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登鸛雀樓> 小學《登鸛雀樓》講課稿

小學《登鸛雀樓》講課稿

小學《登鸛雀樓》講課稿

  引言: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透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對於《登鸛雀樓》的教學重要的理解詩意,下面是小編提供的一份《登鸛雀樓》講課稿,歡迎大家閱讀和借鑑!

  說教材

  《登鸛雀樓》是蘇教版國標本二年級上冊的第17課,作者王之渙,詩的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發感想。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學會藉助插圖、工具書等途徑學習古詩。

  二、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讀誦古詩。

  三、教學準備資料書多媒體課件

  說教法、學法

  一、做必要的講解和說明。對作者和鸛雀樓教師做一些詳細的說明,幫助學生來理解這首詩。

  二、從指導讀出停頓入手,教給學生“音斷而意不斷”的方法。這樣可以快速地讀出詩的韻律美感。

  三、學法隨評語等途徑滲透。教給學生“利用手中資料或插圖來幫助學習古詩”的方法。弄懂重點詞語的意思。

  四、自讀自悟,鼓勵質疑。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這樣,教師根據具體情況來使學生從原有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認識和提高。

  五、引導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規律,瞭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結合實際拓展延伸,突破難點。結合學生實際來深層次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同學們,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到山西永濟縣去看一座樓,(出示圖片)這是一座三層的樓閣,因為常有一種叫“鸛雀”的鳥飛來休息,所以被人們稱為“鸛雀樓”。伸出手,和我一起寫寫它的名字,師生齊板書。(加拼音,小字頭加“隹”字旁。)誰來叫叫這座樓的名字呢?(指多名學生讀)

  2、鸛雀樓剛剛建好的時候還不怎麼有名氣。唐代時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渙的大詩人來到這裡(板書:王之渙),他登上這座樓作了一首詩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想。從此以後,這座樓就名揚四海啦。這首詩的題目就叫:登鸛雀樓,誰來讀讀課題。

  4、詩中到底寫了些什麼呢?開啟書,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欣賞一下這首千古名詩吧!

  二、初讀古詩

  1、請小朋友先自己讀一讀這首古詩。

  2、(出示全文)指名讀,檢查讀詩。讓同學們發現他們讀的時候字音方面有什麼地方值得學習。學生一起學學他們,把生字再讀一讀。指名做小老師帶讀。

  3、老師讀一讀這首詩。學生仔細聽一聽,老師的讀法有什麼不同?指導:讀出節奏,要在每行的前兩個字後面停頓!

  4、一起學著老師在書上標出停頓的地方,然後練習讀一讀,指名再讀,齊讀。

  三、精讀課文:

  1、常言說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說說詩中哪些內容是詩人登上樓閣時看到了?哪些內容是寫他想到的呢?

  2、登鸛雀樓詩人到底看到了什麼?請小朋友讀讀第一句,然後看看圖想一想,再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