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邊城> 邊城讀後感彙編10篇

邊城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彙編10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邊城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邊城讀後感1

  川湘交界是茶峒,依山傍水有邊城;遠離塵囂與世絕,平靜祥和如仙境;山環水繞景如畫,白塔屹立人如蘭;一老一少孤相依,一狗一船常相伴。

  讀了《邊城》這本書,腦海便有了翠翠這個縮影;看了《邊城》這部電影,腦中就有了翠翠這個人影;重溫《邊城》這個故事,心中就想到了愛情,回顧《邊城》這一情節,眼前便看到了親情。我忘不了翠翠那一雙不諳世事,清澈明朗的大眼睛;我忘不了翠翠那一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臉龐;我忘不了翠翠那一段無疾而終,感天動地的愛情。

  我也忘不了爺爺那一雙飽含滄桑,深邃有神的眼眸;忘不了爺爺那一張皺褶慢慢,歷經風霜的面孔;忘不了爺爺那顆疼愛孫女,關懷朋友的真心;忘不了爺爺那一種豁達開朗,海闊天空的釋然。

  翠翠是那麼的天真,那麼的善良,那麼的溫柔,那麼的單純,那麼的清純;她是那麼的美麗,那麼的動人,那麼的熱情,那麼的勤儉,那麼的質樸;她是那麼的堅強,那麼的勇敢,那麼的倔強,那麼的真摯,那麼的純情,那麼的真情。失去了雙親的她令人憐惜,沒有親人疼愛的她叫人同情,和外公相依為命的她使人疼惜,和渡船為伴的她讓人傷心,愛上儺送的她叫人揪心,矢志不渝等待愛人的她叫人痛心。

  翠翠的爺爺是那般的善良,那般的樸實,那般的勤勞那般的勤懇,那般的忠實,那般的憨厚。他獨自承擔起了照顧翠翠的責任,一直在為翠翠的將來著想,為翠翠的未來鋪路,他一直忠於職守,克盡本分,他一直樂善好施,不求回報。可是老天爺對他實在太不公平了,他失去了兒子兒媳,只留下一個苦命的孩子要照顧;他一心為自己的孫女著想,卻讓翠翠留在了等待的苦海中;他一直樂觀討生活,卻不幸患病,死於非命;他一直爽朗豁達,但卻帶著不捨,帶著遺憾,帶著無奈,帶著辛酸離開了人世,這樣的結局,實在叫人心痛,實在叫人難受。

  沈從文先生的《邊城》留給了我們悲痛,也留給了我們深思,但願每個人都能從中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看到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得到一些有深意的啟迪。

邊城讀後感2

  自從上了高中就很喜歡看小說,所以這次沒有猶豫地就選了這本《邊城》。記得初次接觸這部沈先生的作品是在高中的語文讀本上,上面節選了一段翠翠和外公在船上聽儺送和天保唱歌求婚的內容,當時只是覺得是行文舒緩的一篇文,並沒有留下什麼特別的印象。但在這次短短几天的閱讀中,這本薄薄的小冊子卻讓這幾年看過了太多浮華、功利、YY文的我感到了久違的寧靜,心像承載著祖孫二人渡船的河水一樣平靜的流淌著,用每一滴的觸覺去感受沈先生筆下那充斥著詩意和人性美的邊城。

  《邊城》是沈從文沈先生的代表作,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這樣一個奇特的家庭:靠擺渡為生的老船伕和孫女翠翠二人。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儺送,從此心中埋下朦朧的少女情懷。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翠翠,託人向老船伕求親。兄弟倆人都愛上翠翠,他們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地等著儺送歸來。

  以上是邊城的大致內容。僅從大致來看,似乎全文沉浸在情感的糾葛和平緩卻抑鬱的氛圍裡;其實不然,熟讀全文後的感覺絕對不是區區一小段文字可以展現的。沈先生帶給我們的是一個獨立的文學世界。文章之中的每一詞,每一句都流露出川湘地區熱情淳樸的民風,平靜自然的環境。《邊城》寄託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

  文中的“邊城”以現實中的茶峒為原型,茶峒是位於川湘交界的小城,是名副其實的邊城。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韉南??閎氬栳即蠛櫻?箍?絲躋岸煽諫倥

邊城讀後感3

  在喧鬧的城市,被鋼筋和水泥包圍的世界,被霓虹燈照耀,夜如白晝的世界,很難想象那副農村特有的畫面,很難想象還有湘西這個美麗樸素的小鎮,不被世俗浸染,過著艱苦樸素卻快樂的生活。湘西一直以來在外界是神秘的,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更是讓湘西染上的神秘魅力的色彩。我們忘不了那個單純善良的翠翠,忘不了翠翠和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場景,忘不了沈從文筆下湘西那美麗的風景,忘不了天保和儺送的那無堅不摧兄弟情,忘不了翠翠和儺送那悽美純潔的愛情。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裡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裡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著人生,詩意地演繹著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著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著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說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現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後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後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後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瞭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邊城讀後感4

  那個年青人究竟有沒有回來呢?《邊城》裡沒有說,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局給讀者去猜想、去補充。象一首悠長的山歌,旋律樸素,但嘹亮的音調卻足以在聽者心中激盪起層層漣漪,久久不能散去。

  如果把各種書籍比喻成各式的飲品,那麼,《邊城》就是一杯白開水,透明、純粹,不含任何雜質。入口的感覺雖然總是淡淡的,但你不會厭倦,反而,會在一次一次的品飲中體會到她與眾不同的風味。

  不能不佩服沈先生的文筆,薄薄的一本小書,那樣雲淡風輕的描寫,就生動地重現了茶峒別具特色的人情風味、鄉土世故。還有翠翠,這個山泉一樣清澈的女孩,她的愛情亦在字裡行間不動聲色地鋪展開來了。遍覽全書,可曾有一處明明白白地寫出“愛情”兩字呢?但凡是用心讀過的人就一定能體會出一個情篤初開的女孩對愛情的嚮往與執著。

  要怎樣的一份情感,才值得用一生去等待呢?看書的人也許不明白,但寫書的人一定明白,書中的人物一定明白。

  翠翠不過是十四五歲的年紀吧,剛剛開始憧憬“愛情”這種神秘的情感。她所想要的,不是富貴的家業,不是顯赫的地位,她所期盼的,不過是自己喜歡的人能為自己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情歌,而自己就能在歌聲的伴隨下,在美麗的夢境裡遨遊。

  這本書把一個沉浸在對愛情的美好幻想中的女孩的形象勾勒出來了。我們的眼前也許沒有這個女孩的相貌特徵,但有一點是無庸置疑的:她一定有一雙清澈透明的眸子,一定有一顆晶瑩剔透的心。都市裡有太多紛擾複雜的情感了,就像河水,再好的水質也免不了攙雜泥沙和石塊。而在《邊城》裡,一切都是簡簡單單的。愛,或者不愛,一句話就可以說明白。

  《邊城》像清風一般吹拂著都市人那顆不安分的心。簡單決不意味平淡,相反,簡單的文字、簡單的情節,蘊藏的正是強烈的情感。《邊城》裡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鎮的民風,淳樸、單純、明瞭。在平凡中看出偉大,在瑣碎中透露深刻。這就是《邊城》。

邊城讀後感5

  邊城是個美麗的地方,所以《邊城》首先吸引我的,便是湘西秀麗的風景。但茶峒熱情質樸的人民,還有那田園牧歌是的生活,是我更加迷戀《邊城》。

  沈從文用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小說中的人性情質樸。老船伕將自己的一生束縛在了渡船上,替人擺渡卻不收一分錢,還煮好茶供來往過客飲用這是茶峒人民的象徵。楊馬兵,船總順順乃至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這大概是沈先生所構想的一處世外桃源,體現了沈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小說中最吸引我們的是翠翠的那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走散,遇到了儺送,儺送幫助了翠翠,翠翠雖言語上並未表露,但她從此也多了一分少女的心事。這本是“兩心永相依”的一件美好的愛情故事,但天保——儺送的哥哥也愛上了翠翠,天保知道儺送要渡船不要碾坊,所以天保成全了自己的弟弟,自己一人外出闖灘卻不幸遇難。儺送愧疚,離開翠翠,翠翠最終依舊守著渡船等候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的年輕人,但他“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結局聽起來很令人惋惜,但卻又充滿了希冀,這正如沈從文老先生對祖國未來明天的期盼。

  但文中也不盡然是體現美好品質的情節。翠翠的愛情中就出現渡船與碾坊的抉擇。王團總家與這邊城風情有本質上的不同。他們注重金錢而不是人情,這裡體現出沈先生的擔憂,這邊城的鄉土氣息,如今在國家中,正被外來文化慢慢侵蝕。沈先生愛這片鄉土氣息,憎惡重利輕義,但他知道這鄉土氣息總有一天會被替代,所以他借uicuide愛情悲劇表達了自己的無奈與希冀。

  沈先生的擔憂是正確的,如今這社會,渡船與碾坊,我相信選渡船的人少之又少,多少人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國家在宣傳正能量,現在我在這裡,也呼籲大家保有這樣這樣一份鄉土氣息,這鄉土氣息,不是土氣的代名詞,而是純真質樸的象徵。

  我很喜歡變成這部小說,首先因為它很短,便於閱讀。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邊城》的內容其實很深刻。

邊城讀後感6

  週末,獨自一人站在窗邊。手臂中抱著那本《邊城》,心中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凝視著遠方,隱約中,彷彿聽見了那此起彼伏的山歌。它是如此的悠揚,從遙遠的湘西飄來,將來自那茶峒小鎮的那份純淨也帶進了我的心中。

  《邊城》是沈從文著名的中篇小說。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湘西茶峒鎮的唯美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少女。她與身為老船伕的外公相依為命。在端午節那天,她無意中與一個青年相遇——他就是儺送。翠翠在心中暗暗愛上了這個青年,而青年也喜歡上了這個善良、清純的女孩兒。但這兩個少男少女都將這朦朧的愛意藏在心裡,並未說出口。

  然而,命運充滿了戲劇性。

  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翠翠,並準備娶她。而父親要求儺送娶一位大家千金。但儺送深愛著翠翠,他寧可放棄磨坊去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在一起。於是,他們兄弟倆決定用最浪漫的方式競爭:唱山歌。哥哥謙讓給弟弟,讓他先唱。可當弟弟一亮嗓子,他便深知自己不是弟弟的對手。他便微笑著退出了。

  讀到這裡,我原本以為故事會像以往的故事那樣:弟弟儺送與民女翠翠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可當我讀下去才發現,故事並不像我想象中那樣簡單而那樣美好。

  天有不測風雲。哥哥天保在外出闖灘時不幸遇難,而儺送認為哥哥的死是他造成的,十分內疚,不知去向了哪裡。一直為翠翠操心的外公也不幸地去世。最後,只留下翠翠孤獨地在江邊,靜靜地等待著儺送的歸來……

  我不禁為他們的悲慘命運感到悲哀。同是追求愛與美,為何他們卻要付出如此的代價?也許,這就是命運。但它給我們更多的,是書中淳樸的民風以及對真愛執著的追求。儺送為了真愛,放棄了富有的機會;而翠翠也為了真愛一直守候在江邊。這些都體現出了他們對美好的追求與嚮往。還記得茶峒的人們互相打趣的場景;還記得翠翠與爺爺相依相偎的背影;還記得端午時節茶峒人民歡慶時的表情……這一切的一切都這值得我們去細細地品味。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希望翠翠能在這期望中等回“這個人”,等回應該屬於她的那份愛。

邊城讀後感7

  沈從文是本世紀最為優秀的文學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質文化史專家。對於許多人來說他還是個謎:學歷高小,行伍出身,有著傳奇般的人生經歷。時間證明,他許多作品今天依然顯出極強的生命力。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裡: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邊城》是一個關於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經典文字。

  沈從文生於湖南鳳凰一箇舊軍官家庭,後因家境轉入困頓,剛剛小學畢業、年齡還不滿十五歲時,即廁身行伍,到人世間去“學習生存”。其後數年間,他隨當地軍閥部隊輾轉於湘、川、黔邊境及沅水流域各地。

  三十年代初,沈從文在創作的同時,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並以其在文壇的廣泛影響,被視為“京派”作家年輕一代的領袖。一九四九年以後,由於“歷史的誤會”,改行從事古代文物研究,並先後出版《明錦》(與人合作)、《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等古代文物圖案集及學術論文集。

  沈從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

  沈從文1988年5月,因心臟病突發,在其北京寓所逝世。故居於1991年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款進行了整修。故居現陳列有沈老的遺墨、遺稿、遺物和遺像,成為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之一,每天來瞻仰者絡繹不絕。

邊城讀後感8

  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為何愛戀依舊,她等她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等等到了最後,竟忘記了承諾。

  翠翠,你是否還站在斑駁的小木船上,靜靜地,靜靜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隨他徘徊於遠端的垂陽,久久不歸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靜坐在那兒,等,等著生命的流逝卻無法挽留。等時過境遷,卻不流一滴眼淚。你曾告訴過我,你喜歡等,因為等能讓你感覺你正一步步與他相遇。你喜歡等的味道,因為它是時間,記憶沉澱而醞釀的。

  你等,你聞著等的味道,時間卻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標在你等待逆向轉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

  這湘西邊遠的小城原本是靜謐的;這破舊的渡口原本是殘缺的;這時間流淌的故事,原來是沒有的;然而因為渡口承載了他和你的承諾,故事因為有了你的等待,這小城開始佈滿了馨香。你難以忘記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換了生命的誓約,從此你用等譜寫人生的`奏鳴曲,你每天聞著等待的味道等待著,等待著那個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的他,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的他!

  “我不知道風是向哪一個方向吹,你的溫存,我的靡醉。”翠翠,你是否感覺到徐志摩的唏噓正如你一樣呢?誰都不願看見你一天又一天地守望在渡口上,苦苦地等待。如果我是沈從文,我必定不會讓你日復一日地等待。因為我知道等待的味道很苦,很苦。你必定會在雨中與他再次邂逅,可惜!我是沈從文嗎?我不是,所以我只能猶如一列火車從你身邊緩緩駛過,用幾滴和著我對你的愛憐,同情的淚珠告訴你:對不起,我無能為力!不過殘缺也可以是一種美吧!儘管我不知道你下一刻是否能邂逅他,但我知道濃郁的山色鎖不了你的情,曲折的流水圈不住你的愛。你始終會秉持永不灰飛煙滅的信念,一直地等等等……

  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蔥;寂靜憶風,蓋不了水的閒適;時間流淌,帶下走你對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著他再次出現於渡口等……

邊城讀後感9

  白塔之下,渡船焉在

  一座白塔,一個老人,一個孫女,一隻黃狗。這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

  很多人會把這座僻遠的山城看作那遙遠的桃源鄉。邊城的山是青墨色的,邊城的水是秀麗的,邊城的人善良,純樸。

  那白塔屬於邊城,那老人和孫女也屬於邊城。合上扉頁,親身感受,我仍然會想起那位撐渡人,那個執拗而幽默的老頭兒,那位慈愛而善良的祖父。

  他愛孫女翠翠,寵她愛他,想一輩子守護她。翠翠是祖父一手拉扯大的。爺孫兩相依為命已經十多年了。他帶翠翠去看端午賽龍舟,為翠翠吹起悠長的嗩吶,瞭解翠翠細看新嫁娘的心思。他是位好祖父。

  他一輩子都在撐渡,已經幹了50年了。儘管他也不知道自己雖然渡人但是否能渡己。每天無論風吹雨打他都守在崗位上,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責任他也知道,渡河人的焦慮和無奈。已經70多歲了。老船伕似乎還保留小孩兒的心性。在堅定拒絕了商人的錢後,又玩笑似的留下一枚錢幣給翠翠,為了向翠翠呈現自己還不老,他故意緊握拳頭,儘量讓那隻蒼老的手看起來更年輕。他是位好撐渡人,一位有趣的撐渡人。

  撐了一輩子的船,在他心裡,船就是他,他就是船。

  明媚的陽光下,老船伕的笑臉像一朵歷經滄桑但依然燦爛的菊花。但又有多少人知道,笑臉下的悲傷?

  翠翠的母親,也就是老船伕的女兒。愛上了一位軍人,最後為情而死。留下年幼的翠翠。翠翠漸漸長大了,但他額。其實他很清楚,自己已經沒辦法再守護翠翠。他也擔心,翠翠母女倆會擁有相同的命運。這一切,孫女士不知道的。就像是那天晚上在渡船裡誰也不知道另一個人的記憶所止處。

  然而悲劇還是發生了。天寶死了。儺送走了。順順不接受翠翠成為他的兒媳。老船伕操了一輩子的心,但現在,心累了,心碎了。

  在那個暴風雨的夜晚,白塔倒了,船飄走了,老船伕死了。我想他一定還有太多的不甘,太多的牽掛無處申訴。然而,他還是走了。

  因為《邊城》畢竟不是一篇童話。它是一部小說,一部真實的小說。因為真實,所以悲哀。

邊城讀後感10

  作為一個從小在城市裡長大的女子,我特別嚮往田園牧歌般的鄉村生活。最近拜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大師筆下那個小小的邊城水鄉讓我迷戀不已。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局的愛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大師用他清淡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人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緻。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辛的。大師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後去心疼那背後醉人的風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溼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

  這一切,構成一幅年代久遠的畫,在我的想象裡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遊離世外的土地上,時間彷彿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歌聲悠揚清亮,老爺爺慈祥又寬厚,船伕們浪漫又豪爽,就連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著詩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褻瀆。大師用他的故事讓咱們看到湘西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和憂傷,卻也讓咱們產生對生命的悲憫,對美好人性的信仰。

  我最嚮往《邊城》裡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非常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非常清苦,卻能夠互相幫助,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

  相比之下,咱們每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

  我希望,有那麼一天,咱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溫暖和諧。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理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著咱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咱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