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岑參> 邊塞詩人岑參簡介

邊塞詩人岑參簡介

邊塞詩人岑參簡介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詩人吧。詩人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邊塞詩人岑參簡介,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岑參生活於唐朝年間,是著名的邊塞詩人。公元715年出生於河南許昌,是一個官僚貴族之子,其曾祖父,伯父等人曾在朝為官。但是後來家道中落,岑氏家族有的被殺有的遭到了流放,所以等到岑參這一代整個家族已經敗落,岑參的童年是很窮苦的,連上學的機會都沒有,只能跟著兄弟學習。

  岑參從小就天資聰慧,5歲開始識字讀書,到9歲的時候已經能作詩寫文章了,這可以稱的上是神童了。岑父生前曾任晉州刺史,岑參就隨父到晉州生活後來又移居到河南此後又轉潁陽,輾轉多低,見多識廣這為以後的成就有著很大的關聯。

  岑參的仕宦生涯並不平穩。岑參20歲的時候來到長安求仕,但是沒有成功,後來轉戰洛陽,744年當上了兵曹參軍,此後初次出塞,帶著滿腔熱血和壯志展開了他的戎馬生涯,但是都不如意。此後又當了節度使,2次出塞,這次出塞岑參創作了很多塞外名作。此後安史之亂爆發,在眾人的推薦下,岑參受到了重用,但是又遭到了貶謫。岑參的仕途是大起大落。在岑參56歲的時候去世了。

  岑參二十歲的時候,前往長安(今在陝西西安),獻書求仕途未果,又奔走於京洛之間。天寶三年(即公元744年),岑參考取進士,官拜內率府兵曹參軍。其及第前夕曾寫下《感陽賦》,在詩中敘述了自己的坎坷經歷。

  天寶八年,滿懷報國之志前往塞外開拓前程,然而並沒有得意。天寶十三年,岑參再度前往塞外,報國之情更加濃烈,其邊塞作品大多在此期間完成。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經杜甫等人推薦,岑參官拜右補闕。後被貶虢州長史。後來曾經出任過嘉州刺史,所以被人稱作“岑嘉州”。罷官後,寫下《招北客文》自悼。想返回故里,但是由於蜀中戰亂,最終也沒有返回到他的家鄉,客死於成都。

  岑參的'作品及其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氣勢恢宏,想象及其豐富,雄奇瑰麗,奔放熱情,滿懷報國之情。他的作品領域很廣,涉及山水,行旅,邊塞,贈答等各個方面。岑參尤其擅長邊塞詩,七言歌行。現存今岑參作品約403首,其中有七十多首是邊塞詩。

  簡介

  岑參(718年?-769年?),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或南陽棘陽(今河南南陽市)人,唐代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1]

  岑參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因聰穎早慧而五歲讀書、九歲屬文。天寶三載(744年),岑參進士及第,守選三年後獲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後在天寶末年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時,岑參曾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市)刺史,故世稱“岑嘉州”。約大曆四年(769年)秋冬之際,岑參卒於成都,享年約五十二歲(51週歲)。

  文學創作方面,岑參工詩,長於七言歌行,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異域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邊塞詩尤多佳作。

  各時期成就

  一、嵩陽隱居時期

  約開元二十年(732年),時年十五的岑參移居嵩陽(今河南登封縣),開始了一段時間的隱居生活(持續時間不詳)。在這一階段,岑參常攝取大量明麗靜逸的意象入詩,配以自然沖淡的表現方式,詩風清新淳淡。特別地,因為人生閱歷和智慧的欠缺,岑參此時的寫景詩少了對人世滄桑的體悟和卷跡獨善的思考,更沒有為擺脫世事羈絆而自隱山水的主觀動因,因而其時岑參所抒寫的清音山水完全源於童年時期的審美直覺,是一種純粹的審美。[4][13]

  二、出入兩京時期

  約開元二十五年(737年),二十歲的岑參為求取功名而奔波於兩京之間。在這一階段,生活軌跡的改變給了岑參不一樣的審美體驗,豐富了其詩歌創作的風格,如《鞏北秋興寄崔明允》等詩一掃單純描寫清幽之境的方式,選取喧鬧意象,配以冷色調,於雄奇闊大間顯出蒼茫蕭瑟的意境。總體看來,岑參的寫景詩很好地完成了由山水田園寫景走向邊塞風物寫景的準備和過渡。[4][13]

  三、兩度出塞時期

  天寶八載(749年),岑參赴安西充幕府掌書記;天寶十載(751年)初,岑參自邊歸京,這是岑參第一次出塞。在這一階段,岑參的寫景詩以描寫絕域的蒼茫為重心,字裡行間瀰漫著濃厚的思鄉之情,以愁苦為基調。之後,岑參渡過了二三年半官半隱的生活,期間創作了一些清麗幽雅的寫景詩,這些詩如同岑參早年嵩陽寫景詩的翻版,透出岑參自邊塞歸來後所尋求的審美補償。

  天寶十三載(754年),岑參再次出塞。入幕北庭後,岑參的報國雄心得到極大的激發,加上封常清的賞識,岑參盡情將英雄主義生髮出的愛國豪情揮灑於西域的奇山異水中,以莫名驚詫的目光來打量邊塞的奇景,不只是覽勝賞美,更是達到了山河之愛和民族之愛的高度統一。

  總體來看,岑參兩度出塞時期所創作的寫景詩(西域寫景詩)對中國傳統寫景詩有較強的開拓性意義。題材方面,岑參是最早的廣泛描寫西域景色風光的詩人,真正地將西域景觀引入寫景詩的關照範疇,為中國傳統的寫景詩注入了新的描寫元素;風格方面,岑參的西域寫景詩為傳統意義的寫景詩注入了英雄主義氣息,對中國傳統山水文化內向性的特點有所突破。這兩方面對後世的西域寫景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3]

  四、虢州長史時期

  乾元二年(759年),岑參被貶為虢州長史。因為被貶,岑參心情的失落是必然的。任內,岑參的寫景詩意境上清新可人,體物更為細緻,寫景技巧已經達到了得心應手的程度。內容上,一些寫景詩透出岑參渴望隱逸山林和遁世逍遙的情緒,這實際上是一種吏隱思想——“仕”是主要情結,“隱”則是暫時的情緒。總體看來,岑參在這一階段所創作的寫景詩已經褪去了邊塞寫景詩中的雄渾激昂之氣而與其早年的清麗風格對接,大多透過清麗山水抒寫清新恬靜的境界,同時也包含了岑參諸多的心酸和無奈。若其早年嵩陽寫景詩是感性山水的快感直抒,則虢州寫景詩就是理性山水的苦悶訴求。[13]

  五、嘉州刺史時期

  永泰二年(766年),岑參再次被貶,出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市)刺史。赴任途中,岑參懷揣著維護唐王朝統一的責任感,有奮發向上的激情。到達嘉州(今四川樂山市)後,岑參發現嘉州(今四川樂山市)是他理想幻滅的山水,因此,岑參在任內所創作了大量的寫景詩中沒有賞心的快感,只有老去的哀嘆和掛冠東去的期待。在這一階段,岑參的寫景詩是詩性和情性的雙重回歸。

  著作

  岑參歿後三十年,其子岑佐公收集其遺文,請杜確編成《岑嘉州詩集》八卷,這是岑參詩文編集的開始。到宋代,《岑嘉州詩集》演變為八卷、七卷、十卷三種刊本。其中,宋刊十卷本已佚;通行的《四部叢刊》影印七卷本,似由宋刊七卷本演變而來;而《全唐詩》四卷本,則似由宋刊八卷本演變而來。現代點校版有陳鐵民、侯忠義參校多種版本後所作的《岑參集校注》等。[32]

  詩文

  據陳鐵民、侯忠義的《岑參集校注》,岑參現存詩403首,文有《感舊賦》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和墓銘兩篇(即《果毅張先集墓銘》和《唐博陵郡安喜縣令岑府君墓銘》[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