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邊城> 《邊城》教案範文合集八篇

《邊城》教案

《邊城》教案範文合集八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邊城》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邊城》教案 篇1

  教學設想

  (自讀課文,以討論、自由發言為主)

  1、依靠揣摩詞句,領會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聯絡現實生活,理解小說中體現的人性之美。

  3、進行聯想想象,體會小說中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第一課時

  (課前佈置預習,著重瞭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一、 匯入 新課

  中篇小說《邊城》自問世以來,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贊者認為這是“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園詩的傑作.人性,作為文學創作的永恆主題在沈從文筆下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因為在沈從文看來:“一部偉大作品,總是表現人性最真切的慾望。”故表現人性便是他創作的中心。沈從文神往於不受“近代文明”玷汙更不受其拘牽的原始古樸的人性,他創作時往往去除現實生活中嚴酷的政治經濟關係,而在古老的生活節奏與情調中塑造一系列不帶社會階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謳歌一種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種“優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遊離於當時的社會背景,在文學的大道上另闢蹊徑,以抒寫自然的人性為題材,從而寄託作者對社會、人生的反思。在他眾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說《邊城》就是這類內容的代表。

  二、簡介作者

  大部分小說是以湘西生活為背景,對故鄉人民懷有不可言狀的同情和溫愛。以其特異的“生命形式”,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景畫和優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於一爐,展示其民情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反樸歸真的牧歌情調。這種鄉土抒情體的美學風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會理想,也對後來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透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後者透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透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著悲劇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三、《邊城》主要情節介紹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四、閱讀課文,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主要抓住翠翠的心理,理解文意。

  第二課時

  一、小說的情節

  翠翠心中的淒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

  二、以翠翠的心理活動為主線,師生討論下列問題,以深入理解文意:

  1、第一段中,翠翠為什麼會感到“薄薄的淒涼”?

  明確: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閒坐下來。看著天上的紅雲,嗅著空氣中殘留著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湧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麼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麼”。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淒涼”。

  2、第二段中,翠翠為何要“胡思亂想”?翠翠和祖父之間有著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是他們二人,還是讀者,對此都不會懷疑。但是為什麼翠翠會產生“懲罰”爺爺的念頭?

  (是爺爺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嗎?不是,爺爺早就在操持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爺爺的操持嗎?不,翠翠明白,爺爺永遠會滿足她的任何一個要求和心願。)

  明確: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並不當真地胡思亂想著自己出走以後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嚐嚐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後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著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彷彿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裡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麼“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鬱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為無法言說,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為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秘的內心情感託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邊,為什麼就“忽然哭起來了”?為什麼無來由地多次地“哭”?

  明確:翠翠懷著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說。渡船上人們悠閒地過渡,又有誰能瞭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閒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

  4、外公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此時翠翠心理的微妙變化。

  5、翠翠的夢,有什麼深刻含義?為什麼平時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輕而易舉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說明了什麼?

  明確:翠翠的夢寫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動心理。翠翠情竇初開,聽到外公講父親和母親浪漫的愛情故事,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夢見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時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內心裡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作者安排“夢摘虎耳草”這一情節的用意是什麼?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馬路”這一事件,正是因為這個“夢”,翠翠錯過了聽歌的時機;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這東西交給誰”又暗示了愛情故事將會無果而終。

  6、當祖父把實情告訴翠翠的時候,注意此時翠翠的心理變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誰的氣呢?

  明確: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著蘆管,為什麼“覺吹得不好”?老船伕長長的曲子,為什麼“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明確: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翠翠的心亂,連蘆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長長的曲子,婉轉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溫柔起來。

  8、最後,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為什麼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確:翠翠最後聽祖父唱歌,就是儺送昨晚唱的歌,心裡踏實了,她知道儺送也像自己愛他一樣,愛著自己。她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這時她已經 知道虎尾草要交給誰了。

  三、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而節選部分以後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著心上人的歸來,表現她愛的執著。

  四、分析討論課文中人物間的親情關係和愛情關係,感受湘西民間獨具的風俗美、風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明確: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相隔著中間一代人,祖孫倆組成的家庭是殘破的,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點分析第13章(課文前部分)翠翠的“負罪”和“贖罪”。再讓學生找表現祖孫親情的文段,讓他們意識到這真摯親情是植根於純樸民風中的。

  作者正是透過老船伕對孫女的摯愛親情,去和當時社會的你爭我奪、弱肉強食形成對照,去呼喚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無侮無憂”的遠古社會,去儲存那“遵從古禮”的美德。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愛情:

  明確:愛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對物慾的排斥,愛情愈純潔,其中包含的物慾成分就愈少。

  課文節選的三章沒有直接寫到幾個青年男女相愛的動機,但卻寫到了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最動人的當然是儺送的歌聲和翠翠夢裡的虎尾草。儺送用整夜的歌聲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讓人不由想起《詩經》《樂府》裡詠歎愛情的美麗詩章,這是湘西古風猶存的明證,更是這裡的人把愛情視作聖潔感情的表現。同樣,翠翠在睡夢中受到歌聲召喚,她摘取了一把虎尾草,準備送給意中人,一個少女纖塵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讓人感動。

  沈從文正是透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

  可作補充的是翠翠父母的愛情,他們在對歌中相愛,在絕望中殉情。爺爺對翠翠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原來,翠翠就是純潔愛情的結晶。

  3、天保和儺送的手足情

  明確:天保和儺送突然發現兩人愛上的竟是同一個姑娘,眼看兄弟要變成情敵,他們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像流行小說寫的那樣,其中一個慷慨“出讓”,他們懂得,姑娘不是財產,感情沒有價格,你必須接受姑娘的選擇,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選擇。於是他們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競爭,哥哥走了車路佔了先,就一定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這裡沒有裁判,沒有評委,沒有公證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濃於水的手足深情。為了成全弟弟,哥哥帶著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

  小說《邊城》正是這樣展示了這塊淨土上的人們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汙染了的”“善良的人”,從而體現作者拒絕“現代”,厭惡“文明”,以此來寄託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分析中讓學生感受悲劇中的人性美。)

  五、深入挖掘

  作者深情地歌詠親情愛情的美麗,意圖何在,這可能是個複雜問題,可不必在教學中深究。沈從文先生在內地看到了許多現代文明對傳統美德的鏽蝕和破壞,這觸痛了他,這部小說可能反映著他對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係、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考和願望,他把這些美好的願望交給了家鄉湘西的鄉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六、開放討論題:小說中人物孤獨感的分析。

  七、教師總結。

  八、課後訓練:

  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內容,並思考:這些景物描寫有何共同特點?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寫的有四處。特點、作用——景情結合、烘托:①烘托夜幕降落時的氣氛;②烘托人物內心的孤寂與惆悵;③烘托人物內心的騷動難安;④構織濃厚的鄉土氣息。)

  九、發展性閱讀

  這篇小說極富鄉土氣息和湘西特色,你認為要發展特色旅遊的話,那麼有哪些開發價值?

  課後練習:

  一、基礎知識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喁喁( ) 黑黝黝( ) 燜菜( ) 挪移( )

  竹篁( ) 儺送( ) 涎皮( ) 甬道( )

  莞爾( ) 濱水( ) 蒿艾( ) 角隅( )

  胡謅( ) 嗤笑( ) 茨灘( ) 碾坊( )

  茶峒( ) 埋怨( )

  2、判斷下列詞語寫法的正誤,如有錯誤的請改正:

  神往頃心 溫和悲憫 垂涎三尺 荒涎不經 蜂湧而上 向隅而泣 脅肩謅笑

  (頃——傾;荒涎——荒誕;湧——擁;謅——諂)

  二、綜合訓練

  1、作者安排“夢摘虎耳草”這一情節的用意是什麼?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馬路”這一事件,正是因為這個“夢”,翠翠錯過了聽歌的時機;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這東西交給誰”又暗示了愛情故事將會無果而終。

  2、爺爺“張冠李戴”的前後神情有什麼變化?

  提示:“溫和悲憫地笑”——“快樂”——“涎皮”——“臉色那樣難看”——“莞爾”;神情的變化體現出他把翠翠許給大老的強烈意願,及對翠翠的深切關懷。

  3、老船伕為什麼不把事情的前後經過告訴給翠翠“一個字”?作者安排這樣的細節有何妙處?

  提示:老船伕不告訴翠翠是因為害怕她走母親的老路;作者這樣安排是為了悲劇情節發展的需要。

  三、遷移拓展

  分析下列語句的表達效果,並各仿寫一個句子。

  1、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

  仿寫:我坐在 ,看 被 。

  2、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和平靜。

  仿寫:清晨照樣的 。

  3、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

  仿寫:陽光如 , 。

  4、老船伕把那個蘆管豎在嘴邊,吹了個長長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仿寫:他一直唱呀唱,我的心被唱得 。

《邊城》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沈從文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2.感受沈從文小說的語言特色。

  3.走進作者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

  重、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緻含蓄的心理刻畫。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簡介作者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透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後者透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樑,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透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著悲塗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2.《邊城》情節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3.人物可愛,是沈從文先生小說的一大特徵。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愛善良,可又為什麼能從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請讀課文。

  二、 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課文。

  翠翠心中的淒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動為主線,師生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段中,翠翠為什麼會感到“薄薄的淒涼”?

  明確: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閒坐下來。看著天上的紅雲,嗅著空氣中殘留著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湧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麼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麼”。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淒涼”。

  2.第二段中,翠翠為何要“胡思亂想”?翠翠和祖父之間有著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是他們二人,還是讀者,對此都不會懷疑。但是為什麼翠翠會產生“懲罰”爺爺的念頭?(是爺爺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嗎?不是,爺爺早就在操持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爺爺的操持嗎?不,翠翠明白,爺爺永遠會滿足她的任何一個要求和心願。)

  明確: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並不當真地胡思亂想著自己出走以後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嚐嚐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後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著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彷彿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裡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麼“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鬱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為無法言說,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為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秘的內心情感託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邊,為什麼就“忽然哭起來了”?為什麼無來由地多次地“哭”?

  明確:翠翠懷著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說。渡船上人們悠閒地過渡,又有誰能瞭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閒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

  4.外公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此時翠翠心理的微妙變化。

  5.翠翠的夢,有什麼深刻含義?為什麼平時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輕而易舉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說明了什麼?

  明確:翠翠的夢寫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動心理。翠翠情竇初開,聽到外公講父親和母親浪漫的愛情故事,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夢見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時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內心裡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6.當祖父把實情告訴翠翠的時候,注意此時翠翠的心理變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誰的氣呢?

  明確: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著蘆管,為什麼“覺吹得不好”?老船伕長長的曲子,為什麼“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明確: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翠翠的心亂,連蘆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長長的曲子,婉轉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溫柔起來。

  8.最後,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為什麼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確:翠翠最後聽祖父唱歌,就是儺送昨晚唱的歌,心裡踏實了,她知道儺送也像自己愛他一樣,愛著自己。她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這時她已經 知道虎尾草要交給誰了。

  9.關於翠翠這個人物形象:

  明確: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而節選部分以後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著心上人的歸來,表現她愛的執著。

  三、分析討論

  作品人物間的親情關係和愛情關係,感受湘西民間獨具的風俗美風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明確: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相隔著中間一代人,祖孫倆組成的家庭是殘破的,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點分析第13章(課文前部分)翠翠的“負罪”和“贖罪”。再讓學生找表現祖孫親情的文段,讓他們意識到這真摯親情是植根於純樸民風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愛情:

  明確:愛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對物慾的排斥,愛情愈純潔,其中包含的物慾成分就愈少。

  課文節選的三章沒有直接寫到幾個青年男女相愛的動機,但卻寫到了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最動人的當然是儺送的歌聲和翠翠夢裡的虎尾草。儺送用整夜的歌聲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讓人不由想起《詩經》《樂府》裡詠歎愛情的美麗詩章,這是湘西古風猶存的明證,更是這裡的人把愛情視作聖潔感情的表現。同樣,翠翠在睡夢中受到歌聲召喚,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準備送給意中人,一個少女纖塵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讓人感動。

  可作補充的是翠翠父母的愛情,他們在對歌中相愛,在絕望中殉情。爺爺對翠翠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原來,翠翠就是純潔愛情的結晶。

  3.天保和儺送的手足情

  明確:天保和儺送突然發現兩人愛上的竟是同一個姑娘,眼看兄弟要變成情敵,他們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像流行小說寫的那樣,其中一個慷慨“出讓”,他們懂得,姑娘不是財產,感情沒有價格,你必須接受姑娘的選擇,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選擇。於是他們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競爭,哥哥走了車路佔了先,就一定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這裡沒有裁判,沒有評委,沒有公證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濃於水的手足深情。為了成全弟弟,哥哥帶著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

  分析中讓學生感受悲劇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詠親情愛情的美麗,意圖何在,這可能是個複雜問題,可不必在教學中深究。沈從文先生在內地看到了許多現代文明對傳統美德的鏽蝕和破壞,這觸痛了他,這部小說可能反映著他對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係、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考和願望,他把這些美好的願望交給了家鄉湘西的鄉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四、開放討論題:小說中人物孤獨感的分析。

  五、教師總結

  六、 課後訓練: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內容,並思考:這些景物描寫有何共同特點?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寫的有四處——景情結合、烘托 )

  教案點評:

  本教案以介紹沈從文和《邊城》情節匯入,抓住翠翠的心理活動,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情感,感受邊城的人性美。教學中應以學生品讀討論為主,教師適當點拔。

《邊城》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小說細緻入微、逼真傳神的心理描寫方法。

  2、透過分析心理描寫,培養學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學重點:學習小說細緻入微、逼真傳神的心理描寫方法。

  教學難點:透過分析心理描寫,培養學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學過程設計:

  一、匯入: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條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名為“茶峒”的小山村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這個女孩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翠翠。翠翠自幼父母雙亡,與靠擺渡為生的祖父相依為命。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當地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兩兄弟同時愛上了她,相約在月圓之夜以唱歌來進行愛情的決鬥。陰曆十四到了,月亮快圓了,我們課文裡的故事便從這兒開始了……

  二、簡介作家作品:

  沈從文:現作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湖南鳳凰人。他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曾兩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他的人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用寫詩歌的抒情筆調來寫小說,旨在表現一種優美、健康、自然的人性,《邊城》是他這方面的代表作。它謳歌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無聲地鞭撻著現代都市人被金錢扭曲的靈魂,寄寓著他“愛”與“美”的人生理想。那些鮮活的文字裡,處處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充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返樸歸真的牧歌情調,被譽為“田園詩的傑作”、“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

  三、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快速瀏覽全文,四人一組,給各部分命一個耐人尋味的小標題。

  2、教者明確:情竇初開——夢與歌——水中望月

  四、品味賞析:

  愛情降臨了,翠翠是如何表現的呢?

  (一)請學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反映翠翠心理變化的詞語。

  教者明確:薄薄的淒涼、忽然哭了起來、神往傾心。

  教者提問:

  1、翠翠心中為什麼會有薄薄的淒涼?(請全班同學朗讀課文第一段,仔細揣摩,作答。)

  教者分析:

  黃昏:點明時間。在一個被愛縈繞的人的眼裡,黃昏有著“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溫馨和浪漫;但在一個孤單寂寞的人的眼裡,黃昏應是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中的黃昏,是馬致遠“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中的黃昏,多麼令人傷懷!

  薄雲:用桃花色來形容,頗耐尋味。崔護有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美麗的少女,美麗的粉紅色,美麗的青春,美麗的愛情。可見桃花色乃愛情的顏色。天空那片紅雲,就好象翠翠心中那份飄浮不定的愛情,掛在天邊,可望而不可及,怎不叫她淒涼!

  杜鵑:又叫杜宇、子歸、布穀鳥。古人詩中常常出現“杜鵑啼血猿哀鳴”、“一聲杜宇春歸盡”,是淒涼之聲、淒涼之情。

  作者用這些景物描寫,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秘的情感託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心理。

  2、翠翠為什麼會忽然哭起來了?

  溪邊:湧動的溪水,湧動的心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暮色:灰濛濛,無邊無際,最是蒼茫,最令人惆悵。

  吸菸:光線明明暗暗、若有若無,正像她朦朧的希望,不可知的愛情。

  剝剝的敲菸灰:寂靜的夜晚,這聲音應是十分的鮮明,彷彿就敲在翠翠的心上吧。正是用有聲來襯無聲,用動來襯靜,用成年人的安閒來襯少女的無助。

  溪面為暮色所籠罩,翠翠的心也為暮色所籠罩著。感情如閘內之水漸蓄淅滿。吸菸的火鐮劃破了夜色,卻使翠翠心中的夜色更濃;那煙桿冷漠地一敲,一下敲開了她心中滿溢著孤獨與焦慮的潮水的閘門,所以她“忽然哭了起來”。

  3、祖父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翠翠為什麼聽得“神往傾心”?

  對母愛的渴求,對母親的懷念,以及內心對愛情的朦朦朧朧的期盼。

  教者小結:翠翠心中時而有著薄薄的淒涼,時而莫名地哭泣,時而神往傾心於父母的愛情故事,這一切都有表明:愛情,在這個少女的心中萌動了。

  (二)在月圓之夜,二老儺送站在渡口對溪高崖上,給翠翠唱了半夜的歌。翠翠在睡夢中受到了歌聲的指引,做了一個頂甜頂美的夢。她夢見了什麼呢?平時攀折不到的虎耳草為什麼輕而易舉摘到了?她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又說明了什麼?為什麼她會覺得這個夢頂美頂甜呢?

  教者明確:虎耳草,俗稱金線荷葉,葉心形,下面紫紅色,供觀賞。在中國人的心態中,心形的東西是一種愛的寄託和象徵。虎耳草,可以說是翠翠愛情的象徵。

  平時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輕而易舉摘到了,是說明翠翠內心裡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不知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三)當祖父告訴翠翠事情的真相後,愛情在這個純潔、羞澀的少女心中悄然綻放。可是,除了等待,翠翠什麼也不能做。她等到了嗎?請一個同學朗讀第71段。

  提問:翠翠吹蘆管為什麼吹不好?聽祖父吹,她的心為什麼會被吹柔軟了?

  明確: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她心亂,所以連蘆管也吹不好了。在祖父的曲子聲中,她尋找著自己愛的夢幻,憧憬著愛的甜美,心像月光般清澈溫柔起來。愛情,像羞答答的玫瑰,在她的心底悄然綻放。

  教者總結:當愛情來臨了,翠翠的內心躁動不安,她熱切地期盼著戀人的歌聲,渴望著感情的撫慰。她那份純潔美麗的初戀情懷由朦朧逐漸走向清晰、走向成熟,可是,只有在夢中她才能品嚐到愛的溫柔甜美。矜持羞澀的個性、一系列或人為或天意的誤會,讓她只能長久執著地等待……

  五、拓展:

  翠翠的愛情比起現代都市人的愛情有什麼特點?從中你體會到什麼樣的美?

  明確:翠翠愛得自然,愛得朦朧,愛得執著,愛得纖塵不染,愛得水晶般純潔透明;翠翠愛的方式,她在愛情來臨時的表現,孕育、脫胎於湘西古風猶存的風土人情,典型地體現了人性美。

  六、人物形象分析:

  讀完全文,翠翠的形象應該在大家的心中明晰起來了吧。如果要把《邊城》拍成電影,請你作一回導演,你打算選一位什麼樣的演員來扮演翠翠呢?

  提示:抓住她的性格特徵

  明確:天真善良、聰明乖巧、溫柔清純,外表的溫婉靦腆和內心和熾熱多情異乎尋常地融合在一起,是一個人性美的光輝形象。

  七、結束語:

  翠翠是美麗的,《邊城》同樣也是美麗的。閱讀這樣的作品,我們獲得的不只是文學藝術的享受,更有著對我們心靈的滋養與療補。讓我們學會欣賞、學會生活,學會愛。

  八、作業:

  試著寫一段關於翠翠的外貌描寫。

  附板書:

  情竇初開——夢與歌——水中望月

  淒涼

  哭頂甜頂美柔軟

  傾心神往

《邊城》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緻含蓄的心理刻畫

  教學步驟:

  1、匯入新課:真正的藝術應當經得起兩樣東西的檢驗:一是縱向的生命力,那種產生時轟轟烈烈,經行中卻經不起時間跨躍和時代洗禮的東西,絕非真正的藝術;二是橫向的美感效應,即無論是誰,無論你從哪一個角度去審視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樣熠熠生輝,使你能從中獲取你所需要的東西,從而產生愉悅人心的美感效應。沈從文的《邊城》正是這樣一篇美文,自它問世以來,對它的評論便接踵而來,有人贊它為“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譏之為“有意迴避尖銳的社會矛盾”。70多年來,經過歷史浪潮的千淘萬洗,人們漸漸認識到《邊城》是一顆閃光的金砂。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這部作品。

  2、整體把握,梳理情節:

  3、深入研讀,把握旨趣:

  ① 景美——湘西的青山綠水

  “我平常最會想像好景緻,且會描寫好景緻。”沈從文對寫景可算是一個聖手。《邊城》寫景處皆十分精彩。

  ②情美:

  翠翠純真的初戀之情

  祖孫相依為命的親情:

  邊民純樸的風情:

  ③人美:

  青山綠水的鄉土氣息 ———— 景美

  邊民純樸的風情

《邊城》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沈從文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2、感受沈從文小說的語言特色。

  3、走進作者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

  二、重、難點: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緻含蓄的心理刻畫。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教學內容和過程

  1、 預習導讀題: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燜菜()挪移()竹篁()碧溪且()儺送()涎皮()甬道()莞爾()濱水()蒿艾()角隅()胡謅()嗤笑()茨灘()碾坊()茶峒()

  (2)用下列詞語編寫一段話:

  神往傾心間或悲憫信口開河自言自語

  (3)快速瀏覽全文,然後給各部分命一個耐人品味的小標題。

  (依次可命名為:往事如夢或移動的心、夢中人的夢或為了誰、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緣)

  (4)賞讀第一部分:

  A、這部分可分幾個層次,試進行概括。

  提示:可分兩部分。“黃昏來時……很覺得悲傷。”表現翠翠內心的騷動不安;“天夜了……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寫爺爺講媽媽過去的愛情故事。

  B、翠翠為什麼看到天上的紅雲,聽著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淒涼?

  提示:一方面內心寂寞惆悵,一方面又迸發出騷動不安的愛情的火花。

  C、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麼?

  提示:是那朦朧中的愛情,後文說“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與此同。

  D、翠翠真的想逃走嗎?她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

  提示: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實際上反映了其內心的無聊與孤寂。

  E、“祖父不理會她”真是她“覺得悲傷”的原因嗎?

  提示:祖父不理會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撫慰是真。

  F、翠翠為什麼對母親“神往傾心”呢?

  提示:主要是對母愛的渴求、對母親的懷念。

  G、翠翠為什麼對母親的愛情故事那麼感興趣?

  提示:源於自己內心對愛情的朦朦朧朧的期盼。

  H、作者在這一部分中為什麼用了那麼多的環境描寫?這些環境描寫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提示:作用不盡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時的氣氛;②烘托人物內心的孤寂與惆悵;③烘托人物內心的騷動難安;④構織濃厚的鄉土氣息。

  (5)分析第二部分:

  A、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幾層?請加以歸納。

  提示:兩層。“老船伕做事累了……他就不去驚動她。”寫翠翠夢中聽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給翠翠一個字。”寫爺爺張冠李戴,事情發生波折。

  B、作者安排“夢摘虎耳草”這一情節的用意是什麼?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馬路”這一事件,正是因為這個“夢”,翠翠錯過了聽歌的時機;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這東西交給誰”又暗示了愛情故事將會無果而終。

  C、爺爺“張冠李戴”的前後神情有什麼變化?

  提取:“溫和悲憫地笑”——“快樂”——“涎皮”——“臉色那樣難看”——“莞爾”;神情的變化體現出他把翠翠許給大老的強烈意願,及對翠翠的深切關懷。

  D、大老為什麼要讓弟弟先開口?

  提示:一是他老實厚道,讓著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啟齒。

  E、老船伕為什麼不把事情的前後經過告訴給翠翠“一個字”?作者安排這樣的細節有何妙處?

  提示:老船伕不告訴翠翠是因為害怕她走母親的老路;作者這樣安排是為了悲劇情節發展的需要。

  (6)分析第三部分:

  A、第三部分的有幾層意思?請概括之。

  提示:有兩層意思。“大老坐了那隻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寫爺爺將親事委婉告訴翠翠。“月光極其柔和……原來便是那晚上聽來的歌”寫爺爺月下為翠翠唱歌。

  B、爺爺問翠翠選哪一個,翠翠為什麼不答?

  提示:翠翠其實心裡是早有所屬的,只是在爺爺面前不好意思說出來。

  C、翠翠拿蘆管出來吹,又吹不好,這是為什麼?

  提示:她一心等著儺送為她唱歌,卻等不來,心裡亂。

  D、翠翠何以要求爺爺唱個歌來聽?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儺送為她唱過的是什麼歌。

  (7)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環境描寫的語句,試分析它們的作用。(學生議論後作答)

  (8)作者寫作《邊城》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結合課文提示和時代特點討論)

  2、匯入新課

  (1)簡介作者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透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後者透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樑,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透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著悲塗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2)《邊城》情節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3)人物可愛,是沈從文先生小說的一大特徵。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愛善良,可又為什麼能從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請讀課文。

  3、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點撥:透過抓住翠翠心理來理解課文)

  翠翠心中的淒涼—翠翠的父母—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動為主線,分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段中,翠翠為什麼會感到“薄薄的淒涼”?

  明確: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閒坐下來。看著天上的紅雲,嗅著空氣中殘留著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湧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麼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麼”。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淒涼”。

  (2)第二段中,翠翠為何要“胡思亂想”?翠翠和祖父之間有著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是他們二人,還是讀者,對此都不會懷疑。但是為什麼翠翠會產生“懲罰”爺爺的念頭?

  點撥:是爺爺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嗎?不是,爺爺早就在操持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爺爺的操持嗎?不,翠翠明白,爺爺永遠會滿足她的任何一個要求和心願。

  明確: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並不當真地胡思亂想著自己出走以後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嚐嚐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後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著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彷彿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裡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麼“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鬱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為無法言說,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為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秘的內心情感託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邊,為什麼就“忽然哭起來了”?為什麼無來由地多次地“哭”?

  明確:翠翠懷著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說。渡船上人們悠閒地過渡,又有誰能瞭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閒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

  (4)外公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注意把握此時翠翠心理的微妙變化。翠翠的夢,有什麼深刻含義?為什麼平時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輕而易舉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說明了什麼?

  明確:翠翠的夢寫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動心理。翠翠情竇初開,聽到外公講父親和母親浪漫的愛情故事,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夢見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時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內心裡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5)當祖父把實情告訴翠翠的時候,注意此時翠翠的心理變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誰的氣呢?

  明確: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

  (6)翠翠在月光下吹著蘆管,為什麼“覺吹得不好”?老船伕長長的曲子,為什麼“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明確: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翠翠的心亂,連蘆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長長的曲子,婉轉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溫柔起來。

  (7)最後,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為什麼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確:翠翠最後聽祖父唱歌,就是儺送昨晚唱的歌,心裡踏實了,她知道儺送也像自己愛他一樣,愛著自己。她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這時她已經知道虎尾草要交給誰了。

  4、總結歸納翠翠這個人物形象:

  明確: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而節選部分以後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著心上人的歸來,表現她對愛的執著。

  5、分析討論作品人物間的親情關係和愛情關係,感受湘西民間獨具的風俗美風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明確: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相隔著中間一代人,祖孫倆組成的家庭是殘破的,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點分析課文前面部分第13章翠翠的“負罪”和“贖罪”。再讓學生找表現祖孫親情的文段,讓他們意識到這真摯親情是植根於純樸民風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愛情:

  明確:愛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對物慾的排斥,愛情愈純潔,其中包含的物慾成分就愈少。

  課文節選的三章沒有直接寫到幾個青年男女相愛的動機,但卻寫到了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最動人的當然是儺送的歌聲和翠翠夢裡的虎尾草。儺送用整夜的歌聲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讓人不由想起《詩經》、《樂府》裡詠歎愛情的美麗詩章,這是湘西古風猶存的明證,更是這裡的人把愛情視作聖潔感情的表現。同樣,翠翠在睡夢中受到歌聲召喚,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準備送給意中人,一個少女纖塵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讓人感動。

  可作補充的是翠翠父母的愛情,他們在對歌中相愛,在絕望中殉情。爺爺對翠翠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原來,翠翠就是純潔愛情的結晶。

  (3)天保和儺送的手足情

  明確:天保和儺送突然發現兩人愛上的竟是同一個姑娘,眼看兄弟要變成情敵,他們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像流行小說寫的那樣,其中一個慷慨“出讓”,他們懂得,姑娘不是財產,感情沒有價格,你必須接受姑娘的選擇,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選擇。於是他們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競爭,哥哥走了車路佔了先,就一定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這裡沒有裁判,沒有評委,沒有公證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濃於水的手足深情。為了成全弟弟,哥哥帶著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分析中讓學生感受悲劇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詠親情愛情的美麗,意圖何在,這可能是個複雜問題,可不必在教學中深究。沈從文先生在內地看到了許多現代文明對傳統美德的鏽蝕和破壞,這觸痛了他,這部小說可能反映著他對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係、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考和願望,他把這些美好的願望交給了家鄉湘西的鄉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6、開放討論題:小說中人物孤獨感的分析。

  學生討論:

  教師總結提示:小說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個個不願多說話的形象,是為了表現作為封閉的農業文明社會的湘西,人們身上那種孤寂的色彩。

  7、發展研究性閱讀:這篇小說極賦鄉土氣息和湘西特色,你認為要發展特色旅遊的話,那麼有哪些開發價值?你的家鄉有什麼特色性的鄉土風情?

  7、課後訓練:閱讀《邊城》全文,同時,選讀讀本中二篇小說,寫一篇讀後感。

《邊城》教案 篇6

  學習目的

  瞭解小說主旨。

  欣賞.如詩如畫的邊城風景。

  學習重點

  1.小說主旨。

  2.如詩如畫的邊城風景。

  學習難點

  1.小說怎樣表達普通生活中的愛。

  2.環境對人物心理活動有怎樣的影響。

  學習方法

  鑑賞、分析、品味

  學習過程

  一、作者及作品情況

  沈從文,現代小說家。原名沈嶽煥,湖南人。生活經歷比較豐富。十五歲入軍隊當文書,還當過警察所辦事員,輾轉於湘川鄂黔一帶。一九二二年到北京,經過自學,開始寫小說。從一九二五年發表作品起,到建國前出版過六七十種作品集。是現代文學史上多產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說取材範圍比較廣泛,都市鄉村都有所涉及,寫過各種人物,農民、工人、水手、士兵、官吏、紳士、教師、學生都在他的作品裡出現。然而,描寫最多、最成功的,還是他家鄉一帶湘西地方一幅幅的風景畫和風俗畫。西南僻遠山區特異的風物民情,神秘的浪漫色彩,濃郁的抒情性和明顯的散文美,以及自由多變的形式,自然流暢的語言,使他的小說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二、文章導讀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這篇中篇小說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靜生活為背景,展開了一個悲劇故事。

  沈從文透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秘,讚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作者曾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這些話正可證實小說的主旨。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動細膩,山光月色描寫得詩意盎然。著名評淪家李健吾稱沈從文的《邊城》是一部田園牧歌式的傑作、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亞洲週刊》在評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時,將《邊城》評為百強第二名,真是很有見地。

  三、小說的情節發展

  雖然是節選,但小說的結構還是相對完整的,大體情節如下:

  (一)翠翠的心事(從黃昏來時到你將怎麼樣?)

  (二)祖孫的依戀(從老船伕回到家中時到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

  (三)夜半的情歌(從老船伕做事累了到還有人在夢裡作宰相中狀元咧。)

  (四)祖父的秘密(從昨晚上唱歌的到不告翠翠一個字)

  (五)祖父的暗示(從大老坐了那隻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到結尾)

  四、課堂活動

  簡析翠翠的形象

  五、作業

《邊城》教案 篇7

  一、 教材分析:

  《邊城(節選)》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五》閱讀鑑賞第一單元。本單元設立的 目的在於引領學生開闊視野

  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本單元選取了三篇文章,有情節衝突激烈的小說,環境描寫出彩的小說,和人物塑造入木三分的小說。

  這些文章都是文學寶庫中的經典之作 ,具有很高的鑑賞和審美價值。《邊城》是一篇散發著魅力的小說,是沈從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

  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

  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二、教學目標:

  1、品讀文中關於邊城風土人情的描寫,把握沈從文筆下湘西的風景美、風俗美。

  2、品味作者樸實而清新,流暢而優美,富有生活氣息的散文化的語言。

  3、透過交流和討論,把握對人物的描寫,體會人物的性格之美,探尋人性之美。理解作者在這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緊扣課文的有關情節與細節,披文入境,披文入情,透過對具體描寫的具體分析中得出結論。培養分析鑑賞能力,養成勾畫圈點的習慣。

  2、教學難點:品味民俗風情之美,探尋人性之美。 體會作者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展示出人物心理 的寫作手法,用探究的眼光去發現文章之美。

  四、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開展三元資訊教學,圍繞教師、學生、媒體展開互動,拓展課堂教學的時間與空間,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立足於文字,引導學生主動合作探究,深入思考文字。

  五、 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合作探究、討論法,讓學生自己品味課文中的風土人情。

  2.運用勾畫圈點法和點撥法,抓住課文中重點段落和句子進行分析,以點帶面,以利於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六、教學過程:

  1、匯入

  沈從文被譽為現代中國的“風俗畫家”,他的小說以恬靜沖淡的風格,小品散文的筆調,詩詞曲令的意境,描繪出湘西邊城的美麗風光

  反映了“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畫出眾多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邊城》,充分體現了他的小說藝術的主要特點。

  有人說,《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讚歌,是一首用小說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是一幅用水墨繪就的無彩之畫。

  因此,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如果僅拿它當一般的小說,就不 能領略箇中真趣。

  沈從文用湘西的青山綠水、古樸醇厚的世俗人情,表現他心中的纏綿質樸的愛和人性的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發現它,展示它,品味它。

  2、閱讀小說,概括故事情節,擬寫小標題。(預習)課上請同學們交流擬寫的小標題,並複述或概括課文內容。

  小標題:

  第三節 邊城風俗 / 端午日

  第四節 端午邂逅(翠翠—儺送)

  第五節 說親事(翠翠—天保)

  第六節 看迎親送嫁 / 心事

  透過同學們的複述和概括,發現節選部分的故事情節性不是很強,既沒有跌宕起伏扣人心絃,也沒有懸念迭生出人意料。

  他只想給讀者展示真實環境中的真實的人物。而沈從文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

  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展示出人物的心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

《邊城》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感受理解小說中體現的“人性美”。

  2、品味學習小說中詩一般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緻含蓄的心理刻畫

  教學步驟:

  1、匯入 新課:真正的藝術應當經得起兩樣東西的檢驗:一是縱向的生命力,那種產生時轟轟烈烈,經行中卻經不起時間跨躍和時代洗禮的東西,絕非真正的藝術;二是橫向的美感效應,即無論是誰,無論你從哪一個角度去審視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樣熠熠生輝,使你能從中獲取你所需要的東西,從而產生愉悅人心的美感效應。沈從文的正是這樣一篇美文,自它問世以來,對它的評論便接踵而來,有人贊它為“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譏之為“有意迴避尖銳的社會矛盾”。70多年來,經過歷史浪潮的千淘萬洗,人們漸漸認識到是一顆閃光的金砂。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這部作品。

  (投影、配樂、朗誦)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

  這就是沈從文筆下的,小說寫的就是這戶人家的故事,其中的“女孩”名叫翠翠。她是怎樣的姑娘呢?

  (投影,女生朗讀)

  “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這就是翠翠。小說中天保、儺送這兩兄弟都愛上了她,不禁為愛情展開了競爭,按當地習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聲向姑娘求愛,陰曆十四到了,月亮也快圓了,我們的課文中的故事便是從這兒開始的。

  2、整體把握,梳理情節:

  課前大家已自讀了課文,下面我們思考兩個問題:

  (投影)

  (1)課文三節內容有沒有一箇中心事件?

  (2)圍繞這個中心事件,三節內容具體寫了什麼?

  (同學們討論發言)

  明確:

  A、節選的三節內容都是圍繞一箇中心事件來寫的,中心事件是“聽歌”。

  B、三節內容具體寫的是:

  第一節:十四的晚上祖父與翠翠聽歌的情景。

  第二節:十五的白天祖父進城鼓勵大佬繼續唱歌,卻意外得知唱歌的是二佬。

  第三節:十五的晚上祖父與翠翠聽歌的情景。

  3、深入研讀,把握旨趣:

  欣賞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它不同於一般小說以情節取勝,它向我們展示的是美。

  沈從文說:“美字筆畫並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認識;愛字雖人人認識,可是真懂得它意義的卻很少。”

  沈從文的就是用湘西的青山綠水,古樸純厚的世俗人情,來表現一種質樸的愛和人性的美,我們一起來發現美、展示美、品味美。

  板書設計:

  青山綠水的鄉土氣息 ———— 景美

  翠翠純真的初戀之情

  祖孫相依為命的親情 ———— 情美

  邊民純樸的風情

  翠翠:純真美麗、淳樸善良

  爺爺:仁厚慈善、堅毅自忍 ———— 人美

  天保:豪爽、慷慨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