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登鸛雀樓> 古詩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古詩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古詩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透過對其教學活動進行的理性觀察與矯正,從而提高其教學能力的活動,是一種分析教學技能的技術。以下是小篇為大家整理的古詩登鸛雀樓教學反思。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1

  《登鸛雀樓》這首詩簡短,淺顯。孩子們已經熟讀成誦了,但都採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學習古詩,對詩意並不瞭解。所以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位在理解詩意,習得能力上。透過兩步,落實了教學重點。教學中,我分三個層次進行:“弄清字意”、“讀懂句意”、“明白詩意”,逐步深入。 “弄清字意”是理解詩意的基礎,也是古詩學習的難點。

  教學中,我採取了這樣的方法:用現在的字義組詞,然後朗讀感悟,比較選擇正確的解釋,進而讀懂句意。在明白詩意方面,我充分利用教學掛圖創設情境,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觀察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透過精美的圖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透過反覆朗讀體會,讓學生讀文時,文中有畫,畫中有文,這樣感悟內化,理解詩意便水到渠成了。

  《登鸛雀樓》教學反思2

  三年級下冊的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名篇,詩人透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要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三年級學生對《登鸛雀樓》已經能背的滾瓜爛熟了,但古詩是語言材料的一種結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他們只是機械的背誦,有很多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詞還不認識,對詩中蘊含的道理更不明白,因此,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要求,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初步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1、 交給孩子識字的主動權

  在板書課題後,我讓學生讀讀《登鸛雀樓》這四個字,我問他們詩人是在什麼地方準備做什麼?哪個字可以看出來?接著我又問:“他登上鸛雀樓之後都看到了什麼?哪個字可以看出來?以此學生的意識到了新的學習階段。馬上我又進入閱讀。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在本課教學中激發他們的想像力,讓孩子在想像中感受美。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透過想像,學生的說話練習“我彷彿看到了 。”那夕陽在山邊騰起大片餘輝,浩浩蕩蕩的黃河涌動萬點碎金流向蒼茫無際的遠方就在學生腦中清晰地展現出來。透過反覆朗讀體會,瞭解黃河,句式練習說 的黃河,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波濤洶湧、大浪淘天的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3、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透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在文章的結尾處,透過採訪、知識的延伸,使學生更深刻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句話。

  4、想象作畫,看圖寫話。

  要求學生根據詩意,展開想象,然後把想象的事物畫下來。要提醒學生不要照作者插圖畫,要儘量畫得與眾不同。要啟發學生思考:作者的觀點在哪裡?鶴雀樓應畫在什麼地方?夕陽高山黃河應畫在什麼地方?想好再畫。然後讓學生根據圖畫再寫話,圖文相應,讓學生更深一步的理解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