到讀到那兩句話,媽媽說一我不說二,對我可有幫助了!

  我讀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就很少和爸爸媽媽吵架了,反而聽從爸爸媽媽的意見,慢慢改正我的缺點增強我的優點,使我儘量快點變成一位好學生。

  我讀到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我就很少擅自做主了。以前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現在都要向我的上級爸爸媽媽請示一下這能不能做。能,那我就去做;不能,那我就不做。

  總而言之,《弟子規》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把我從一個調皮的孩子變成了一個規範的學生。

  《弟子規》讀後感4

  我曾經讀過弟子規,很有感觸,給我印象最深的這句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認真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批評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

  以前這些我做的很不好,媽媽說上一句,我就會頂上三句,我把水被扔到了地上,媽媽正在批評我。我還會頂嘴,我還會悄悄地說:“怎麼了!”。爸爸讓我下樓買東西,我就賴在床上,怎麼說都不下去,我會小聲地說:“想讓我下去,沒門兒!”

  自從讀了這本弟子規,我就不跟媽媽頂嘴了,媽媽說的意見我都虛心接受,有一點做得不太好,就是媽媽讓我下樓買東西,我就躺在床上當沒聽見。我現在正在努力的改掉這個毛病。

  這本弟子規給我了很大的教育,我喜歡這本書。

  《弟子規》讀後感5

  弟子規是一本很有名的書,主要講了孝敬父母,關心兄弟姐妹……其中最讓我感嘆的是孝敬父母的句子。

  親友疾、藥先嚐的意思是:父母親得病的時候,要先幫父母嘗一下藥。

  父母呼、應勿緩的意思是:父母叫你的時候,不可待慢,得馬上去父母身邊。

  父母命、行勿懶的意思是:父母叫你幹什麼的時候,不能偷懶不做。

  父母教、須敬聽的意思是:父母給你講道理的時候,得認真聽。

  這些道理只要明白了,所有人就都會孝敬父母!

  《弟子規》讀後感6

  “欲修大道者,應先修良知良能。”

  感謝我的老師,讓我們熟背《弟子規》,從而讓我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了傳統文化,建立起自己內在的規範、獨特的思想、行為的準則,能在自覺自信下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四獨好少年。

  每當我與父母有意見不統一的時候,我總是會想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每當我有承諾於人的時候,我必定會記得“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父母總是讓我默背且理解“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在我平時的班級管理中真的讓我受益非淺。

  讀弟子規,讓我懂得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的人格也更將健全。今後在我人生的道路上,不論遇到多少挫折和失敗,必將牢記“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弟子規》讀後感7

  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段《弟子規》的意思是,父母叫你時應該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回用父母。父母叫你做事要利索的去做,不要去偷懶。父母教導我們的時候是對我們好,應該恭敬地傾聽。做錯事了,長輩教導我們時應虛心接受,不能狡辯。不能讓父母傷心生氣。看到這兒我心裡非常內疚,以前爸媽叫我我都不聽,只顧玩,媽媽讓我做事,我都叫姐姐去做,嗯,都把爸爸媽媽的話當耳邊風,每當他們教我做人處事時,都不當回事,每當他們說我時,我都會頂嘴。

  讀了《弟子規》,讓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多麼不懂事。從此以後我要改掉這些毛病,決不犯錯,聽從爸媽的話,不再讓爸媽傷心,做個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8

  學了《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當父母生病的時候,煎好的藥湯,我們應該先嚐一嘗。還要不分晝夜的在病床旁服侍兵種的父母,一刻也不能離開。“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使用別人的物品,必須明確的提出請求,以徵得別人的同意。倘若不徵求別人的意見就去使用別人的'物品,這樣的行為就是偷竊。借用別人的東西,用完了要及時歸還,這樣以後要是有什麼急需,再次借用的話就不難了。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倍皆要。”讀書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要記,眼要看,口要讀。對於讀書來說這三點都很重要。當然,《弟子規》的內容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親愛的同學們,希望你們也和我一樣,加入到誦讀國學經典的活動中來,讓我們把經典傳承下去。

  《弟子規》讀後感9

  《弟子規》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屬於傳統蒙學讀物中面世較晚,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一種讀物,這本書分“入則孝”,“出則 弟”,“謹”,“信”,“泛愛眾”,“親仁”等幾個部分,特別講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

  學了《弟子規》,我學到了先做到孝敬父母,與兄弟姐妹互敬互愛,日常語言行為要小心謹慎,對人要有誠信。我也要好好學習,聽父母的話,尊敬父母,要有禮貌,多和品行好的人在一起。要養成好的習慣,改掉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不在背後議論別人,談論別人的缺點。

  《弟子規》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很多道理和待人的禮節,我很喜歡。

  《弟子規》讀後感10

  假期時,我按照老師的安排,學習背誦了國學文章《弟子規》,文章中雖然有很多的意思不太明白,但也學習到了很多東西,我們自己也按我們自己的理解,做了很多事情。文章中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規 聖人訓 守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和長輩,關心愛護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學習。假期中,我做到了尊敬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聽他們的話,為他們做我們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今後,我會更多的學習《弟子規》中的知識,更好的理解。

  我覺得學習國學,就是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能讓我們更文明,更有禮貌,更懂事,更有利於我們現在的小學生成長。所以我以後要多讀書,特別是國學方面的書,多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等我長大了,好做一個傳播中國國學的學者。

  《弟子規》讀後感11

  假期裡,我又讀了一遍《弟子規》,它教育我們: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這段話的意思是:親人有過錯,我們就要去勸說,表情要和顏悅色,聲音要溫和。如果,親人仍然不聽勸,也不要生氣,依然繼續。親人仍然不聽時,就哭著求他。即使捱打,也不後悔。這段話讓我知道了親人有錯時要如何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每次讀《弟子規》我都有新的收穫,讓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