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岑參> 岑參《磧中作》閱讀答案及詩歌境界

岑參《磧中作》閱讀答案及詩歌境界

岑參《磧中作》閱讀答案及詩歌境界

  引導語:《磧中作》是唐代詩人岑參的作品,“磧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詩。詩僅四句,但每句詩都有不同的藝術特點,境界闊大,茫無邊際,杜甫稱讚其為“篇終接渾茫”。

  磧中作 岑參

  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

  今夜未知何處宿,平沙莽莽絕人煙。

  閱讀訓練

  1.本詩首句歷來為詩家稱讚,請予以簡要點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詩收束句以景結情,請賞析其妙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走馬西來欲到天”,從空間落筆,氣象壯闊;走馬疾行,顯示旅途緊張,“西來”,點明瞭行進方向;“欲到天”,既寫出了邊塞離家之遠,又展現了西北高原野曠天低的氣勢。本句為全詩奠定了雄渾的基調。(意對即可)

  2.收束句融情人景,給人以充分的想象;明月照耀,荒涼大漠無際無涯而又朦朧隱約;蒼涼景色與作者從軍邊塞的壯志豪情融為一體。(意對即可)

  岑參詩歌中的境界

  岑參一生的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出塞時期與出塞前後。

  岑參一生有兩次出塞的經歷,第一次是去安西,第二次是去北庭;

  第一次去了兩年,但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行程中和武威城裡度過的;

  而對於軍旅生活真正的體驗是在第二次出塞時,此次出塞他任職“判官”,職務較高,且與主帥封常清有較好的私交,所以待得比較久一些。

  但封常清自己卻沒有那麼幸運,因兵敗後又遭讒而於756年1月24日被李隆基殺掉了,同時被殺掉的還有另一個名將高仙芝——岑參第一次出塞時所在的幕府將軍。在此之後岑參還在西北待了近1年,757年才隨肅宗回長安。

  而在749年冬首次出塞之前,岑參有過隱居、遊仕和做小官的經歷,而751至754年兩次出塞之間他也是“仕隱”於終南山,757年回京之後,累任右補闕、虢州長史、關西節度判官、祠部員外郞、劍南西川節度使僚屬、嘉州刺史(後世以此稱其“岑嘉州”),最後768年嘉州任期結束,朝廷就再出沒有想起他了。

  他人生的最後幾年也是過著無奈的隱居生活的。事實上他隱居的時間比他在邊塞時間還要長。在出塞之前,他的'詩的境界相對來說較為狹小。

  詩歌特徵

  岑參的詩歌,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徵,這和高適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而缺乏高適詩中那種對士卒的同情。這主要是因為他的出身和早年經歷和高適不同。

  岑參的詩,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採瑰麗,熱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邊塞詩顯出奇情異采的藝術魅力。他的詩,形式相當豐富多樣,但最擅長七言歌行。有時兩句一轉,有時三句、四句一轉,不斷奔騰跳躍,處處形象豐滿。在他的名作《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等詩中,我們還可以看出他也很注意向民歌學習。

  杜確《岑嘉州詩集序》說他的詩“每一篇絕筆,則人人傳寫,雖閭里士庶,戎夷蠻貊,莫不諷誦吟習焉”。可見他的詩當時流傳之廣,不僅雅俗共賞,而且還為各族人民所喜愛。殷番、杜甫在他生前就稱讚過他的詩。宋代愛國詩人陸游更說他的詩“筆力追李杜”(《夜讀岑嘉州詩集》)。評價雖或過當,岑詩感人之深卻可以由此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