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弟子規>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通用24篇)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通用24篇)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透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透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以前和自己的老公總是愛鬧彆扭,委屈了還常常去找自己地父母訴說,想想自己多不該啊,不擔沒有關心父母,相反卻總是帶給他們煩惱。透過學習《弟子規》我發願:無論爸媽還是公婆我都要全心地盡一份孝心,讓他們的晚年更加快樂!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唸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在單位裡與領導和同事共事總是很難相處,關係不和睦,總是在抱怨不公平,透過學習《弟子規》讓我認識到恭敬和謙虛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工作成績再突出,對領導不夠尊重,我行我素還是得不到領導的認可,如果我早點接受這樣的教育,相信在自己能夠很好的協調好上下級的關係,以及做人的道理。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透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我的人生目標是好好教育孩子,在自己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比前的學習只是明白道理而沒有真正去力行“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不學文,但力行,任已見,昧理真。”曾經的我便是那樣的人生。現在我要好好學習和落實《弟子規》,同時也要教育我的孩子,讓他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為國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好下一代是我們做父母最大的責任。“至要莫如教子”,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十份耕耘十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時刻反省自己地言行,做一個真正無愧於心的人!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 篇2

  讀了《弟子規》,讓我知道了從小就要學會做人,面且老師說這是最大的的事情。其中·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全文的中心。

  學習《弟子規》,讓我懂得了怎樣做人處事,懂得了要尊敬長輩,懂得了要關愛別人。聽了陳老師的講課,讓我學會了守紀律,學會了體諒別人,學會了幹家務,明白了自己事情要自己做。

  這段時間在陳老師的的引導下,我堅持每天讀背經典,做家務,早晚問候爸爸、媽媽,見到老人主動行禮,見到叔叔阿姨主動問好,爸爸、媽媽和身邊的人都誇獎我越來越有禮貌了,表揚我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我開心極了,感到很自豪。我知道,我能有這樣的進步,都是學習《弟子規》的結果。以後,我要把這個好的習慣保持下去,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同時,我要爭取讀更多的經典、讀更多的書,不斷豐富自己。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 篇3

  按公司要求,我背完弟子規;接著,按公司要求,寫心得體會。

  相同的是:公司要求。

  兩者的不同之處,是:按公司要求背弟子規時,我感到迷茫無奈;但在按公司要求寫時,我覺得確實有一些有意義的話要記下來,以留後用。

  第一感:弟子規只是一個基礎,但它將帶給我們一個真正的人生。

  從很早時聽說弟子規開始,我就是一個不喜歡弟子規的人。因為我最不喜歡拘束自己,尤其不喜歡拘束自己的思維。我認為社會的創造性來自對格局、對細節、對具體、對方法的放任思考,並最後對所有的思考資訊形成融會貫通。這才是做事之道。

  正是這個思維導致了今天的我──集大失敗與小成功於一身的綜合體。xx年的生活和工作生涯裡,我以上述思想為指導原則,做了很多值得記憶的事情,但也經歷了太多的人生波折。

  在背弟子規的過程,我突然發現,其實在我不拘一格做事的思維裡,缺乏一個基礎的生活工作準則。這是影響現在的深層次原因。因為工作的目的是生活,工作的目的決不是工作。否則,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家庭問題,以至延伸至工作問題。

  弟子規只是一個做人的基礎,並不是很高的要求。但有了這個基礎的生活原則,我們將走進一個真正的人生。看看我們的許多誤區吧

  “有餘力,則學文”,而我們呢,可能更多的是“有餘力,則孝悌”。工作忙成為不回家的極為正當的理由。總敘說得好,首孝弟,次謹信。也就是說,“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是排在餘力學文前的;對父母的“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也是排在餘力學文之前的;“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也是排在餘力學文之前的;“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也是排在餘力學文之前的;“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汙穢”也是排在餘力學文之前的。而我們,可能都在或多或少地違反著這一大的原則。

  弟子規不是信仰,是一種做人的準則。換句話說,不做好它,不能說沒信仰,可能會沒了做人的底線,或說可能會缺德。

  第二感:弟子規十分細緻。看短實長,看粗實細。

  1080字看似短,其實它包含了長達一生的生活智慧。孝悌謹信,愛人親仁,餘力學文──可以作為我們幾十年生活的基礎準則。

  1080字看似粗,但它告訴了我們生活的每一細節。它告訴我們“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它告訴了我們“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汙穢”,它告訴了我們要“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稜”。它告訴了我們“房室清 牆壁淨 几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你難道沒有一種細緻入微的感受嗎?

  第三感:背,這才是真正的理解!

  不要說:“我理解了,就可以背不過。”其實錯了。背過了,理解一定不同。相信這句話──先接受才有理解。你都沒完全接受,何談理解?當你背過,當你能合上書,依然說出來原話時,你會感到這是一個十分奇妙的過程。你就好像突然理解了一樣。其實,我們很多人,同丟失了很長時間的弟子規一樣,也把“背誦”丟失了正是對背誦的丟失,造就了我們現在的浮躁。似乎什麼都知道,但什麼都說不上來。

  第四感:綜合感覺。

  禮節是多麼的重要。

  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

  對好壞善惡的態度。等等。

  其實,有了這個做人的基礎,成功將會水到渠成。也許,成功僅此而已。而已!而已……

  感觸發完了。再背一遍吧。背過了,那就力行下去吧。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 篇4

  學校的讀書節讓我有了一次機會接觸《弟子規》。品讀後不由得佩服起李毓秀來,竟能編出如此聖明的書來。原本一些同學還說是因為毓秀和育秀字音相同,所以學校才會要求我們朗誦。其實不然,學校之所以選它是因為其中包含的道理或許就是我們一輩子需要做的。

  《弟子規》中有一句話使我感觸頗多。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我們應該學會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說的那樣百善孝為先。或許現在的兒女早已無法做到像古人說的那樣“出必告,反必面。”但我們可以為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要我們去做事,我們應該趕快行動,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願意為父母效力;父母教導我們時,應該恭敬地聽而不可以隨意打斷他們,要將話聽進心裡;我們犯了錯誤,父母責備,應當順從他們並且承擔過失,不能頂撞他們,讓他們傷心。

  如果一個人能夠孝順,那麼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古人黃香九歲為雙親溫席;沈雲英替父親守衛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雙親;董永賣身葬父;陸績懷橘遺親;王祥為母臥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

  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一直是中國文化的基礎。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學習先輩們以父母為首的優良品德,把中華民族以孝為本的精神發揚光大。

  我們要做孝順父母的`人!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我從小就喜歡讀《弟子規》。我也一直徜徉在古文化的海洋裡。因為它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些大道理令我深有感觸。

  首先是“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它告訴我們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如果你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不孝敬,怎麼能去愛別人呢?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想想有時我們對父母愛的又是多麼的膚淺。在我們現代子女眼裡,給父母生活費、買好吃的食品、買好看的衣服,讓父母生活寬裕、衣食無憂,就已經是很好的盡孝了,做到了這些,感覺似乎心安理得了。

  其次是“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結鈕釦,有定位,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閒話”。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你會很快樂。

  然後是“信”:“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開口說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是萬萬不可!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說話要恰到好處,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絕對不說。立身處世應該謹言慎行,談話內容要實事求是,所謂“詞,達而已矣!”不要說花言巧語,諂言媚語,奸詐取巧,粗俗汙穢的話語,街頭無賴粗鄙的語氣流習,都不可以沾染。

  最後是“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學仁慈……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

  由於改革開放浪潮的湧入,人們不分青紅皂白地接受西方國家的思潮,造成國人的榮辱觀,善惡觀,自我意識判斷等觀念的混亂,一時之間,以任性為個性,以無情為瀟灑,以刁蠻為可愛,形成了一個不良的社會環境,不利於青少年兒童的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獨生子女現象導致家庭對兒童的期望過高,溺愛有加,幾乎達到“眾星拱月”的地步,這同樣不利於兒童文明習慣的形成。影視作品對文明禮儀缺失的漠視,鏡頭裡充斥了兒童大呼小叫,哭鬧糾纏的情景,耳畔也充滿了成年男女臉紅脖子粗的罵街叫陣場面。我想,韓劇之所以在中國市場廣受青睞,大概也與其傳統文化有關吧。因為韓劇的情景畫面總是令人感到溫馨:鞠躬問候,彬彬有禮,進退有度,使人如沐春風。當今社會,倡導國民素質的提高,當從小處著眼,從小兒著手,《弟子規》不失為一本好教材。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 篇6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弟子規>>中的第二部分"入則孝"就說了要孝順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道出了怎樣孝順父母。但是,在看<<弟子規>>之前,我卻不懂得孝順父母。

  有一次,媽媽上了一天班,非常疲憊。剛回到家中,就睡在了床上。然後讓我給她倒一杯水。而我卻看書入了迷,嘴上敷衍著,可卻沒什麼行動。直到媽媽憤怒地叫了一聲:“你到底倒不倒?!”我才不情願地去倒了一杯水,嘴裡還嘟囔著:“倒就倒嗎。”事後,爸爸和媽媽批評了我,我忽然間感到很慚愧,感到無地自容。父母為我們可以傾其所有,可我卻連一杯水也不肯為他們倒,這件事令我羞愧難當,慚愧至今。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這句話很好理解,自己身體受傷,親友們就會為自己擔憂,就可以算是不孝了。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就是這個意思。而道德如果受損的話,人們不但會取笑自己,還會笑自己的父母教子無方,父母臉上也無光,從而又是不孝了。

  讀了兩年的《弟子規》,感觸良多。《弟子規》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承載了古人先賢對於人在社會中為人處事的標準:孝順、友悌、嚴謹、誠信、愛心、仁義和好學。我從身邊的電影卡實際出發,寫下了這篇讀後感。

  入則孝,這是弟子規對我們的第一個要求。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聖賢教導我們,要從內心深愛、感恩我們的父母,因為對我們恩德最大的,莫過於自己的父母,懷胎的辛勞,生育、教育的付出。父母的恩德,我們一生都無法報的了。對於我們這種長期出門在外的打工仔,雖然不能待在父母身邊以盡孝道,但我們可以儘自己的努力,替父母分擔一些,多打電話回家和爸爸媽媽聊聊天就是對他們最基本的孝道。

  泛愛眾,其實就是前面說到了的要與他人和睦相處,團結一致。在現實生活中處處以恭敬、謙卑為原則,做到不自私自利。不去巴結富人,不看不起窮人,以平等心待人接物。同時在工作生活過程中,不說人是非,不揭人短處,要尊重同事朋友。我要努力學會去從真心裡愛別人。我要不斷歷事煉心、不斷努力。仁慈、悲憫一切眾生,是聖人、菩薩的境界,我要從弟子規的基礎開始,從做一個標準的好人開始,立志向、學聖賢,做菩薩。儘可能的去幫助別人,關心別人,讓我們這個集體更加團結、和諧。打造優秀集體,從我做起。

  感謝看購這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不僅可以實現夢想,還可以在工作中得到古人的洗滌。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 篇7

  中華民族積澱五千年曆史文化,薪火相傳,形成了優良傳統美德,彰顯於世界文明史。從朱熹的《童蒙須知》,到王應麟的《三字經》,再到李毓秀的《弟子規》,幾代大師巨儒,秉承儒家教育傳統,注重優良品德從日常行為抓起,先立德,後立身,因此,中華啟蒙教育理論為世人所共同推崇,成為人類社會寶貴的精神財富。

  《弟子規》乃儒家聖賢之古訓,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撰的。“規”即規範,指的是儒家的傳統思想。全書以《論語·學而篇》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用三字經形式闡述而成。它從日常倫理、出門居家、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求學做人及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闡述聖哲的智慧和人生態度,詮釋人類賴以生存的傳統價值觀,主張凡事從身邊做起,從自己做起,有諸己,求諸人,其國學高論、名師大德和哲人聖言,為國內外儒、釋、道各家共同倡導,被視為人際交往的禮儀規範和求學做人之根本。

  首先,《弟子規》告誡人們要孝敬父母親,友愛兄弟姐妹。孝悌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又曰“舉忠臣與孝子之門”,這是因為守孝道者必有一顆善良仁慈之心,推此仁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必能服務於大眾,為天下人謀利益。所以,有人提議把孝道列為考察干部的必備條件,這並非沒有道理。從治身,到治家,再到治國,孝行是創造和諧社會、安樂生活的重要因素。

  其次,《弟子規》告誡人們要慎言謹行,講求信用。“若無規矩,不成方圓。”社會是有文明準則的,穿著整潔,舉止文雅,戒菸節酒等,都是個人修養的體現,作為員工也代表著公司的形象,應予充分重視。做人也是要講信用的,“誠者有信,仁者無敵”,唯有誠信待人,才能贏得信任。我公司曾因產品包裝的小小失誤,寧願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而召回該批的全部產品,為的就是贏得客戶的信任,樹立起過硬的品牌。正因為如此,公司多次被評為“A級誠信單位”。

  再次,《弟子規》告誡人們要親愛民眾,親近仁者。一個人如果對親人、同事、朋友、客人親仁,必定會贏得廣泛的尊敬,從而樹立起崇高的威信。我國領導人的親民形象贏得了東西方社會的普遍讚譽,我們也經常說:“員工哪怕失去了一根稻草,公司也願意用金條去換回。”公司對員工的一片愛心,也贏得了員工對公司的無限忠誠,而這正是公司衝破困難走向輝煌的重要保證。

  最後,《弟子規》告誡人們要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一個愛學習的員工必定是充滿朝氣的,一個學習型的企業也必定是充滿活力的。唯有學習,才能跟上時代前進和企業發展的腳步,與時俱進。

  《弟子規》可讀可悟,可言可行,至平至常,至神至聖,是治學、修身、齊家之範本,亦為正心、做人、立業之經典,各個階層人物、各種年齡人、各行業職員細讀這篇文章,定會感受到中華美德的深厚底蘊,沉浸於情感教育的字裡行間,從而深受其感染和薰陶。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中華國土是名副其實的禮儀之邦,但由於西方價值觀的影響,當今社會出現了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道德淪喪等現象,我們有必要透過學習經典來突出人本思想和人文關懷,傳承精神文明和傳統美德,建立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

  現代企業的競爭,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形象競爭,企業要樹立良好的形象,其中的重要因素就是要提高員工的素質,包括其禮儀修養。人們往往從某一位員工和某一件小事上,衡量出一個企業的可信度、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而《弟子規》闡述的正是古代聖人的道理,也是現代文明人所應具備的素養,我們若能身體力行,從日常生活中的倫常做起,自個人,到家庭,再到社會,必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成為社會精神文明的楷模,如此,社會將變成和諧的社會,世界也將變成和諧的世界。

  為此,希望大家能一讀《弟子規》,並踐言踐行,修身養性,成為一名初具美德修養的社會文明人。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 篇8

  想必大家都讀過《弟子規》吧,《弟子規》裡的資料蘊藏著許多道理,只要我們反覆回味,就會有許多體會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好慢吞吞、很久才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讀到那裡,我覺得自己沒有做到……

  有一次,媽媽一個人在家裡大掃除,而我在做媽媽佈置的“海量”作業。經過兩個小時的“拼搏”,我最後把“海量”作業給消滅了。沒想到,我剛剛寫完作業,媽媽就叫道:“阿怡,幫媽媽洗洗拖把吧!”我聽了,說:“媽媽,我剛剛才把作業給做完,手都麻了,你又叫我去洗拖把,我很累啊!”媽媽說:“我幹了一天的活,可把我給累壞了,叫你去洗拖把都不肯去。唉!”我聽了,又說:”下次大掃除我就和你一齊幹活,這總行了吧!”媽媽聽了,說:“唉!算了,你還是好好學習吧!”

  此刻回想起來,我覺得自己很對不起媽媽。媽媽期望我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就什麼家務活都不讓我幹,全部家務一向都是她做的。此刻,媽媽很累很累,叫我幫她洗個拖把,我都不肯。唉,媽媽上班回來已經很累了,回到家她還要忙個不停,我又何曾幫過她幹過一點活呢?平時,我在看電視的時候,她叫我回去複習,不好再看電視了,我都是慢吞吞地去做,有時甚至不聽呢,淨和她“唱反調”。媽媽處處都為我著想,可我根本就沒當一回事呢!但是,我此刻決定改變自己,要做一個好孩子!

  今後,我必須會做個懂事、聽話、勤勞的好孩子,學會幫媽媽分擔辛苦,讓媽媽不再為我的學習操心。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 篇9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而構成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古代聖賢所創造的啟蒙經典。自從讀了《弟子規》後,我深有感觸。

  “弟子規,聖人訓,守孝弟,次謹信”,這幾句話的意思是: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自己的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在《弟子規》眾多經典名句當中,這幾句是我最喜歡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雖然做到了孝敬父母,尊重長輩,但是,卻沒有做到友愛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次,媽媽買了一些零食回來,妹妹正在做作業,並不知道有吃的,於是,我自個兒痛痛快快的吃了一頓。結果,妹妹做完作業後看到一包包空零食袋,號啕大哭,我還不以為然,昂著頭,興高采烈地玩電腦去了。還有一次,我和表弟在旱冰場滑旱冰,表弟不小心摔倒了,手脫了臼,大哭大嚷著要回去。我無可奈何,依依不捨地離開了旱冰場。在回家的路上,我不停的責罵表弟,說他是懦夫、毛毛蟲等弱不禁風、經受不了風雨的事物。現在想起這些事來,我真是覺得無地自容、羞愧不已。

  “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我們中華民族就有許多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的人,就拿孔融來說吧:孔融在四歲時,家人買梨給他治瘡,可孔融覺得自己應該關愛關心自己的人,便將大梨讓給了別人,自己只吃最小的梨。以後我也要像孔融學習,更加關愛自己的兄弟姐妹,處處想到他們,有好的東西時與他們共同分享,而他們有困難時,我也要主動伸出援助之手,,當他們煩惱時,也要為他們排憂解難,和他們共同開心,共同憂傷,團結互助。

  今後,我一定會做到“首孝弟,次謹信”,與親人共處一片藍天,互相關愛幫助。而《弟子規》也將陪伴我走過以後的人生!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在這個愉快的暑假之前,鄺老師讓我們背《弟子規》,這樣可以懂得各種場合的禮貌。背了《弟子規》以後,我知道了《弟子規》主要講的是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兄弟姐妹之間要有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做人要有信用等……

  其中我最有印象的兩句話就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爸爸媽媽呼喚我們的時候要馬上答應,然後去做。還有爸爸媽媽教導我們的時候要恭敬地聽,爸爸媽媽說我們不好的地方的時候要趕緊接受。

  以前媽媽爸爸批評我的時候我經常說:“真是的,這麼不耐煩,哼!”然後跑到我的臥室裡面生氣。讀完《弟子規》這本書以後,當爸爸媽媽再批評我時,我雖然也會說氣話,可是不會跑到房間裡去生氣了。即使跑到房間裡去生氣,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氣的那麼久。爸爸媽媽都稱讚了我。我開心極了!我一定要遵守《弟子規》裡面的各種教導和禮儀。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假期裡我讀了一本名字叫做《弟子規》的書,熟讀的過程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

  原來自己覺得只要聽父母老師的話就行,但讀完這本書後才發現做人要有這麼多的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

  首先是〈入則孝〉,這裡主要是教育我們如何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育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天下沒有不愛兒女的父母!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悌〉,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裡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而信〉,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學生身份;無論是說話做事都要適可而止,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議論其他人的長短,這樣是不道德的。 人要寬容大方,誠實可信,遠離私心雜念,力求心胸寬廣,這樣才會健康快樂。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多接近有德行的人,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並把握好分寸,至於別人怎麼說怎麼做,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弟子規》又一次讓我更深的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把他們當成自己的一面鏡子,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成長很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我看了《弟子規》裡面的“護生愛物篇”裡面有一句話叫:“放生不殺生,愛護小生命。生態保平衡,美化好環境。”給我感觸很深。下面我就講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真實的故事。

  記得有一次,我去郊外的爺爺家做客,正在外邊玩的時候,我忽然看見有個爺爺在拉網,我跑過去問爺爺:“這是什麼啊?”那個爺爺得意地說:“不懂了吧,這是粘網,是專門粘小鳥用的,一天能逮十多隻呢!”這時,我看見粘網上已經有三隻小鳥了,他們在痛苦的掙扎著,卻一動也不能動。

  那幾只小鳥好像在無助的看著我,乞求我的幫助,我真想立刻就把它們放了,可這事還得經過爺爺的同意,我忽然想起了《弟子規》所講的“愛護生物篇”,便委婉的對爺爺說:“爺爺,您知道弟子規這本書嗎?裡面都是你們這些老一輩對我們的教育和忠告,裡面有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有培養我們小學生優良品質的,還有一篇講:‘人若愛惜生命,也是替天行道的善事呢。’你看,讓我們也來做一回善事吧!”

  爺爺聽完以後,半天沒有吱聲,他不情願的把小鳥一個一個的從網上摘了下來,放飛了。做完這些事後,他說:“我還有事,我先走了。”說完,他便急匆匆地離開了。

  過了幾天,聽爺爺說,他的粘網已經被車=撤走了,我心中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

  同學們,那個爺爺有實際行動改正了他的過錯,成了一個善良、有愛心的人,我們是不是也有破壞環境和生態平衡的行為呢?讓我們共同從自己做起,做保護動物,愛護大自然的小衛士吧!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弟子規》是中國古時的蒙學課本,講述著古代文明人和平民百姓的故事。它可以讓現代人感受到古人對老人的尊重、對父母的孝敬。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待婢僕,身貴端,慈而寬。”這就話講述著一個感人的故事:“東漢時期的一位丞相叫劉寬,他總能體諒犯錯的部下,不生氣,不發火。有一次,劉寬的夫人想試探一下他,就讓侍女給他端雞湯,在他接雞湯時,故意失手,雞湯剛好灑在劉寬剛穿好的朝服上。想不到劉寬竟然沒有發火,而是關心是女燙傷沒有。

  在現代,和劉寬的君子風度恰恰相反,一些單位的上級領導,從不寬待下面的職工,當職工犯了點錯誤,就會在大會上嚴厲批評,而不像劉寬那樣寬以待人。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人要做到仁慈寬厚,才是完美的。也讓我懂得了寬容他人是一種美德。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這段話的意思是:縱然是小事,也不能任性,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親稟告。如果任性而為,容易出錯,就有損為子女的本分,因此讓父母親擔心,是不孝的行為。公物雖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佔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親知道了一定會很傷心。

  而我平時就很任性,經常擅自做主。有時候媽媽讓我做事,我喜歡了才做,不高興就不做,讓我去買東西,我有時還不經媽媽同意就買些自己想要的東西。有時候爺爺奶奶給我的錢,我就藏起來,不告訴媽媽,自己拿去買一些小玩具或者是小食品之類的。我知道這麼做是不對的,媽媽其實也不是不讓我拿零花錢,媽媽只是讓我自己學會怎樣正確花錢,不買不合格的玩具或者小食品。

  現在我漸漸長大了,我知道我有做的不對的,我以後要學會管理自己,這樣就不會讓父母擔心了。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德行是不可分割的:是則是,非則非,一點都不能含糊。”人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如何做人。而做人要從孝悌來入門——古人深知這樣的道理,於是他們傳承給我們一些最寶貴的做人經驗,而這些都記錄在《弟子規》裡。《弟子規》這本書出自於孔子的筆下。這本書主要是圍繞著“孝心,孝言,孝行”而創作的一本古詩詞。讀了這本書後我深有感觸。讓我先來說說“孝心”吧!孝就是孝敬的意思,心就是我們的愛心,而孝心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要有一顆孝敬尊重長輩的心。我們時時刻刻要考慮到父母和長輩地感受,想著要為他們做些什麼。愉快而迅速地完成我們需要做得事。

  “孝言”是說:我們在對長輩、父母、同學、朋友說話時一定要文明用語,這樣的話別人就會認為你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我認為每天對爸爸媽媽說的四句話是每位同學必須具備的:

  1、早上起來對爸爸媽媽說聲:“早上好”。

  2、到了學校對爸爸媽媽說聲:“再見”。

  3、回到了家對爸爸媽媽說聲:“我回來了”。

  4、睡覺前對爸爸媽媽說聲:“晚安”。如果你做到了並且對爸爸媽媽說了,這樣的話爸爸媽媽就會認為你已經長大了,而且會很開心。希望大家可以說好這四句話,讓文明語言在我們的生活中開始傳播吧!除了“孝心,孝言”還有“孝行”;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孝敬老人,愛護比我們年齡小的弟弟妹妹們。

  在長輩們累的時候,我們可以為他們捶捶背,或是幫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弟弟妹妹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可以去幫助他們。我們要用實際行動來踐行對“孝心,孝言”“孝行”地理解。孝是無所不適的,社會不能沒有孝,生活中更不能沒有孝。凡事孝為先,沒有孝就什麼都做不好。讓我們從今天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一分一秒做起,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簡簡單單的二十四個字概括了整篇弟子規的內容。第一句話就點明瞭弟子規是聖人們對我們的教導。後面十八個字把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都概括了,弟子規本身就講的是做弟子,做學生,做兒女的規矩,於是我們便帶著這樣的想法,開始讀弟子規。

  初讀弟子規,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感受,等讀了五、六遍,六、七遍以後,才琢磨出點意思來,我反覆讀,感受越來越深,這時我才真正明白了什麼叫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講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講的是和大眾相處時要相互愛護,並且親近有德行的人,多向他學習,這些都是非常重要不做不行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就可以好好的學習對自己有幫助的知識了。整篇文章都在講應該怎麼做兒女,應該怎麼做學生,應該怎麼做人。

  我在讀弟子規,一定少不了父母的陪同。於是,我們一起讀弟子規,理解弟子規,交流心得。有一天,我在爸爸的手機上看到一條簡訊,叫養生小專家。裡面說修身養性排名第一的就是寫毛筆字。因為我也寫毛筆字,所以我也深有體會,你在不靜心的情況下是寫不好字的,但是你沉下心來寫一會兒,心就會靜下來。正如餘力學文一段中的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說的一樣,你不好好寫字,心靜不下來,沉不住氣,在心理上就會得疾病了。古人在清朝康熙年代就已經知道這個道理了。

  在弟子規裡,在家要孝順父母,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並要學禮、懂禮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著要端正,說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人在世上還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強人所難等,這些是我得到的啟發。

  讀完弟子規,理解完弟子規後,我發現我有些地方做得好,也有些地方做得不到位,好的地方我會繼續保持,併發揚光大,不好的我會改正並做到更好!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最近一段時間,我認識了國學的一種———“弟子規”。我慢慢地細心頌讀,認真思考,在老師的教導下,懂得了許多道理。

  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的時候,我懂得了一個道理:父母叫你,就應該趕快答應;父母有什麼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懶懶散散。想起我自己,媽媽讓我去洗澡,我也是拖拖拉拉,慢吞吞的。媽媽讓我幫她做點事情,我也是極不情願的去做。回想起這些事情,我暗暗下定決心:以後我做事情要乾淨利落,不再拖拖拉拉,懶懶散散了。

  在學習上,我做作業比較慢,本來一小時就可以完成的作業,可我卻做了兩小時,是別人做作業時間的兩倍。每天我完成作業時已經是晚上十時了,是該睡覺的時候了,完全沒有時間進行復習和做課外練習。

  自從我學習了“弟子規”的這句話後,我知道了做事情拖拖拉拉、慢吞吞是一種壞習慣,還浪費了很多時間,我要和時間賽跑,爭取時間做課外練習和複習。於是我下定決心:以後做作業,語文花一小時,數學和英語各花半小時,完成作業後,剩下的時間就用來做課外練習,例如閱讀、奧數、英語卷。週日除了做練習外,還要把學過的知識複習一遍,多看些課外書,增加自己的知識。

  我學習了“弟子規”後,還懂得了許多道理,其中最令我難忘的句子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孩子學習《弟子規》後,變化是由點到面,逐漸擴大的。

  剛開始學習時,我的心情有些急迫,恨不得孩子學一節課就能把所有的壞習慣都改掉。而當我給她時間,讓她慢慢領會時,她的改變也一點點呈現出來 。

  她最先開始的變化是有孝心了。以前她愛吃的東西,總是看著,護著,生怕別人吃,現在吃東西總是先給長輩,然後自己才吃,而且東西吃沒了,也不會像以前那樣發脾氣。每晚臨睡前,我都會給她按摩後背,自從學習後,她也開始主動要求給我按摩了,當她滑嫩的小手給我按摩時,我心底都會湧出幸福感。我們因為學習了《弟子規》而享受到了彼此的愛。接下來的改變是有禮貌了。記得有一次去親戚家做客,碰巧親戚家有客人。孩子這時彬彬有禮地向客人問好。在吃飯時,一直等到所有人都坐好,她才坐下。當客人讓她坐下時,她就說“長著立,幼勿坐”夾菜也是等大家都動筷子,她才動,還說這叫“長者先,幼者後”。引得在場的人不住的誇獎,她就非常自豪地告訴大家“我學《弟子規》了”。

  學習傳統文化讓孩子有了感恩心,恭敬心。明白了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到哪裡都會受到尊敬和愛戴。因此,自己也想成為這樣的人。《弟子規》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滋養著孩子的心靈。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星期天我們來到可園,由魏隊長帶領我們入園。這是第二次走進可園,不管大家是衝著免門票參觀可園,還是學習,魏隊長都希望大家有所收穫,最好學習為主遊玩為輔這樣相輔相成就太好了。

  園內集合好魏隊長給我們講解了一下映山紅國學組的發展,以後會走進學校、工廠、社群、博物館、圖書館推廣國學傳統文化,大家努力學習後幫助別人也成長自己。可園這地方前幾期不限人數,但帶朋友來的希望報上人數,諮詢一下組織者,還有穿志願服,最好穿長褲(蟲子愛新人血,喜嘻)。

  我們在園中走著,找到處湖邊休閒場合。魏隊長讓我們一起朗讀完《弟子規》,後給我們一同分解“入則孝”篇的大義。孝排在弟子規首位,從父母“呼、命、教、責”中學習了孝的第一步要培訓的是敬,這是一切人倫之道的基礎。“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對父母沒有恭敬心,那養父母跟養狗、養馬有什麼區別?;“冬則溫、出必告、事勿擅為,、物勿私藏、力為親好、柔諫親的過、親疾晝夜侍”裡講了對父母身體的關心,杜絕自己生活中給父母帶來的擔心,永遠溫和對待父母錯,全力服侍病中父母。

  最後大家討論了自己出門在家怎樣對父母的關愛?一個問候的電話一句溫暖祝福的話語。也反省了我們對父母的不奈煩,和父母吵架對罵,孔子說:“色難。”對待父母,難在永遠保持和顏悅色。麥當勞聽到這裡臉有點紅(大家都紅吧,不紅都是臉皮厚表演不到位,呵!),嗯,愧疚。父母有病,我們有過小時候父母所對待自己的痛愛、照顧嗎?感恩,父母!

  《弟子規》我們以為是小孩子的讀物,“我們錯了”總結時大家都同感地說:“《弟子規》是全天下人的第一讀書經典範本!”

  下週日,在可園學習《弟子規》“出者剃”文化。出門在外,平安快樂。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2012年8月,我走進上海火炬潤滑油這個大家庭。就從這天起,我的人生髮生了轉變。

  入職那天,我第一次接觸到《弟子規》,讀了近20年書,我從來都不知道世界上原來還有這樣一本好書,原來只知道有本《三字經》,而且就知道那麼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小時候把它當做了一句順口溜。當我翻開《弟子規》時,頓時呆住了,裡面都是短短的三個字為一句,但就是這短短的三個字卻蘊藏了人生的大道理。就是這麼小小的一本《弟子規》,成為了我每天空閒時間必看,而且百看不厭的好書。

  記憶中_深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是《弟子規》中第一篇《入則孝》,讀完後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過去我是那麼的不珍惜。

  記得那時我剛上初中,由於不習慣一個人的住校生活,再加上體質差所以時常感冒。有一次,恰好是臘冬,外面還下著大雪,乾冷乾冷的,經不起寒冷氣候的突變,我感冒了,並伴有高燒,上課時腦袋暈乎乎的,坐在教室就暈暈大睡,無法堅持上課。於是撥通爸爸的電話,委屈地說:“爸爸,你快點過來,我感冒了”.等了大概20分鐘,還不見爸爸過來,又氣又急,又撥通了電話:“爸爸,你怎麼還沒有過來啊”.說著說著,就委屈的哭個不停,爸爸也沒有多說,只說“快了,馬上到,你堅持住”.很快,爸爸來了,把我叫出來,在我出來的那一刻,一陣刺骨的冷風吹得我渾身直抖,那漫天瀰漫的雪花還沒有消停。這時爸爸趕緊走過來把軍大衣讓我穿上,我卻嘟囔著“那麼醜,我才不穿呢”.說著就一撅嘴坐上摩托車,當摩托車啟動的那一刻,撲面而來的寒風和冷雪簡直讓人窒息。爸爸一邊騎著摩托車一邊朝後對我說:“把大衣收緊點”.出了學校大門,我才把那個象爺爺經常披著的軍大衣披在身上,瞬時身上一股暖流流過。無意間抬了一下頭,這才發現爸爸或許因為急促的原因穿的如此的單薄,頭上沒帶頭盔,手上也沒帶手套,膝蓋上更沒加護膝,卻堅實地在我前邊替我遮擋風雪和寒冷,靠在爸爸的背上是那麼暖意融融,頓時,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父愛如山。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 篇20

  《弟子規》是我們中華民族弘揚的傳統美德。它也是我國文化思想的一部著作。它記載著中華民族做人的道理以及文明禮儀方面的相關事項。

  《弟子規》中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例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裡主要講的是做子女的應該孝敬父母,尊敬父母。若不能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父母做到“孝”,那就是忘本,所以,孝敬父母是我們首先要做好的。

  有人說:“誠信是道德之本。”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說,“信”則是人生的信條。人如果失去了信任,那麼他活在世間也就沒什麼意義了。正如《弟子規》中所說到:“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所以,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就要自己先做好誠信。

  在《弟子規》中,有一句讓我感觸很深,那就是,“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說,家裡的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要和睦相處。這樣就能讓父母少操一份心。而在我兒時不懂事的時候,我經常和我哥哥鬧矛盾。我哥是男孩子,又比我大,我當然鬧不過他。於是,我只好向媽媽告狀,說哥哥怎麼、怎麼欺負我。媽媽見我年小,自然是護著我。現在學習了《弟子規》後,再想想那些事,覺得很不應該,也給家裡增添了不少的麻煩和矛盾。

  其實,只要仔細閱讀,就會體會到,《弟子規》確實對我們又很大的幫助,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反思。我們既然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自然應該將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很好的傳承下去。讓我們用行動來證明自己吧!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 篇21

  初次接觸《第子規》,認為和兒時背的《三字經》一樣,不過是兒童的啟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為然。聽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講座之後,才知道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蘊卻含著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對於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和諧的家庭有著重要的意義。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聖人的學生。“規”是什麼意思?就是規範、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範。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繩,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父親早年讀過幾年私塾,對我們的教育是嚴而寬,用餐時長輩不上桌,晚輩絕不可以動筷子,“長者先,幼者後”,有好吃的長輩先嚐。所以,在我們的人生理念中,長輩就是太陽,我們是星星,永遠圍繞著太陽轉。父親老家在農村,生活非常貧困,爺爺奶奶生病時,母親把家中所有的積蓄和每月工資,全部拿出來給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債過日子。父母從沒有刻意要求我們姐弟孝順他們,而我們如今對父母都很孝順,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對孩子來說是刻骨銘心的。

  早年雖然讀過《三字經》、《道德經》,但讀而不知其意,聽了幸福人生講座以後,才恍然大悟,《弟子規》是十善的細化,是孔孟之學和大乘佛法的契合點。儒家講的“仁”與佛家講的“慈”是息息相通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來檢驗約束自己的言行,然而五戒十善比較概括,具體運用到生活中有點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惡卻不能覺察,時常因為工作忙碌而忽視了別人的感受,話說出口不是很柔和,“怡無色,柔無聲”沒有做到,和同事討論問題,意見不統一,語調會不知不覺就提高了八度,“言語忍,忿自泯”沒有落實,學習《弟子規》後才發覺自己的缺點竟然有這麼多。除了前面的兩條,自認為還算及格外,其餘每一條都有很多的不足,試想,如果時光倒退200年,當我們面對無邪而知禮的孩童,該是怎樣的汗顏。

  和古人相比,我們的品行已經落後的太遠太遠了,今天能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感到非常幸運,很感恩這本書。要報恩,唯有認真學習《弟子規》並學以致用,用《弟子規》來規範言行,指導生活和學習,培養自己孝親尊師、溫和謙遜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謙卑的態度、彬彬有禮的行為,來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修養,“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以眾生之苦為己苦,幫助更多有緣人。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 篇22

  這學期,我們學校掀起了讀、背《弟子規》的熱潮,我也不例外,也認真讀起了《弟子規》。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它讓我感受很深。

  “入則孝”講的是為人子女的本分就是一個“孝”字。古人說:“百善孝為先”,當一個人知道在家孝敬父母后,在外面才會尊敬老師、長輩及其他人。只有在家把孝道行好了,在社會上才會做好人做好事。父母教導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要用心去聽,那都是為了我們好。有時父母說錯了,也不要和他們去頂嘴,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出則弟”是說我們隊長輩要有恭順的態度和行為,還要尊敬他人,在外面以禮待人。一個有禮貌的人,他無論走到哪裡都能贏得眾人的喜歡和稱讚。

  “謹”就是我們做人要謹慎小心,這樣才不至於犯錯誤。我們還要養成忍讓、克己、吃苦耐勞和善解人意的品質,培養堅強的意志力。孔老夫子說:“人無信不立”。所以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答應。誠信之人可以在社會上立於不敗之地。

  “泛愛眾”教給我們用愛心對待大眾和社會,要為中華的和平、人類的共處做出偉大的貢獻,還要養成大公無私的品質。“親仁”是親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它告誡我們:人的內在一定要有道德作為基礎,我們不可一日遠離良師益友,不可一日不讀聖賢書。“餘力學文”讓我知道了要努力學文化知識,將來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在學校裡我要尊敬師長,友愛同學,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關心家人,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言行上小心謹慎,使自己成為一個言而有信、正直善良的人。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 篇23

  我最喜愛的一本書就是《弟子規》,弟子規是一本古典文學,是聖人留給我們的教誨,它教我們應該怎麼樣做人和做人應該具備什麼,我們應該珍惜這本古典文學。

  俗語說的好: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交朋友先要讓他相信你,而弟子規會告訴我們怎樣讓朋友信賴你,如果你做到了,你將有許多好朋友,因為他們信任你,雖然我做的不太好,但是我會努力把它做好的。

  我有一個好朋友,她即是我的好朋友,又是我的表姐。記得有一次,我和表姐約好一點點鐘去新華書店看書。姐姐總是讓我信賴,因為姐姐總是說到做到,除非姐姐不能出門。這次也不例外。我從表姐這也學到了誠信。那我更應該要該誠信,讓大家對我有信心,還有一次,我和堂妹一起去買本子,可是我等了好久,堂妹也沒有來,我想不等她了吧!要不然我也買不成本子了,可是做人又要有誠信,我應該怎麼辦呢?這上疑問在我腦中排旋。於是,我做了一個果斷的決定,我就打了一個電話給堂妹,原來堂妹她玩忘池,現在又在寫作業,沒有來了。我只好一個人去買本子。我覺得堂妹沒有誠信,不過我相信堂妹以後會有誠信,也有很多朋友的。希望世界上的人都能懂的誠信。

  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 篇24

  經過了一個學期的學習生活,我們迎來了升入中學的第一個長假——寒假。

  為了不浪費寒假的時間,我想在寒假裡學習不一樣的知識,便在姥爺的推薦下找來了《弟子規》來閱讀。閱讀才知道,這本書果然是“名不虛傳”,不禁可以陶冶情操,更是教了我們後人做人的道理,我想,要真能讀透這本書,肯定是受益匪淺啊!

  《弟子規》中一再強調“孝是信根,信是命根”,雖然只有八個字,但卻蘊含了決定人一生的大道理。就比如《入則孝》這一篇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所說,父母就好比樹根,我們好比樹枝。長出什麼樣的樹枝,不是有樹枝決定,而是由樹根決定。我們是樹,父母是根,根樹相連,樹由根生。父母叫我們,不能慢悠悠的。不孝順,不僅傷父母的心,到最後,最受傷害的還是自己,我們想:沒有父母愛的孩子,肯定不能茁壯成長。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遇事能先想到父母,從一件小事中使父母開心,久而久之,這一件件小事情積累起來,這便是孝了吧!

  《弟子規》教給了我做人的基本原則和禮儀,使我懂得了怎樣愛別人、尊敬別人,使我成為了一個懂禮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