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長恨歌> 《長恨歌》優秀教案

《長恨歌》優秀教案

《長恨歌》優秀教案

  《長恨歌》白居易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作於元和元年,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實中人的複雜真實的再現,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下面是《長恨歌》教案,歡迎參考!

  一、教學要求

  1、瞭解白居易的生平和詩歌創作特點。

  2、瞭解《長恨歌》本事及其在文學史上的重大影響。

  3、分析李、楊愛情悲劇的深刻歷史教訓。

  二、學習要點

  1、題解關鍵詞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裡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麼,為什麼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透過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揣摸,去感受。

  2、內容提示

  本篇是白居易根據唐玄宗和楊妃的愛情悲劇所創作的長篇敘事詩,與陳鴻的傳奇小說《長恨歌傳》互相映襯,各具特色。

  詩篇可分為四個層次:

  (1)楊妃入宮受寵,明皇迷色誤國;

  (2)馬嵬生離死別,蜀中傷心斷腸;

  (3)還都觸景生情,回宮綿綿相思;

  (4)仙山尋得楊妃,遙寄信物誓詞。

  詩篇既有對李、楊真摯愛情的歌頌,也有對明皇迷色誤國的諷喻。敘事曲折婉轉,抒情纏綿悱惻,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烘托氣氛,刻劃心理,是古代傑出的敘事詩篇。全詩語言流麗,聲調和諧,適於反覆吟誦。

  三、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今陝西渭南人。倡導新樂府,作品有諷諭詩、閒適詩、感傷詩等,風格平易自然、淺切流暢。作品多收錄於《白氏長慶集》。

  白居易出身於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親都是朝廷官員。他自幼聰明,五六歲便學寫詩,九歲便能夠辨別聲韻,讀書也特別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時期,曾經集中、統一而強大的唐帝國,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帶發生了戰事,他小小年紀就離家避難,南北奔走,備嘗艱辛。所以他15歲時便寫下了記錄當時真情的一首絕句:“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里餘。今日因君訪兄弟,數行鄉淚一封書。”還寫過一首寄兄弟與妹妹的七律:“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這些詩寫出了白居易當時的生活狀況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當時動盪不安的社會、人民流離失所的狀況。

  貞元十六年(800),29歲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進士第,結識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們被後人並稱為“元白”。32歲步入仕途,被授校書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遺。因得罪當時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鬥爭的漩渦。在此後幾十年的牛李黨爭中,白居易始終為李德裕所排擠,由此決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順利。他任拾遺期間,克盡職守,屢陳時政,難免使得皇上或權臣不滿。後來曾被貶為江州司馬。為避嫌消災,也為消解煩惱,白居易以妓樂詩酒放情自娛,並且開始信佛,尋找精神倚托。雖則消極、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績斐然,最為人稱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時曾修築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們為了懷念他,把這個湖堤命名為“白堤”。

  從白居易一生仕途看,雖多為官,但總不順利,老是處於一種憂憤不安的狀態中。但作為一個詩人,他的成就卻極大。後人將他與李白、杜甫並稱為唐代三大詩人。

  四、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濟天下”為主,寫下了大量政治諷喻詩。但貶官江州之後,他的思想發生了重大改變,從“兼濟天下”轉為以獨善其身為主。在文學創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貢獻是從理論和實踐上倡導了新樂府運動。他特別強調詩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詩歌要以情動人,詩歌語言要“其辭質而輕,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觀點。他的詩存留下來將近3000首,詩風淺切平易,廣為流傳的有《長恨歌》、《琵琶行》等。

  2、重點作品《琵琶行》

  《琵琶行》作於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秋,時白居易45歲,任江州司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遺,後又任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譁。藩鎮勢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的“反側”之心。這時白居易挺身而出,堅決主張討賊,認為否則國將不國。白居易這種主張本來是對的,但因為他平素寫諷喻詩得罪了許多朝廷的權貴,於是有人就說他官小位卑,擅越職分。再加上有人給他羅織罪名,於是貶之為江州司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是刺史的助手,聽起來也像是不錯,但實際上在中唐時期這個職位是專門安置“犯罪”官員的,是變相發配到某地去接受監督看管的。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是他思想變化的轉折點,從此他早期的鬥爭銳氣逐漸銷磨,消極情緒日漸其多。

  《琵琶行》作於他貶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藉著敘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淒涼身世,抒發了作者個人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鬱悲悽之情。在這裡,詩人把一個娼女視為自己的風塵知己,與她同病相憐,寫人寫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為一體,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尋常的感染力。

  五、創作背景

  這首詩創作於元和元年(806),當時詩人正在盩厔縣(今陝西周至)任縣尉。陳鴻在《長恨歌傳》中交代過白居易寫這首詩的背景:這年冬天,白居易與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說起了當地流傳已久的唐玄宗與楊貴妃悲歡離合的故事,大家都為之唏噓不已,王質夫舉著一杯酒來到白居易面前,說:“這種曠世之事,如果沒有文筆出眾的人來記錄、潤色,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磨滅,從世上消失。你深諳作詩之道,情感豐富,你試著為這個故事寫一首詩,如何?”白居易於是寫下了《長恨歌》,他的意圖不僅在於對史事有感而發,而且還想以此懲戒那些禍亂朝政的人,讓將來的統治者引以為戒。

  六、課文講解

  1、課文朗讀

  2、課文分析

  (1)“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譯文:漢家的皇上看重傾城傾國的容貌,想找一位絕代佳人。可惜在位多少年來一直沒有找到。

  詩歌開卷第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看來很尋常,好像故事原就應該從這裡寫起,不需要作者花什麼心思似的,事實上這七個字含量極大,是全篇綱領,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著全詩。

  (2)“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譯文:楊家有位剛剛長成的姑娘,養在深閨裡,沒人見過她的容顏。與生俱來的美麗是難以埋沒的,她終於被選到皇上身邊。她回頭嫣然一笑,百般嬌媚同時呈現出來。六宮的粉白黛綠啊,立刻全都黯然失色。春寒時節,皇上恩賜她到華清池洗浴,溫暖的泉水沖洗著她潔白細膩的肌膚。侍女扶她出浴,正嬌懶無力,初次承恩就在這時。花一般的容貌、雲一樣的鬢髮,金步搖在頭上顫動。美好的春宵啊,可惜太短了!太陽已經高高升起,皇上才睜開眼,從此再也不早早去上朝。追陪歡樂,伺候宴席,她總在皇帝身旁轉。春天隨從春遊,夜晚也是她獨佔。後宮美人三千人,皇上把對三千人的寵愛都集中在她自己身上。深宮的夜晚,她妝飾好了去伺候聖君。春天她去玉樓赴宴,喝得醉眼微醺。她的姐姐和弟兄都得到了分封,真是令人羨慕啊,一家的門戶都綻放出光彩。於是,天下的父母都覺得生男兒還不如生個女郎。

  緊接著上一層,詩人用極其省儉的語言,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於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描寫了楊貴妃的美貌、嬌媚,進宮後因有色而得寵,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覆渲染唐玄宗得到貴妃以後在宮中如何縱慾,如何行樂,如何終日沉湎於歌舞酒色之中。

  (3)“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譯文:避暑的驪宮高插雲霄。宮中仙樂飄飄,人間到處都能聽到。宮裡緩歌曼舞,徐徐地彈琴,慢慢地吹簫。皇上整天看,總也看不飽。誰知道漁陽反叛的戰鼓會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驚破了!

  所有這些,就釀成了安史之亂。這一部分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透過這一段宮中生活的寫實,不無諷刺地向我們介紹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個重色輕國的帝王,一個嬌媚恃寵的妃子;還形象地暗示我們,唐玄宗的迷色誤國,就是這一悲劇的根源。

  (4)“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譯文:皇家城闕煙塵滾滾,天子帶著大隊的車馬逃往西南。天子的旌旗飄飄搖搖,走走又停停,才走了百來裡。六軍不肯前進,怎麼辦?美麗的楊貴妃死在皇上馬蹄前。她的花鈿丟在地上沒人收,還有她頭上的翡翠翹,她的金雀,她的玉搔頭。皇上掩著臉,無法相救,回頭看看,眼淚和血一起流下來。

  這一節,詩人具體地描述了安史之亂髮生後,皇帝兵馬倉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別是在這一動亂中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毀滅。“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寫的就是他們在馬嵬坡生離死別的一幕。“六軍不發”,要求處死楊貴妃,是激憤於唐玄宗迷戀女色,禍國殃民。楊貴妃的死,在整個故事中是個關鍵性的情節,在這之後,他們的愛情才成為一場悲劇。

  (5)“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譯文:棧道插雲,彎彎曲曲上劍閣,風颳起黃塵格外蕭索。峨眉道上沒有多少行人,天子的旌旗也沒了光彩,陽光是那樣淡薄。蜀江水這麼碧綠,蜀山這麼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思念著心愛的人,情思難斷絕。在離宮裡看見月光是傷心的顏色,夜裡聽雨打棧鈴也是斷腸的聲息。

  這一節,寫楊貴妃死後,唐玄宗的思念之情。詩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裡揪心的“恨”,用酸惻動人的語調,宛轉形容和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

  (6)“天旋日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譯文:總算有一天,天旋地轉聖駕得回京城,又走到這裡──叫人徘徊不忍離去。馬嵬坡下的泥土中已經空無痕跡,美人當年白白死去的那塊地方已經無法尋覓。君臣面面相對,眼淚灑滿衣襟,向東望望,信馬由韁回京城。回來看看宮苑園林,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宮的翠柳依舊媚人。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臉,那柳葉多像她的眉,此情此景,怎叫人不落淚?這春風吹開桃李花的日子,這秋雨敲打梧桐落葉的時辰(都浸染著相思)!太極宮和興慶宮的草長得很深了也無人拔,樹葉落滿了臺階也無人掃。當年的`梨園弟子,如今已生出白髮。女官和宮女們也都已衰老。晚上螢蟲飛過宮殿,皇上悄然憶想。夜裡挑殘了孤燈也難以入睡。宮中鐘鼓遲遲敲響。夜這麼長,看看天上銀河還在發光。霜這麼重,房上鴛鴦瓦這麼冷,翠被冰涼,有誰同擁?你死去了,我還活著,此別悠悠已經隔了多年,從不見你的靈魂進入我的夢境。

  這一節仍是寫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刻骨思念。此“恨”經年,可謂長矣。唐玄宗在還都路上追懷憶舊,回宮以後睹物思人,觸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感觸萬千。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迴腸蕩氣。正由於詩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這樣的程度,後面道士的到來,仙境的出現,便給人一種真實感,不以為純粹是一種空中樓閣了。

  (7)“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譯文:京城有位修煉過的臨邛道士,能以精誠招來亡魂。他感動於皇上輾轉懷念的深情,於是派遣方士殷勤地去尋覓楊貴妃。方士御氣排雲,像一道電光一樣飛行,天上地下都找了個遍。上了九天,又下了黃泉,可是都沒見到她的蹤影。忽然聽說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虛無縹緲中間。仙山樓閣精緻玲瓏,似朵朵彩雲,有許多曼妙的仙子出沒其間。其中有一位叫太真,雪樣肌膚、花樣容貌,聽來好像是要找的人。方士到了仙宮,叩西廂的門,報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雙成。她聽說漢家天子派來了使臣,不由得從九華帳的夢中驚醒。推開枕頭、穿好衣服、下得床來,銀屏與珠簾都依次開啟。只見她剛剛睡醒,頭上雲髻半偏,花冠還沒整好便走下堂來。風吹著她的仙衣飄飄旋舉,還像當年她的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眼淚縱橫,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帶著雨。她含情凝目,感謝君王:自從生離死別難見面,音信兩茫茫。昭陽殿裡的恩愛從此斷絕,蓬萊宮裡的日月這麼漫長!俯瞰人間,只看見雲霧,看不見長安。只有用舊物表達我的深情,把金釵鈿盒兩樣東西帶回。金釵留一股,鈿盒留一扇,我們倆各分一半。只要我們的心像金和鈿一樣堅牢,雖然遠隔天上與人間,總還能相見!臨走叮嚀還有一句要緊的話,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知道。七月七日長生殿,半夜裡沒人我們兩個說的悄悄話:在天上我們但願永做比翼鳥,在地上我們但願永做連理枝。天長地久也有一天會終結,這恨啊,亙久不斷,永不會有消逝的那一朝。

  這一段寫道士幫助唐玄宗尋找楊貴妃。詩人採用的是浪漫主義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後來,在海上虛無縹緲的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讓她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現,殷勤迎接漢家的使者,含情脈脈,託物寄詞,重申前誓,照應唐玄宗對她的思念,進一步深化、渲染“長恨”的主題。詩歌的末尾,用“開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結筆,點明題旨,回應開頭,而且做到“清音有餘”,給讀者以聯想、回味的餘地。

  《長恨歌》首先給我們藝術美的享受的是詩中那個宛轉動人的故事,是詩歌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全篇中心是歌“長恨”,但詩人卻從“重色”說起,並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等,看來是樂到了極點,像是一幕喜劇,然而,極度的樂,正反襯出後面無窮無盡的恨。唐玄宗的荒誕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製造者最後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過去許多人說《長恨歌》有諷喻意味,這首詩的諷喻意味就在這裡。那麼,詩人又是如何表現“長恨”的呢?馬嵬坡楊貴妃之死一場,詩人刻畫極其細膩,把唐玄宗那種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得的內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由於這“血淚相和流”的死別,才會有那沒完沒了的恨。隨後,詩人用許多筆墨從各個方面反覆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但詩歌的故事情節並沒有停止在一個感情點上,而是隨著人物內心世界的層層展示,感應他的景物的不斷變化,把時間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來開拓和推動情節的發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別之後,內心十分酸楚愁慘;還都路上,舊地重經,又勾起了傷心的回憶;回宮後,白天睹物傷情,夜晚輾轉難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於夢境,卻又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詩至此,已經把“長恨”之“恨”寫得十分動人心魄,故事到此結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詩人筆鋒一折,別開境界,藉助想象的彩翼,構思了一個嫵媚動人的仙境,把悲劇故事的情節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環曲折,有起伏,有波瀾。這一轉折,既出人意料,又盡在情理之中。由於主觀願望和客觀現實不斷髮生矛盾、碰撞,詩歌把人物千迴百轉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故事也因此而顯得更為宛轉動人。

  《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濃的敘事詩,詩人在敘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採用了我國傳統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回環往復的特點。詩人時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時而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徵性的景物、事物,透過人物對它們的感受來表現內心的感情,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蘊蓄在內心深處的難達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淒涼,這是以悲涼的秋景來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對著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層。行宮中的月色,雨夜裡的鈴聲,本來就很撩人意緒,詩人抓住這些尋常但是富有特徵性的事物,把人帶進傷心、斷腸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見一聞,一色一聲,互相交錯,在語言上、聲調上也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愁苦悽清,這又是一層。還都路上,“天旋地轉”,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顏不見,不由傷心淚下。敘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回長安後,“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白日裡,由於環境和景物的觸發,從景物聯想到人,景物依舊,人卻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彷彿看到了楊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複雜微妙的內心活動。“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了夜間被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這種苦苦的思戀,“春風桃李花開日”是這樣,“秋雨梧桐葉落時”也是這樣。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青娥”都已白髮衰顏,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迴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覆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迴環,層層渲染,使人物感情迴旋上升,達到了高潮。詩人正是透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覆抒情,迴環往復,讓人物的思想感情蘊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膩”,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

  3、課文難點討論

  《長恨歌》是白居易的最著名的感傷詩之一,因它描寫了唐玄宗與愛妃楊玉環的故事,千百年來,人們吟詠不絕,並憑據它所提供的情節改編為說唱、雜劇、傳奇、電影、電視等等。然而這首長歌的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樣的思想,卻眾說紛紜。自50年代中期以後,討論不斷,即在今日,仍有人在苦苦地較索。歸納起來,主要有三說。

  (1)諷諭說

  認為:作者白居易透過對唐明皇和楊貴妃愛情悲劇的描寫,對他們的生活作了諷刺和暴露。持此說的理由是:

  ①李、楊是統治者階級中的最高層人物,不可能有真正的愛情。他們引用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的論述:“現代意義上的愛情關係,在古代只是官方社會以外才有。”“當事人雙方的相互愛慕應當高於其它一切而成為婚煙基礎的事情,在統治階級的實踐中是自古以來都沒有的。”白楓在《〈長恨歌〉的思想性》一文中明確地說:李隆基是人主、至尊,楊玉環是臣妾,是受皇帝支配的女人,兩者處於不同的社會地位。李對楊是“重色”,不是“重情”;楊對李是“趨勢”,也談不上愛情。白文舉例證明自己的觀點:楊玉環入宮五年以內,被李隆基趕出宮闈兩次,就在楊玉環最受恩寵的時期,李隆基又“推恩分愛”於楊妃姐妹虢國夫人等。楊玉環在馬嵬坡慘死,李隆基不能救也不曾救,以“禍水”之罪賜楊妃自縊。

  ②長詩的首句“漢皇重色思傾國”,是籠罩全篇的綱,明確標出諷刺的物件和內容,點出此詩創作的主旨。

  ③從白居易一貫的政治觀點看,他對李隆基和楊玉環的荒誕誤國是譴責的。白居易在寫《長恨歌》的前幾個月,在準備應制舉考試擬的刺問中曾明確指出:“群之作為,為教興廢之本。”“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階於亂。”懷有這樣的政治觀點,對以誤國導致禍亂的李隆基和以色感君的楊玉環不可能抱同情態度。

  ④白居易的《長恨歌》與陳鴻的《長恨歌傳》是有機的整體,而《長恨歌傳》雲:“樂天因為《長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者也。”這句話明確地表述了《長恨歌》的創作指導思想。

  ⑤白居易其它一些作品對楊貴妃持批判的態度,把她看作禍國之罪人。作為元和四年的《胡旋女》寫道:

  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圓轉。中有在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園中冊作妃,金雞障下養作兒。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從此地軸天維轉,五十年來制不禁。

  《古冢狐》中說:

  ……女為狐媚害即深,日長月久溺人心。何況褒妲之色善蠱惑,能喪人家覆人國。

  又《李夫人》雲:

  傷心不獨漢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又不見泰陵一掬淚,馬嵬路上念楊妃。縱今妍姿豔質化為土,此恨長在無銷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對楊貴妃是這樣的態度,如何會去同情、歌頌她?

  ⑥再從白居易創作《長恨歌》的背景來看,白居易作此詩之目的是勸諫憲宗不要重蹈玄宗的覆轍。憲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現一線希望,但他驕奢淫佚,宮中多內寵。為了能放肆淫樂,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

  對諷諭說的論證,許多學者提出了不同意見:①我們應該承認,封建統治者夫婦之間也會產生愛情,完全抹殺是無視客觀存在。唐玄宗在粉黛三千中獨愛楊妃一人,楊妃死後又那麼追念,應該說是一種愛情的體現。②《長恨歌傳》末尾的評論是陳鴻的推測之語,不能代表白居易的本間。事實上《傳》與《歌》在形象與主題表現上,存在著很大的分歧。③《李夫人》雖然指出玄宗對楊妃之死引為長恨,但詩的末尾說:“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傾城色。”不是嚴厲譴責玄宗沉湎於女色,而是肯定這種感情的合理性。只是用“不如不遇”來表示惋惜。④白居易寫這首詩時,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還沒有成為他的寫詩方法,直至兇和三年,他才有意識地以詩為諫,我們不能將他後來的創作方法套用到他以前的作品上,以此來說明他創作《長恨歌》的目的是詩諫。⑤歷史可以幫助人們瞭解詩歌所寫之事,詩也可以幫助我們去了解歷史,但詩與歷史之間畢竟有距離,我們可以將歷史上的李楊比照藝術上的李楊,但卻不能說藝術上的李楊即是歷史上李楊,從而得出諷諭的結論。⑥白居易把《長恨歌》歸於感傷詩。他指出:“事物牽於外,情理動於內,隨感遇而形於嘆詠者……謂之感傷詩。”(《與元九書》)可見,他本人並沒有將《長恨歌》劃入到“諷諭詩”中。

  (2)愛情說

  該說認為,長詩透過對李楊悲劇的描寫,歌頌了他們真摯和專一的愛情。其理由主要有六點:

  ①從長詩的結構來看,貫穿全詩內容的是李楊的愛情。詩的前半部是對楊妃生前與明皇相愛的描寫,後半部是表現楊妃死後李楊對愛情的堅貞和追求。從詩歌整體內容上考察,表現的是愛情的歡樂、動亂中的死別、沉痛的悲傷和懷念以及對婚煙重現的憧憬。全詩用最大的篇幅、最多的筆墨、最深的情感,寫他們的結合、分離與懷念。

  ②長詩為了突出李楊愛情,使讀者感受到愛情的美質,有意識地剔除了那些歷史現實材料中愛而不純的東西,選擇和集中了那些最能表現李楊真誠和專一的愛情情節,如楊妃曾為壽王妃,為玄宗看中,先轉為女道士,後再入宮,詩歌卻把她描繪成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天生麗質的少女;楊妃曾與安祿山有暖昧關係,因忌妒兩次被遣出宮,玄宗在專寵楊妃的同時又私召梅妃。詩歌對這些材料也都棄而不用。

  ③詩的前半部分的有些內容,雖然含有諷刺或譴責的意思,但這僅是為了交待李楊愛情悲劇發生時的的情形,以顯示悲劇結局的必然性。所以,這種諷刺或譴責的含意,表現得不顯著,客觀效果很微弱,它們並沒有掩蓋全詩的主要傾向,即對李楊遭遇的同情和對他們愛情的歌頌。

  ④白居易對歷史人物唐玄宗與楊貴妃是讚美、同情大於批評。他在元和二年四月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對策時曾說:“太宗以神武之姿,撥天下之亂。玄宗以聖文之德,致天下之肥。當二宗之時,利無不興,弊無不革,遠無不服,近無不和。”顯然,對玄宗是歌傾的、肯定的。當然,他對玄宗後期的政治也有批評,但不是主要的。白居易的許多詩歌如《上陽白髮人》等表現了對婦女不幸命運的同情,他不可能對楊妃這樣的女人持一種厭惡的態度。

  ⑤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時代,民間喜於談論玄宗楊貴妃的故事,“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元稹《行宮》)“洛陽晝夜無車馬,漫掛紅紗滿樹頭。見說平時燈影裡,玄宗潛伴太真遊。”(元稹《燈影》)而民間對於李楊的愛情悲劇是同情的。白居易寫作《長恨歌》的地點在周至,而馬嵬就在附近,當地肯定流傳著有關李楊的愛情傳說,那麼,白居易也一定受到民間傳說傾向的影響。

  ⑥由《唐書》中的《玄宗本紀》、《楊妃傳》,唐鄭處誨的《明皇雜錄補遺》、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等史書、筆記來看,李楊的愛情是有基礎的。楊玉楊不僅“姿質豐豔”而且“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素曉音律”,可見有著共同的愛好。

  不同意“愛情”說者,對於上述論證提出了批評,他們說,把李楊的戀愛及其愛情同它的社會聯絡和影響割裂開來,把安史之亂的責任和李楊愛情生活之間的關係割裂開來,是不符合事實的作法。美化帝妃之間的愛情生活,實際上是一種用超階級的人性論的觀點來分析這一現象,把最高統治者的愛情與人民大眾的愛情等同了起來。

  (3)雙重主題說

  所謂“雙重主題”說,意為《長恨歌》對李楊愛情悲劇的描寫,既有諷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傾。此說的理由是:

  ①《長恨歌》的內容側重於兩個方面:一方面寫玄宗溺於女色,不顧國家大事,招致安史之亂;另一方面寫貴妃慘死,玄宗思念,楊妃成仙。詩歌對李楊愛情及其悲劇賦予了很大的同情,同時對釀成悲劇的原因作了嚴肅的批判。詩歌將同情與批判集中在玄宗一人身上。

  ②對李楊愛情既同情又批判的矛盾態度是由帝妃的愛情特點所決定的。其特點有兩個,既政治性與殘酷性。客觀上,楊妃愛玄宗不是出於干政的動機,玄宗過愛楊妃,也不是把婦女當作玩物。然則,李楊溺於情愛之中,必然會荒廢政事,並且由於為了博得妃子的歡心,必然會給予姻親楊氏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很多的物質利益,從而產生了一個干預朝政的具有特權的楊氏集團,加速了政治的危機。白居易既歌頌他們愛情的熱烈、真摯,也批判他們的愛情所帶來的誤國害民的後果。

  白居易到底想透過《長恨歌》來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思想,學界仍在苦苦地探索著。當然,這個問題不必得出答案,也沒有唯一的答案。這種探索的過程正是《長恨歌》得以長存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