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答謝中書書> 答謝中書書公開課教案

答謝中書書公開課教案

答謝中書書公開課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答謝中書書》公開課教案。

  2.知人論世,瞭解兩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瞭解文章的意境,培養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淨美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文章的意境,培養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難點: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策略與方法】: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主題引入 “一切景語皆情語”,自然界景象萬千,但欣賞者境界、生活閱歷、具體的心境的不同,都會觸發不同的感受,流露於文字,形成一篇篇炙人口名篇,今天我們走進《答謝中書書》,讓我們去領略作者所描繪之美景,去品味遊者的心境。

  (二)、作者簡介 朗讀課文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號華陽居士,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和醫藥家。仕齊時,拜為宣都王侍讀,左衛殿中將軍。入梁,隱居茅山華陽洞。梁武帝禮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與他商討。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有《陶隱居集》。

  2.朗讀指導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奏。

  (2)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

  (3)選一學生讀課文,其餘同學點評,

  (4)學生齊讀課文。

  (三)、自主學習 理清文路 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

  1.學生讀課文,口頭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答謝中書書》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雲”,再俯“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後以感嘆總括前文。

  (四)、研讀課文 探究欣賞

  1.讀《答謝中書書》,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腦海中出現的畫面,其餘同學補充、評價。 明確: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繽紛的色彩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麼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三種美交替出現,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軸。

  2.文章《答謝中書書》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教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點撥:文章中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直抒胸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實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字裡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總言之,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課堂練筆以及作業

  1、選擇其中的一種景物,用現代文進行擴充練筆。

  2、作業:預習《記承天寺夜遊》,比較其與本篇短文在寫景方面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