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答謝中書書> 答謝中書書名句賞析

答謝中書書名句賞析

答謝中書書名句賞析

  導語:《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所寫, 描寫的是壯觀的山河景象,抒發自己對於大自然的喜愛,以及為祖國山河感到自豪的情感。

  ①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俊俏的山,直直聳立,有白雲輕繞;俊美的水,清澈見底,有魚兒嬉戲。溪水兩岸的石壁,更是美妙絕倫:綠樹、青草、翠竹、紅花、藍天、白雲……四時不同、景色各異,五彩繽紛、交相輝映,美不勝收;特別是青翠的叢林,碧綠的修竹,四季常青、生機盎然。這一句是概括描寫,作者緊緊抓住江南景物的特點:高山、流雲、溪水、青林、翠竹……用白描的手法,稍加點染,便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圖。

  ②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作者選擇了兩個極具畫面感的鏡頭“曉霧”、“夕日”來描摹、渲染。

  早晨,群山疊翠、清霧朦朧:山,似出浴的西子,亭亭玉立、超凡脫俗;霧,似斜披的輕紗,若隱若現、似有似無。這是一天最美的開始。山,陽光相擁,霧,緊緊依偎。漫步崎嶇的山間小路,看舒緩的溪水流淌,品輕巧的'小鳥婉鳴,聽通靈的猿猴長嘯,樂趣無限。山是質樸的、獨特的,水是自然的、靈動的。多麼清淨的山水啊!一如梵音自天際間飄來,頓時讓人耳聰目明,如悟禪機。

  黃昏、夕陽,又是另一幅山水佳景。落日餘輝鋪就大地、淙淙溪流碧波盪漾;光和影巧妙的揉和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光下的水、哪是水中的光,波光一起粼粼生輝;調皮的錦鱗,時而在水底覓食、嬉戲,時而跳出水面,攪動陣陣漣漪,圈圈盪漾到遠遠的岸邊。獨處如此美景之中,自覺不自覺的融入了自然,不禁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人間仙境莫非在此?不然的話,為何這般清幽、脫俗,不帶一絲人間煙火。語言簡明、質樸、生動、形象,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

  總評

  文章開始,作者從人們對山水的態度入手:古往今來,沒有人不讚美青山綠水的,特別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麗、清秀絕塵,是如此的典雅、飄逸。接著描寫了山水、石壁、叢林、翠竹和早晨、黃昏的景象,融情於景,表達作者對山水的讚美之情。最後,作者發出慨嘆:從謝靈運後,又有誰能欣賞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還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曉霧夕陽、猿鳥錦鱗,有比喻、誇張、擬人,有正面描寫、側面描寫……說不完無限情趣、道不完生機盎然。這在魏晉六朝“詩尚玄理,文工駢體”的文風中,可謂一枝獨秀。讀來凡心皆無,身在物外,心清神明。

  知識擴充套件:《答謝中書書》擴寫

  山川之美,古往今來均是文人墨客、風流雅士所吟詠的物件。江山如畫,山水怡人,這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造化。青山浮水,令人景仰。無數遊人紛至杳來,爭睹山水風韻。無一不感喟,青山,綠水,怪石,險灘,深潭,飛瀑。恍若置身瑤池仙境。重巒疊嶂高聳入雲,巋然屹立,綿亙數十里,逶迤而莽蒼。山體蜿蜒盤旋,宛若酣睡的洪荒巨獸,鳥瞰群峰。溪澗澄澈清冽,淙淙細流與潺潺流水,沿著天然形成的河床脈絡無聲流動。

  微風習習,水面漣漪盪漾,帶動著青天浮雲的倒影。兩岸石巖壁立千仞,詭形怪狀。日光照臨,五彩紛呈,光怪陸離。青黃黑白赤,相映成趣。兩岸瑰麗美景,宛如百里畫廊。山腳下,莽莽蒼蒼的林海與茂林修竹,蔓延數里,滿山翡翠,彷彿一片綠色汪洋。繁華青草錯綜交織,芬芳馥郁。如此一副綺麗的景緻,卻四季長存。拂曉的嵐煙輕如薄紗,縈紆山間。

  晨霧繚繞間,江面煙波浩渺。目之所及,只看見峰巒與密林微茫的剪影。隨著青灰的天幕漸次發出光亮,晨曦初現。雲霧緩緩消散。喬木上猿猴放聲長嘯,樹叢中飛鳥婉轉啼鳴,跌宕起伏,抑揚悅耳。日薄西山之時,猿猴飛鳥覓食歸家。霞輝籠罩群山,暮靄氤氳。水面波光粼粼,金光點點。

  河岸佈滿青苔的礁石與水草,在夕照下被鍍上一層金光,浮出毛茸茸的光暈。水下游魚不甘寂寞,競相躍出水面,生機充盈。不久之後,這片天地再次歸於沉寂。這誠然是人間的洞天福地,桃源仙境。然而自南朝謝靈運以來,如許山高,水清,樹榮,草盛的美景卻再無人能夠欣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