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登鸛雀樓> 淺析登鸛雀樓詩詞理論

淺析登鸛雀樓詩詞理論

淺析登鸛雀樓詩詞理論

  登鸛雀樓即使一首成功的寫景詩,也是一首成功的哲理詩。讚美了壯闊的山河,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流露了澎湃的心情。此情此景,誰不想奮鬥不息?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淺析登鸛雀樓詩詞理論,希望大家喜歡,更多內容請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白日依山盡中的“白日”,應該是“太陽”的意思。但是進一步深究,是“當空的烈日”還是“依山的夕陽”?如果是當空的烈日,怎麼會就“依山”,而不是高空懸掛呢?那要是依山的夕陽,那怎麼會“白色”,而不是“紅色”呢?其實二者都不是,兩者也都是,也就是既包括“當空的烈日”也包括“依山的夕陽”。因為“白日”不但指“太陽”而且指“時光”,也就是說可以包括太陽從升起到降落的整個時間變化過程,實際是暗示時間的不斷流逝。要從充分說明這點,要聯絡下面所有的詩句。

  下句就是“黃河入海流”。回到詩歌的題目《登鸛雀樓》,鸛雀樓的舊址是在山西永濟縣,按古代的`條件,在山西是無法看到黃河入海流的實景。假設作者曾經真的在海邊看過黃河入海的話,那麼“黃河入海流”的景象,也是作者的在記憶上的加工。因為“黃河入海流”,不是單隻指黃河入海時的黃河與大海交匯的片面景象,而應該是整條黃河從源頭奔流不息,甚至撲入大海之後的景象。因此,不管作者是否見過黃河入海,“黃河入海流”,都是經過藝術加工的“造景”,十分符合實際的特大景色,而且是一個動態的特大景色。另外,這種特大的動態景色暗含著一種變化,從東到西的變化,也就是空間的變化。

  接下來再看最後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十分具有哲理的詩句。這裡面也有兩種變化,其一就是從下到上的變化,其二就是從近到遠的變化。這兩種變化,包含了空間及其時間的變化。站得越高,看得越遠,想得也更加深遠。面對著美好的山河,想著人類的歷史,體會著時代的變遷,越發想站得更高些、看得更多些、想得更遠些,以“窮盡”萬物,從而得到萬物發展得真諦。

  現在回過頭來再看,“白日依山盡”中的“白日”,不應該是單指“依山的夕陽”,更不是“當空的烈日”,而是指東昇西落的太陽,更是指時光的流逝是可以成立的。三國時期的曹植的“驚風飄白日,光景西馳流”也是如此。看到太陽,就可以得知太陽傍晚就會落山,看到黃河,就可以想到東歸入海。但是一個“依”,一個“入”增添了別樣的情志。其中“依”,不但表達了太陽是依山而落,而且也表達了對時光的依戀。“黃河入海流”中的“入”,不但表達了東歸入海的一種景色美,更是賦予了黃河的積極主動的奮鬥不息的人格精神美。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的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中華民族不斷向外發展,在中華大地上奏響了一首首樂章。

  因此,本詩即使一首成功的寫景詩,也是一首成功的哲理詩。讚美了壯闊的山河,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流露了澎湃的心情。此情此景,誰不想奮鬥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