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分享學生演講稿(通用13篇)
演講稿的內容要根據具體情境、具體場合來確定,要求情感真實,尊重觀眾。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用到演講稿的地方越來越多,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演講稿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弟子規》分享學生演講稿,歡迎大家分享。
《弟子規》分享學生演講稿 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xx班的黃**,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下面說說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凡是容易發生爭吵打鬥不健康的場所,如賭博、色情、網咖等是非之地,要勇於拒絕,不要接近,以免受到不良的影響。一些邪惡下流、荒誕不經的事也要謝絕,不聽、不看,不要好奇地去追問,以免汙染了善良的心性。孔夫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就是此意。
下面我要和大家分享一個相關的小故事。
上海有一位中學生聽朋友說,在網咖打遊戲很過癮,週末放假就偷偷地到網咖打遊戲,深夜被店員發現四肢僵硬,氣絕多時,死時兩眼仍注視螢幕、雙手還放在鍵盤上,店員嚇得趕緊報警!警方從死者遺體僵硬程度分析他已死亡超過三小時!同學們,網咖,賭博等是非場所,我們絕對不能去!
學習《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請大家和我一起踐行《弟子規》。
我的分享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弟子規》分享學生演講稿 篇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讀了《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是我就是沒有用在現實生活中。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透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學會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的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隨然我從小就讀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而每次被老師或家長誇獎一句就驕傲,得意的不得了。
第三: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想我都沒有人生目標,所以我才不會努力去辦好每一件事。
所以,以後我要按《弟子規》裡的規矩認真學習,認真去感悟,認真去實踐。
我每天詳細閱讀《弟子規》卻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有許多缺點。
《弟子規》中說:“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可是我偏偏和書作對,我的書桌上放著練習本,練習冊,漫畫書……所有和學習有關,無關的書全都放在書桌上,東一本,西一本,我的書桌成了“舊書攤”,要想找一本急用的書,有時比登天還難。現在我得好好收拾收拾,保持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弟子規》中還說:“出必告,反必面。”但是我出去玩卻常常忘記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沒有告訴媽媽,我回到家裡媽媽狠狠地說了我一頓,我讀過《弟子規》以後,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對,我出門時要和媽媽打招呼,回家時也要跟媽媽說一聲。這樣媽媽就不用擔心了。
我讀完了《弟子規》,瞭解了自己的缺點,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點,做一個完美的好孩子。
啟蒙經典之一《弟子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有的甚至都讀上百遍,可以倒背如流了。記得第一次深刻了解《弟子規》時是在父母大學網的有獎知識答題時。為了更好的參加活動,每天都更加認真去讀《弟子規》並且很好用心地去理解書中的第字每句,每讀一遍,自己對《弟子規》又加深了一遍理解,總之每多讀一遍,收穫都會多一點。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匪淺。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弟子規》分享學生演講稿 篇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弟子規》體會。
《弟子規》在我們這兒舉行了半個學期。班上的好人好事也很多,有拾金不昧,知錯能改,與家裡人很和睦,孝敬長輩等很多好的品德,《弟子規》感染了很多人,以前做的不足的事,學習之後都改正了,並且每個星期的《弟子規》感想同學們都寫得非常好。
我學習《弟子規》後,也體會到了如何對待生活、學習、父母……《弟子規》裡的“入則孝”教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每天為父母做些他們要去呀的事,自己表現好了,該做的做了,這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現啊!古人能為父母付出那麼多,那麼辛苦,而我們現在只不過是幫父母親做點小事,就推三阻四的,把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良傳統都發揚到哪裡去了?我們應做好,不要讓父母操心,健健康康的,品德學習都好,就是父母親最大的心願了。
“出則弟”則告訴我們對待兄弟姐妹,親親戚戚,長輩該怎樣。兄弟姐妹之間的和睦相處,也是孝敬長輩的一種方式。假如兄妹時間鬧矛盾,把一個家庭弄的很不和睦,這還算是兄妹嗎?可以說是仇人了,長輩們看到有多傷心。我以前很討厭我表弟,處處和我對著幹,每次我和他吵架,外婆總是嘆著氣把我們拉開。我知道外婆心裡一定很不好受看到我們這樣。所以兄妹之間的和睦是很重要的。對於長輩,既是年齡比我們大的人,我們應該尊重他們,這些都是《弟子規》告誡我們一定要做的。沒有他們,也就沒有我們,因此要尊重他們。
我們學習了《弟子規》的“信”,人與人相處就要講信用,否則將沒有朋友,他們都認為你是個偽君子,都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這樣就沒了誠信,自然朋友也會疏遠。
學習《弟子規》,讓我們的靈魂受到洗禮,昇華,做人的準則,《弟子規》都一一談到。骨血的大道理都教會了如何做人,學好他們,對我們一生都有幫助。
《弟子規》分享學生演講稿 篇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弟子規》是一本古老的中國小學課本,據說是清代李毓秀寫的。主要記錄聖人對學生的指示。讓我們體驗祖先的智慧,不僅瞭解古代文化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對他人彬彬有禮,如何為人處世。
這本書大概是說:我們要關心兄弟姐妹,關心長輩,懂得做人。
我看了《弟子規》最深刻的部分:“三年不下床,會醉得肉肉的。”這句話讓我覺得古人很重視父母的葬禮。父母去世後,他們三年不能喝酒,也不能吃肉。在這三年裡,他們想讓房子簡單明瞭,沒有什麼富人能出現。但是我們現代人能做到嗎?絕對不行!它們只能丟失一週。一個星期後,他們四處玩耍,喝酒,吃肉。現代人不會讓房子變得簡單。
“頭冠一定要直,心結一定要打,襪子一定要穿,什麼都要剪緊”教會我們出門要穿得整齊。比如你上學,一個人穿的很整齊,讓別人覺得校風一定很好。但是如果一個人頭髮不整齊,校服的扣子沒有扣好,別人就會誤以為校風很差。所以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在當今社會,你的形象也可能決定你的未來。如果兩個人同時去面試,學歷一樣,其他條件差不多,但一個穿著整齊,強調衣服衛生;一個人不注意自己的衣服,穿歪了。你覺得老闆會選誰?你找工作面試的時候,別人不僅會看你的學歷和能力,還會看你的形象。我們校園也提倡注意著裝整潔,保持良好形象。所以從小就要注意穿著整潔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以後的發展大有裨益。
《弟子規》分享學生演講稿 篇5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先治國,先修身,先修身。
這本書《弟子規》是基於第一任老師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順父母,愛護兄弟姐妹;其次,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言語行為都要謹慎,尤其是信用方面;那麼就要有一顆慈悲的愛心,對一切平等,對世間萬物善良,自覺保護生態環境;也要主動親近仁人,向他學習;最後,利用剩餘的時間和精力,學好其他有用的知識。
我們90年代的孩子,似乎每個人都有不同於別人的性格。有時候,我們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根本不會告訴父母。有時候,當我們回到家,我們會走進房間,根本不告訴父母。其實幕後的父母是極度擔心的。孩子在外面,他擔心自己是不是迷路了,被拐了。我們根本想象不到他們的焦慮,只能自己玩,想不到別人的感受。愛父母的時候要“出門告訴父母,但一定要面對”,也就是出門告訴父母你要去哪裡,回來要當面告訴父母我們回來了,讓他們放心。
有一次和哥哥姐姐們相處,可能是因為我們玩的太好了,所以我總是直呼他們的名字。可能是因為習慣了吧。我叫他們名字,他們也不當真。我的兄弟姐妹們從來沒有告訴過我任何抱怨。但其實他們背後可能有一些怨言,但他們不會對我說什麼,也許是怕我尷尬。我愛我的兄弟姐妹,所以我們應該“叫他們長輩,不要直呼其名,要叫他們“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因為他們是長輩而尊敬他們。
我喜歡不分大小和長輩說話。有時候,當我不同意他們的意見時,我總是大聲爭論,不分等級。有時候他們會教訓我一頓,但我總是左耳進右耳出,置之不理。其實他們心裡也很不滿意,但是不會嚴厲的罵我,我也不會想到這一點。當我們愛長輩的時候,要“先壓低聲音,再尊重長輩”,也就是和長輩說話的時候,聲音要柔和適中,不要大聲拒絕。雖然他們不會給他們一個非常嚴厲的教訓,但他們實際上內心很難過。
我們經常喜歡“敲門”這個動作,這個動作我們根本不用。其實別人的房間不是你隨意進出的。有些人可能不在乎,但有些人在乎別人進入他的假期。但是,進別人房間之前不敲門是個壞習慣。當我們尊重別人的時候,要“入門問救哪一個”,也就是入門之前,要敲門問“有人嗎?我能進來嗎?”不要衝進去。
《弟子規》中的行為規則是大三學生應該有的規則。我們應該遵循《弟子規》給我們的優秀品質指導,努力學習,繼承我們國家的傳統美德。道德在當今社會是不可或缺的。我們是祖國的花朵,一定要學習《弟子規》的優良品質,才能紮好德育的根。
《弟子規》分享學生演講稿 篇6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今年十一長假,我和媽媽沒有像往年一樣出去旅行,媽媽給我安排了經典國學的課程,其中學習了《弟子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這些熟悉的句子我已經熟記於心,它是一本終身受益的好書。《弟子規分七個部分,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它主要記載了聖人對學生的訓示,熱、讓我們體會了古人的智慧,不僅瞭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 養成好的習慣。
我背了《入則孝》後,改正了 很多缺點,現在爸爸媽媽的呼喚,我多能及時回答,不再慢吞吞的很久才回答。對於爸爸媽媽的教導和責備,我都會耐心的 聆聽和虛心接受,不再和爸爸媽媽強詞奪理。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使我明白了學習和品德上不如別人的話,要發奮努力,迎頭趕上去。而衣服和飲食上不如別人,不要放在心上,不可以產生攀比心。“衣貴潔、不貴華”,告訴我們穿的整齊乾淨就可以了。“對飲食,勿揀擇”告訴我們不可以偏食。
“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 增一辜“我們小學生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是難免的。要拿出勇氣,勇敢面對錯誤,知錯就改,不能因為掩飾凡下的錯誤就說謊,又犯下了另一個錯誤,會錯上加錯。
《弟子規》是我的良師益友,教我懂了很多知識,我會和它做一生的好朋友。
《弟子規》分享學生演講稿 篇7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按照鬱老師的要求,我們暑假期間要從《快樂暑假》上面自選5本以上的書來閱讀。我選的分別是《我愛你,中國》、《神話故事》、《科學童話》、《伊索寓言》、《中國漢字》還有《弟子規》,其中前面幾本,我每天都朗讀,而對於《弟子規》,父母要求我每天背誦一段,41段用了41天已經全部背誦完畢。
我感覺《弟子規》對我們生活很有幫助。它教會我們怎麼對待父母和長輩,也教會我們怎麼對待身邊的人和事情,甚至連怎麼穿戴吃飯、怎麼讀書、怎麼整理書籍都有很明確的要求。
有一次,有人按家裡門鈴,我正在玩IPAD, 媽媽讓我去開門,我坐著不動,媽媽就說“父母命,行勿懶”,我趕緊跑去開門了。我平時吃飯,不太愛吃冬瓜和木耳,家人又會從《弟子規》裡找到教育我的句子“對飲食,勿揀擇”。“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當我有時讀書不用心時候,我耳邊就有人會這麼說。
《弟子規》對於我們日常生活真的很有幫助哦!
《弟子規》分享學生演講稿 篇8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弟子規》是古人留下的最好的禮物。它是我們生活的一個模型,我對它有很深的理解。這本書是根據孔子的教導編寫的。它告訴我們許多原因。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孝敬父母,愛兄弟姐妹,言行謹慎。看到別人進步了,一定要虛心向他學習,對待大眾要平等善良。
孔子用1080個簡單的詞描述了生活中的131件事,每一件事都意味著一種人生哲學。“父母喊,應該不會慢。父母,不要偷懶。”是的,我父母生了我們,養了我們。他們為了我們一整天早出晚歸,沒日沒夜的跑來跑去。我父母回家時一定很累。我們應該為父母做一些不值一提的家務。我們要盡最大努力“服侍”父母,因為爸爸媽媽給我們的愛是不求回報的,我們的人生永遠不會結束!
“一切美德先孝順。週六晚上,做完作業後,我覺得很好,所以我想幫助累了一整天的媽媽做一些家務。我走進房子,看到媽媽的毛巾髒了。我趕緊撿起來,走到泳池邊。我先打了一盤清水,再加上一些開水,在媽媽洗衣服的時候把毛巾在水裡泡了幾分鐘,往水裡倒了點洗衣粉,用手使勁擦。水中立即出現許多小氣泡。我揉了幾下,用清水洗了幾遍,然後掛在衣架上。心裡很開心。
父母應該尊重他們教的東西。父母的責任必須得到尊重。“人的一生難免會犯錯,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錯事總要被媽媽說。當然,我不爭氣的眼淚也順著眼角流了下來,表面上不敢反抗,但心裡已經生出了很多不滿。但是看了《弟子規》,知道媽媽對我好,讓我可以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作為成年人總是整天嘮叨,我們就像一棵小樹。如果我們不為它修剪和修剪樹葉,我們永遠不會長成一棵直立的參天大樹。
弟子規則所講的每一個道理都給我帶來了啟示。從今以後,我一定要牢記古人的教誨,具有“孝、孝、信、愛、仁”的良好品德,做一個有禮貌的小學生。
《弟子規》分享學生演講稿 篇9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我的父母喜歡閱讀,我們的書架上有很多書。我最喜歡的閱讀是《弟子規》。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說實話,因為看了《弟子規》,我變得更孝順懂事了,老師和家長也經常表揚我。我太開心了!
之前我媽給我買了一份《弟子規》在網上下載,讓我自己看,但是單詞不多,看不懂,沒認真看。這個暑假,學校安排我們和家長一起讀《弟子規》,讓我們背下來。
於是假期和媽媽一起看了《弟子規》。我媽讓我先練看書,我字不多,就問我媽。她開始給我講這些單詞的發音,但很快就不耐煩了,因為我媽覺得我老是打擾她看書,就讓我自己查字典。透過查字典,我知道了很多新單詞。但是我不知道這些句子是什麼意思,所以我媽給我解釋了一下。她不確定有些句子的意思,就查了資料告訴了我。透過閱讀,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尤其是如何孝順父母,愛家裡的兄弟姐妹,也知道了外出、待人接物、學習的禮儀和規範。
我讀《父母教,你一定要聽;我們明白,父母教育我們的時候,我們要恭恭敬敬地聽。如果我們做錯了什麼,父母責備你,我們應該謙虛地接受。就算爸爸媽媽批評錯了,也不能頂嘴。家長喊,不要慢。父母的生活,不要偷懶。這句話讓我知道爸爸媽媽叫你快點行動。當爸爸媽媽需要你幫他們做事的時候,不要偷懶,要認真。所以我在家的時候,只要爸媽讓我做一件事,我就立馬去做,從不磨蹭,也不偷懶。
我又讀了一遍,“如果你有疾病,先試試藥。夜以繼日的等待,不睡覺”,知道親人生病了,還要在床邊照顧好病人,就這樣做了。開學不久,我媽就生了重病。失去液體後,她非常虛弱,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我和媽媽呆在家裡,給她倒水,給她拿藥,幫她暖床。有一天我媽想睡午覺,讓我給她熱點中藥。我怕空腹喝中藥對胃不好,給媽媽煎了個荷包蛋。上次快九點了,我媽還沒起床。我覺得我媽以前天天給我做早飯,我也應該報答我媽,所以我給我爸媽做了一碗荷包蛋,我媽很開心。我媽誇我,我說:“‘可是多少愛有一寸長的草,你得到的是第三縷春光’。雖然我報答不了我媽,但我要努力報答!”我媽親了親我的臉,感慨道:“你怎麼這麼孝順!”我說:“你把我教好了。”我媽媽興奮地把我抱在懷裡。在我們的關心和照顧下,我媽媽健康多了。
我對媽媽說:“媽媽,你病了。我想做更多的家務。以後你生病了,我多做家務。”我信守承諾,洗碗,拖地,家裡抹灰做飯,超市買菜,給媽媽帶水帶藥,每天給媽媽按摩後背講笑話逗媽媽開心。我媽很感動。她天天誇我,說我能幹,誇我孝順!
看了《弟子規》,學到了很多。以後我會多讀一些這樣的經典書籍,長大後成為一個品德好的好人。
《弟子規》分享學生演講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談到珍愛生命的時候,我們總不會忘記強調,是我們的父母給了我們可貴的生命。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總是忘了賦予我們生命,無私哺育我們成長的父母,是他們給了我們愛與關心,是因為他們的悉心照顧,我們才能夠在一個優異的環境下茁壯長大。
這些天不知怎麼的我把書房裡的《弟子規》拿來翻了翻。當我看到"入則孝"的時候,我心裡湧起了陣陣好奇與疑惑。"入則孝"說的是回到家就要孝順父母嗎?我好奇地查了查資料,果然就是這個意思。在孔夫子那個年代就開始講究孝道,對於受到父母的愛越來越濃的我們怎麼能夠不去做一些孝順父母的事了。
生命誠可貴,而這可貴的生命是誰給與我們的呢?這一切都是父母給與我們的。他們不但給了我們生命,還把我們養育成人。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父母呢?是的。一個聲音肯定的回答說。那我們應該怎樣去感恩父母呢?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吧。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意思就是冬天要讓父母親穿的暖和,夏天要讓父母涼爽。早上要問安,晚上要向父母親請安。出門先告訴父母要到哪裡去,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事業不隨便改變。同學們你做到了嗎?
《弟子規》使我懂得了要在日常生活中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做一個有孝心的孩子。其次,還要在日常生活中語言要文明,不亂罵人,做事要講信用,說到做到。和別人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這些事都是每日不可不做的。
學習《弟子規》,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它告訴我們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弟子規》裡有這樣的一句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都要盡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不能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不孝敬,又怎麼能去愛別人呢?
一個人要孝順父母,烏鴉尚知反哺,作為人更應該對養育自己的父母加以報答。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不熱愛自己的家人,長大以後就談不上熱愛故鄉,熱愛祖國了。所以"守孝悌"是做人的根本。結合我的生活,我發覺有很多地方我做的不夠,當媽媽爸爸批評我的時候,有時我明知道不對也要反駁;當我情緒不好的時候,有時我會對他們大喊大叫,不能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通過了解此句的真正含義,我明白這是對父母的不尊不敬。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父母不孝順、和兄弟姐妹朋友不和睦,那麼他的孩子都會看在眼裡,有一天他的孩子還會去學習,自己的行為不光會影響自己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記得有一則小笑話是說,有個老人年紀大了,雙手經常哆嗦,他的兒子兒媳嫌棄他,有一次吃飯的時候,老人打破了一個碗,老人的兒子兒媳非常生氣,對著老人發了一頓火,從此之後,讓老人用木碗吃飯。有一天,這對夫婦發現自己的兒子在玩木頭,就問兒子在幹什麼,兒子說在給他們做碗呢,等到他們老的時候給他們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身教。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演講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弟子規》分享學生演講稿 篇11
同學們,老師們:
大家好!
誠實的語言需要信任的耳朵來傾聽,更需要善良的心靈來領會;高尚的人格需要公正的眼睛來發現,更需要道德的大夏來支撐。
而弟子規就是教我們要保持高尚的人格,教我們為人子弟,在家裡要孝順父母;離開父母要像敬愛兄長那樣與人相處;處事謹慎誠實,對大家友愛相處,親近有仁德的人。這些都要到以後,還有剩餘精力就去學習文化。同學們,雖然我們沒有先人那麼好的道德修養,沒有闡明完美、光明的德情,沒有使人民受到感化,成為新人,沒有達到道德上完美無的理想境界。但是我們可以以古為鏡,以古為師,從身邊的點點滴滴開始。這也應了《弟子規》裡的一句話:“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跟躋。”
百善孝為先。星期六晚上,我做完作業後,覺得沒事,就想幫勞累了一天的媽媽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的事。我走進屋子裡,看到地上有一塊髒兮兮的手帕,我連忙拿起手帕向水池走去。我先打了一盤乾淨的水,再加上一些開水,照媽媽洗衣服的樣子,把手帕放在水裡浸泡幾分鐘,再在水裡倒上一點洗衣粉,用手使勁的搓,水裡立即起了許多小泡泡。我搓了幾遍,又用清水洗了幾遍,然後才晾在衣架上。我心裡非常高興。
同學們,我們要多讀《弟子規》,多學古文化,為祖國報效,為班級爭光,為自已,為老師,為家長增光。
《弟子規》分享學生演講稿 篇12
尊敬的領導,親愛的同事朋友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內容是《學、以仁行天下》。
“仁”這個字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很多的詞語成語張口就來,仁義、仁慈、殺身成仁等等。可是,誰能徹底解析出來這一個字所能代表的意義,誰能想清楚這一個字跟中國古文化的內在聯絡,又有多少人能持之以“仁”行走在當世間?
仁是什麼?是忠,是孝,是弟(ti)、禮、勇、信,是我們中國傳統中最高的道德標準,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則。從孔聖人提倡仁學,到孟子提倡仁政,發展到革命時期無數先人殺身以成仁,到我們現在演變為為人民服務,在時間的長河中,仁之一字,就好比那激流之礁石,見證了我們一部文明史而自身牢若泰山,永不磨滅。那麼,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如此寶貴的傳統厚禮,我們該如何去繼承和發揚,如何將之應用為我們的立身之道呢?
仁之一字,從字面上看,就是二人結合在一起,它明顯是闡述了兩個人,或者引申為兩個團體之間的關聯,這個關聯,就是我們的一言一行,就是我們為人處世之道。我們生活在這個發展日新月異、潮流不斷變革的時代,總是會避免不了一些爾虞我詐的不順心的事情,面對一些紙醉金迷的外來誘惑,也會經歷一些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我們到底是在大環境的陰暗面下隨波逐流,還是以仁立身,學那礁石立於激流而不為所動,堅守我們祖先流傳的那一份彌足珍貴的傳統。答案不言而喻。
當然,我們終身可能也沒有那可以殺身成仁的機會,也許不會發生以仁感天下的故事,我們就是簡簡單單的活這一輩子,平凡而又幸福。那麼,我們還需要實行仁道嗎?又怎麼去實行呢?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我們可以以誠待人,這就是仁;我們可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也是仁;我們也可以鼓起勇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還是仁;我們還可以秉承社會主義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去助人為樂、扶危濟貧,這更是新時代的仁;甚至是以德報怨,這無疑顯示了我們新時代人類的崇高美德。林林總總,細心的話你會發現,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小的方面都包含著仁的影子,都可以以仁為本去對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而你能得到的,除了自己心靈的慰藉和精神的昇華,還有其他人、這個社會對你無窮的回饋。因此,我們不需要刻意對祖先的傳統歌功頌德,也不需要用華麗的辭藻去修飾,更不需要用新時代的傳播方式去贏得關注,我們需要做的,只是關心身邊的每一件瑣事,每走一步想一想,我有沒有不仁,我的行為和言語有沒有因為不仁而對別人造成傷害?工作的時候,我們要想一想,今天,我是混過去的還是忙過去的?我的付出是不是遠小於回報?出門的時候想一想,對社會發生的不文明、不仁義的事情我有沒有做到挺身而出勇於制止?有沒有積極地去傳播正能量?回家的時候想一想,我是不是忙於工作而疏忽了對家人的關心?又有多久沒好好陪陪父母親人了?
回過頭來想一想我的工作,我的工友們。我從學校踏入社會,有幸地認識了一幫有情有義的漢子們,他們總是在別人全家團圓的時候離開自己的家奔赴崗位,或者在別人共享天倫甜甜入夢的時候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向自己的家門。有時候我忍不住想,是什麼讓他們如此堅持,是什麼可以讓他們風雨無阻、日夜兼程?直到我也成了他們的一員,直到我融入到這個集體,和他們一起,不,是我們,我們一起披星戴月,一起汗流浹背,我才深深地瞭解了這一群鐵打的漢子。風雨擋不住的腳步,疼痛壓不跨的身軀,疲憊磨不滅的毅力,還有那流血流汗依然堅守的那一份執著。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溼透衣背,可是隨著美酒如涓涓細流緩緩流出,他們滿足地笑了。從這,我看見了,這是一份熱愛,是一種信任,是一種無言的奉獻,更看見了那一顆顆仁厚的心,那一顆顆滾燙的飽含深情的仁心!
朋友們,還有什麼可以比這更珍貴,還有什麼比這更值得珍惜。我深愛的工友們,我要好好地向你們學習,還要和你們、和大家攜起手來,一起以仁行天下!
謝謝大家!
《弟子規》分享學生演講稿 篇13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想必這段文字大家早已耳熟能詳,我們會讀,會寫,會背,可是我們真的有用心去體會過這些話的意思嗎?"孝"是我們作為學生主修的第一門課,"入則孝"的意思是在家裡要善事父母。
"入則孝"這一部分都是規範我們在家裡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對父母的態度不能專橫無禮;說話時要和顏悅色;冬夏季節要讓父母舒適,在飲食起居上照顧好父母;即使父母對我們的態度不好,也應孝順父母。
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要在心裡想著父母。因為是父母養育了我們,我們欠父母的太多的恩情,我們只能以此為報。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才是做人的根本,這才是學習"入則孝"的意圖。
父母對我們的恩情永世難忘。所以我們要儘自己最大所能去回報父母。父母在世時我們把最好的東西留給父母;父母去世後我們要守孝三年,三年裡,應杜絕酒肉,居處住所要固定。"出必告,反必面"父母是最關心我們的人,如果他們不知道我們幹嘛去了,就會擔我們,讓父母擔心,也是不孝的。反過來,如果我們讓父母知道自己在哪,在幹什麼,父母就能把我們把好處想,會替我們加油,這很利於我們事業的成功。這句話讓我改變了許多。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經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歷史上還有二十四孝作為我們的典範。所以,我們要把"孝"發揚光大。雖然我們現在做不了什麼,但是孝可以透過各種途徑來表達:我們可以在學校認真聽講;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父母看見我們那一張張認真聽講的臉,一張張成績優異的卷子,也會十分高興。這也算我們對父母的小小的回報。
孝,其實是一種有效的互動,是長輩和小輩之間愛的交流。它的範圍非常廣,然而,究其本質,孝,就是要做到不讓父母擔心,讓父母事事順心,為父母慮,替父母憂。人都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而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又怎能是滴水?我們對父母的付出只是滄海一粟。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演講人:xxx
20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