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答謝中書書> 《答謝中書書》獲獎教案(通用11篇)

《答謝中書書》獲獎教案

《答謝中書書》獲獎教案(通用11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答謝中書書》獲獎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答謝中書書》獲獎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瞭解作者的有關情況,背誦短文《答謝中書書》。

  2 、賞析景物描寫,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體驗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教學重難點】

  感知景物描寫方法,體驗歸隱情趣。

  【教學準備】

  幻燈機,錄音機,練習卡片。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樂事。今天這一節課我們就將一起閱讀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信,體會作者是如何將謝中書作為能夠談論山水的朋友,傳達自己與自然萬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悅。

  二、知識檢測

  1、文學常識積累:

  《答謝中書書》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醫學家。字 ,號 ,丹陽秣陵人。有《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2、解釋加點的詞語:

  五色交輝( ) 曉霧將歇 ( ) 夕日欲頹 ( )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

  三、合作學習

  1、題文探奇,整體感知:

  閱讀題目與文章內容,你有什麼發現?不妨拿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

  (此文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發端,接著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透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表達作者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悅。最後又以感慨收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2、朗讀背誦,品味感悟:

  ⑴ 聽讀。聽準讀音,聽清朗讀的節奏、語氣、語速等。

  ⑵ 跟讀。放一遍錄音,讓學生小聲跟讀。

  以上透過伴樂朗讀所創設的情境,讓學生初步體會作者的感情。

  ⑶ 集體朗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⑷ 學生自讀。結合文下注釋或藉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方式:同位對譯,小組交流,並向全班質疑問難。)

  ⑸ 理清思路,用3~5分鐘背誦課文。

  本文雖屬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佈局,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看看應該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間有何聯絡?

  結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學生自己背誦,然後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背誦競賽,看誰背的又快又準確。

  3、賞析寫景,體驗感情:

  ⑴ 找出文中寫景的語句,體會作者寫景的特點。

  提示從以下幾方面賞析:描繪的景物;寫景視角;境界特點;點睛之詞;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極寫山之高,水之淨,用筆洗練,俯視與仰視,白雲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兩岸石壁…四時俱備”用平遠和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燦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

  “曉霧將歇…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動景的描寫。透過描寫朝與夕兩個特定的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

  ⑵ “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傳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數筆,描繪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畫卷,其間景物色彩燦爛,生命勃發,靈動飛揚。透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⑶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實欲界之仙都”言簡而意蘊。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並深感自豪,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4、總結寫法,實踐體驗:

  “寫景物,抓靈魂;多視角,傳實情。”

  同學們根據這些寫景特點,自己動手寫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達標反饋

  1、解釋加點的詞:

  俱備( ) 沉鱗( ) 競躍( ) 復( )

  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釋為“的”的一項是( )

  A、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B、實是欲界之仙都

  C、照以海濱之月。

  D、有牧童見之,拊掌大笑。

  3、文中描寫動景的句子是?

  4、“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句話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答:

  五、學習小結

  今天學習的《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的一封信,雖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羅四時,兼顧朝夕,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具備,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學習它就是要學習作者高超的藝術筆力,學會鑑賞它的美學價值。培養自己熱愛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板書設計

  答謝中書書

  感慨 山川之美 古來共談

  繪景

  感慨 期與謝公比肩 自豪

  《答謝中書書》獲獎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 瞭解作者的有關情況,背誦短文《答謝中書書》。

  2. 賞析景物描寫,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積累優美的寫景詞句,培養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學習難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學習時間: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學

  1、找資料,瞭解作者。

  2、把“書”這種文體的有關知識寫下來

  3、初讀文章,給下列劃橫線的字注音。

  夕日欲頹(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

  4、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二、學習、研討

  1.藉助課下注釋解釋下列加橫線詞的意思。

  五色交輝( ) 四時俱備( ) 曉霧將歇( ) 夕日欲頹( )沉鱗競躍( ) 實是欲界之仙都( ) 未復有勇與其奇者( )

  2.對照課下注釋,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並劃出疑難詞句。重點翻譯下列句子。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未復能有與其奇者。--------------------------------------------------

  夕日欲頹,沉鱗竟躍。-------------------------------------------------

  3.根據提示給文章劃分結構層次,並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第一層 句,總起句,以感慨發端。

  第二層從 到 ,描寫描繪大自然中景之美。第三層 ,感慨自然之美景。

  三、深入探究

  1.陶弘景描繪了一幅清麗的山水畫,他描寫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樣描寫的?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反覆閱讀課文,用下列句式說話:

  “我從文中 句中,讀出了 之美,作者寫出了它 的特點。”

  示例:我從文中“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讀出了晨昏變化之美,作者寫出了“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的熱烈歡快的晨景,和清靜幽寂的暮景。

  2、“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這一句中的“亂”字,讓人想到混亂、亂七八糟,這個字是換成“齊”“共”等等好不好?為什麼?讓學生思考回答。“沉鱗”指什麼?這裡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3、本文對景物的描寫可以說是美妙至極,請你試舉一例闡述一下“妙”在何處?

  4、“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以作者的感嘆總括前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5、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積累遷移

  1.總領全文景觀的句子是什麼?

  2.文中表現晨昏變化之美的句子是什麼?

  3.能概括全文主題的句子是什麼?

  4.文中用簡潔的語句描繪高山流水的語句是什麼?

  5. 這篇文章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

  《答謝中書書》獲獎教案 篇3

  教學背景:

  八年級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文言文學習,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閱讀和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很容易感受到文言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和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背誦、解說、討論、創作等學習活動中來。但由於本單元文言文采用的是集中編排的方式,且多數課文有背誦要求,學生學習時可能產生疲倦感,因此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必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輕鬆愉快地收穫知識和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培養美好情操是必然。

  教學內容:

  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第六單元《答謝中書書》

  教材分析:

  《答謝中書書》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猶如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又像一首流動的山水詩”,全文共68個字,但在這短短的68個字中蘊涵著清遠的意境,突現了山川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表達了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盡情欣賞這種美,併發揮自己的想象,進入情景交融的境界,深入體會作者的感情。學好本課,對學習本單元的文言文及古詩文能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培養學生查詢、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理解課文大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3、賞析景物描寫,並能透過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創造性地再現課文景象。

  4、領會作者思想感情,提高學生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品味文章語言的精練及佈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2、佈置預習,讓學生解決生字,記下文中難點,然後進行講解。

  3、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點拔法、誦讀法。

  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大自然的純淨美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短文,體會文章意境及作者情感;

  2、學習文中寫景狀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賞析景物描寫方法,品味優美語言,體驗歸隱情趣。

  教學方法:

  誦讀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品析法、討論與點拔相結合法。

  教學準備:

  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激情匯入

  請同學們欣賞美麗的風景。(多媒體出示風景圖),然後請描述看到了什麼?聯想到了哪些詩句?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共同去欣賞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品味一首流動的山水詩。

  二、明確目標,有的放失(多媒體顯示學習目標,學生齊讀)

  三、介紹課題、作家作品

  關於本課的作家作品,大家一定蒐集了不少資料吧,現在請同學們相互交流課前蒐集的有關資料。(教師適當補充)。(多媒體顯示)

  1、解題:答/謝中書/書

  ①答:回覆。

  ②謝中書:見課文註解①。

  ③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我國應用性文體從來不排斥審美的文學屬性,尤其是書信一體,多記事陳情。(陳:述說)

  2、作家和作品介紹:

  讓我們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452~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陶隱居。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南朝齊梁間文學家,道教思想家,醫學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歷代的寫景名作。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後來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隱居句曲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粱武帝即位後,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像聽到仙樂一樣如痴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又稱之“仙人”。著有《陶隱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盪,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寫給謝中書(謝徵)的一封書信,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四、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指導學生大聲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

  (1)學生先齊讀,後請一學生點評。師提示重點字音及朗讀節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2)多媒體顯示優美的山水圖畫,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奏。

  (3)學生自由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

  (4)選一學生讀課文,其餘同學點評。

  (5)學生齊讀課文。

  現在請同學們用一個字來概括本文的主旨,哪個詞最恰當?明確:美

  2、學生小組活動,理解文章大意和全文主旨。

  讓我們走進文字,看山川之美,美在哪裡?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小組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並向全班質疑問難。

  (3)多媒體顯示下列詞句,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重點測試)

  A、四時俱備:俱,全都。曉霧/將歇:歇,消散。夕日/欲頹:頹,墜落。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競躍;爭著躍出水面。

  B、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與:參與,文中指欣賞。譯為:就再不也沒有有能夠欣賞到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4)學生準確流暢地同桌互譯課文。(多媒體出示譯文)

  譯文:

  山河的壯美,是自古以來人們共同談賞的。這裡的高峰插入雲霄,清流澄澈見底,河流兩岸懸崖峭壁,在陽光下各種光彩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蔥翠。每當早晨,夜霧將要消歇,可聽到猿猴長嘯,鳥雀亂鳴;每當傍晚,夕陽將落,可見到水中的魚兒競相跳躍。這裡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之後,還沒有人能置身這佳美的山水之中。

  (5)指導學生背誦課文,理清背誦思路。(介紹你背誦的竅門)

  本文雖屬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佈局,看看應該如何分才好?各部分之間有何聯絡?

  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雲”,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後以感嘆總括前文。

  請結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大家自己背誦,然後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背誦競賽,看誰背得又快又準確。

  五、精讀探究,賞析寫景,體驗感情 。

  1、學生自由精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想像文中的畫面,用“這裡有——之美,你看——”的句式加以描述,體會文章的意境,在四人小組內每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腦海中出現的畫面,其餘同學補充、評價。

  2、師生互動,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及佈局的匠心所在。

  讓我們走出文字,對照老師找的幾幅畫面,看山川之美,你領會到了哪些美?

  (1)多媒體依次顯示山水相映圖,石壁翠竹圖、晨暉、夕照,激發學生想像。

  (2)請一小組再次描述畫面,圍繞山川之美評析課文。深入領會文章的詩情畫意。

  (3)請學生歸納賞析,進行文字整理,寫成賞析短文。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教師稍加點撥。明確賞析:

  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繽紛的色彩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麼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

  第四是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多角度,多層面將動與靜巧妙對比映襯,更突出了景色的優美動人。

  四種美交替出現,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軸。

  (4)“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傳情的?(學生齊讀後同桌交流)

  明確:本文作者用寥寥數筆,描繪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畫卷,其間景物色彩燦爛,生命勃發,靈動飛揚。透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5)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什麼?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學生找出句子後先齊讀再分析)

  明確:“實欲界之仙都——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言簡而意蘊豐。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能夠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總結寫法: 描寫景物,抓住靈魂;

  調動感官,動靜結合;

  多個視角,抒發真情。

  六、拓展遷移:鑑賞文學作品---感悟大自然---提高審美情操。

  1、你還能想起哪些描寫山川之美的文章?這些作者又是怎樣表現山川之美的呢?從中你得到什麼啟發?

  2、背誦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詞文章,看誰積累的多。

  七、課堂小結:

  透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學生先談師後總結。

  八、作業:

  1、背誦並默寫課文。

  2、蒐集整理描寫山水的詩詞、對聯、歌詞等。

  3、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用現代文大膽的擴充套件描繪文中的景色(可任選其中的一句加以想象擴充套件)。

  板書設計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總引 -------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山水相映之美,繪景色彩配合之美。

  (2~5)晨昏變化之美

  動靜相襯之美

  總寫抒懷 實是欲界之仙都

  (6~7)

  《答謝中書書》獲獎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結構。

  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掌握變換角度、動靜結合、以聲襯靜的寫景技巧,體會景物特點以及作者蘊含其中的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

  教學重點:對寫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對作者情感的感悟。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

  教學過程:

  導語:

  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南北朝時期,在一個日暮黃昏的時候,曲山腳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輕捻鬍鬚,面對群山靜靜思索,這已經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絕皇帝的召喚了。此刻他想到了當年做帝王之師時的點點滴滴,想到了這些年來國家每有大事皇宮的來信,想到了官場的步步驚心。於是他轉身,揮毫畫了這樣一幅畫,畫上是兩頭牛,一頭埋頭於青草間,愜意自得,一頭被戴上了金籠頭,讓人牽著鼻子走。這幅畫隱晦的表達了他歸隱之意,他就是時人謂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一篇被稱為“流動的山水詩”的小品文《答謝中書書》

  一、 解讀學習目標

  自主學習,能夠流暢的翻譯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合作學習,透過妙用詞語、變換角度、動靜結合、巧用修辭的角度分析景物特點以及蘊含於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學習,體會文中蘊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

  首先我們進行自主學習,請大家根據課文的註釋翻譯文章大意,現在開始。

  二、 疏通文意,理清結構

  請同學們根據書下注釋翻譯課文。翻譯的比較準確,真正高水平的翻譯是能終於作者的語言風格抓住文章的神韻,希望在課後反覆的誦讀中我們也可以自己試著把它變成一篇風景美文, 趣味訓練一:我們是否可以將課文進行小變形,大家嘗試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據內容變成多段。

  請同學翻譯,明確文章結構為(總分總)

  三、 小組合作探尋景物之美

  本文主要描寫的物件時 山川 那麼我們就去看看在作者筆下山川的魅力。

  2、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透過 “妙用詞語” “動靜結合” “角度變換”幾個角度來分析景物描寫方法,體會景物特點,感受作者蘊含在景物中的特點

  3、總結景物特點

  妙用詞語 (板書小組合作結果,從詞語運用角度來解析分析出景物特點,總結出作者情感) 動靜結合 (板書小組合作結果,從動靜結合的角度分析景物特點,體會作者情感)

  視角變換(從顏色的變換、時空的變換、視角的變換體會景物的特點,總結作者情感)

  能夠總體的概括這麼景物特點的詞是? 美 仙都 奇

  文章中都是對景物的描繪,那麼同學們能不能發現作者的影子呢,作者在幹嗎?”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醉情山水對世俗生活的厭倦。

  正如剛才同學們所說,在這樣的景色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喜愛的愉悅的,甚至是沉醉的, 有沒有和他一樣的人?

  四、 探尋作者內心世界

  探求來信的內容。說明理由。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中又有怎樣的感情?與高雅之士比肩的快樂。

  2. 思考謝中書的來信內容

  開放性交流,可以從不同的猜測中再次感受作者的創作意圖。

  結語:

  世有淵明,生為菊花無憾也。世有嵇康 ,生為琴絃無憾也 。世有陶弘景 ,山水亦無也 。

  《答謝中書書》獲獎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這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能夠品味,將內心的感受與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做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生字詞,領會文章大意,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作者縝密的結構,凝練,極富特色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 領會課文大意,並背誦課文。

  2、 學習作者巧妙而縝密的構思。

  學情分析: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查閱有關蘇軾資料,預習課文。

  老師準備:錄音機、多媒體。

  教法與學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匯入。

  (一)導語:同學們,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用飽蘸深情地筆謳歌了祖國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一文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檢查預習情況:

  1、注音:夕日欲頹 沉鱗 能與其奇

  2、幾個重點詞語:

  五色交輝 四時 將歇 夕日欲頹 沉鱗競躍 與

  3、學生交流蒐集的陶弘景的資料與背景

  教師補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人,曾任儲王的侍讀,因看透渾濁的現實,隱居句曲山(今茅山),有愛聽山野松濤之聲。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鄉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1、 請同學們認真聽課文的錄音後,模仿進行朗讀。

  2、 根據課下注釋,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脈絡

  3、 歸納本文的主題思想 :

  —透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 ,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4、 背誦全文。(分組進行,比賽的形式)

  三、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樣寫美景的?(學生暢所欲言,互相補充後明確)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仰視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觀察不同的角度 俯視

  平看

  其三:晨昏變化美 其四:動靜相襯美

  2 、課文的結尾能讓我們聯想到其它詩人類似的結尾,你能聯想到那一些?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劉禹錫《陋室銘》中“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又如陸游《書憤》中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想伯仲間”,都有古人自觀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實表達了作者企盼與謝公比肩之意,也表達了作者酷愛自然、隱歸林泉的志趣。

  四、質疑問難。

  五、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請根據課文內容,想象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繪,體會文章優美的意境

  5分鐘後,學生班裡交流,師生共同評價

  六、 課堂總結:

  學生談學習本堂課的收穫,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

  七、佈置作業:

  1.複習鞏固所學知識。

  2.蒐集有關寫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書設計

  主題:生命的愉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九、課後反思:

  《答謝中書書》獲獎教案 篇6

  整體把握

  文章以感慨發端,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具體描繪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視俯視、平遠高遠的視角,動靜結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統一的印象。

  最後,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本文寫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透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問題探究

  1.作者描寫景物有什麼特點?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觀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顯而微;景物狀態:由靜而動;時間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諧、完整、統一。

  2.“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內含作者什麼感情?

  有高雅情懷的自豪感以及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運用仰觀俯察兩種視角,寫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的對偶句是什麼?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4.講究色彩搭配,表現一年之美,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景象的對偶句是什麼?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具備。

  5.將聽覺、視覺結合,由靜入動,表現一日之美,傳達了生命氣息的對偶句是什麼?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6.“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7.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什麼?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8.分析“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

  “歇”“頹”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為,有過程,激發人的想像,充滿生命氣息。“鱗”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語言表現力,文學色彩濃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試分析美在何處。

  (1)意境美。風光綺麗,融入感情,形成優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變化之美。④動靜相襯之美。

  (2)結構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以“美”點明全文中心。中間部分具體敘寫山川之美。最後以感嘆總括前文,首尾呼應,議敘結合,使文章主體部分更為鮮明突出。文中的寫景部分,仰視再俯瞰,復平看,最後又分“曉”與“夕來寫,次第井然。

  (3)語言美。言簡意賅,多用對稱四字句,配以長句收束;修飾詞語使顏色、聲音、動作的狀態表露無遺。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

  以上就是初二語文上冊知識點:答謝中書書的全部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答謝中書書》獲獎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

  2.知人論世,瞭解兩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瞭解文章的意境,培養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淨美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文章的意境,培養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難點: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策略與方法】:

  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主題引入

  “一切景語皆情語”,自然界景象萬千,但欣賞者境界、生活閱歷、具體的心境的不同。都會觸發不同的感受,流露於文字,形成一篇篇膾炙人口名篇,今天我們走進《答謝中書書》,讓我們去領略作者所描繪之美景,去品味遊者的心境。

  (二)、作者簡介 朗讀課文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號華陽居士,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和醫藥家。仕齊時,拜為宣都王侍讀,左衛殿中將軍。入梁,隱居茅山華陽洞。梁武帝禮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與他商討。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有《陶隱居集》。

  2.朗讀指導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奏。

  (2)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

  (3)選一學生讀課文,其餘同學點評。

  (4)學生齊讀課文。

  (三)、自主學習 理清文路

  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答謝中書書》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雲”,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後以感嘆總括前文。

  (四)、研讀課文 探究欣賞

  1.讀《答謝中書書》,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腦海中出現的畫面,其餘同學補充、評價。

  明確: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繽紛的色彩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麼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三種美交替出現,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軸。

  2.文章《答謝中書書》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教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點撥:文章中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實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字裡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總言之,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課堂練筆以及作業

  1、選擇其中的一種景物,用現代文進行擴充練筆。

  《答謝中書書》獲獎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藉助註釋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掌握意義;

  2、在反覆誦讀中品味文章優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練的語言;

  3、背誦本文。

  過程與方法:

  以誦讀貫穿教學始終,以誦讀法、談話法、點撥法等為主要教學方法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娛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潔的思想情操。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反覆誦讀,體會文章意境;

  2、抓住重點詞語,揣摩品味文章的語言特點

  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娛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學情分析

  作為初級中學的八年級學生,文言 文基礎較薄弱,閱讀能力偏低,思維能力、審美能力不 高,因此在教學時,老師要指導學生疏通文意並積累重點詞語,更要從恰當的角度入手,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審美情操。

  三、教法學法和教學手段

  (一)教法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整體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結構―研讀品析―看圖背誦為主線,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為此, 我主要採用誦讀法、談話法 、點撥法等教學方法。

  (二)學法

  誦讀法、討論法、自學法等。

  (三)教學手段:

  製作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激趣,簡介文題

  1、讓配樂欣賞山水美景(幻燈片展示),老師用優美的語言大匯入:

  同學們,面對這山明水秀、美輪美奐的自然景色,你們想到了什麼呢?老師情不 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來不少文人墨客描繪山水美景的優秀詩句,比如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同學們,這些優秀的詩句真是不勝列舉。你看,好山,好水,好畫,好詩。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文言文,被稱為是“一 幅清麗的山水畫”,又是一首 “流動的山水詩”。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篇文言文――《答謝中書書》(板書課題)。

  2、簡介文題。

  “謝中書”是作者的朋友“謝徵”的官職名,“書”是指“書信”,在古代是一種可以抒情議事的文體。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己朗讀課文,用筆劃出不會讀的字詞。

  2、聽朗讀錄音,特別注意自己所標劃的字詞的讀音以及朗讀的節奏、語氣。21世紀教育網

  3、學生自由練讀,老師提出朗讀要求:

  ①讀準字音;

  ②讀準節奏;

  ③讀出感情。

  4、讓學生自告奮勇展示自己的朗讀,其他學生認真聽完以後針對朗讀要求進行評價,老師提示學生重點掌握以下字詞的讀音:

  猿(yuán) 頹(tuí) 與(yù)

  5、老師再次強調朗讀要求,全班同學齊聲朗讀。

  6、請學生試用一句話說說文章所寫的內容。

  (三)疏通文意,理解內容

  1、學生自己結合課文下注釋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筆劃出來。

  2、與同桌討論解決疑難,如果仍然不能解決等待在全班提出來共同討論。

  3、老師引導學生解決字詞上出現的疑難,同時板書以下重點詞語,要求學生重點掌握:

  四時:四季

  俱備:都

  曉霧將歇:消散

  夕日欲頹: 墜落

  沉鱗競躍:潛游在水中的魚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欣賞

  4、請學生用自己的話口頭翻譯課文。

  五、總結

  《答謝中書書》獲獎教案 篇9

  匯入新課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景物,曾經引起了無數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他們為我們奉獻了大量的歌詠自然山水的優美篇章。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南朝梁代陶弘景寫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謝中書書》

  解題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謝中書即謝徵曾做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

  《答謝中書書》是作者寫給謝中書的一封談山水的信。書,書信。謝中書即謝徵,字元度,夏陽(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故稱“謝中書”。本文是作者給謝中書覆信中的一部分內容,是作者寫景的名篇。

  作者簡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南朝齊、梁時期思想家、醫學家。隱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國家大事,常去山中徵詢他的意見,時人稱為“山中宰相”。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盪,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

  詞語解釋

  1、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各種色彩交相輝映。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

  2、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季節

  3、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消散

  4、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夕日,夕陽。頹,墜落。沉鱗競躍,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躍。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鱗,指代魚。

  5、實是欲界之仙都 人間的仙境。欲界,佛教指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慾的眾生所處的境界,即人間。

  6、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康樂:指謝靈運,東晉人,是謝玄的孫子,襲封為康樂公,故稱之為謝康樂。復,再;與,參與,指欣賞。奇:指奇山異水。

  課文翻譯 / 文章思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高峰如雲,清澈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總領全文

  描繪景色

  感慨議論

  總括全文

  山河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共同讚歎的。

  這裡巍峨的山峰聳入雲霄,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

  兩岸的石壁,(在陽光下)各種色彩交相輝映。

  青蔥的樹木,碧綠的竹子,四季長存。

  清晨,夜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可聽到猿猴鳥兒此起彼伏的鳴叫聲。

  傍晚,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可見到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躍 。

  這裡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答謝中書書》獲獎教案 篇10

  《答謝中書書》是一篇六朝著名的山水小品,作者為南朝陶弘景。上海中預年級語文課本將之選入教材,名為《山川之美》,短短六十八字,音韻和諧,節奏如歌,似伴著音樂的流動畫卷,描繪了江南山水奇麗的景色,其詩畫般的意境。

  一、教學目標

  ⒈識記重點實詞,翻譯課文力爭做到“雅”。

  ⒉朗讀課文,體味課文所表達的美感、自豪感和遺憾之情。

  ⒊解讀課文,評說課文美點所在。

  二、課型與課時

  新授,一課時

  三、教學方法

  討論、比較、談話

  四、教學過程

  ㈠匯入新課:瞭解三個人物

  陶弘景: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佛道兼修)、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

  謝中書:“美麗風采,好學善文”。曾任“中書舍人”。

  康樂:南北朝時期傑出的詩人、文學家、旅行家謝靈運。中國山水詩派的開創者。

  共同特點:文人雅士

  ㈡美譯課文

  ⒈教師點撥:文言翻譯“三字”要求

  信:準確表達原文意思

  達:語言規範通順流暢

  雅:追求語言優美雅緻

  ⒉點撥關鍵詞

  ①答……書:回覆……書信

  ②五色:形容石壁色彩斑斕。

  ③交輝:交相輝映。

  ④歇:消散。

  ⑤頹:墜落。

  ⑥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

  ⑦競躍:競相跳躍。

  ⑧欲界之仙都:人間仙境。

  ⑨復:再。

  ⑩與(yù):參與,欣賞領略。

  ⒊美譯課文:一句三譯,學生翻譯一遍,教師給出兩種翻譯,比較,理解“雅”。

  ①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共同談論的。山河的壯美,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的。

  ②高高的山峰直插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山,高聳入雲;水,清澈見底。

  ③河流兩岸的石壁直立,各種顏色交相輝映。河流兩岸的懸崖峭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

  ④青色的林木,綠色的竹子,四季都具備。青蔥的密林,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

  ⑤清晨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亂叫的聲音;清晨,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

  ⑥夕陽快要墜落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躍。傍晚,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躍。

  ⑦這裡實在是人間的仙境。這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

  ⑧自從謝靈運以後,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從謝靈運以後,就沒有人懂得欣賞這般美麗的景色了。

  ㈢美讀課文

  ⒈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先生的讀書中獲得啟示,後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裡,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

  ①讀書要忘我;

  ②讀書要聲情並茂。

  ⒉美讀課文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⑴讀出層次。

  ⑵讀好兩個“之”。

  ⑶讀好最後一句話。

  ㈣美說課文

  ⒈教師給出兩個範例:用“中心句+詮釋”說課文之“美點”。

  ①美在開篇總寫。用“山川之美”概括所描寫景物特點。用“古來共談”表達欣賞美景的態度和情意。

  ②美在精於煉字。用一個“亂”字,寫出猿鳥此起彼伏地爭鳴聲,為我們營造出一片勃勃生機的熱鬧景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

  ⒉學生說課文美點。

  ⒊教師繼續點撥。

  ③美在結構精巧。開篇總寫,中間分分“靜”“動”兩個層次描述美景,最後在總括抒情。

  ④美在三次點明對景物感受。一是“美”。二是“仙”。三是“奇”。

  ⑤美在寫景角度多樣。寫景有靜景有動景,有靜物、植物、動物,有視覺有聽覺,有早有晚,有仰視有俯視有環視……

  ⑥美在表達方式豐富。有開篇概述現象,有中間的寫景描述,有結尾美景評價,有首尾抒情感慨。

  ⑦美在情感豐富。一則融情於景,借美景表達“寄情山水,逍遙其中”的價值追求。二則將自己與謝靈運相比,與朋友分享欣賞山水之樂的自豪感。三則為不能“與其奇者”感到遺憾。(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㈤美寫課文(根據教學時間決定這個環節是否進行)

  美美地將課文寫一遍。

  要求:能夠不看課本儘量不看課本。

  《答謝中書書》獲獎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及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當的語言、佈局的匠心,培養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3、背誦、默寫全文。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透過誦讀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透過想象再現景象,領會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淨美好,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文章的語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設想透過讀、說來落實。

  【教學難點】

  本文佈局的巧妙。設想透過學生再造想象來突破。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三峽》引入新課

  二、介紹課題、作者

  本文雖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謝中書/書”──寫給謝中書的信。注意斷句。明確兩個“書”的含義。第二個“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含有審美意味的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陶弘景:(具體見課本註釋)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一讀: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

  本文多為四字駢句,朗讀節奏為二二。散句以句意來定。

  二讀:默讀。

  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文意。

  教師酌情解決難字、句意。指名講出文章大意。

  三讀:譯讀。

  本文寫景部分句式整齊,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寫景詩。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齊相應,譯句也要句式整齊。(譯讀要求較高,擬嘗試一下)

  1、教師讀原文,學生譯譯文。(一學生讀譯文,其餘學生齊讀原文)

  2、學生齊讀原文,教師讀譯文。(本環節視學生譯文如何而定)

  四讀:品讀。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詞,說出其妙處。(學生悟讀,交流發言。教師補充)

  2、可用換詞法領悟下列詞的妙處:

  入(體現一種向上的氣勢)──到

  交輝(交相輝映,共增山色)──齊全

  將歇、將頹(展示出慢慢消失的過程,不乏擬人化色彩)──將散、將下。

  亂鳴、競躍(再現一種生機和活力,營造熱鬧的氣氛)──齊叫、游泳。

  3、在此基礎上,歸納點明本文佈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變化。同時行文起伏相錯,讀起來也要注意語調的變化。試著讀出不同的語調。

  4、你認為作者是以什麼樣的感情來寫這些景物的?體會文末兩句的含義。(讚美、自豪)

  五讀:說讀。

  大自然是個廣闊的舞臺,那麼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員了,他們都想在這舞臺上展示自己。如果請你用生活中的一種人來比喻文中所寫事物,你看它們像什麼人?

  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雲端,就是一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2、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

  六讀:背讀。

  四、作業

  試把本文擴寫成一段寫景文。

  〖板書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句式整齊之美 四字駢句

  ↗ 山水相映 讚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 晨昏變化 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