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後感兩篇
【一】
暑假期間,我讀了許多中外名著,深深地開闊了我的視野,陶冶了我的情操。在眾多的名著中,尤其沈從文筆下的邊城讓我久久難以忘懷。感受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著什麼。翠翠,這個象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我深深地被打動了。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就是湘西昨天,那裡還積存著屬於那片土地的古老風俗。這裡汗苗雜處,但人們還遵循著“對歌求愛”的少數民族古老的婚嫁習俗;這裡的陽光與空氣決定了新一代與他們祖輩根連枝接;這裡的男子勇敢、豪爽、誠實、熱情;這裡的女子美麗、淳樸、善良,都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珍藏。作者筆下的邊城是一片充滿安靜和平的世外桃源,20世紀初葉還沒有捲入近代中國社會的變化,但卻逐漸受到外來風氣的侵襲,原先的淳樸開始消失。文中運用了多處對比,如天保、送的住處、衣著和翠翠的對比,反映了中國貧富差距之大。天保、送是真正的男子漢,翠翠含羞少語。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著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融入湘西這片淳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溫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語言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了這些悲哀,故事寫得這樣淡遠,骨子裡卻盡是悲涼。原來離散可以這樣迫近,原來一切曾經的擁有可以瞬間成空。然而,只要有希望,就總會有明天的曙光。大仲馬不是曾在《基督山伯》中如此總結:“請記住:等待和希望!”作者對這種田園牧歌的生活寄託了全部的情感,將生動豐富的社會風俗畫和優美清新的風情畫融於一爐,展示了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粗獷強悍和淳樸善良。創造了中國文學中一幅美妙動人的畫卷。
作者筆下的邊城和20世紀初中國許多其他地方十分相似,大部分的人民都誠實、淳樸、善良,人與人相互信賴,人與自然和諧。男女都對愛情忠誠,尊敬老人。20世紀初的中國樹木枝葉茂,河流清澈見底,鳥兒在每天的早晨和傍晚都會發出美妙的交響樂…….真可謂:山美、水美、人也美!我是21世紀的青少年,要向邊城的人民學習,學習他們的淳樸善良、誠實熱情、自尊自愛、尊敬老人的優良品質。一百年過去了,現在幾乎看不到像邊城那樣的古樸小城。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工廠的汙水、廢氣肆意排放,樹木亂砍濫伐,許多綠洲變成了沙漠。雖然人們的生活富裕了,但生存的環境汙染日益嚴重,全球環境的惡化令人擔憂。我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一定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學習邊城人民的優良品質,留住心裡的這座寧靜而美好的邊城。
【二】
《邊城》是沈先生的代表作,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在湘西風景秀麗,人情樸質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這樣一個奇特的家庭,靠擺渡為生的老船伕和孫女翠翠二人。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送,從此心中埋下朦朧的少女情懷。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翠翠,託人向老船伕求親,兄弟兩人都愛上翠翠,他們相約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蕩,遇意外而死。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想,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守著渡船,痴心的等著送歸來。
沈先生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給人一種詩意。沒有扣人心懸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巖的情節,但沈先生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地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使你情不自禁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邊城雋永的文字瀰漫這邊地山村的濃郁氣息,沈先生給我們展示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正如他談及邊城時所說:“我要表現得本是一種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汙染的善良人,他們保持著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純樸勤儉的古老民風。透過字裡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構建了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創造的人物閃耀著人性中率真,美麗,虔誠的一面,邊城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沈先生所描繪的人性美首先體現在老船伕和孫女翠翠身上。老船伕自甘貧困而生性達觀、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地心事,他牽掛翠翠的將來,他的後面的日子是為翠翠而活,他的唯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地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代替了天,是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於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邊的女孩子。他和翠翠相依為命,對翠翠的摯愛展示了淳樸、善良的人性。而翠翠,這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是全書的靈魂人物,她從小和青山綠水為伴,為人天真活潑,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健壯的身軀;茶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撐渡船的簡單生活賦予她一顆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伕不貪財、不嫌貧、不偷懶,樂於助人,在這兩個身上我們看到了勤奮、善良、淡泊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隨著年齡的增長,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憂愁,對愛情的羞澀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煩惱。從小時候的學羊叫、學牛叫,到在頭上戴小花再到後來有了少女的心事……他和送之間的愛情沒有山盟海誓,沒有駭人之舉,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超乎自然地純樸情懷,洋溢著含蓄之美。沈先生正是透過他們的愛情表達了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