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弟子規> 《弟子規》高中讀後感500字(精選5篇)

《弟子規》高中讀後感500字

《弟子規》高中讀後感500字(精選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弟子規》高中讀後感500字(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弟子規》高中讀後感500字1

  最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真是受益匪淺。

  《弟子規》是一本國學教材的書,也是兒童啟蒙的經典讀物。讓我們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讓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它的意思是:不論用餐、就座或行走,都應該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這讓我想起了三年前的事,那時,我還小,是家裡的“小霸王”。只要家裡一開鈑,我就健步如飛地奔到座位上,一屁股坐了下去,就開始自顧自的吃起來,還沒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他們坐下吃飯時,我已經將菜盤給攪得一片狼籍,只剩下一些殘羹了。想到這,我真為以前的不懂事而感到羞愧。自從學了《弟子規》後,我懂得了應該如何尊敬長輩,做一個有禮貌的人。之後,每當吃飯時,我總會先把年邁的爺爺、奶奶給攙扶到座位上,等全家人都到齊了,我才開始動筷吃飯。

  透過《弟子規》的學習,我還懂得了許許多多的道理,如父母吩咐你的事,你不能拖延;你出門前,要和父母打一聲招呼,回來時要面見父母,讓他們知道你的習慣,這些雖然都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都要我們去認真學習,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學習《弟子規》不但可以提高一個人的修養過程,而且還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我會好好學習其中的道理,時時刻刻來鞭策自己,無論從思想上、品德上、學習上都要努力做得更好。

  《弟子規》高中讀後感500字2

  《弟子規》是一本教會人做人做事的智慧書籍,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一本必讀的教育讀物,歷經數百年而不衰,足見其魅力。我相信這本經典讀物會得到無數人的喜愛,不單單是引導我們如何約束和規範我們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帶給我們做人的道理。

  經典稱作為經典的重要一點就是,不管你讀多少遍,每次都會有新的理解與感悟,這也就是《弟子規》的魅力所在。朗朗上口的三言韻文,傳承了儒家思想,完美詮釋了儒家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的精髓,這些都是做人做事的原則。它教會人如何對待父母長輩兄弟,如何端正自己的行為,如何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如何做一個博愛,仁慈的人。舉例可謂面面俱到,可以說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對於作者細緻全面的講解,我表示由衷的佩服。每一條行為規範都可以做一個主題展開詳述,其中我對“入則孝”中的如何孝順父母有非常強烈的認同感。這讓我想到現在社會中的一些現狀,完全背離老祖宗的傳統。面對父母的批評,做子女的就應該順從的聽取教誨,而不是貿貿然頂撞。現代人生活的環境不一樣了,想法多了,聽不進去任何說的話,包括自己的父母,他們能當面頂撞,搞的父母都不敢當面說他的不是。父母在做錯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注意方式方法的耐心勸導,始終把孝和尊重放在首位。不管什麼時代,父母對子女的心永遠不會改變,他們最大的期望不是要子女大富大貴、出人頭地,而是平平安安。只有當你為人父母了,你才會理解這樣的心,養兒方知父母恩。

  我讀《弟子規》,為的就是及時發現自己的行為,及時改正自己忽略的不良行為,用書中的要求規範自己,鞭笞自己,讓自己做得更好。

  《弟子規》高中讀後感500字3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的結晶,是眾所公認的“最好的書”、“最有價值的書”。

  《弟子規》讓我更加自律。在一個星期四的早上七點,我的鬧鐘開始“催”我起床,因為今天要返校。可我心想:反正還有時間,再賴一會兒吧!突然,我想到了《弟子規》裡的“朝起早,夜眠遲”。於是我毫不猶豫的`起床去返校了。

  返校時,輪到陳老師檢查我的日記本,發現我字沒有寫好,一下子“多雲轉陰”了,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字沒寫好,回去再寫一篇,注意這次要認真寫。”

  回到家,我拿出日記本重寫,這不,我的老毛病有犯了:人身體歪著,頭低了下去,本子也歪著。這時我又想起了《弟子規》的“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的意思。我立馬人坐正,當然啦,字也寫好了。

  還有一次,我不小心買回來了一本有關愛情的書《《五百棵愛情樹》,當時我想都沒想就拿起來看了,忽然耳邊傳來我們讀的“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我就把這本書放掉,去看別的好書了。

  讀了《弟子規》,我發現我自己的生活習慣越來越好了:進父母房間先敲門,常常整理自己的書桌,將脫下的鞋子擺好……連媽媽都驚訝我的進步。

  《弟子規》讓我受益終生。願我,有一顆好學、向上的心,成為一個合格的好人。

  《弟子規》高中讀後感500字4

  俗話說的好,國有國規,家有家規,而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弟子規》。《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分為五各部分,分別是弟子在出家、出外、待人、接待和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由清朝賈存仁改編,改名《弟子規》下面,我來說說《弟子規》中幾個典型的守則。

  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這句話的意思是:事情雖小,但也不能善意妄為;物品雖小,但也不能私拿私藏。這句話讓我聯想到另一句話。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這兩句話都告訴我一個同樣的道理:千萬不能以為事情很小,而可以隨意妄為,積少成多,事情越做越大,終有一天,會變成無惡不作的壞人。親愛我,孝方難;親惡我,孝方賢。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親人疼愛自己,那麼敬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親人厭惡、討厭自己,自己仍能盡孝道,那才是真正的孝。事實的確如此,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好的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很不好的人,那是很難的。父母養育了我們這麼多年,恩情無以為報,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應該儘子女應盡的孝道,就算父母再怎麼難伺候,我們也要加倍孝順他們。

  《弟子規》雖然是一部古人用來要求自己言行的守則規範,但在現代社會,我們仍應遵守這些古訓,古人的守則規範,不要以為事小而可以擅為,也不要應為父母的脾氣而不忠孝道,比起古人,我們更應該以《弟子規》來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

  《弟子規》高中讀後感500字5

  讀了《弟子規》,它就像一盞明燈一樣指引著我,讓我在德行方面進步有了很大的提升。

  以前,每到吃飯的時候,媽媽叫我吃飯,我總是心不在焉,雖然嘴裡說著“馬上來”,可我還是一頭紮在電腦前玩遊戲,在媽媽的再三催促下我才不情願的把遊戲暫停去吃飯。現在想想,這是多麼不應該呀。現在,每當媽媽說吃飯,我會立刻放下手裡的遊戲,趕緊幫媽媽擺碗筷,搬凳子。因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以前,我生病發燒時,媽媽總是細心的照顧我,藥總是媽媽先嚐嘗再給我喝,晚上也會徹夜照顧我,而我呢,當媽媽身體不舒服時,還吵著媽媽陪著我出去玩,不讓媽媽休息,現現想想,自己都覺得臉紅,我以後會改的,媽媽身體不舒服時我會讓媽媽好好的休息,細心的照顧媽媽。因為“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以前,我做完作業,總時將作業本、書、文具等隨便一扔,搞得到處是我的東西。有時看完書後,桌上、地上、床上,到處是書,真是雜亂無章!而現在我都把書分類整理得井井有條地放在書櫃上。爸爸媽媽都說我像換了一個人一樣,還直誇我的房子整潔呢!

  透過讀《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多說請、謝謝、您好、對不起等禮貌用語,養成主動寫作業的好習慣,作業不磨蹭,這些我一定要謹記在心,時時刻刻用《弟子規》來教育自己,鞭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