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岑參> 岑參賞析詩歌賞析

岑參賞析詩歌賞析

岑參賞析詩歌賞析

  中國古詩內容繁多,詩人各有千秋,每個詩人人都有自己的風格,現在我們通過了解詩人,分析他們的詩。這樣可一舉兩得,既可以瞭解詩人的情況,又可以同時學會詩的分析。本文主要介紹的是邊塞詩人岑參。

  岑參(約715—770)唐代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岑參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兩度出塞,六年邊塞生活,使岑參的詩境界空前開闊,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的基調。他既熱情歌頌了唐軍的勇武和戰功,也委婉揭示了戰爭的殘酷和悲慘。大大開拓了邊塞詩的創作題材和藝術境界。

  岑詩的主要思想傾向是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的樂觀精神;藝術上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誇張大膽,色彩絢麗,造意新奇,風格峭拔。他擅長以七言歌行描繪壯麗多姿的邊塞風光,抒發豪放奔騰的感情,歌頌邊防將士的戰鬥精神。

  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背景:

  天寶八年(七四九年),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詩人在赴任途中,遇到入京的人,請他給自已家裡帶個口信,純樸的描寫流露出詩人深深的思鄉之情。

  大意:

  回頭東望故園千里,路途遙遠迷漫;滿面龍鍾兩袖淋漓,涕淚依然不幹。途中與君馬上邂逅,修書卻無紙筆;唯有託你捎個口信,回家報個平安。

  主題:

  表達詩人遠涉邊塞的思鄉懷親之情。

  賞析:

  第一句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的是在長安自己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離開長安已經好多天,回頭一望,只覺長路漫漫,塵煙蔽天。

  第二句帶有誇張的意味,是強調自己思憶親人的激情,這裡就暗暗透出捎家書的意思了。“龍鍾”在這裡是淋漓沾溼的意思。“龍鍾”和“淚不幹”都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對長安親人無限眷念的深情神態。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氣。走馬相逢,沒有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就請你給我捎個平安的口信到家裡吧!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此時,心情是複雜的,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主旨:這首詩描寫了西北邊塞特有的奇異風光,表現了詩人雪中送客的依依惜別之情和因朋友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

  1)詩中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千古詠雪名句,請結合該句的修辭方法談談它的藝術效果。

  一夜大風雪造出來的冰雪世界,好像是春風吹了一夜,使千樹萬樹開滿了梨花。運用比喻的修辭,以梨花比雪花,以千萬株梨樹枝頭的繁花來比邊塞的茫茫雪原,加上“忽”的配用,寫出了雪下得大而急,也描繪了充滿濃郁春意的奇麗壯美境界。詩人筆下呈現出來的這個春意盎然的梨花滿樹的春天景象,是他的想象和主觀感受,可是卻把雪的潔白、鮮潤的特點揭示出來了,也為這個寒冷的邊塞增添了無限春意。表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2)“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的作用

  這兩句是過渡性的,將視線又轉向“外景”,以百丈堅冰點綴大的環境,以萬里愁雲引出送別的氣氛。下面寫送別的場面,天色已晚,暮雪紛紛,紅旗不卷,“歸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但詩人卻拋開了離愁別緒,以高昂的格調收束全篇。

  3)賞析: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在白雪的輝映下,那面靜止的紅旗多麼瑰麗。以紛紛下轅門的“暮雪”映襯凍不翻的“紅旗”,以“動”襯“靜”,以“白”襯“紅”,表現送行人鬱結不開的惜別情意。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確,真實地描繪出紅旗凍住了,北風吹著也不飄動的情狀。詩句奇特而壯美。

  4)古人稱讚本詩最末一句是景中藏情,你能體會出本句詩中暗含怎樣的思想感情嗎?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兩句是寫友人離去以後的情景:山迴路轉,友人的身影已經看不到了,此時詩人仍佇立在風雪中,遠望友人離去的路,只見雪地上留下一行長長的馬蹄印。詩人送友人歸去時依依不捨的深情,以及他的思鄉之情,都透過“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句詩表達出來了。這樣的結尾,猶如撞鐘,清音有餘,使人產生無窮的遐想。

  寫作特色:

  ①這首歌行體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詠雪兼送別,而以“雪”貫串全篇。以雪起,寫送別前、送別時所在地的雪;以雪終,寫送別後目送友人望到的雪景;以雪為敘事線索,寫了送別友人的過程;又以雪為寄託離情之物,美麗純潔。

  ②這首詩通篇寫景,通篇有情。借景抒情,景中有情。

  如:餞別友人分手之際,“愁雲慘淡萬里凝”恰是詩人此刻心境的寫照。“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更是意味深長,不但流露了詩人當時“送君去”的依依惜別之意,而且揭示出作者“不見君”後心靈深處若有所失的虛空和惆悵,甚至還可能夾帶著因友人歸去而觸發起來的思鄉之情。

  ③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結合。

  這首詩不但出色地刻畫了我國西北邊疆奇特瑰麗的風光,還成功地表現了將士們的精神風貌。寫送別卻豪壯、樂觀,全無令人神傷之情,把依依的送別寫得豪邁奔放,體現了詩人浪漫樂觀的本色。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詩文解釋:

  你沒看見走馬川在雪海邊,黃沙揚起茫茫一片,一直連線到天上。

  輪臺到了九月狂風整夜地呼嘯,走馬川的石頭像鬥一樣大,隨著風勢被吹得滿地亂滾。

  現在匈奴牧草茂盛軍馬正壯,金山西邊,煙塵飛揚,漢家的'大將就要出兵西征了。將軍的金甲在夜間也不脫下,半夜行軍,槍戈相互觸碰。風頭兇猛銳利,吹到臉上像刀割一樣。

  馬身上的毛掛著雪片仍然汗氣蒸騰,五花馬身上斑紋的汗氣立即變成冰。在幕帳中起草檄文硯臺裡的水也凝結了。

  料想敵軍聽到漢軍出征定會懼怕,不敢短兵相接來交戰,將士們一定可以在西門等候捷報。

  主旨:充分表現將士英勇艱苦的戰鬥生活和積極激昂的精神面貌,詩的最後表達了詩人對勝利的信心。

  賞析:岑參詩的特點是意奇語奇,尤其是邊塞之作,奇氣益著。《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奇而婉,側重在表現邊塞綺麗瑰異的風光,給人以清新俊逸之感;這首詩則是奇而壯,風沙的猛烈、人物的豪邁,都給人以雄渾壯美之感。詩雖敘征戰,卻以敘寒冷為主,暗示冒雪征戰之偉功。語句豪爽,全詩句句用韻,三句一轉,節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壯。為了表現邊防將士高昂的愛國精神,詩人用了反襯手法,極力渲染、誇張環境的惡劣,來突出人物不畏艱險的精神。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開首極力渲染環境惡劣、風沙遮天蔽日。

  首先圍繞“風”字落筆,描寫出徵的自然環境。這次出征將經過走馬川、雪海邊,穿進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黃入天”,這是典型的絕域風沙景色,狂風怒卷,黃沙飛揚,遮天蔽日,迷迷濛濛,一派混沌的景象。開頭三句無一“風”字,但捕捉住了風“色”,把風的猛烈寫得歷歷在目。這是白天的景象。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對風由暗寫轉入明寫,行軍由白日而入黑夜,風“色”是看不見了,便轉到寫風聲。狂風象發瘋的野獸,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顯示了風猛風大。接著又透過寫石頭來寫風。斗大的石頭,居然被風吹得滿地滾動,再著一“亂”字,就更表現出風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寫天,“石亂走”句寫地,三言兩語就把環境的險惡生動地勾勒出來了。

  下面寫匈奴利用草黃馬肥的時機發動了進攻,“金山西見煙塵飛”,“煙塵飛”三字,形容報警的烽煙同匈奴鐵騎捲起的塵土一起飛揚,既表現了匈奴軍旅的氣勢,也說明了唐軍早有戒備。下面,詩由造境轉而寫人,詩歌的主人公──頂風冒寒前進著的唐軍將士出現了。詩人抓住典型的環境和細節來描寫唐軍將士勇武無敵的颯爽英姿。如環境是夜間,“將軍金甲夜不脫”,以夜不脫甲,寫將軍重任在肩,以身作則。“半夜軍行戈相撥”寫半夜行軍,從“戈相撥”的細節可以想見夜晚一片漆黑,和大軍疾走、軍容整肅嚴明的情景。寫邊地的嚴寒,不寫千丈之堅冰,而是通過幾個細節來描寫來表現的。“風頭如刀面如割”,呼應前面風的描寫;同時也是大漠行軍最真切的感受。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戰馬在寒風中賓士,那蒸騰的汗水,立刻在馬毛上凝結成冰。詩人抓住了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進行細緻的刻劃,以少勝多,充分渲染了天氣的嚴寒,環境的艱苦和臨戰的緊張氣氛。“幕中草檄硯水凝”,軍幕中起草檄文時,發現連硯水也凍結了。詩人巧妙地抓住了這個細節,表現出將士們鬥風傲雪的戰鬥豪情。這樣的軍隊有誰能敵呢?這就引出了最後三句,料想敵軍聞風喪膽,預祝凱旋而歸,行文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