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春夜喜雨》教學案例
《春夜喜雨》全詩中沒有一個“喜”字,但處處都體現著詩人的喜悅之情。這是一篇唐詩名作。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唐詩《春夜喜雨》教學案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唐詩《春夜喜雨》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1、有節奏的誦讀本詩,感受古詩詞帶來的韻律美,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2、以字的品析為切入點,抓住古人講究煉字、煉句乃至煉意的特點,體味詩詞推敲字句的妙處。
3、品讀杜甫,感受杜甫憂國憂民之情。
教學重難點:
品味詩人遣詞造句的妙處,領略詩歌意境。
教學準備:
教師:解讀教材;閱讀相關的文獻資料;準備課件。 學生:蒐集有關杜甫的資料,背誦杜甫的詩句。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播放歌曲《三月的小雨》。師:“隨著這優美的旋律,激起我們對春雨的無比渴望。俗話說:春雨貴如油,春雨確實珍貴,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大詩人杜甫有多喜愛這春雨。”
二.合作學習,主動探究
(一)學生根據自己所蒐集的資料,介紹杜甫。
師補充:杜甫“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聖”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餘首,有《杜少陵集》。 老師講解“語不驚人死不休”,並用爽快流暢的行書進行
板書。引導:杜甫的是是否真的是這樣的呢?我們來一起品讀這首詩。
(二)朗讀:感受律詩韻律美
1.老師範讀:讓學生注意重讀、停頓、語氣、語調。
2.老師領讀。
3.學生自由朗讀古詩,要求讀通順,讀準字音。
4.指名讀詩,教師進行點撥,讀準詩的節奏,相機進行指導。請學生再讀,檢驗指導的效果。
5.感受律詩的韻律美。
指導學生寫出每一句後一個字的拼音(生sheng、聲sheng、明ming、城cheng),瞭解律詩的押韻方法,注意韻腳的誦讀,學生自由讀古詩,注意抓住節奏,讀出韻律美。
6.古時候,詩歌都是可以配樂吟唱,今天老師就帶著同學們和著韻律來吟唱這首詩。
老師打拍子,指導學生進行吟唱。透過這樣的多角度的誦讀,感受古詩帶來的韻律和節奏美。
(三)合作學習:按學習小組分工合作,安排學習任務 一組探究:抓“題眼”
二組探究:觀背景,析內容
三組探究:品關鍵,抓“詩眼”
四組探究:詩的意象意境
五組探究:詩的修辭手法
六組探究:詩的藝術特色
七組探究:詩的題材風格
三.彙報成果,交流經驗
各組將知識彙總,推選一名組員彙報
一組探究:抓“題眼”
1.讀詩題,抓題眼 “喜”
為什麼用“喜”呢?
2.講解“喜”字的字源,用“喜”字說成語。
3.出示大紅雙喜字,你看到這個“喜”字會想到什麼成語呢?(喜結良緣)。瞭解喜在中國文化中的運用和重要意義。(滲透中華漢字文化)
(引導:詩人杜甫“喜”的是什麼呢?為什麼“喜”呢?)瞭解杜甫撰寫《春夜喜雨》的背景資料,明白這場春雨滋潤世間萬物,特別是農作物,必將帶來豐收的希望。初步感受杜甫的“憂民”之情。
4.自讀古詩,解題眼
杜甫說:“語不驚人死不休”,我們就應該在他的詩中去品味,看你能夠從這首詩中的那些地方品出詩人的“喜”來。 二組探究:觀背景,析內容
此詩作於公元761年春,當時詩人正在四川成都避安史之亂。此前,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在浣花溪邊建了幾間草堂,安頓下來。這時,安史之亂已經六年,既將接近尾聲。
幾年的奔波逃難,使詩人的體力、精神都受到了嚴重的摧殘。今夜恰逢春雨,心境豁然開朗,豈能無詩?
詩人開口便道:“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詩從議論著筆,開篇點題,未著喜字,而喜氣盎然。“雨”與“春”兩字分放在一二兩句之中,既寫了物,又點了時間。詩採用擬人化的手法,下一“知”字而境界全出。雨本是一種自然現象,不因堯存,不以桀無。自然界的雨雖無情,人世間的詩人杜甫卻有意。一個“知”字將春雨賦予了人的情感。常言說:春雨貴似油;三春有雨地生金。可見人們對春雨喜愛的程度。現在春雨在人們的期待中如約而至,豈不令人歡欣?豈不使人譽之為“好雨”? 接下去兩句著重寫聽。春天的雨不是蘇軾筆下“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的那種疾風暴雨;不是“蠶欲老,麥半黃,前山後山雨浪浪”的那種傾盆大雨;不是陳與義筆下“前江後嶺通雲氣,萬壑千林送雨聲”的那種暴風驟雨;不是鄭思肖筆下“雲滿長空雨滿山,悽悽風色變新寒;夜來白帝將秋盡,萬樹淋漓淚不幹”的那種惱人秋雨;它不是劉長卿筆下的“細雨沾衣看不見”,更不是秦觀筆下的“無邊絲雨細如愁”,它雖狀如“沾衣欲溼杏花雨,撲面不寒楊柳風”,卻又不盡然。杜甫筆下“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聽時無聲,思之有情。這哪裡是在單單寫雨,而分明是老灶爺卷門神——畫中有畫(話中有話)。真
正好的詩,都具有多義性。它的深層意蘊往往勝於它的字面意思。這兩句的確當之無愧。我們每逢聽到或看到有人將其用於教育時便能體會到其中的妙處。這兩句詩單從字面上講,寫得也十分出色。詩人抓住了春雨的特點。春雨其特點是柔細,如霧如絲,悄悄潛入,不事聲張,潤物悅人,豈不歡喜?喜盈其間,而不言喜,是謂含蓄。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這是詩人看到的雨中夜景。雨中的夜景可謂無數,關鍵在選擇。選擇什麼意象,這得看詩人的本領。在漆黑的夜間,杜甫看到的是田野中小路上空瀰漫的陰雲,看到的是江中船隻上閃爍的燈火。一“黑”一“明”,兩種景象;一“俱”一“獨”,兩種境界。“俱黑”寫雲氣之重,“獨明”寫船隻之少。為什麼“雲俱黑”?因為是夜間下雨;為什麼“火獨明”?因為下雨,其他船隻不再夜間出航。這兩句偏重於寫夜。寫夜色中的田野,寫夜色中的小路,寫夜色中的烏雲,寫夜色中的江水,寫夜色中的船隻,寫船隻上的燈火。如果我們將思緒稍一拓展,就會想到船上的人,就會想到他們是在執行?是在捕魚?是在夜遊?這些都留給讀者去想象。詩中雖然只寫了看到的景象,但讀者們仍然能憑藉想象去補充詩中的意境。
最後兩句是聯想,寫的是雨後的曉景。在這裡,曉景即是實景,又是虛景。詩中下字為“看”,詩中景象卻是因想
而得。一個“溼”字,一個“重”字,分量不輕。無“溼”而花不“重”,花“重”而因其“溼”。
三組探究:品關鍵,抓“詩眼”
“好”字含情,贊盛春雨。
四組探究:意象意境
告訴學生意象意境的含義:意象就是用來寄託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本詩意象就是“春雨”;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要領會一首古詩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白:詩中寫了哪些景物形象(即意象);這些景物形象引發的作者怎樣的聯想?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中“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這是詩人看到的雨中夜景。雨中的夜景可謂無數,關鍵在選擇。選擇什麼意象,這得看詩人的本領。在漆黑的夜間,杜甫看到的是田野中小路上空瀰漫的陰雲,看到的是江中船隻上閃爍的燈火。一
“黑”一“明”,兩種景象;一“俱”一“獨”,兩種境界。“俱黑”寫雲氣之重,“獨明”寫船隻之少。為什麼“雲俱黑”?因為是夜間下雨;為什麼“火獨明”?因為下雨,其他船隻不再夜間出航。這兩句偏重於寫夜。寫夜色中的田野,寫夜色中的小路,寫夜色中的烏雲,寫夜色中的江水,寫夜色中的船隻,寫船隻上的燈火。如果我們將思緒稍一拓展,就會想到船上的人,就會想到他們是在執行?是在捕魚?是
在夜遊?這些都留給讀者去想象。詩中雖然只寫了看到的景象,但讀者們仍然能憑藉想象去補充詩中的意境。
最後兩句是聯想,寫的是雨後的曉景。在這裡,曉景即是實景,又是虛景。詩中下字為“看”,詩中景象卻是因想而得。一個“溼”字,一個“重”字,分量不輕。無“溼”而花不“重”,花“重”而因其“溼”。
這首詩四聯八句,第一聯借春襯喜,是議論;第二聯,借風襯聲,是從聽覺方面寫;第三聯借火襯雲,是從視覺方面下筆;第四聯借花襯雨,是從聯想方面寫,將詩的意境擴充套件開去,使其容量加大,分量加重,境界拓寬,詩味加濃。 五組探究:修辭手法
“擬人化”手法: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讚美“雨”。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
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六組探究:藝術特色:
詩歌意在盛讚春雨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這份對春雨的喜愛之情描繪得如此細膩逼真,曲折有致,這不能不令人驚歎杜甫洞幽顯微,體物察情的藝術功力。
此外,詩歌細節的捕捉和描繪也能體現詩人體物察情的優長。“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字擬人化,摹春雨來監悄無聲息、無影無蹤的情態,頗具情趣,誘發人們對春雨的喜愛之情。“潤”字傳達神,準確而生動地寫出了春雨滋潤萬物,靜默無聲的特點,既繪形,又言情,形情皆備,精深獨妙。“花重錦官城”,著一“重”字,準確地寫出了經受春雨一夜洗禮滋潤之後錦官城花朵紅豔欲滴,飽含生機的情態,寄寓了作者對春雨的盛讚之情。“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則又抓住典型細節,工筆細描,精妙傳神地渲染出春雨迷濛、色彩迷離的氛圍。總之,杜甫的《春夜喜雨》無論在錘字煉句方面,還是在意象的捕捉、細節的描寫方面,都體現了他體物察情,精細入微的過人之處。結合杜甫詩風沉鬱頓挫來對比賞讀,我們必將獲得對杜詩另一種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
七組探究:題材風格
寓情於景:詩歌透過寫春雨,意在盛讚它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喜愛讚揚之情貫穿詩中。
四.歸納總結
總結板書
首聯——盼雨
頷聯——聽雨
頸聯——看雨
尾聯——想雨
五、拓展提升,由此詩品人生。
杜甫那憂國憂民的情感時刻都在感染著我們,我們在品讀完杜甫的《春夜喜雨》以後,你又有怎樣的話說呢?又有怎樣的感受呢?不妨讓大家提起筆來盡情的表達
六、布臵作業。
反覆朗讀,背誦默寫全詩。
拓展閱讀:《春夜喜雨》鑑賞
杜甫這首五言律詩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著名詩篇之一,歷來為人們所傳誦。當時,詩人在親戚和朋友的幫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經營,他寓居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經過長期顛沛流離和飽經憂患的杜甫,生活總算暫時得以安定,所以他才有町能對成都自然景物進行深入的觀察和細緻的琢磨,並在此基礎上創作了不少吟詠它們的詩篇。《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
詩一開頭,杜甫就讚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為什麼是“好雨”?因為在春季農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潤。農諺雲:“春雨貴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寶貴。由於成都地處“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氣候溫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雖然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卻又有明媚的陽光。這就正如詩人在另一首詩中所描繪的:“蜀天常夜雨,江檻已朝晴。”(《水檻遣心二首》)在正需要雨水之時,雨就降下來了,它是“知時節”的,所以“當春乃發生”。這種為萬物生長所必須的“及時雨”,真是難得的好雨!這兩句詩,是採取擬人化的手法進行描繪的。把無情作有情,把無知當有知,杜甫作詩常常如此。這裡把春雨當作有知覺的,故它能根據需要,應時而降。詩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應,極為傳神,詩人喜雨的心情躍然紙上。
接著,第三、四兩句既描寫了春雨的動態,又傳出了它的潤物之神。因為好雨下在夜裡,故詩人著重是從“聽覺”上去描繪雨景的。雨細而不能驟,隨夜色而逐漸隱沒。它悄悄而來,默默無聲,不為人們所覺察,故稱為“潛入夜”。這樣不聲不響地下的雨,當然是滋潤萬物的細雨。“細無聲”,正好恰當地表現了它的可貴精神。這裡的“潛”字和“細”字都用得準確、貼切,前者透露出風很微,後者說明了雨極小。這恰如仇兆鰲所說:“曰潛、曰細,寫得脈脈綿綿,於造化發生之機,最為密切。”(《杜詩詳註》卷十)
第五、六兩句是進一步從“視覺”上描繪夜雨景色。“野徑”指田野間的小路,是指地上;“雲”是指天空。由於晚上正在下雨,所以濃雲密佈,群星潛藏,月色無光,天空和地上都是一團漆黑,正說明雨意正濃。而一片墨黑的世界裡,唯有江邊船上放射出一線光芒,並且顯得格外明亮。這是一幅極其生動的雨中夜景圖。詩人在這裡所用的“俱”字和“獨”字,都是為了突出這種景象。而在這種景象之中,也包含了詩人自己驚喜的感情。
最後兩句是寫雨後曉景。是第二天的事。天明雨霽,整個成都城都是耀眼的繁花,花朵沉甸甸地抬不起頭來。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至此,詩人對喜雨的感情達到了高潮,於是“花重錦官城”的詩句衝口進發而出,真是“通體精妙,後半尤有神”。放王嗣奭說:“束語‘重’字妙,他人不能下。”(《杜臆》卷四)
這首詩描寫細膩、動人。詩的情節從概括的敘述到形象的描繪,由耳聞到目睹,自當晚到次晨,結構謹嚴。用詞講究。頗為難寫的夜雨景色,卻寫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從字裡行間。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悅的春天氣息。這首詩題雖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詩不露喜字,卻又始終充滿喜意。顯然,詩人這種感情的產生絕不是出於一時的衝動,而有其現實基礎。據史書記載,在他寫作此詩的前一年,京畿一帶就有嚴重災荒,“米鬥至七千錢,人相食”(《資治通鑑·唐紀》)。因此,杜甫一聽到雨聲,就感到無限喜悅,這喜悅恰好反映了詩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崇高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