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邊城>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彙編15篇)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彙編1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沈從文邊城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1

  “怕什麼?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這是老船伕的一句話,雖然透露出了堅強與勇氣,但也隱藏著一種對人生的無奈嗎?很多時候,我們真的無能為力。

  但《邊城》卻是透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正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雖然當時那裡僅僅是一個落後的小村鎮。

  “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這是沈從文先生自己的看法。以歌求婚、兄弟讓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態和人生的方式,都隱含著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氾濫的批判。這些事情在我們現在看來是無法理解的,但這卻是當時最真誠動人的表現,從文先生讓我們瞭解了湘西人的人生方式,想以此讓我們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畢竟在當今社會下,那麼真誠動人的感情不知道還存不存在,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越來越大。

  如今傳統美德受到破壞,甚至在傳統美德的外表下,物慾金錢主義、腐化墮落的現實在瘋狂快速的湧動,汙染了整個社會。

  湘西的柔水與淨土滋養出的是兩個坦蕩的襟懷,愛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沒有勾心鬥角,沒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勵,彼此謙讓。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愛,可是愛也可以成為一種負擔。

  結果並不如每個人想的那樣“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著對方的年輕人海誓山盟、卿卿我我”。後來,也就是故事結束的時候了。儺送的不辭而別,順順家的冷眼相待與爺爺的死使翠翠變得完全孤獨,這樣徹底,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的物件。碧溪的渡船上只剩了一個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執著地守望……儺送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沒有愛!

  但生活也就這樣繼續下去了。大仲馬不是曾在《基督山伯爵》中如此作結:“請記住:等待和希望!”

  《邊城》裡的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在閱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美的綻放。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2

  白塔之下,渡船焉在

  一座白塔,一個老人,一個孫女,一隻黃狗。這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

  很多人會把這座僻遠的山城看作那遙遠的桃源鄉。邊城的山是青墨色的,邊城的水是秀麗的,邊城的人善良,純樸。

  那白塔屬於邊城,那老人和孫女也屬於邊城。合上扉頁,親身感受,我仍然會想起那位撐渡人,那個執拗而幽默的老頭兒,那位慈愛而善良的祖父。

  他愛孫女翠翠,寵她愛他,想一輩子守護她。翠翠是祖父一手拉扯大的。爺孫兩相依為命已經十多年了。他帶翠翠去看端午賽龍舟,為翠翠吹起悠長的嗩吶,瞭解翠翠細看新嫁娘的心思。他是位好祖父。

  他一輩子都在撐渡,已經幹了50年了。儘管他也不知道自己雖然渡人但是否能渡己。每天無論風吹雨打他都守在崗位上,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責任他也知道,渡河人的焦慮和無奈。已經70多歲了。老船伕似乎還保留小孩兒的心性。在堅定拒絕了商人的錢後,又玩笑似的留下一枚錢幣給翠翠,為了向翠翠呈現自己還不老,他故意緊握拳頭,儘量讓那隻蒼老的手看起來更年輕。他是位好撐渡人,一位有趣的撐渡人。

  撐了一輩子的船,在他心裡,船就是他,他就是船。

  明媚的陽光下,老船伕的笑臉像一朵歷經滄桑但依然燦爛的菊花。但又有多少人知道,笑臉下的悲傷?

  翠翠的母親,也就是老船伕的女兒。愛上了一位軍人,最後為情而死。留下年幼的翠翠。翠翠漸漸長大了,但他額。其實他很清楚,自己已經沒辦法再守護翠翠。他也擔心,翠翠母女倆會擁有相同的命運。這一切,孫女士不知道的。就像是那天晚上在渡船裡誰也不知道另一個人的記憶所止處。

  然而悲劇還是發生了。天寶死了。儺送走了。順順不接受翠翠成為他的兒媳。老船伕操了一輩子的心,但現在,心累了,心碎了。

  在那個暴風雨的夜晚,白塔倒了,船飄走了,老船伕死了。我想他一定還有太多的不甘,太多的牽掛無處申訴。然而,他還是走了。

  因為《邊城》畢竟不是一篇童話。它是一部小說,一部真實的小說。因為真實,所以悲哀。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3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的”。

  鳳凰城外的清澈河流,孕育了無數的生命。這裡是起點亦是終點。

  初讀《邊城》,我知道有一個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有一條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我清楚地看見那溫柔的河流、清涼的山風、滿眼的翠竹、白日喧囂夜裡靜謐的渡船,它像詩像畫更像沈從文的心。

  爺爺、渡船、黃狗、是主人公翠翠平凡的一生。

  “翠翠在風日裡長大,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誰曾想到這樣一個單純明淨的十五歲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無依、說不清道不明的悽楚與憂鬱。沈從文以樸素而又富有詩意的筆觸輕輕點染翠翠的一生的朦朧與期待。

  翠翠是母親與一個兵士的私生子,父母都為這不道德、更是無望的愛情自我懲罰而先後離開人世。翠翠則又步入父母的後塵,成為了下一個愛情悲劇。

  生活中有許多失之交臂的事情,而這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的愛,總是有原因的。

  我不明白為何爺爺要木訥和猶疑,更不理解船總順順為何對爺爺產生誤會。或許人在根本上是無法溝通的。

  《邊城》這本書以閒談的親切平和語調,敘述鄉間的人情世態,在從容舒展中抒發對鄉土的情感、對生命的愛。在命運面前,我們無法改變,只得以一種無助與無奈的憂傷。生命是火熱的,也是悲憫的“可是到了冬天,那個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和爺爺的離世,迅速將一個妙齡少女朦朧的幸福夢幻擊碎。翠翠生命裡的空白,當是無法彌補了。

  我隔著那清澈河流,我不禁擔心翠翠的命運,會不會如白塔一般坍塌呢?

  在許多的不確定中,作者給了我們一個不能兌現,卻能給人一點安慰的幻想。

  或許他們會共賞一輪明月,共飲一杯濁酒,又或許永遠地天各一方。我,選擇相信美好。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4

  那個年青人究竟有沒有回來呢?《邊城》裡沒有說,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局給讀者去猜想、去補充。象一首悠長的山歌,旋律樸素,但是嘹亮的音調卻足以在聽者心中激盪起層層漣漪,久久不能散去。

  若是把各種書籍比喻成各式的飲品,那麼,《邊城》就是一杯白開水,透明、純粹,不含任何雜質。入口的感覺雖然總是淡淡的,但是你不會厭倦,反而,會在一次一次的品飲中體會到她與眾不同的風味。

  不能不佩服沈先生的文筆,薄薄的一本小書,那樣雲淡風輕的描寫,就生動地重現了茶峒別具特色的人情風味、鄉土世故。還有翠翠,這個山泉一樣清澈的女孩,她的愛情亦在字裡行間不動聲色地鋪展開來了。遍覽全書,可曾有一處明明白白地寫出“愛情”兩字呢?但凡是用心讀過的人就一定能體會出一個情篤初開的女孩對愛情的嚮往與執著。

  要怎樣的一份情感,才值得用一生去等待呢?看書的人也許不明白,但是寫書的人一定明白,書中的人物一定明白。

  翠翠不過是十四五歲的年紀吧,剛剛開始憧憬“愛情”這種神秘的情感。她所想要的,不是富貴的家業,不是顯赫的地位,她所期盼的,不過是自己喜歡的人能為自己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情歌,而自己就能在歌聲的伴隨下,在美麗的夢境裡遨遊。

  這本書把一個沉浸在對愛情的美好幻想中的女孩的形象勾勒出來了。我們的眼前也許沒有這個女孩的相貌特徵,但是有一點是無庸置疑的:她一定有一雙清澈透明的眸子,一定有一顆晶瑩剔透的心。都市裡有太多紛擾複雜的情感了,就像河水,再好的水質也免不了攙雜泥沙和石塊。而在《邊城》裡,一切都是簡簡單單的。愛,或者不愛,一句話就可以說明白。

  《邊城》像清風一般吹拂著都市人那顆不安分的心。簡單決不意味平淡,相反,簡單的文字、簡單的情節,蘊藏的正是強烈的情感。《邊城》裡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鎮的民風,淳樸、單純、明瞭。在平凡中看出偉大,在瑣碎中透露深刻。這就是《邊城》。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5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小說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的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

  在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茶峒,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也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未果。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哥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地等著儺送的歸來。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

  一個勤勞、善良,一個蔑視權財、責任感強,為什麼他們的愛情卻以悲劇告終?我一次又一次地不願相信,可是小說結尾依舊是那樣——“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因為這樣,我們不禁為翠翠的命運擔憂,是否也會像河邊的白塔,有一天會坍塌呢?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悲劇,既反映了湘西淳樸善良的人們身上偉大而又平凡的人性之美,又反映出他們在“自然”、“人事”的偶然變故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著悲哀的人生,寄託了作者對個人命運悲劇和民族品性墮落的隱痛。

  雖然翠翠與儺送的愛情讓我傷心,但是小說還有一個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保。他個性豪爽、慷慨,他和弟弟同時愛上翠翠,兩人唱歌“決鬥”,但是他因為自己先提了親,“作哥哥的走車路佔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開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敵手,就很大度的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現了他們的手足之情。後來他外出闖灘,一是為了弟弟幸福,二是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難過,“好忘卻了上面的一切”。最後意外遇難,可以說他是為了親情和愛情而死。

  翻開《邊城》,那樣的場景再一次浮現:茶峒,小河,河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裡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昇起,河邊的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6

  事實上我在高中時已經讀過了《邊城》,那時語文課本上有《邊城》的選段。我把它當成故事來讀,感覺挺有意思,於是自己課下把全文讀了,但是那時讀得匆匆,對這本書的印象就只有民風的淳樸,和最後開放式結局帶來的懸念。寒假稍有空虛,我便重讀了一次《邊城》。再讀這個故事,也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首先吸引我的就是這部小說當中美麗的鄉村景色,祥和平靜的生活,淳樸的民風了。這裡的人寬厚友愛,相互之間理解包容。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這是小說中茶峒的美麗景色,在這樣清新美好的環境中,所有發生的故事或許略帶傷感,但絕不悲哀,人間百態,世間冷暖,都彷彿溶入小鎮的山山水水,靜靜流淌。

  然而茶峒最美之處不是自然風光,而是這裡的人情。翠翠和爺爺的祖孫情,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儺送與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正是這些感情的相互交織,使得這個平凡的小鎮充滿了生活和人文的氣息。特別是兩兄弟比賽唱歌,使得故事浪漫而溫情。

  於我個人理解,翠翠的人生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她慢慢成長的過程中,她也在慢慢地失去一些東西。比如她至親至愛的爺爺,還有儺送。但是翠翠也並沒有怨天尤人,生活還在繼續,她也在繼續努力地生活。這讓我有很大的感觸。不管我們遇到了多大的困難,多大的挫折,都要記得生活還會繼續下去,要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繼續走下去。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7

  文字意境都很美,湘西景美人也美。我一度覺得這是一個世外桃源的地方。

  但確實太天真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不美的地方。

  儺送是看了最讓人難受的。他是一個青年才俊,卻將哥哥的死歸結在老船伕身上,吊著翠翠不明說。複雜的心事誰還沒有點,當他說老船伕“不利索”,沒想到自己的“不利索”呢。

  話說回來車路馬路必選其中一條嗎?

  說到底,兩兄弟有了解翠翠多少呢?和翠翠說過幾句話呢?當愛情的降臨建立在未知上,真的結婚了,彼此又將如何度過餘生呢?

  這大概當時時代很正常的事,但並不美。

  翠翠也同樣讓人難過,她也從未試圖去了解兩個人的事情或是老船伕的心思,只知道等著等著,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一個對愛情懵懵懂懂的少女,糾結在自己的小心思上,顧不得別的,這個可以理解,但也不美啊。

  總之就是這幾個角色都沉浸在自己的心思裡,都沒有看透這件事情的本質,所以把事情搞得很複雜。我這樣說像站在制高點在評價一樣,但從我的角度來看,果然還是翠翠父母的愛情更美更純粹更真實。

  結尾寫翠翠等儺送。

  等到的結果是什麼,無論找不著到天保的屍體,都只會更令人難過。在這種情況下,看到羞澀躲閃的翠翠,是什麼心態?難道還重燃愛火嗎?這樣性格的人會繼續陰沉,甚至怪罪翠翠的“不利索”吧。回到家,回想這段愛情,一場空,有什麼理由繼續下去呢?難道要為了現如今已莫須有的愛情,去繼承那“害死天保”的人的船杆嗎?不如現實點,過得好點,繼承碾坊,試圖從新開始。

  邊城啊,也還在人間。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8

  一直很遺憾在上學的時候沒有好好的讀一讀《邊城》,那時班裡讀了《邊城》的同學都懷著一腔青春的熱血到鳳凰尋找“邊城”了,雖然失望而歸,可終歸那是青春的足跡,這是我自己覺得遺憾之一。其次,就是在自己還未涉足社會,在那常說的“象牙塔”裡如果認真地讀了《邊城》會是什麼感受呢?應該和現在的感受不一樣吧。

  不過也有意外收穫,沒想這時可以好好地讀完了《邊城》。讀《邊城》不比前面幾次看書,這次不想零零碎碎的看,總是努力找到一個整的時間,靜靜地讀一讀,我覺得這樣的書就要一個人靜靜地讀,慢慢地讀,然後細細地想,想著想著就醉了······讀到這樣的書,有這樣的環境,對於我來說真是一種享受!

  讀過《邊城》看到了作者表達的很多東西,但是心裡更多的是被那裡美好的人性佔據著,多麼希望和那些人生活在一起,年長受人敬重/從不沾得別人一點好處的爺爺/和氣大方慷慨的船總/憨厚朴實的天保/正值尚義的儺送,不計得失/出手相助的鄰里鄉親······一切一切的人們是那麼美好,即便是走南闖北的水手/流落風塵的*女,他們都是那樣的真切/樸實,沒有陰謀/欺詐,沒有人因為出身/職業而受到欺侮,在讀書的時候你不能有一點點的邪念,不然就會覺得侮辱了這部作品。

  這本書完成於1934年,那個時候有志氣的`讀書人都在用筆作鬥爭,揭示著但是腐敗的政府/墮落的人性/為祖國的沉淪而憤怒,可是沉從文卻從善的角度,讓人們會想起人性是這樣的美好,這不是幻想,中國大地上也曾經: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只是因為社會的變遷,性本善被扭曲了,但它畢竟存在過而且潛藏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或許作者不想批判自己的同胞,只是去喚醒/去救助,讓人們想起來——我們曾經那麼美好。現在仍舊如此,這本書讓我們想起那麼美好的人性,因此留住它們吧,就在我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希望在自己的心裡留住這些美好的人性,並且讓它們能夠見到黎明的曙光。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9

  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為何愛戀依舊,她等他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到了最後,竟忘記了承諾。你等,你聞著等的味道,時間卻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標在你等待逆向轉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就在這座白色小塔下,這戶單獨的人家裡發生了許許多多關於愛情與親情的故事。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著人生,詩意地演繹著生活。離開了,不再回來。等待,一切都是等待。緣分,命中已定。其實等待也是一種意境,一種獨特的意境,很美,也很詩意。即使他不再回來,對於翠翠來說這漫長的等待或許更能貼近彼此的心。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從字面上理解,可以理解為發生在城市的邊緣,現代文明的邊緣,戰爭的邊緣的一個故事。

  《邊城》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描述了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翠翠是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在那時,人們依舊是包辦婚姻,二老儺送已被一富人指定做女婿,且有碾坊做嫁妝,因此,二老與翠翠之間的自由戀愛很難達成。《邊城》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裡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裡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蔥;寂靜憶風,蓋不了水的閒適;時間流淌,帶不走你對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著他再次出現於渡口。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10

  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因為這樣一段直入人心的句子,第一次翻開沈從文的作品,很短的一篇小說,躺在床上兩個夜晚就讀完,一如想象中的湘西小城,沈從文的行文純淨質樸,描繪出來的那種寧靜的田園生活、像是記憶力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小說中的人物展現出的那種最原始的人性美,始終貫穿全文,忠厚善良的撐船老人、乖巧懂事的翠翠、受人敬仰的船總,以及天真的兄弟,可惜這是一個悲劇、又或者這隻能是一個悲劇。

  少年時代的愛情、因為懵懂、因為純粹、再回憶的時候才倍顯珍貴,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正好彼此喜歡、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好的事情呢,翠翠是幸福的、因為喜歡的男孩也中意她,翠翠又是悲劇的、有些懦弱的性格讓她不敢去與現實抗爭。小說的最後,因為船總家老大的意外死亡,原本純粹的喜歡之間便夾雜了對已故人的罪惡感,所以一切都變了,即使還是喜歡,那也和原來不一樣了,純粹的愛情擱淺了,青春已經不在。

  因為年輕,所以關注了太多小說中的愛情,但小說所講述的東西遠不止於愛情,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氾濫的批判也是應該看到的更深層次的東西。

  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一個感覺沒有結局的結局,也許作者也如我所想、亦或在暗示,青年人終究會在“明天”回來,因為有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姑娘,需要最簡單純粹的愛情。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11

  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為何愛戀依舊,她等她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等等到了最後,竟忘記了承諾。

  翠翠,你是否還站在斑駁的小木船上,靜靜地,靜靜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隨他徘徊於遠端的垂陽,久久不歸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靜坐在那兒,等,等著生命的流逝卻無法挽留。等時過境遷,卻不流一滴眼淚。你曾告訴過我,你喜歡等,因為等能讓你感覺你正一步步與他相遇。你喜歡等的味道,因為它是時間,記憶沉澱而醞釀的。

  你等,你聞著等的味道,時間卻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標在你等待逆向轉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

  這湘西邊遠的小城原本是靜謐的;這破舊的渡口原本是殘缺的;這時間流淌的故事,原來是沒有的;然而因為渡口承載了他和你的承諾,故事因為有了你的等待,這小城開始佈滿了馨香。你難以忘記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換了生命的誓約,從此你用等譜寫人生的奏鳴曲,你每天聞著等待的味道等待著,等待著那個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的他,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的他!

  “我不知道風是向哪一個方向吹,你的溫存,我的靡醉。”翠翠,你是否感覺到徐志摩的唏噓正如你一樣呢?誰都不願看見你一天又一天地守望在渡口上,苦苦地等待。如果我是沈從文,我必定不會讓你日復一日地等待。因為我知道等待的味道很苦,很苦。你必定會在雨中與他再次邂逅,可惜!我是沈從文嗎?我不是,所以我只能猶如一列火車從你身邊緩緩駛過,用幾滴和著我對你的愛憐,同情的淚珠告訴你:對不起,我無能為力!不過殘缺也可以是一種美吧!儘管我不知道你下一刻是否能邂逅他,但我知道濃郁的山色鎖不了你的情,曲折的流水圈不住你的愛。你始終會秉持永不灰飛煙滅的信念,一直地等等等……

  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蔥;寂靜憶風,蓋不了水的閒適;時間流淌,帶下走你對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著他再次出現於渡口。等……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12

  一條緩緩流淌的白江,一段靜靜的悲傷往事……

  邊城,沈從文的筆下哭泣。這是一個美麗的城市,有一層薄紗,它是快樂與悲傷的結合點,獨自彷徨。

  白江夾在山和岸之間,要想出到城外,需要搭乘渡船。那是一艘由一位老人駕駛的小渡船。他有一個孫女叫翠翠,翠翠的媽媽在生下她的時候去世了,翠翠的爸爸不久也自殺了,留下老人獨自照顧翠翠。即使只剩下兩人,生活還是很甜蜜的。

  在十三、四歲的時候,翠翠變得清秀美麗,被城裡的許多人追求,尤其是船總的兩個兒子,老大和老二。然而,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老大淹死在水裡,老二遠走他方。翠翠唯一的親人爺爺,也在雷電交加的夜裡,悄然去世了。在書的結尾,翠翠被接到了船總家,苦苦等待著老二回家……

  無論最終老二是否回來,在我看來,不可能成就一段他和翠翠的美好婚姻關係。因為老二對翠翠的愛不是真愛。真正的愛情能夠經受住各種磨難和考驗,如金庸的楊過和小龍女,他們有著長久的分離,也經受著生與死的考驗,但最終不離不棄,這才是真正的愛情。

  也許老二還愛著翠翠,可是他能把對他兄弟的恨都放了,放了所謂的面子嗎?現在他已經下定決心要去桃園,即使有一天他回來,他也可能是一個已婚的人。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翠翠要依靠別人生活,就像林黛玉一般。翠翠被船總收養,是因為老二,如果老二不回來,她會輕易被嫁出去嗎?他們只是讓她一直在等一個永遠不會回來的人。

  《邊城》是介於悲歡之間,沈從文用略帶傷感的筆觸,描繪了這段純真的愛情。讀完《邊城》,我腦海中總會浮現出翠翠的影子。

  《邊城》,一座流浪的城市,一個悲傷的故事,訴說著世界的不公與命運的悲嘆……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13

  看完了沈從文先生寫的《邊城》,頗有些情緒,故小寫以記之。

  沈先生的文字,美如溪水,一路細碎地奔淌著,沿途的景色甚是沁人;帶有淡淡的憂傷。他所描繪的湘西小鎮,古樸純真,淡淡的,甜甜的,置身其中,似乎畫中人都已然忘記了時間。清新的愛情,唯美的旋律,在沈先生的筆下那麼的深切可感,那麼的動人心扉。

  書中的世界彷彿靜止。

  時間在走,歲月在長;翠翠從一個小雛孩兒長成了14歲的嬌羞少女,眉清目秀,活潑可愛。她是自然的孩子,有著自然賦予的神氣,自然映照的明眸。

  順順家的孩子,老大天保,老二儺送,竟同時喜歡上了這個擺渡人家的女兒。對天保來說,“車有車路,馬有馬路”,車路不通,馬路不擅,憤而離去,不幸遇難;對儺送來說,是碾坊,是渡船?是愛情,是兄弟情?生活之累在於選擇,他難於抉擇,亦選擇了離開。“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是喜是悲,畫中人自知。

  可是你說,儺送會不會回來呢?那睡夢中的一把虎耳草幾時再得一見呢?

  書中的爺爺,守了渡船50年的爺爺,在雷雨將息的夜晚死去,留下翠翠一人 ,哭成了淚人兒。但我相信自然給她的力量會讓她勇敢堅強地承受生活,我相信清純質樸的湘西女子會撐起那一隻渡船,不管儺送回是不回,她都還是那個快樂的翠翠,清澈的眸子,溫柔的心。

  沈先生後來寫說:“人事就是這樣子,自己造囚籠,關著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來崇拜。生存真是一件可憐的事情。 一個人記得太多事情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體會到事情太多也不幸。”但我想,人生之美不就在於經歷嗎?人事紛繁,要緊的是自己能有一顆平和安靜、強碩壯實的心,風雨再大,亦能安之如怡。大學四年,到現在已經匆匆過了將近一半了,未來還有一半,該怎麼過?

  這個問題許久之前就想過,當時沒有答案,抱著走一步是一步的心態;到現在,我不得不很慚愧地說,仍舊未知,仍舊不知道未來該怎樣走,不知道過了今天明天該為什麼而奮鬥……書中的生活太美,如雲煙,如霧靄;現實的生活太難,如追日,如填海。我要怎麼做,才能使自己的心靈強大?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14

  因著“愛”與“美”的特質,我被沈從文身上那股獨特的氣質所吸引,既富於幻想,又在心靈上積澱著沉痛隱憂。他是很喜歡強調自己農村背景的作者,在《習題》裡他這樣寫道:“我實在是個鄉下人,說鄉下人我毫無驕傲,也不自貶,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憎與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讀完《邊城》,我才似乎向他邁進了一大步,理解了他心中的“愛”,領悟了他筆下的《美》。小說中湘西秀麗的風景畫與清新、淡遠的牧歌情調深深感染了我。

  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著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著綠水,伴著黃狗,守著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著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個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架舟出走。疼愛著翠翠併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著渡船,深情地等待著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我最不能忘記的是翠翠那雙清明如水晶般的眸子,是那樣盈滿了對那個人的痴情。我不禁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含情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心裡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15

  看完了《邊城》,想如果我是儺送,我一定會跑到渡船邊,呼喊翠翠的名字,我不要碾坊,我要渡船,我要你和我在一起。無論你到哪裡,我也一定會按照爺爺的安排走車路,車路不成也走馬路,親愛的,只要我能與你在一起,可惜我不是,他也不會是我……

  喜歡《邊城》,源自高中時選摘的課文片段,喜歡《邊城》更源於我對自認純樸的喜愛,更源於我對善良的感恩,對自然的熱衷,邊城,一個湘西的小城,純樸的民風,讓你無法相信的是,假若一個靠出賣肉體的*女也是那麼的忠厚,與人相好,便永遠等待著情人,這都是對整個故事定下了一種純樸、真誠的故事,我想若是我們,我們去了那個時候的邊城,我們是不是會自慚形穢呢。

  翠翠和爺爺相依為命,翠翠的母親是和一個軍人相愛,後來醇厚的情人阿,他們相伴著離開了人間,留下了翠翠這個苦命的孩子,爺爺非常疼愛這個孩子,爺爺是渡頭的擺渡人,每天重複著一項工作,即使是颳風下雨。

  一年端午節,翠翠和爺爺一起去了茶峒,在那裡,爺爺由於擔心渡船,先回去了,卻沒有再回去接翠翠,翠翠在那裡遇到了二老,二老儺送好意讓翠翠去他們家坐著等爺爺,但是翠翠誤解了他的意思,反而將儺送給罵了一頓,這可愛的小姑娘,卻不知道這將來是他所愛的人。儺送回到家之後,就讓人將翠翠送回家,爺爺在渡口問是翠翠嗎,翠翠自言自語道:“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被大魚給吃了”,生氣的小姑娘何嘗不是這麼可愛。翠翠從那以後記下了儺送,她忘不了……

  隨著時間的推進,情節開始起伏。大老在一次意外中死去,爺爺也在一次雷電交加的夜晚逝世,翠翠心碎了。故事的最後只留下了那麼一句話——“這個人也許明天就會回來,但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了。”這句話彷彿是一個美妙的泡沫在“明天”與“永遠”中消滅了。

  也許只有哀傷的故事令人難忘,而《邊城》令人最難忘的不僅僅是這淡淡的感傷,更是那質樸的情感單純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