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弟子規> 《弟子規》關於“信”篇簡析

《弟子規》“信”篇簡析

《弟子規》關於“信”篇簡析

  引導語: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儒家倫理的重要內容,更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弟子規》作為一本儒家啟蒙教育讀本,更是將“信”作為一個獨立的單元來編排。那麼,《弟子規》“信”篇都講了哪些內容呢?這本幾百年前的啟蒙小冊子,對我們現代人又有哪些參考和幫助?

  信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汙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弟子規》在講這個“信”的時候,首先要求你怎麼說話。《弟子規》講:“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開口說話,首先要講的就是誠信,巧言欺騙和胡言亂語,誇張、誇大怎麼可以呢?《弟子規》在誠信部分剛開始就是要教大家注意,特別是孩子,你應該實事求是地說話。

  “凡出言,信為先”,中國傳統社會里把這句話和誠信結合起來的最有名的一個典故叫一諾千金。《弟子規》強調開口說話,誠信為先,也就是說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言必信,行必果。

  古人認為,就誠信而言,天底下的人應該是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偉大的.德行會感動一切,如果以誠待人,以信待人,也會感動一切。

  “或說多,不如少”,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因此說話不能太隨便。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在什麼樣的場合,採取一些什麼樣的話語方式,這是有講究的,這就是語言表述的技巧問題。但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惟其是,勿佞巧。”

  說話真的是一門藝術,講究分寸,但是對於這種度的把握,大人們都不見得能夠做到,對於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們來說,又該怎麼辦呢?善意的謊言,孩子們到底要不要說?

  按照《弟子規》的要求,要“惟其是”。當道德學問和才藝不如他人時 ,應該自我督促努力趕上,至於穿的衣服和吃的飲食不如他人時,可以不用擔心、鬱悶。

  聽見 別人說我的過錯就生氣,稱讚我就高興,這樣不好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真誠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們在一起。如果聽到別人稱讚我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沒有這些優點 ,只是空有虛名;當聽到別人批評我的過錯時,心裡卻歡喜接受,那麼正直誠實的人就越喜歡和我們親近。

  不是有心故意做錯的 ,稱為過錯;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惡。不小心犯了過錯,能勇於改正就會越改越少,漸歸於無過,如果故意掩蓋過錯,那反而又增加一項掩飾的罪過了。

  “凡道字,重且舒;勿疾急,勿模糊。”你看,這已經關注到孩子們的咬字吐音,說話的時候應該口齒清楚,聲音洪亮,發音舒緩,不要著急,也不要含糊其辭。這些非常細節的地方,往往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最容易忽視的。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比較重視孩子是不是口齒伶俐,是不是語言快捷,是不是反應急速,但是別忘了,所有的快捷也好,口齒伶俐也好,都要有一個度。

  你如何表達?如何表述?如何講話?是誠信的第一部分和最基礎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