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冰心> 冰心的《往事》閱讀訓練題目及答案

冰心的《往事》閱讀訓練題目及答案

冰心的《往事》閱讀訓練題目及答案

  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無可比擬!彷彿萬一,只能說是似娟娟的靜女,雖是照人的明豔,卻不飛揚妖冶;是低眉垂袖,瓔珞矜嚴。

  流動的光輝之中,一切都失了正色:松林是一片濃黑的,天空是瑩白的,無邊的雪地,竟是淺藍色的了。這三色襯成的宇宙,充滿了凝靜,超逸與莊嚴;中間流溢著滿空幽哀的神意,一切言詞文字都喪失了。幾乎不容凝視,不容把握!

  今夜的林中,決不宜於將軍夜獵——那從騎雜沓,傳叫風生,會踏毀了這平整勻纖的雪地;朵朵的火燎,和生寒的鐵甲,會繚亂了靜冷的月光。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於燃枝野餐——火光中的喧譁歡笑,杯盤狼藉,會驚起樹上穩棲的禽鳥;踏月歸去,數里相和的歌聲,會叫破了這如怨如慕的詩的世界。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於愛友話別,叮嚀細語——悽意已足,語音已微,而抑鬱纏綿,作繭自縛的情緒,總是太“人間的”了,對不上這晶瑩的雪月,空闊的山林。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於高士徘徊,美人掩映——縱使林中月下,有佳句可尋,有佳音可賞,而一片光霧悽迷之中,只容意念迴旋,不容人物點綴。

  我倚枕百般迴腸凝望,忽然一念迴轉,黯然神傷……

  今夜的青山只宜於這些女孩子,這些病中倚枕看月的女孩子!

  假如我能飛身月中下視,依山上下曲折的長廊,雪色侵圍闌外,月光浸著雪淨的衾綢,逼著玲瓏的眉宇。這一帶長廊之中:萬籟俱絕,萬緣俱斷,有如水的客愁,有如絲的鄉夢,有幽感,有徹悟,有祈禱,有懺悔,有萬千種話……

  山中的千百日,山光松影重疊到千百回,世事從頭減去,感悟逐漸侵來,已濾就了水晶般清澈的襟懷。這時縱是頑石鈍根,也要思量萬事,何況這些思深善懷的女子?

  往者如觀流水——月下的鄉魂旅思:或在羅馬故宮,頹垣廢柱之旁;或在萬里長城,缺堞斷階之上;或在約旦河邊,或在麥加城裡;或超渡萊茵河,或飛越落璣山;有多少魂銷目斷,是耶非耶?只她知道!

  來者如仰高山,——久久的徘徊在困弱道途之上,也許明日,也許今年,就揭卸病的細網,輕輕的試叩死的鐵門!

  天國泥犁,任她幻擬:是泛入七寶蓮池?是參謁白玉帝座?是歡悅?是驚怯?有天上的重逢,有人間的留戀,有未成而可成的事功,有將實而仍虛的願望;豈但為我?牽及眾生,大哉生命!

  這一切,融合這無限之生一剎那頃,此時此地的,宇宙中流動的光輝,是幽憂,是徹悟,都已宛宛氤氳,超凡入聖——

  萬能的上帝,我誠何福?我又何辜?……

  一九二四年二月三十日夜,沙穰。

  1.文章⑴段中寫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只能說是似娟娟的.靜女”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請對“靜女”的形象做分析。

  2.文章中月下青山這個大自然的圖景有什麼特點?

  3.文章(8)段在全文的結構和內容上有什麼作用?

  4.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評價,不準確的兩項是( )

  A.文章開篇說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無可比擬”,作者似乎無話可說,卻有了月下靜女的審美髮現。

  B.文章開頭對月下的青山作了定位性的描寫,緊接的四個排比段落,深化了對“往事”的印象。

  C.作者是一位善於發現色彩的畫家,也是一位情感豐富的詩人。面對霧、月,回首往昔行蹤,幽思來日的遭際,充滿了幽憂與徹悟。

  D.文章的結句“萬能的上帝,我誠何福?我又何辜?”像一句祈禱詞,卻又餘音繚繞,是心靈的感悟,也是新的承擔。

  E.“往事”敘述,為文至簡,寫景至清,是一篇醇香滿紙,餘韻悠遠的哲理散文

  答案:

  1.比喻。靜女雖明豔,但不妖冶;羞怯,但莊嚴。充滿了流動的光輝。

  2.凝靜,超逸,莊嚴,幽哀。

  3.結構上,與文章開頭“娟娟的靜女”的比喻照應;歷經四段的否定性議論後,承轉進入主題;內容上,“病中倚枕看月的女孩子”其實是作者自己的寫照,遠離故土面對這寂靜、空漠的雪和月。萬籟俱寂中,一切的懷想與追戀湧上心頭,才有作者此時此地的幽憂與徹悟。

  4.B E(B.不是“深化”印象;E.不是哲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