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弟子規> 《弟子規》與青少年家庭倫理道德教育問題分析論文

《弟子規》與青少年家庭倫理道德教育問題分析論文

《弟子規》與青少年家庭倫理道德教育問題分析論文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裡,大家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一種綜合性的文體,透過論文可直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專業基礎。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弟子規》與青少年家庭倫理道德教育問題分析論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引言

  《弟子規》又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李毓秀所著,文中主要列舉了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處世的基本禮儀與規範,教導子弟要養成忠厚的家風與淳樸的民風,因此該文被當時的清代朝廷高度重視,並將其作為幼學教學必讀的教材。《弟子規》充分傳承了先聖孔子的智慧與美德,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思想修養,其獨具特色的倫理道德與教育思想,對於今天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依然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二、《弟子規》在現代家庭倫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弟子規》中講述了孝、謹、信、泛愛眾、而親仁[1]。道理雖然很淺顯,但是實施起來卻實為不易。尤其是在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機、道德危機中,成年人都普遍養成了有悖於傳統美德的品格與習性,如此怎能在家庭教育中教導自己的孩子養成良好品德?而《弟子規》中有很多的內容都傳達了家庭教育的資訊,從最基本的孝道開始,在傳統社會觀念中,家庭是人們最先接觸到的人機關係,家是建立血緣與情感基礎的桑田,孩子的性格與品行,會隨著家庭這個環境慢慢改變。在環境中,孩子學習如何與人交往,學習手足之愛、母子與父子之愛。很多出現人格障礙的孩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從小在不良的家庭教育環境中長大,孩子在家庭中因為沒能感受到愛,使得其喪失了原有的價值觀。而《弟子規》中講述的孝道,對父母,子女以及人格的修養與品行都有較大的警示作用,這些行事規矩都有利於家庭形成“真實”、“誠信”、“孝順”的品質。並且《弟子規》中倡導的秩序,也是當今家庭教育甚至社會教育中最缺失的,如果從小就讓孩子誦讀《弟子規》,能夠讓孩子增強對家庭的認同,從小就養成良好的品質與道德修養,養成勤奮學習、從小懂得尊重人。而從小養成的品德,往往會伴隨孩子的一生,使孩子在長大成人後對形成良好的生活與處世習慣,使孩子一輩子受益無窮。《弟子規》中還十分講究教育的方法,比如“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就體現做人做事的先後順序,教導孩子首先要懂得孝道,然後才有誠心,繼而發展為對眾人的關愛,將做人、做事與做學問統一起來,隨著在實踐中相互依存,能夠將孩子引入到一個正確發展的道路中。

  三、傳統家庭倫理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傳統家庭教育以長期的封建體制與小農自然經濟為導向。在古代中國,家庭教育的智慧居首位,將家庭視為個人社會化的首要場所。在傳統的家庭教育中,將家庭成員的道德教育作為首要任務及最終目的,但是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透過家庭教育雖然能夠有效的傳播民族傳統文化,但是家庭教育的教學現狀卻在限制其應用教育職能的發揮,甚至在某些家庭教育中還出現負面效應與職能錯位的問題[2]。具體表現為:第一,在家庭的教育觀念上,往往一方面承載著“光宗耀祖”、“望子成龍”的價值觀念,出現男尊女卑的性別歧視,而另一方面又受現實社會文化的影響,使得各種非原有道德的文化進入到家庭中,使家庭文化有意無意之間受到某些反文化的影響,讓家庭道德教育出現教育方向失衡與教育空白的問題,致使家庭成員畸形發展;第二,在家庭的教育職能方面,家庭成員往往不能正確利用大眾傳媒工具,而其傳遞大量不必要甚至有害的資訊,使得家庭成員的思想觀念及道德品質發生變化;第三,由於當前社會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約束體系,道德標準經常發生變化,這就導致家庭教育在倫理道德的培養上往往會陷入一個茫然無措的'狀態,會嚴重影響家庭血緣關係以及家庭教育職能的發揮;第四,受當前人才選拔制度與學校教育的影響,家庭教育的智慧在不斷下降,這增加了家庭成為利用消極態度甚至反文化的態度來儘可能的在孩子面前塑造自我,成為影響孩子心智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由此可見,現存的家庭教育模式無論在教學觀念、價值觀以及教育職能上都存在較大的侷限性,因此為了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建立新型家庭教育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新家庭教育模式的構建上,藉助《弟子規》中所規範的標準與做人原則,進一步剖析古代家庭教育模式,對現階段青少年家庭倫理道德培養有重要意義。

  四、《弟子規》教學思想在當代家庭倫理道德中的實施策略

  《弟子規》在我國古代就被積極推廣,其中所蘊含的通俗、易懂、易行的特點,正好彌補了孩子生性上理解不足的缺陷,並且內容中蘊含的大量思想修養、待人接物以及飲食起居規範,是規範孩子道德與品質的重要參考。當前,在進行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就可以藉助其中所蘊含的倫理道德,作為青少年啟蒙教育的重要參考,使之為青少年思想品德成長與教育實踐提供幫助。

  (一)在家庭中灌輸蒙以養正、道德為先的教育理念

  在現代的青少年倫理道德教育中,必須充分利用好家庭教育的優勢,透過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使青少年能夠逐漸養成重視倫理理法的優良品質[3]。另外,家庭教育還應懂得應用之道,因為只重視而不知道如何使用,是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家庭倫理教育環境的。

  (二)教導孩子養成勤奮嚴謹、生活有序的行為習慣

  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其養成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與日積月累的過程。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貫穿於青少年日常生活與待人處世中。在這兩種品德中,《弟子規》認為在家庭教育中應逐步讓孩子養成生活有序、講究個人衛生與珍惜時間的習慣,並且珍惜時間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要求孩子“朝起早、晚眠遲;老易至、惜此時”;而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弟子規》中也給出了明確的指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洗手”,正確的生活習慣,能夠讓孩子從小就樹立並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性。

  (三)讓孩子多誦讀經典,薰陶出良好品德

  文學經典是我國先賢與先聖智慧的結晶,這種經典能夠經過幾千年的流傳,必然有其獨到以及價值所在,因此孩子在學習各種知識與才藝之餘,家長也應教導其誦讀中國的傳統經典文學。孩子在誦讀經典過程中,能夠逐漸被其中的文化所薰陶,主動去思索與理解其中的道理以及觀點,達到思維鍛鍊與品德發展的目的。選擇文學經典,應選取那些百讀不厭,對孩子終身受用的書,比如《弟子規》、《三字經》、《論語》等先賢文學經典,輔助孩子學習,並讓孩子的朗誦能力及記憶能力得到提高。

  (四)教導孩子學會感恩、學會尊重

  在《弟子規》中,反覆闡釋了“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等道德品質,其中“入則孝”屬於感恩教育,“出則悌”屬於尊重教育,“泛愛眾”是關心教育[4]。

  孝是道德形成的基礎,也是一切教化得以實現的根基,在古代家庭思想中,提倡“百行孝為先”,這不僅是因為孝是一種基本的家庭美德,更是一種責任。在當代家庭,獨生子女往往會在家庭中受到過多的關愛,逐漸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很多學生用著父母的錢,卻對父母沒有一絲的感激,這實則是家庭教育出現畸形,為使孩子養成孝順父母的良好品質,應將《弟子規》中的“入則孝”作為家庭教育的根本。

  五、結語

  總之,《弟子規》與當代青少年家庭倫理道德教育有非常緊密的聯絡,在探索將其轉化為現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同時,我們應剔除其中的糟粕,取精華,讓古聖先賢的智慧在孩子心中萌芽,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貴梅,譚英,李慶風.《弟子規》和現代人際交往規範研究綜述[J].現代交際,2011,(04).

  [2]樊繼軒.儒家“孝悌文化”與大學倫理道德教育-在大學倫理道德教育中融入“孝悌文化”的思考[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1,(06).

  [3]李香平.論蒙學教材在青少年教育中的當代價值與理性繼承--以《三字經》,《弟子規》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12,(02).

  [4]邵龍寶.《弟子規》與現代家庭教育[J].運城學院學報,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