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優質課教案
白居易的《長恨歌》被後世譽為“古今長歌第一”,吟詠至今,久傳不衰。
一、匯入新課
歷史上帝王與妃子的風流情事往往沒有好的結局。比如紂王與妲姬,幽王與褒姒,他們的故事甚至是遭人唾棄,成為千年的反面教材。另一類雖然得到了千古美名,卻也成了當事人的終身遺憾。如項羽與虞姬,李煜與周嘉敏。還有一類,他們在世時就已倍受爭議,他們不在時,更給後人留下無數談資,供一輩一輩的文人、歌者、演員諸多揣摩、演繹,比如李隆基與楊玉環。他們從父奪子婦的不倫之情,到相隔十八的忘年之戀,再到一騎紅塵的曠世之愛,直至魂斷馬嵬的千年離恨,無數的爭議、無數的猜測圍繞著這對帝王與妃子。今天我將帶領大家一起來領略一下其中的情愫。
二、講授新課 《長恨歌》
1.關於楊貴妃
楊玉環(公元719-756年):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原籍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開元七年719年6月1日生於蜀郡(今四川成都),出身宦門世家,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是蜀州司戶,叔父楊玄
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她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珪家。 楊玉環天生麗質,(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有證:長安回望繡城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
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陽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鍾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婚後,兩人甜美異常。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鬱鬱寡歡。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薦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武惠妃相似的兒媳楊玉環。
開元二十八年十月,與李瑁成親五載的楊玉環離開壽王府,來到驪山,此時她才22歲,玄宗則56歲,玄宗先令她出家為女道士為自已的母親竇太后薦福,並賜道號“太真”。
天寶四年,唐玄宗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後,遂冊立楊玉環為貴妃,玄宗自廢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後,因此楊貴妃就相當於皇后。楊貴妃有三位姐姐,皆天香國色,也應召人宮,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每月各贈脂粉費十萬錢。並追贈其父為太尉、齊國公,叔楊玄珪擢升光祿卿,兄楊銛為鴻臚卿,楊釗為右丞相,賜名國忠。楊氏一門出入宮廷,執掌朝政,勢焰熏天。安史之亂,唐玄宗僅帶楊貴妃西逃,在馬嵬坡兵諫時,楊貴妃被逼賜死,年方38歲。
2。關於李隆基:
李隆基(685~762),唐代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善騎射,通音律、曆象之學,多才多藝。神龍元年(705)中宗李顯即位,恢復了唐國號,但政柄卻旁落在皇后韋氏手中。中宗去世後,韋后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李隆基與其姑母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殺韋后。少帝被迫遜位,相王李旦即位,是為睿宗。李隆基以除韋后功,被立為太子。延和元年(712)八月睿宗傳位太子,退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為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又欲發動宮廷政變以廢玄宗,李隆基乃與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於先天二年(713)先發制人,賜太平公主死,盡誅其餘黨。改元開元。唐代進入了開元至天寶長達40餘年政局比較穩定的鼎盛階段。玄宗早年英明果斷。他深知安定昇平的政局來之不易,所以即位以後,擢同州刺史姚崇為相。開元四年(716)姚崇罷相以後,玄宗又重用宰相宋。在姚、宋執政時期賦役寬平,刑罰清省,天下富庶。此後玄宗所用諸相張嘉貞、張說、韓休及張九齡等亦堪稱賢良,各有所長。玄宗在開元初年提倡節儉、毀乘輿服玩,沙汰僧尼,禁民間鑄佛像寫經,選京官有才識者為地方都督、刺史;以後又在行政、財政、軍事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繁榮。但與此同時,土地兼併盛行,農民逃亡日多,社會政治危機也已經伏下。
從開元末年起,玄宗在長期昇平殷富的盛世中逐漸發生變化。在政治上,他以為天下無復可憂,便深居禁中,怠問政事。自開元二十二年起,奸臣李林甫專權達19年之久,宦官高力士亦日見重用;玄宗熱衷於開邊,對吐蕃、南詔、契丹不斷髮動戰爭,不僅惡化了民族關係,而且財政上也用度不足,故而又任用王等聚斂之臣,對人民加緊蒐括;同時大量擴充邊軍,導致了軍事佈局上的外重內輕,中央集權被削弱;他專以聲色為娛,天寶二年後寵幸楊貴妃,放縱楊氏姐妹窮奢極欲,而李林甫死後楊貴妃從祖兄楊國忠又成了專權的朝臣。玄宗一再受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等人的矇蔽,終於釀成了安史之亂。
安祿山發動叛亂之後,直逼長安。唐玄宗於天寶十五載六月急忙率從官及楊貴妃等離長安西逃。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禁軍譁變,殺楊國忠,玄宗被逼縊殺楊貴妃,軍情始定。此後,太子李亨率一部分禁軍北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為肅宗。李隆基率另一部分禁軍南逃成都,後被尊為上皇天帝。至德二載,玄宗由成都還長安,居興慶宮(南內)。宦官李輔國曾因勸肅宗即位之功而深受肅宗寵信。安史之亂平定後,他自以出自微賤,為玄宗左右所輕視,乃離間玄宗與肅宗的關係,迫使玄宗遷居太極宮(西內)甘露殿。玄宗晚年憂鬱寡歡,去世後,葬於泰陵。
3.關於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原籍山西太原,祖上遷下陝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出生於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縣)一個“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父季庚,做過彭城縣令,徐州、襄州別賀。白居易自幼聰慧,15、16歲時,立志應進士舉,刻苦讀書口舌成瘡,手肘成胝。後來,父死母病,靠長兄白幼文的微俸維持家用,奔波於鄱陽、洛陽之間,生活比較艱苦。
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29歲,進士及第。十八年(8
02),又與元稹同時考中“書判拔萃科”。兩人訂交,約始於此,後在詩壇上齊名,並稱“元白”。十九年春,授秘書省校書郎。永貞時(805),王叔文、韋執誼實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韋上書,建議廣開言路,選拔人才,懲惡賞善,舉賢任能,不失時機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韋等被貶,改革失敗。他的建議未及採用,寫有《寓意》等詩表示惋惜。元和元年(806),罷校書郎,撰《策林》75篇,對社會政治各項重大問題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資料。這年中“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授縣尉(今陝西周至),作《觀刈麥》,《長恨歌》。與此同時,他還自覺地以詩歌作為“補察時政”、“洩導人情”的武器,促進新樂府運動,寫了大量的諷諭詩,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輔而行。但由於朝政日趨腐化,他的這些奏狀和詩歌反而招來當權者的忌恨與打擊。
元和十年,兩河藩鎮割據勢力聯合叛唐,派人刺殺主張討伐藩鎮割據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請急捕兇手,以雪國恥。但卻被腐朽的官僚勢力攻擊為越職言事,並捏造“傷名教”的罪名,將他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這對他是個沉重的打擊。
白居易到江州後的第二年,寫下《琵琶行》。決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言”(《重題》);“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詠懷》)。但他並沒有辭官歸隱,而是選擇了一條“吏隱”的道路,一邊掛著閒職,一邊在廬山蓋起草堂,與僧朋道侶交遊,以求知足保和,與世無忤。白居易從58歲開始,定居洛陽。他在洛陽過著飲酒、彈琴、賦詩、遊山玩水和“棲心釋氏”的生活。時常與名詩人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他在舒適的晚年仍然時常想到人民。73歲時,還出資募人鑿開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行船。兩年後病終。葬於龍門香山琵琶峰。詩人李商隱為撰墓誌。
4.白居易的詩
白居易的詩,在他在世時便已廣泛流傳,甚有影響,使他頗感自豪。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裡,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僕詩者;土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僕詩者。”元鎮也說白居易之詩,“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馬走之口無不適。至於繕寫模勒街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一個人的詩作,在當代即產生這樣的社會效果,在古代是極少見的。
唐段成式記載,荊州有個街卒葛清,可能是個文學愛好者,“自頸以下遍刺白居易詩”,且配以圖。比方白詩有“不是此花偏愛菊”,他就在詩之旁刺一人持杯臨菊叢;白詩又有“黃來纈林寒有葉”,則刺一樹上掛纈。如此等等,在葛清全身上下一共有20幾處,人們因此把他叫做“白舍人行詩圖”。
白居易詩當時獲得了很大的國際名聲和眾多的國外讀者,日本、新羅(今朝鮮)、日南(今越南)等國,都有傳寫。據史料載,當時日本嵯峨就曾經抄寫過許多白居易的詩,藏之秘府,暗自吟誦。契丹國王親自將白詩譯成契丹文字,詔番臣誦讀。
5.寫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歲的白居易被授周至縣尉,當時,他與好友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聽到當地民間流傳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紀的故事,深有感觸,於是創作了千古傳誦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陳鴻為此詩撰寫了一篇《長恨歌傳》。《長恨歌》以其標格卓異的風姿贏得了古今無數的讀者,甚至當時長安妓以“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而自誇,並因此身價倍增。“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不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眾多讀者的心聲。
6.題解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裡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麼,為什麼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透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詩歌開卷第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詩人用極其省儉的語言,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於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描寫了楊貴妃的美貌、嬌媚,進宮後得寵,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覆渲染唐玄宗得貴妃以後在宮中如何縱慾,如何行樂,如何終日沉迷於歌舞酒色之中。所有這些,就釀成了安史之亂。
7.層次結構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埋在詩裡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麼,為什麼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透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認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根據全詩的內容和情節發展,可將詩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至“盡日君王看不足”,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於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貴紀。貴紀進宮後恃寵而嬌,不但自己“新
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覆渲染唐玄宗得貴妃後完全沉湎於歌舞酒色。開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著全詩。
第二層從“漁陽鼙鼓動地來”至“回看血淚相和流”,寫安史之亂,玄宗逃難,被迫賜死貴妃,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有意將因玄宗荒淫誤國所造成的安史之亂進行了淡化處理,對二人的生離死別則著意形容,讀者受到的是悲劇氣氛的感染而不是歷史的理性批判。陳鴻《長恨歌傳》“懲尤物,窒亂階”之說是板著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視為此詩的寫作動機。
第三層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至“魂魄不曾來人夢”,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行宮見月,夜雨聞鈴,是一片“傷心色”和“斷腸聲”。長安收復以後回朝時,重過馬克,“不見玉顏空死處”。回宮後,池苑依舊,物是人非,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蕩氣迴腸。
第四層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此恨綿綿無絕期”,寫玄宗派方士覓楊貴妃之魂魄,重在表現楊妃的孤寂和對往日愛情生活的憂傷追憶。詩人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上天入地,後終在虛無縹渺的仙山上讓貴妃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再現於仙境。“情”的渲洩已超脫於帝王妃子間的感情糾葛,而更多地帶有詩人的主觀的理想成分,並早已超出了歷史事實的範圍,將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衝突表現無餘。結尾“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二句,是愛情的嘆息與呼聲,是對於愛情受命運播弄,和愛情被政治倫理摧殘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時空而進入無極之境。這樣,詩人便以“長恨”表現了愛情的長存,亦即點明全詩的主題。
8.分析講解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裡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麼,為什麼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透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詩歌開卷第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看來很尋常,好象故事原就應該從這裡寫起,不需要作者花什麼心思似的,事實上這七個字含量極大,是全篇綱領,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著全詩。緊接著,詩人用極其省儉的語言,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於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描寫了楊貴妃的美貌、嬌媚,進宮後因有色而得寵,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覆渲染唐玄宗得貴妃以後在宮中如何縱慾,如何行樂,如何終日沉湎於歌舞酒色之中。所有這些,就釀成了安史之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這一部分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透過這一段宮中生活的寫實,不無諷刺地向我們介紹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個重色輕國的帝王,一個嬌媚恃寵的妃子。還形象地暗示我們,唐玄宗的迷色誤國,就是這一悲劇的根源。
下面,詩人具體的描述了安史之亂髮生後,皇帝兵馬倉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別是在這一動亂中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毀滅。“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寫的就是他們在馬嵬坡生離死別的一幕。“六軍不發”,要求處死楊貴妃,是憤於唐玄宗迷戀女色,禍國殃民。楊貴妃的死,在整個故事中,是一個關鍵性的情節,在這之後,他們的愛情才成為一場悲劇,接著,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起至“魂魄不曾來入夢”,詩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裡揪心的“恨”,用酸惻動人的語調,宛轉形容和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以後睹物思人,觸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種種感觸。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迴腸蕩氣。正由於詩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這樣的程度,後面道士的到來,仙境的出現,便給人一種真實感,不以為純粹是一種空中樓閣了。
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詩的末尾,寫道士幫助唐玄宗尋找楊貴妃。詩人採用的是浪漫主義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後來,在海上虛無縹緲的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讓她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現,殷勤迎接漢家的使者,含情脈脈,託物寄詞,重申前誓,照應唐玄宗對她的思念,進一步深化、渲染“長恨”的主題。詩歌的末尾,用“開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結筆,點明題旨,回應開頭,而且做到“清音有餘”,給讀者以聯想、回味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