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邊城> 【熱門】邊城的讀後感

邊城的讀後感

【熱門】邊城的讀後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邊城的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邊城的讀後感1

  初讀《邊城》,是在十一歲左右,那時只覺得它晦澀難懂。如今舊書重讀,作者不再拒我於門外,透露了一些精髓所在。

  這是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其中無處不顯露出美的光輝。

  故事美

  翠翠,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和祖父住在一處茶峒城外千來米的小屋中,他們的職責便是管理一隻渡船。而茶峒城中的倆兄弟——大老和二老卻同時愛上了翠翠,但翠翠卻只鍾情於二老。大老和二老相約唱歌爭得翠翠的芳心,大老自知不如弟弟,主動退出。就當二老應與翠翠相伴餘生時,識水性的大老居然淹死了。倆兄弟的父親順順便阻止二老娶翠翠,二老就賭氣下了桃源,杳無音訊,偏偏翠翠祖父又在一個雷雨之夜悄然離去,翠翠一下子無依無靠……

  景色美

  作者以純美的文筆在不知不覺中渲染出一幅水墨畫般的山野風光,且不說端午佳節茶峒城熱鬧歡騰的景象,單是平常時節,就美得令人心醉:茶峒古城一片靜謐,晨日初上,一片片燦爛的陽光籠罩在人家的吊腳樓上,籠罩著傍城的青山。山不高,但連綿,起伏著延伸往遠方。一條寬闊的河流似閃閃發光的綢緞,靜靜的,蜿蜒著穿城而過,一直向前,直到轉入山中,正是因為這條河,才會有郊外的渡船及擺渡人。老船伕的屋子就在河邊,屋後,矗立著一座高大的白塔,屋前的山上,一叢竹林秦翠欲滴,惹人喜愛。好一番美景,怎能不令人遐想。

  人性美

  書中人美好的心靈是最美的。祖父的慷慨,二老的善良,但我覺得都比不上楊馬兵的好心。

  楊馬兵和老船伕是好朋友,平時會一起喝酒、聊天。而老船伕逝世的時候,過往的人看見了,只是同情翠翠的遭遇,憐憫她,進城去報信,老船伕的朋友都來了,但沒有誰想到葬禮,更沒有誰為他舉辦葬禮。這時候,是楊馬兵站了出來。

  得到訊息,楊馬兵第一個來安慰翠翠,也是他,為老船伕舉辦了葬禮。他害怕翠翠太孤單、太傷心,便主動到老船伕家裡照顧翠翠。

  你看,楊馬兵難道不能說有一顆美心腸嗎?他的美都體現在他的行動上。

  讀罷這篇文章由衷地感到這真是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是“愛”與“美”的完美結合。

邊城的讀後感2

  一條溪,一座城,一戶人家,一個人。她是翠翠,是天生的渡者,也是天生的待者。

  這座小小的山城,鳥語花香,青山翠竹;古樸的吊腳樓,聳立的小白塔,一脈清流相伴隨……花自開來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節迴圈不息。它是美的集合,也是孤獨的離散。因為孤獨,所以等待。

  翠翠自小父母離散,只有爺爺相伴隨,同時陪伴她的還有那隻狗兒和那條不可分離的小渡船。翠翠自幼與擺渡不分離,便也與孤獨結了緣。可翠翠卻還是那麼快樂、天真、善良,在翠翠平凡快樂的日子裡卻只為端午節的一次相遇,她沉默了整整一晚,之後心便離開了渡口,去了更遠的一個港灣,那也許是充滿愛和美的天堂。可最後,翠翠的相思卻化成了輕煙般的等待。這等待是漫長的,起初它就像含羞嬌嫩的萌芽,不知成長的方向。後來在儺送的默默呵護下,這顆萌芽開始迸發活力,不曾想,又遇險灘阻隔,讓其無法成熟而最終衰敗。無奈,曲終人散。在爺爺死後,孤苦的翠翠,在大雪紛飛的渡船上,守待江邊,遙望重山,念著儺送的歸來,“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就在明天”。

  身為擺渡者,她的職責本應該就是守候吧。在木屋裡休憩,在山坡上耕種,只聽有人一喊“過渡嘍”,她便匆匆卻自然地上了船,盡力卻不吃力地盡著職責,不收錢,不討好,這些尋常小事,卻成了她一輩子的事。

  天保與儺送的愛意,為翠翠平凡的生活增添了些許甜蜜,這樣一來,擺渡者翠翠無論選擇哪一個,她的這條渡船都可渡來一次美如茶峒山水的愛旅。天保的死讓這一兩難的選擇看似簡單了許多,卻又讓翠翠與儺送更加無可奈何。儺送只有逃離茶峒,選擇孤獨遠行。

  邊城看似熱鬧非凡,實則如山中疏竹,從生長到乾枯,全都在孤獨地演奏著註定的生命樂曲。這裡的灘溪水也像個擺渡者,看著渡者的變化,看著無盡的輪迴,重演著人生的一場場悲喜劇。

  這座湘西小城,花自開來水自流,生生不息地孕育著一代代湘西兒女,但它卻是那樣朦朧無常,或許我們就是那條溪水中的擺渡者或渡者,等待著那一條溪水、一座山城、一戶人家,一個藏在內心深處的女孩……

  願渡者可渡,待者不待,細水長流。

邊城的讀後感3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如水的平靜,沒有戰爭的那股硝煙。它描寫的是住在山區的一位老爺爺和他的孫女翠翠的平靜生活。在那個山村裡有的是山,有的是水,有的是那樸素的人的一張張面孔。

  作者曾經講到:世間真有百思始得其解的怪事情,每次只要我規規整整地寫下“沈從文”三個字,我就立刻會想到水,汪汪洋洋的水,這倒不是因為他的“沈”姓有一個三點水的偏旁,而是因為他如水的性情。

  他曾在寫於一九三一年的《自傳》中說:“我情感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離。我受業的學校,可以說永遠設在水邊。我學會思索,認識美,理解人生,水對我有極大關係。”我是住在海邊城市的一位中學生,對於水我是不會陌生的,我能理解:水和沈從文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的傾向不可分。我明白了,也領悟到了水的德性為相容幷包,從不排斥拒絕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離奇不經事物!卻也從不受它的玷汙影響。水的性格似乎特別脆弱,且極容易就範。其實則柔弱中有強韌,如集中一點,即涓涓細流,滴水穿石,無堅不摧。水教給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樂,並作橫海揚帆的美夢,刺激我對於工作永遠的渴望。“正因為工作真正貼近土地人民,只承認為人類多數而‘工作’,不為某一種某一時的‘工具’,存在於現代政治所培養的窄狹病態自私殘忍習慣空氣中,或反而容易遭受來自各方面的強力壓迫與有意忽視。欲得一稍微有自主性的順利工作環境,也並不容易。但這不妨事,倘若目的明確,信心堅固,真有成就,即在另外一時,將無疑依然會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誌!”他的這段話極具預見性,隨後不久,他就因為不肯做“工具”而“遭受各方面的強力壓迫和有意忽視”,連“稍微有自主性的順利工作環境”也不可得了。這是作者的另一段描述,看出他當時達到處境是非常之艱難的。

  《邊城》就是從這樣一個人的筆下刻出來的,是多麼的生動傳神,文中的人物都是在這山水的哺育中長大的,這一點一滴是生就了多少美夢多少渴望。

邊城的讀後感4

  《邊城》是沈從文最負盛名的代表作, 它展示了一種近乎野獸純厚的個性,一種素樸真實的人情美。

  沈從文的小說中永遠隱藏著湘西人民生活中不可言說的悲,那麼邊城也毫不例外。小說從翠翠,天保,儺送三人的情感糾葛為情節線索,展現了湘西人民深刻於骨中的悲劇性格與美善純樸。作者把自我飽滿的情緒投注到邊城子民身上,描繪了鄉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著重塑造了作為愛與美化身的翠翠形象。更有老船工的古樸厚道,大佬天保的豁達大度,二佬儺送的專情熱血,順順的慷慨豪爽,楊馬兵的熱情質樸。作者用細膩柔情的筆觸,塑造了這些美麗善良的湘西人民,似乎世間所有美好的品德都賜予了他們。作者卻不只是有意無意中,開始了對湘西人性中的美和善的悲劇性思索,他們的哀樂,同樣無一不讓我潸然淚下。天保為成全翠翠與儺送而死,儺送掙扎於兄長與愛情之間選擇遠走他鄉,老船工奔走於翠翠的婚事而於風雨夜裡長眠不起,更有翠翠願花盡一生等待儺送歸來。這等等的故事,又讓我思索,為何純樸善良的湘西人民,卻有著無盡的悲哀。讀完這本小說,卻讓我掙扎於對湘西人民善良性格的欽佩,對他們無可避免的悲劇生活的哀痛。甚至想在最後文上一句,究竟是什麼造成最後的悲哀,卻也無從回答。

  《邊城》也同樣是一部風俗文化小說,是沈從文濃郁的懷鄉情結的藝術結晶。小說的前三章便集中筆力描繪湘西的風物景觀和風俗習慣,幽碧的遠山,清澈的溪水,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河裡上下行的船隻,河邊的吊腳樓,原始古樸的碾場等等湘西特有的山水風物,以及端午賽龍舟,捉鴨子比賽和男女對歌定情等風俗,都展現了湘西人民質樸的生活。

  正如沈從文先生一直強調自己是鄉下人一般,他用鄉下人的筆觸,寫下了一部屬於鄉下人的史詩。

邊城的讀後感5

  邊城裡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土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地憂傷,像是觸及了什麼,是童年某個太陽溫暖的下午,還是現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就是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著什麼。翠翠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帶得很遠的人開始,她就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祖父在雷雨夜裡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舊無法擺脫母親的命運,唯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先生將這麼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繪得這麼悲傷,先生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動亂的年代裡,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群眾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淳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

  我總在想,取名邊城,在先生心裡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著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以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與社會的思考。

  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

邊城的讀後感6

  夜深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裡品讀《邊城》,思緒也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裡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實情後,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競爭,架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裡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一直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在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孫二人與村裡人的和諧融洽又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

  又或許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日,吸引眼球,掩蓋喜慶祥和背後的淒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詞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裡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繁華,卻看不穿繁華背後的蕭索與淒涼,經歷喧譁,卻沒有想過曲終人散後的寂寞是否也會升華。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現象,卻撥不開迷霧,也有些時候,有些話不說,就再難澄清,再難說出口。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但長久以來,生命便如一條河流,激流曲折,卻永遠也回不頭。

  我們總抓不住一些東西,改變不一些事物,美麗的背後也有訴說不完的蒼涼。就像翠翠這樣明媚的孩子,最終也只得在江畔孑然一身獨自的痴痴盼想。

  這裡的憂愁是一滴化不開的墨,滴到心上,糾纏不止,然後風乾,凝結在那裡,無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訴說著那些古老的故事……

邊城的讀後感7

  《邊城》敘述的是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與“淡淡的淒涼”。

  小說敘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朧而了無結局的愛情。但愛情卻不是小說要表現的全部。翠翠是母親與一個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認為這是不道德的,更是無望的愛情自我懲罰而先後離開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就只有爺爺,渡船,黃狗。

  作者用平淡的語言淡化了翠翠與爺爺孤獨清貧的生活,卻儘量展現他們與自然與鄉人的和諧關係。這也是那艱苦生活中的一種美。

  然而作者在為我們描繪著人與自然相處得相融、優美和諧時,卻無法不體味到爺爺與翠翠這一老一小單純生活中的孤單與悲涼。“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栲下,看天空被夕陽染成桃花色的薄雲,”聽著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是一種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無依,說不清道不明的悽楚與憂鬱。

  翠翠愛情的悲劇,並不具有戲劇性,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不見,就像生活中許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爺爺的木訥與猶豫,源於沒有“碾坊”的自卑與善良人的自尊,而船總順順對爺爺的誤解,無意中揭示了一個深邃的哲學命題——人在根本上是無法溝通的。翠翠與大老,二老還未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與爺爺的離世,迅速將一個妙齡少女朦朧的幸福夢幻擊碎。

  而他們卻是那樣的'美好。二老為了純真的愛情,寧願放棄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選擇渡船,大老則寧願犧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愛情,他們都胸懷寬廣,光明磊落。

  而這般對鄉情世態的敘寫,對鄉土的感情,對生命的愛,總是令人憂愁。這是一種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然而它們卻不僅僅是“優美”,也有人在命運的面前的無助與無奈的憂傷。

邊城的讀後感8

  作為一個從小在城市裡長大的女子,我特別嚮往田園牧歌般的鄉村生活。最近拜讀啦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大師筆下那個小小的邊城水鄉讓我迷戀不已。

  《邊城》講述啦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局的愛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大師用他清淡的筆調娓娓講述啦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人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緻。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辛的。大師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後去心疼那背後醉人的風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溼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這一切,構成一幅年代久遠的畫,在我的想象裡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遊離世外的土地上,時間彷彿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歌聲悠揚清亮,老爺爺慈祥又寬厚,船伕們浪漫又豪爽,就連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著詩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褻瀆。大師用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湘西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和憂傷,卻也讓我們產生對生命的悲憫,對美好人性的信仰

  我最嚮往《邊城》裡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很清苦,卻能夠互相幫助,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相比之下,我們每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希望,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溫暖和諧。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理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著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邊城的讀後感9

  《邊城》這本書,以前我並未看過;沈從文這個名字,我也不曾聽過。只是在暑假裡,才結識了他和他的代表作。

  那一次是我去書城買書,看到了一本比較薄的,而又是中學生必讀的叢書,所以就買了。讀吧,幾天就讀完了,便可以寫讀後感了。

  那是在魯迅的時代,沈從文也同魯迅一樣寫起了短篇小說,只不過要比魯迅的長點。我們知道,中國現代普通話剛開始是根據北京方言和魯迅等人的文學作品修訂的,後來又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步改進。沈從文的名氣當然要比魯迅小得多了,可是,看他的小說,卻覺得那是更標準的普通話。也許,使他歪打正著,恰巧對上了今天的語言吧。可是,那很明顯是湘西方言。那或者可以說,改革開放後,普通話受到了南方的影響吧。

  小說內容我就不細講了,因為大家是可以看的,我不比浪費時間。對於看過的人,那我就更不必講了。讀後感唯一有價值的,就是賞析、評論、感想。那事離現在已近八十年了,那時的許多社會狀態,現在都已不復存在。但那簡潔、樸素的文筆,卻可以把我們帶回到20世紀20年代的湘西小鎮。一個老船伕和一個船家女,在一個小小的渡口上,開始了他們的故事。孫犁用平淡清秀的文筆寫景,沈從文卻可以記事。平淡清秀的文風從頭至尾,不浮不躁,以至於文中沒有一處難懂的地方,小說決不顯得做作。這樣的寫法,的確不會 讓你心潮澎湃,因為平淡,你不能與書中人物同甘、共苦。但是,你會如同暢飲著甘泉一樣,你會如同沐浴著涼風一樣,四周都充滿了詩意,閱讀便成為欣賞。小說中心我還不太清楚,說是反對包辦婚姻吧,可那女孩子自己那麼不好意思,錯過了大好時機;說是為窮人伸冤吧,可那老頭子自己放棄發財的機會。也許,小說也並非一定要有中心吧。作者自己也說了,只是把這麼一些故事,講給我們聽,喜歡聽的就聽,不喜歡的就不聽,他並不強求,也不圖銷量。

  於是,我也和沈從文一樣,送你一件平淡清秀,但朦朧不知合物的東西。

邊城的讀後感10

  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

  ——題記

  因著“愛”與“美”的特質,我被沈從文身上那股獨特的氣質所吸引,既富於幻想,又在心靈上積澱著沉痛隱憂。他是很喜歡強調自己農村背景的作者,在《習題》裡他這樣寫道:“我實在是個鄉下人,說鄉下人我毫無驕傲,也不自貶,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讀完《邊城》,我才似乎向他邁進一大步,理解他心中的“愛”,領悟他筆下的《美》。小說中湘西秀麗的風景畫和清新、淡遠的牧歌情調深深感染我。

  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著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著綠水,伴著黃狗,守著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著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個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翠翠。為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架舟出走。疼愛著翠翠併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著渡船,深情地等待著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我最不能忘記的是翠翠那雙清明如水晶般的眸子,是那樣盈滿對那個人的痴情。我不禁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含情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心裡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

邊城的讀後感11

  在學本文前,曾獨自一人捧著沈從文的《邊城》靜讀。雖然從中並未悟出些許大道理。但字裡行間帶給我的點點純真,滴滴淳樸,卻讓我記憶猶新。如今再次讀起節選部分來,除有種和老朋友闊別重逢的感覺外,更讓我有一份更深的體會---發覺一切美的東西。

  《邊城》雖然有著悲劇性的結局,可那結局未嘗不是悽美的合情合理、自然貼切。城內鄉民的淳樸是一種美,不諳世事,與世隔絕是一種美,與自然生生相息的生活作息是一種美,民風習俗是一種美,地理風貌是一種美,堅強樂觀是一種美,真摯純真的初戀是一種美,忠貞不渝的堅守是一種美,不顧其他的痴情等待亦是一種美……

  文章無處無美,處處皆美,這更是作者沈從文內心深處對美的寄託和追求,亦如陶潛所作《桃花源記》一般,作者將所希冀的一切包括純真、美好的歌頌均寄於此,只是比起《桃

  花源記》,更平添一份悲傷,一份希望無法實現最終湮滅的無奈傷感。追溯過往,追溯那個城外紛亂的年代,作者寫此文只是為平靜內心不安和混亂,喚起塵世的純真,喚起塵世對美的追求,不懈的追求。

  然而我時常不解,在其那個硝煙瀰漫的年代,如何讓心那般心如止水,這種超然物外,心澄澈如鏡的品性如何保持?況那番年代,寄亡國之恨於這般平靜的文字中,引人細細品味,耐心琢磨需要一顆多麼強大的心靈?多麼高深的人生境界?多麼純淨的塵世淨土?

  聯絡今日,無數人生活在慾望的桎哠中,受盡金錢權勢的牽制和誘惑,他們終日思量著如何穩居其位,如何爾虞我詐,如何勾心鬥角,他們心中沒有美的印象,或歪曲對美的審評標準。他們內心渾濁,全身充滿著讓人嗤鼻的惡臭,他們失去美,更失去對美的追求。縱然將沈先生嘔心瀝血的作品捧之當前,恐怕只是依舊“羞見於劉郎才氣”。

  彼之美,鑄成人之美,心之美,純之美,則萬物皆美。

邊城的讀後感12

  一直很遺憾在上學的時候沒有好好的讀一讀《邊城》,那時班裡讀了《邊城》的同學都懷著一腔青春的熱血到鳳凰尋找“邊城”了,雖然失望而歸,可終歸那是青春的足跡,這是我自己覺得遺憾之一。其次,就是在自己還未涉足社會,在那常說的“象牙塔”裡如果認真地讀了《邊城》會是什麼感受呢?應該和現在的感受不一樣吧。

  不過也有意外收穫,沒想這時可以好好地讀完了《邊城》。讀《邊城》不比前面幾次看書,這次不想零零碎碎的看,總是努力找到一個整的時間,靜靜地讀一讀,我覺得這樣的書就要一個人靜靜地讀,慢慢地讀,然後細細地想,想著想著就醉了······讀到這樣的書,有這樣的環境,對於我來說真是一種享受!

  讀過《邊城》看到了作者表達的很多東西,但是心裡更多的是被那裡美好的人性佔據著,多麼希望和那些人生活在一起,年長受人敬重/從不沾得別人一點好處的爺爺/和氣大方慷慨的船總/憨厚朴實的天保/正值尚義的儺送,不計得失/出手相助的鄰里鄉親······一切一切的人們是那麼美好,即便是走南闖北的水手/流落風塵的*女,他們都是那樣的真切/樸實,沒有陰謀/欺詐,沒有人因為出身/職業而受到欺侮,在讀書的時候你不能有一點點的邪念,不然就會覺得侮辱了這部作品。

  這本書完成於1934年,那個時候有志氣的讀書人都在用筆作鬥爭,揭示著但是腐敗的政府/墮落的人性/為祖國的沉淪而憤怒,可是沉從文卻從善的角度,讓人們會想起人性是這樣的美好,這不是幻想,中國大地上也曾經: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只是因為社會的變遷,性本善被扭曲了,但它畢竟存在過而且潛藏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或許作者不想批判自己的同胞,只是去喚醒/去救助,讓人們想起來——我們曾經那麼美好。現在仍舊如此,這本書讓我們想起那麼美好的人性,因此留住它們吧,就在我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希望在自己的心裡留住這些美好的人性,並且讓它們能夠見到黎明的曙光。

邊城的讀後感13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局的感情,但是感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大師用他清淡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人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緻。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辛的。大師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後去心疼那背後醉人的風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溼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這一切,構成一幅年代久遠的畫,在我的想象裡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遊離世外的土地上,時光彷彿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歌聲悠揚清亮,老爺爺慈祥又寬厚,船伕們浪漫又豪爽,就連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著詩意的色彩,完美地令人不忍褻瀆。大師用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湘西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和憂傷,卻也讓我們產生對生命的悲憫,對完美人性的信仰

  我最嚮往《邊城》裡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很清苦,卻能夠互相幫忙,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相比之下,我們每一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期望,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溫暖和諧。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理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著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邊城的讀後感14

  看完了沈從文先生寫的《邊城》,頗有些情緒,故小寫以記之。

  沈先生的文字,美如溪水,一路細碎地奔淌著,沿途的景色甚是沁人;帶有淡淡的憂傷。他所描繪的湘西小鎮,古樸純真,淡淡的,甜甜的,置身其中,似乎畫中人都已然忘記了時間。清新的愛情,唯美的旋律,在沈先生的筆下那麼的深切可感,那麼的動人心扉。

  書中的世界彷彿靜止。

  時間在走,歲月在長;翠翠從一個小雛孩兒長成了14歲的嬌羞少女,眉清目秀,活潑可愛。她是自然的孩子,有著自然賦予的神氣,自然映照的明眸。

  順順家的孩子,老大天保,老二儺送,竟同時喜歡上了這個擺渡人家的女兒。對天保來說,“車有車路,馬有馬路”,車路不通,馬路不擅,憤而離去,不幸遇難;對儺送來說,是碾坊,是渡船?是愛情,是兄弟情?生活之累在於選擇,他難於抉擇,亦選擇了離開。“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是喜是悲,畫中人自知。

  可是你說,儺送會不會回來呢?那睡夢中的一把虎耳草幾時再得一見呢?

  書中的爺爺,守了渡船50年的爺爺,在雷雨將息的夜晚死去,留下翠翠一人 ,哭成了淚人兒。但我相信自然給她的力量會讓她勇敢堅強地承受生活,我相信清純質樸的湘西女子會撐起那一隻渡船,不管儺送回是不回,她都還是那個快樂的翠翠,清澈的眸子,溫柔的心。

  沈先生後來寫說:“人事就是這樣子,自己造囚籠,關著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來崇拜。生存真是一件可憐的事情。 一個人記得太多事情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體會到事情太多也不幸。”但我想,人生之美不就在於經歷嗎?人事紛繁,要緊的是自己能有一顆平和安靜、強碩壯實的心,風雨再大,亦能安之如怡。大學四年,到現在已經匆匆過了將近一半了,未來還有一半,該怎麼過?

  這個問題許久之前就想過,當時沒有答案,抱著走一步是一步的心態;到現在,我不得不很慚愧地說,仍舊未知,仍舊不知道未來該怎樣走,不知道過了今天明天該為什麼而奮鬥……書中的生活太美,如雲煙,如霧靄;現實的生活太難,如追日,如填海。我要怎麼做,才能使自己的心靈強大?

邊城的讀後感15

  初讀此書時,語音很平淡。故事卻讓我眼前一亮,不知是因它的平凡打動我,還是被爺爺的樸實,翠翠的單純所吸引。雖是多年前的故事,但在字裡行間,卻被“茶峒”這個小山城的自然給融入。或許,發生在他們之間的事,即平凡又平淡,但又會引人深思……

  小說開頭把這種平靜自然的生活勾勒出來,讓我從爺爺與翠翠這種相依為命的生活中,感受到滿滿的快樂和幸福。對於翠翠來說,一直陪在爺爺身邊應該是最幸福的事。之後以熱鬧的端午為線索,為翠翠的愛情拉開了序幕。也許,那時二老派人送翠翠回家,翠翠對愛情開始懵懵懂懂了吧,而爺爺也發現了大老、二老都喜歡上了翠翠。

  到了小說後半段,我不由的為大老、二老捏了把汗。兩兄弟都很執著,一個走‘車路’,一個走‘馬路’。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可大老卻意識到,翠翠真正喜歡的是二老,而不是他。他想成全弟弟,於是選擇闖灘,卻不幸在意外中殞了命。二老不再那麼堅定地要娶翠翠,船總順順對爺爺也有了偏見;而爺爺的木訥與口拙加深了二老、船總對他的誤會。而二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應負有責任,拋下翠翠獨自闖灘。這時,我聯想到翠翠以後的生活,或許重活平靜的生活和爺爺相依為命,又或許,二老和順順不計前嫌,二老選擇留下決心娶翠翠,那她的命運就不會這麼多舛。

  小說接近尾聲時,一場暴風雨帶走了爺爺的生命,同時,也將翠翠最後一丁點兒的幸福給粉碎掉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樣的結尾似乎給出了一絲希望,但又像是對翠翠的安慰,讀起來有些無奈和心酸,合上書頁,不禁遐想,如果沒有那場暴風雨,爺爺還活著,看著翠翠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翠翠對自己喜歡的人再主動一點,可能她現在會很幸福吧!又或者,有了這些如果,翠翠不再是那個翠翠,邊城便不再是從前的邊城!

  其實,這樣的結局是必然的,這不怪任何一個人,或許是當時那個時代,那些個人物的性格造成的。不管是什麼,我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場暴風雨把很多東西都帶走了,但風雨過後,活著人還要繼續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