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弟子規> 關於弟子規讀後感(精選5篇)

弟子規讀後感

關於弟子規讀後感(精選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弟子規讀後感(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讀後感1

  《弟子規》通篇都對我們有深刻的教育意義,但有句話一生都應牢記在心,會使人受益匪淺。即“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每個人雖然都是單獨的個體,卻不能脫離群體而存在。“滴水之恩將湧泉相報”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常記不忘,並時時想著報答。也可能會有別人對不起你的時候,但是不要怨恨在心,應儘快忘卻。

  常懷感恩之心,感恩父母的養育,讓我們健康成長;感恩兄弟姐妹的陪伴,讓我們不會孤單並懂得分享;感恩朋友的幫助,讓我們快樂生活。甚至於我們要感恩困難,讓我們學會勇敢;感恩挫折,讓我們不斷成長。對生活中的一切都滿懷感恩,感恩別人的幫助,並在別人有困難時伸出援助之手,將感恩之情傳遞,生活將更加美好。

  《弟子規》教給了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簡簡單單的話語卻內涵及其豐富,外延無限廣闊。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們要將其落實到行動中,內外兼修,成為更優秀的人。

  弟子規讀後感2

  當我讀到“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的時候,我感到十分羞愧,還沒有嚴重到“親有過”,只是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我就已經內心十分不耐煩了,總覺得時代變了,老古董的思想應該遺棄,連聽完的耐心都沒有,十分羞愧。父母的.養育之恩大過天,不應該如此不盡孝道。如今父母年事已高,似乎沒有精力再去表達什麼不滿,又或者是經歷國學洗禮後的我心態甚佳,在他們身上看到的是滿滿的關心、擔心和依賴。

  初入社會的我,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見識不同素質的人。遇到蠻不講理、惡言相向的人也十分尋常,此時我總在心裡默唸“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倒不是真的覺得對方是“流俗”,只是以此來勸慰自己,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學生一般單純友愛,不能期待所有事都順順利利,人總是要經受一些挫折才能成長。這讓我想起來廣譽遠部門的張經理的一個故事。小姑娘也是剛剛步入社會,因為打電話處理緊急事件,公交做過站,同時為了能儘快返回處理,一路小跑過紅綠燈,“啪”,雙腿跪地、血肉模糊、鞋都踢飛了一隻,經歷身體和心理上雙重摺磨,登時讓她想起弟子規中那句“事勿忙,忙多亂”,同時還安慰自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這真是印證了“餘力學文”這一節,“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中國國學博大精深,終有感觸,從此刻起,立志學習國學,品讀經典,傳承精華。

  弟子規讀後感3

  讀了弟子規後,使我深受教誨。今天我要踐行弟子規。

  吃午飯時,我看見媽媽還站著,我就想到了“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如果長輩還站著,晚輩不應先坐下;長輩坐定後,允許我們坐才可以坐下。於是,我等媽媽坐下,對我說:“坐下吃飯吧!”我才坐下。

  開始吃飯了,我想到了“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對飲食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適可而止,不要吃過量。我就把蔬菜、土豆和肉都夾在了碗裡,吃飽了,我就把碗筷都收拾好,端進了廚房。

  晚上睡覺時,我換上睡衣,我想起了:“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到汙穢。”帽子和衣服應當房子固定的位置,不要隨手亂丟亂放以免弄皺弄髒。我就把我的衣服全放在了床頭的凳子上,準備睡覺。

  今天我收穫不小,學習又踐行了弟子規,很開心。

  弟子規讀後感4

  讀一本好書,不僅能讓我們增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們真真正正能從中收益。初讀《弟子規》由於受年齡的限制,不能領悟其中的奧秘。在定崗實習學校,開展以《弟子規》為核心的新八德教育,我再次接觸到《弟子規》,對它進行了全面的解讀。

  《弟子規》,作者李毓秀,字子潛,山西絳州人。清康熙年間秀才,以教書為生。李毓秀根據當地童蒙教育需要,結合教書實踐,寫成《訓蒙文》。後經清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全書列舉了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禮儀,三字一句,淺顯易懂,音韻諧美,知識豐贍,是目前社會大眾開展道德教育、規範言行、防邪存誠,培育忠厚家風的德育讀物。

  在迫切需要加強道德建設的今天,《弟子規》對幫助現代人傳承中國文化,養正人格品行具有重要價值。不可忽視的是,在教孩子如何立身做人的同時,也要求家長必須按《弟子規》的要求,身教在前,率先垂範,成為子女效仿的楷模,讀後感《《弟子規》讀後感作文600字》。所以,《弟子規》是一本全民道德教育的經典讀本。在學習《弟子規》中,讓我的心靈得到三次進化。

  第一次淨化:“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昨晚接到通知,明天去三中,由教育局王寶寨局長為我們做講座。在講座上,王局長贈送了每一個實習生一本《弟子規》。我拿到手裡如獲至寶,當局長講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終於發現我做錯了什麼,當即用手機給父親發了一條認錯簡訊。以前父母責斥我們,我都會去反駁,讓親心傷,可是這本書告訴我們父母的話,不管對錯都不應該去頂撞,不可以讓父母傷心,就才是孝道!

  第二次淨化:“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許多孩子在課上管不住自己,這時教師用體罰,用責罵是不起絲毫作用的。不但不能使孩子改正缺點,還會讓孩子有逆反心理,任何懲罰不如去給孩子講道理,重德才是教育的根本!所以在課上我嘗試著用這種辦法教導學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次淨化:“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這句話本意是教導孩子不能讓父母擔心,出門回家都要和父母打招呼。同樣是教導學生,出教室一定也要告訴學生,回學校也要和老師見一面,這樣才不會讓老師擔心。

  許多事情,可以用經典給大家講明白,不需要老師批評指責或當面懲罰。用真心去感化學生,才會以德服人,才能真正為國家培育人才。

  弟子規讀後感5

  《弟子規》是我國古代幼兒傳統禮教經典,在以前《弟子規》就相當於現在《中小學生行為規範》但其的價值要遠遠超過後者。

  現在的人在閱讀之後不難發現《弟子規》從裡到外都滲透著儒家的氣息,在通讀之後淨是德行兩字貫穿了全文。儒家就是在強調透過對先賢的學習提升個人的德行。且可發現《弟子規》中的大多數句子就是有《論語》中直接簡化過來的。在儒家哲學體系中強調了社會等級與身份象徵,正所謂其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長幼有序尊卑各異。在森嚴的等級框架下透過仁愛等德治思想使社會和諧發展。而《弟子規》則是儒家治國中治民的初級教程。透過日常的行為規範,初步的構建等級框架,在這個框架下正常的發展後會形成一個較和諧較禮貌的社會風氣,正如鄰國日、韓。

  有些歷史常識的人會發現中國的歷史發展一直處於儒法並舉的相容式發展下幾度出現民富國強的大盛事。在倡導法治社會與國門大開的今天,在受到外來文化的侵襲中,國人的素質在逐漸的下降不僅80、90年代的人飽受罵名倚老賣老者不勝數。一系列社會為題不斷的暴漏出來昔日的禮遇之邦無顏再談禮法。反而效法我們的島國卻搜獲名譽。正是因為我們在發展經濟的時候忽略的文化的傳承,漸漸地我們的價值體制開始發生變化拜金,趨權附勢等不良風氣漸長。儒家思想左右華人2000餘年,當我們重新撿起他時會重骨子裡透出一股子親和力。不夠讓大學生來背誦《弟子規》實屬多餘,對經典的背誦給該是自發的背誦能引起自己共鳴的。

  這次的《弟子規》品讀活動最大的意義應是同學們在拜讀之後會自發的去閱讀其他傳統作品。透過對古代先賢的品讀與自身環境的辨別形成自己的一套價值體系,而對於《弟子規。》中的一些觀點,因為我們和作者處於不同的時代故我們只要領會其中的精神就好,不必一步一手的尊崇,正如魯迅言:取其精華,去其糟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