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弟子規> 《弟子規》讀書心得(精選15篇)

《弟子規》讀書心得

《弟子規》讀書心得(精選1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心得吧。千萬不能認為讀書心得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書心得(精選1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弟子規》讀書心得1

  《弟子規》是一本好書,多讀對我們有好處,可以幫我們改掉許多壞毛病。

  以前,我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我那時十分貪玩,有時間就去和同學們去玩。

  有一次,我出去玩。過了很久也沒有回家。媽媽到處找我,都不見我人影,媽媽就非常著急,到處去找我。過了一會兒,我玩累了,一回到家,媽媽就就對我說“你去哪裡了?我還以為你不見了呢!”媽媽是很著急,但我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情況。

  還有一次,我床上把被子蒙著頭睡,媽媽沒發現我,就出去找我,到處問同學我在那裡,但都沒問到。當媽媽回家時,她就發現我已經在床上熟睡了呢!真是有驚無險啊!

  我學了《弟子規》之中的“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無變。”這句話的意思是“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時也要向父母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我們。”之後,我就再也沒有這樣了。

  《弟子規》讀書心得2

  昨日,我在圖書館借了一本書,名叫《弟子規》。我把書翻了個遍,裡面的內容很深奧,但讀起來卻是朗朗上口。“泛愛眾”是這本書我最喜歡的一句了。

  “泛愛眾”,書裡說,就是以廣泛的愛心對待社會大眾。愛,是我們人類生活的紐帶,父母愛我,我愛我同學,同學愛老師,老師愛國家,我只說了“愛”的一面,可能這就是所謂的“小愛”吧,而“泛愛眾”不僅說的是要愛所有人,還要愛地球上所有的一切,校園的花花草草,國家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應該去愛惜和呵護的。

  也許有的小孩會說,爸爸媽媽的愛是最偉大的,爺爺奶奶的愛是償還無盡的。是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親朋好友,甚至全世界的人們都以“愛”而連線起來,我們人類就能和睦相處,但這遠遠還不夠,因為我們的吃穿住行,所有行動的一切都來源於大自然,只有愛自然,和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實現真正的“大愛”!

  《弟子規》讀書心得3

  學了《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當父母生病的時候,煎好的藥湯,我們應該先嚐一嘗。還要不分晝夜的在病床旁服侍兵種的父母,一刻也不能離開。“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使用別人的物品,必須明確的提出請求,以徵得別人的同意。倘若不徵求別人的意見就去使用別人的物品,這樣的行為就是偷竊。借用別人的東西,用完了要及時歸還,這樣以後要是有什麼急需,再次借用的話就不難了。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倍皆要。”讀書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要記,眼要看,口要讀。對於讀書來說這三點都很重要。當然,《弟子規》的內容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親愛的同學們,希望你們也和我一樣,加入到誦讀國學經典的活動中來,讓我們把經典傳承下去。

  《弟子規》讀書心得4

  讀過《弟子規》的"冬則溫,夏則?;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後我明白了做人首先要講一個"孝"字。我們要好好陷阱我們父母。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要隨時檢視父母的衣、食、住、行是否合理,不能讓父母擔心。既然古人都懂得,以"孝"為先,說什麼也不讓自我父母受罪,如果看到自我的父母受罪,而幫不上忙的話,就會十分心痛。我們也就應向他們學習,畢竟父母是生我們,養我們的最親的人,不論他們對我們多不好,我們也要抱著一顆感恩的心來孝敬我們的父母。我們英愛像古人一樣關心父母、愛護父母、孝敬父母、照顧父母。

  我們就應孝敬父母,感謝父母從心底裡感謝,一輩子為了子女幸福的每位父母。是他們給予我們一生的光明,我們就應孝敬他們,尊重他們啊!

  《弟子規》讀書心得5

  這幾天,我們班裡開展了“誦讀經典,感悟成長”的活動。我已把《弟子規》背得滾瓜爛熟。

  我雖然對它的`內容只是一知半解,但我知道它是我們成長道路上的航標。其中我感謝觸最深的一句話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的教誨,必須恭敬地聽從,並且銘記於心;當我們犯了錯誤,父母責備我們時,應當虛心的接受。遺憾的是我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好。

  記得那次寫週末作業,我不知道怎麼寫日記,更不知道寫什麼。我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沒有寫出一句話,心裡非常急躁,忍不住大發雷霆,把本子和筆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媽媽耐心地給我講解,我就是不聽,媽媽實在忍不住就吵了我一句,我就與媽媽大鬧了一場,把媽媽氣得都掉淚了。現在想起來,我非常的後悔。

  以後,我要認真領會《弟子規》裡的每一句話,並按照要求做事、做人,做一個懂事、聽話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書心得6

  一天我問爸爸,為什麼我的名字中會有個孝字。爸爸聽了給了我《弟子規》這本書,讓我仔細看這本書,就知道我名字的來歷了。

  我翻開第一頁,看到《弟子規》的總序,裡面前幾句寫的是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原來《弟子規》是聖人的訓導,我驚訝的發現,原來孝是放在第一位的。聖人教導我們首先要做到孝順。我理解了爸爸給我起這個名字的含義,爸爸還經常對我說一句話百善孝為先,以孝為做人的根本,做一個善良的人。

  《弟子規》的第一篇就是《入則孝》,主要講的是如何做才是孝:要做到父母的呼喚,還有父母安排做的事情要迅速、認真地去做。父母生病的時候要仔細照顧。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能讓父母擔憂。做個品德高尚的人,如果在品德上有了缺失,就會讓父母覺得丟臉。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做人。

  透過聖人說的有關孝的話,我認識到了要從平常的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做一個守孝道的孩子。

  《弟子規》讀書心得7

  讀了弟子規後,使我深受教誨。今天我要踐行弟子規。

  吃午飯時,我看見媽媽還站著,我就想到了“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如果長輩還站著,晚輩不應先坐下;長輩坐定後,允許我們坐才可以坐下。於是,我等媽媽坐下,對我說:“坐下吃飯吧!”我才坐下。

  開始吃飯了,我想到了“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對飲食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適可而止,不要吃過量。我就把蔬菜、土豆和肉都夾在了碗裡,吃飽了,我就把碗筷都收拾好,端進了廚房。

  晚上睡覺時,我換上睡衣,我想起了:“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到汙穢。”帽子和衣服應當房子固定的位置,不要隨手亂丟亂放以免弄皺弄髒。我就把我的衣服全放在了床頭的凳子上,準備睡覺。

  今天我收穫不小,學習又踐行了弟子規,很開心。

  《弟子規》讀書心得8

  寒假裡老師讓我們讀《弟子規》,剛開始我讀不懂,後來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我慢慢的有點理解了其中的一些道理。

  以前我媽媽管教我的時候,我總是不好好聽,有時候還反駁媽媽,不改正錯誤,還繼續犯和以前一樣的錯誤。但是自從讀了《弟子規》,裡面有“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就是父母教育我們的時候,要恭敬的聽從,我們犯錯父母責備我們的時候要聽從父母的話。從此,我決定以後爸爸媽媽教導我的時候,一定要想想弟子規裡是怎麼教我們的,慢慢改正以前自己的壞毛病。

  《弟子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本書,它講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尊敬父母,團結同學,敬愛老師。我要用心學習這本書,記住書上說的每一句話,做一個文明董事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書心得9

  在開學典禮那天,卓校長給我們講了《弟子規》的一些內容。當時,我對《弟子規》的第一感受就是這本書是一本好書,這本書可以教會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那天的古詩文課,劉老師讓我們每人都要買一本《弟子規》,買了書,回到家後,我便興致勃勃地讀了起來。《弟子規》裡的每一頁上都有一段短小精練的小故事和一個只有12個字的小道理。我覺得,這一頁裡不止只有這一段話和12個字,而是還有一把金子、一把能讓人成功的金子。可能一個人能否成功就把握在這幾個字間。初讀《弟子規》,我就受益匪淺,我懂得了許多道理:人應該孝敬父母;應該勤學、善問;有勇氣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時刻都不能放鬆自己等等。

  我想,對於《弟子規》這樣一本好書,我決不會輕視它,我會認真地將它讀完,把它背好。在《弟子規》中學做一個好人。

  《弟子規》讀書心得10

  在假期裡,我看了很多書,但是國學中的弟子規對我印象最深刻。

  弟子規分為八大片段,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

  弟子規,是作為弟子應該遵守的禮法和準則。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對父母要孝順,在入則孝裡面就講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叫,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的召喚,一定要及時回答,不能愛理不理的。父母的要求,一定要馬上執行不能偷懶。父母的教誨,一定要認認真真的聽從,不能當耳邊風。父母的責備,應當虛心接受,主動承認自己的過失。

  天下的父母沒有不愛自己的孩子的,弟子規中的入則孝中我明白了,應該對父母怎樣。使我明白了爸爸媽媽照顧我們不容易,以前我經常對爸爸媽媽大喊大叫的,現在我知道了爸爸媽媽原來這麼辛苦,平時只有一有時間,就可以幫爸爸媽媽打掃衛生,讓他們也不再那麼辛苦,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

  《弟子規》讀書心得11

  學校發給我們一本《弟子規》小書。開始我走馬觀花的看了一遍,不懂什麼意思。寒假在老父母的指導下又把《弟子規》拿出來認真地讀了一遍,原來《弟子規》是中國傳統聖賢教育的書籍,它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使我們懂得了什麼叫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儉節約,寬容大量,什麼是親情,友情……

  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氣。有一次,媽媽把飯做好以後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飯,我被精彩的電視劇迷住了,沒有答應。媽媽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飯,我不耐煩的回答:你們去吃嘛,我一會再來,喊我幹什麼嘛。媽媽說,飯快涼了,快點來吃吧!我還是等電視劇完了之後才到飯桌上去吃飯。還有一次,媽媽正在廚房裡幹活,叫我幫她把地掃一掃。我根本就沒有理她,只是在電腦上盡情的打遊戲。媽媽過了一會又喊了你把地掃了沒有啊?我還是沒有聽見。媽媽生氣的說:“你這孩子,沒有聽見我叫你嗎!”

  《弟子規》讀書心得12

  《弟子規》文字雖少,內容卻博大精深,我們學的還遠遠不夠,其精髓絕不是短時間內我們能感悟透的。但有一點,我認為:《弟子規》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有些提法、做法與現代社會不符,我們不能全盤肯定;而其實質性的東西並沒有改變,如講孝道、講友愛、講文明、將禮儀、講誠信、講修養等這些精髓的東西沒有變,而且永遠也不會變。這就要求我們學《弟子規》的知識及在踐行方面做到: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結合時代特點,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和發展,為其增添新的內容,做到日新又新我常新。

  普及以國學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將對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帶來深遠影響,亦將是我們民族復興經濟騰飛的堅實基礎和原動力。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做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和弘揚者。

  做,始於《弟子規》,為人之本也!

  《弟子規》讀書心得13

  《弟子規》,是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弟子按照孔子的言行寫出來的一本書,最近老師也在讓我們背誦,為的是也讓我們記住怎麼才能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好人。

  我一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就想到了自己:媽媽叫我過來我都是慢吞吞才走過去。媽媽叫我做事,我就拖拖拉拉的,今天的事明天干,明天的事後天干。直到讀到那兩句話,媽媽說一我不說二,對我可有幫助了!

  我讀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就很少和爸爸媽媽吵架了,反而聽從爸爸媽媽的意見,慢慢改正我的缺點增強我的優點,使我儘量快點變成一位好學生。

  我讀到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我就很少擅自做主了。以前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現在都要向我的上級爸爸媽媽請示一下這能不能做。能,那我就去做;不能,那我就不做。

  總而言之,《弟子規》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把我從一個調皮的孩子變成了一個規範的學生。

  《弟子規》讀書心得14

  我讀了《弟子規》中的兩句話是:“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們,勿亂頓,致汙移”。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要注重服裝儀容的整齊清潔,回家後衣、帽、鞋襪都要放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不要亂放亂擺,以免把衣帽弄髒。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一個人,他就是王安石,他還有一個故事呢,我給大家講一講吧:王安石是宋朝有名的宰相。據說,他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不太講究衛生,極少洗澡,整天弄得髒兮兮的。有一天,皇帝召見王安石和幾位大臣商議國家大事。談話時,一隻蝨子從王安石的衣領爬到了他的臉上,皇帝看見後偷偷的笑了,可王安石卻一點兒也不知道。後來這件事成了朝中大臣們的笑料。

  王安石雖然是有名的大政治家、大文學家,但他確實太不注重儀表了,我們可千萬不要有他這種毛病哦!

  《弟子規》讀書心得15

  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有一則故事讓我久久不忘。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有個孝子叫孟宗。他非常孝順父母,他的母親得了重病,一病就是三年,這可急壞了孟宗。

  有一天,孟宗坐在母親身邊,問她要吃什麼。母親說要是能喝上一碗熱乎乎的鮮嫩竹筍湯就好了。孟宗欲哭無淚,嚴冬臘月哪兒還有冬筍哪?

  為了滿足母親的願望,孟宗跋山涉水,可是連一個筍芽的影都沒有看見。於是孟宗抱著竹子大哭起來:“老天爺,幫幫我吧,幫我實現母親的心願吧!”也許是孝心感動了天地,此時,突然從地下猛地鑽出竹筍,而且有好幾株。

  孟宗頓時心花怒發,扛著一袋竹筍興致勃勃地回家去。說來也怪,母親一喝竹筍湯,病就很快好了。

  孟宗純純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也深深感動了我。我要為媽媽做幾件實實在在的事,讓媽媽開心,我也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