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岑參> 關於岑參的唐代詩人介紹

岑參的唐代詩人介紹

關於岑參的唐代詩人介紹

  岑參(cén shēn) (約715年—770年)唐代詩人,原籍南陽(今屬河南新野),遷居江陵(今屬湖北)。荊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時56歲,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其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七言歌行。

  突出的邊塞三詩是岑參的“兩歌”、“一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輪臺歌送封大夫西征》、《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河嶽英靈集》載杜甫說:“岑參兄弟詩皆奇”;殷燔說:“岑參語及體峻,意亦造奇。”

  (一)生平

  最能典型地體現盛唐氣象的邊塞詩人應屬岑參(公元715—769年)。這位唱出時代最強音的偉大歌手,著名的邊塞詩人,祖籍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成長於南陽(今河南南陽市)。為唐相岑文字之曾孫,名將岑長倩之侄。父早亡,好讀書,自幼兼資文武,常來往於京洛間。天寶三(744)年三十歲始應舉中進士,而所授不過右內府兵曹參軍。後棄筆從戎,先後兩次赴安西、北庭。天寶八(749)年第一次入幕於高仙芝麾下任掌書記,二年後返長安。怛邏斯戰後的天寶十三(754)年,又入幕封常清麾下,甚有所知。曾出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攝監察御史;後又抉任伊、西、庭支度營田副使,常往來於庭州、輪臺、西州之間。後為嘉州刺史,56歲時卒於成都任上

  (二)詩作

  岑參“累佐戎幕,往來鞍馬風塵間十餘載,城障塞堡,無不經行。”寫了大量的邊塞詩,與吐魯番有關的詩作就不下14首;有《岑嘉州詩集》問世,今存詩408首。岑參詩風以雄奇著稱,即於雄渾之中透露著一種奇韻。邊疆的大好山川,奇麗風光,盡收詩卷3。

  1.首吟火焰山

  詩人第一次見到火焰山時,隨吟之句足感詫異,他對火焰山情有獨鍾地寫到:火山今始見,突兀蒲昌東。赤焰燒虜雲,火氛蒸塞空。不知陰陽炭,何獨然此中。我來嚴冬時,山下多炎風。人馬盡汗流,熟知造化功。

  2.再贊火焰山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

  平明乍逐胡風斷,薄暮渾隨塞雨回。繚繞斜谷鐵關樹,氤氳半掩交河戍。

  迢迢徵路火山東,山上孤雲隨馬去。

  3.三贊火焰山

  詩人身居要職,往來於西州是常事。(農曆)九月,(吐魯番的天氣已經涼下來了),可詩人筆下的火焰山還是“熱”。如:《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腳,其地苦熱無雨雪,獻封大夫》:奉使按胡俗,平明發xx臺。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嵬。九月尚流汗,炎風吹沙埃。何事陰陽工,不遣雨雪來。吾君方憂邊,分閫資大才。昨者新破胡,安西兵馬回。 鐵關控大涯,萬里何遠哉?煙塵不敢飛,白草空皚皚。軍中日無事,醉舞傾千金。漢代李將軍,微功今可愛。

  4.四贊火焰山

  詩人對五、六月份的火焰山描寫別特: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火山六月應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

  知君慣度祁連城,豈能愁見輪臺月。脫鞍暫入酒家壚,送君萬里西擊胡。

  功名祗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5.《天山雪歌送肅治歸京》

  天山有雪常不開,千峰萬嶺雪崔嵬。北風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漢月照銀山,復逐胡風過鐵關。交河城邊飛鳥絕,輪臺路上馬蹄滑。

  奄靄寒氛萬里凝,蘭幹陰崖千丈冰。將軍獨裘臥不暖,都護寶刀凍欲斷。

  6.《武威送劉單判官赴安西行營便呈高開府》

  熱海亙鐵門,火山赫金方。白草磨天涯,湖沙莽茫茫。夫子佐戎幕,其鋒利如霜。中歲學兵符,不能守文章。功業須及時,立身有行藏。男兒感忠義,萬里忘越鄉。孟夏邊候遲,胡國草木長。馬疾過飛鳥,天窮超夕陽。都護新出師,五月發軍裝。甲兵二百萬,錯落黃金光。揚旗指崑崙,伐鼓震蒲昌。太白引官軍,天威臨大荒。

  7.《送崔子還京》

  匹馬西從天外歸,揚鞭只共鳥爭飛。送君九月交河比,雪裡題詩淚滿衣。

  北風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雪中何以贈君別,惟有青青松枝樹。

  8.在西域生活,訊息最俏,登高望遠,烽火催徵人:曾到交河城,風土斷人腸。寒驛遠如點,邊烽互相望。

  (三)氣壯山河的`詩篇

  詩人岑參,天寶十三(754)年秋,出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虛職,文人幕僚官),攝監察御史。天寶十五(756)年春,“安史之亂(755年)”爆發後,伊(州,即今哈密地區)、西(州,即今吐魯番地區)、庭(州,即今吉木薩爾縣),節度使帶兵赴內地勤王時,將他升任為伊、西、庭支度營田(軍事後勤)副使(實職)。為籌集糧草,詩人常往來於庭州、輪臺(今烏魯木齊)、西州之間。

  軍事雖緊迫,但男兒報國之忠義,已超越了人倫之常。據有關資料可以推出,公元756年至757年秋,詩人來往於庭州、輪臺、西州三地次數月有13次。當時只有騎馬,為軍務而奔波。詩人把吐魯番的四季都寫到了。“平明發xx臺,暮投交河城。”一天趕360裡,人能受得了嗎?但詩人豪情滿志,“功名祗向馬上取”。為了國家的安全,個人的辛苦早就忘卻。然而,詩人也到出了邊塞將士的辛苦和酸楚。

  在神秘的阿斯塔那古墓中,考古工作者在506號墓穴中,意外地發現了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岑參留下的一紙賬單。

  試想,在邊塞的風雪大漠中,年輕的詩人岑參此時是一位意氣風發、胸懷壯志的青年將領,他征戰馳騁在大漠邊關,往來於天山、輪臺、雪海、交河等地。他常飛馬而來,在驛站稍事休整,備足糧草,又跨馬匆匆而去。在天寶十二載至十四載(公元753-755年)西州等驛站的馬料出入賬上有一筆清楚地記載著:

  岑判官馬柒匹共食青麥三豆(鬥)伍勝(升)付健兒陳金。

  經查史料,天寶末年,在駐節西州的北庭都護,伊西節度使封常清幕府中當判官姓岑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岑參。這筆賬是說,岑參等人的七匹馬在驛站用了馬料,把馬料錢付給了驛卒陳金。就是這張賬頁,不知被一個什麼人糊在了一個紙棺上,在經歷了一千多年之後,奇蹟般地被考古工作者在古墓中發掘出來。

  看著這行墨跡青青的原始記錄,一千多年前這位著名的詩人戎馬倥傯、轉戰大漠時的形象,躍然浮現在眼前。

  岑參曾兩度出塞,前後在邊塞生活了六年,寫了大量的邊塞詩,他的詩氣勢雄渾、色彩瑰麗、想象豐富、筆法多變,呈現出一幅幅奇異而又壯美的塞外圖景,極富浪漫主義的陽剛之美。

  以岑參、高適為代表的邊塞詩,之所以能夠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唐代浩如煙海的詩歌中,形成為一個重要的流派,主要原因應該是這些詩人,普遍具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洋溢著開拓進取、建功立業的激情與夢想。他們首先是保家衛國、英勇殺敵的戰士,然後才是激情洋溢的文人才子。正是這種粗獷豪邁的氣質,造就了令後人永遠仰慕的唐代輝煌。詩歌在這些詩人的筆下,也煥發出大氣磅礴、瑰麗雄奇的高亢格調。

  文學在這些戰士的筆下,流傳後世;文學家在這樣的文學中,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