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邊城> 《邊城》讀後感集錦10篇

《邊城》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集錦10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邊城》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邊城》讀後感1

  初讀此書時,語音很平淡。故事卻讓我眼前一亮,不知是因它的平凡打動我,還是被爺爺的樸實,翠翠的單純所吸引。雖是多年前的故事,但在字裡行間,卻被“茶峒”這個小山城的自然給融入。或許,發生在他們之間的事,即平凡又平淡,但又會引人深思……

  小說開頭把這種平靜自然的生活勾勒出來,讓我從爺爺與翠翠這種相依為命的生活中,感受到滿滿的快樂和幸福。對於翠翠來說,一直陪在爺爺身邊應該是最幸福的事。之後以熱鬧的端午為線索,為翠翠的愛情拉開了序幕。也許,那時二老派人送翠翠回家,翠翠對愛情開始懵懵懂懂了吧,而爺爺也發現了大老、二老都喜歡上了翠翠。

  到了小說後半段,我不由的為大老、二老捏了把汗。兩兄弟都很執著,一個走‘車路’,一個走‘馬路’。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可大老卻意識到,翠翠真正喜歡的是二老,而不是他。他想成全弟弟,於是選擇闖灘,卻不幸在意外中殞了命。二老不再那麼堅定地要娶翠翠,船總順順對爺爺也有了偏見;而爺爺的木訥與口拙加深了二老、船總對他的誤會。而二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應負有責任,拋下翠翠獨自闖灘。這時,我聯想到翠翠以後的生活,或許重活平靜的生活和爺爺相依為命,又或許,二老和順順不計前嫌,二老選擇留下決心娶翠翠,那她的命運就不會這麼多舛。

  小說接近尾聲時,一場暴風雨帶走了爺爺的生命,同時,也將翠翠最後一丁點兒的幸福給粉碎掉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樣的結尾似乎給出了一絲希望,但又像是對翠翠的安慰,讀起來有些無奈和心酸,合上書頁,不禁遐想,如果沒有那場暴風雨,爺爺還活著,看著翠翠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翠翠對自己喜歡的人再主動一點,可能她現在會很幸福吧!又或者,有了這些如果,翠翠不再是那個翠翠,邊城便不再是從前的邊城!

  其實,這樣的結局是必然的,這不怪任何一個人,或許是當時那個時代,那些個人物的性格造成的。不管是什麼,我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場暴風雨把很多東西都帶走了,但風雨過後,活著人還要繼續活著!

《邊城》讀後感2

  《邊城》這部小說是沈從文先生寫的,初讀之下,會覺得語言很平淡,情節甚至算得上是平凡的,但細讀之下,又會被小鎮的悠閒適意,爺爺的樸訥,翠翠的可愛以及字裡行間的自然、優美、詩意所吸引。讀著讀著,似乎自己也融入了這個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說開頭向我們展現了在青山綠水間有一個淳樸的白髮老船伕,一個穿著碎花布衣的天真少女和一條忠心的黃狗,沒有喧囂,沒有張揚,生活簡單而寧靜,在我們看來或許有些枯燥乏味,但對於一直生活在青山綠水間的他們仍然把這日子過得滋味十足。

  本該一直這麼悠然度日,但卻在一個熱鬧的端午節,翠翠走上了愛情這條“路”……那次盛會上翠翠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不期而遇,儺送在翠翠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巧的是,儺送的兄長也喜歡上了翠翠。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的一把好手,天保自知比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去做生意,但不幸溺死於湍急的渦流之中。由於天保之死,儺送十分責怪自己,很內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而悲劇還未停止……夜裡下了大雨,夾雜著嚇人的雷聲。爺爺說,翠翠莫怕,翠翠說不怕。兩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聽那雨聲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卻發現船已被沖走,屋後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嚇得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雖然兩兄弟的父親在老船伕去世後解開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應只要儺送願意就娶翠翠做兒媳。於是翠翠開始了漫長的等待,還記得原句是這樣的“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要有多悲哀才會如此……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

《邊城》讀後感3

  初讀了《邊城》,讚歎於茶峒的淳樸的民風。堅持要給過渡錢的渡客,堅持不要過渡錢的、會去買菸草和茶葉送給渡客的老船伕。這裡的人如這裡的風景,純淨美好,質樸真誠。

  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細細的淌著,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就是這樣的文風,卻能夠深深的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襯托出一座純淨的邊城。

  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透過媒人上門求親的方式——所謂的走車路,也有男子站在溪邊、山崖上唱歌給女子聽,一人獨唱或二人對唱,在唱歌中瞭解和認識對方,知道或分手或結親——所謂的走馬路。這後一種方式,表現了湘西民眾在婚姻問題上的寬容和自由,也反映了這塊地方人們善歌的才能。

  《邊城》它不僅僅是一部描寫民風、景色的小說,它更是一部堪稱絕美的愛情悲劇。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他對天保兄弟的愛帶著少女的羞澀和幻想,或者說這種愛似乎一直是以夢幻的形式出現的。

  在夢裡,她“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纏綿”,於是她“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溪懸崖半腰,在了一大把虎耳草”。她只有在夢中才能品嚐到愛情的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於是,她只能“痴痴的坐在岸邊”,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

  從翠翠身上,可以看到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因為她的淳樸,他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但儺送駕船遠走後,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的歸來,愛的那麼堅定執著。一個弱女子,滿心盛的都是“愛”。

  作者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讀者留下了悠長的惋惜,無限的牽掛期盼。也許冥冥之中真的有歲月輪迴,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再一次重演,但不管未來會怎樣,自己的未來終究要靠自己去爭取,但願她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不是追悔莫及的淚水,而是應屬於她的那份幸福。

  我總在想,為什麼這個小說叫做“邊城”?是不是沈先生在心中在守護著什麼?在懷念著什麼?但這恐怕只有沈先生自己才知道了。

《邊城》讀後感4

  來到地下室,東西雜亂無章地堆著,母親讓我好好收拾收拾,我有些心不在焉,隨意的翻騰著,眼前一個小盒子孤單的在牆角放置著。思緒來到幾年前。

  那是外婆去世的幾天前,她已經被病折磨得下不了床,整個人面黃肌瘦,講的話也不清不楚,當時她喊來我,指了指床底下,我知道那有個小盒子,是外婆最寶貝的,之前外婆時不時的就會拿出來看一看,摸一摸,輕輕的擦拭著,但是那時的外婆,已經沒有這麼多力氣去再將它擦洗。我小心翼翼的拿了出來,輕輕撣了撣上面的灰塵,打開了正前面的小扣,裡面躺著的是一本破舊的書,書名依稀可以辨認,是《邊城》。

  我拿著走上客廳,母親和我一起翻閱了起來。《邊城》的主人公有翠翠,翠翠的爺爺,儺送還有天保。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故事,情節樸素優美。湘西山城茶峒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選擇了退出。這種手足情深讓我有些情不能自己,我知道這是哥哥對弟弟的愛。結果卻是讓我意外,天保孤獨的外出闖蕩,死於意外。天保的死給儺送也帶來了承重的打擊,以至於最後儺送也離開了,看到這,我覺得為了親情放棄了愛情,是可悲的,而翠翠獨自承擔著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邊城》裡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也讓我向往。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很清苦,卻能夠互相幫助,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理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著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故事的結尾,不是那麼堅定有力,充滿希望的,我看到了無奈。但是讓我回憶更多的是人性的美麗,是愛情的美麗,親情的美麗,鄰里之間友愛的美麗。讓我的心靈得到了淨化,好似一股清泉流淌於全身。

  或許全書著重在於愛情,但是我看到的是更多的親情,在我心中,那種血濃於水的親情,一直揮之不去,久久縈繞。

《邊城》讀後感5

  夜深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裡品讀《邊城》,思緒也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與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裡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實情後,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架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裡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一直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在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孫二人與村裡人的與諧融洽又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

  又或許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日,吸引了眼球,掩蓋了喜慶祥與背後的淒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詞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裡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繁華,卻看不穿繁華背後的蕭索與淒涼,經歷了喧譁,卻沒有想過曲終人散後的寂寞是否也會升華。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了現象,卻撥不開迷霧,也有些時候,有些話不說,就再難澄清,再難說出口。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但長久以來,生命便如一條河流,激流曲折,卻永遠也回不了頭。

  我們總抓不住一些東西,改變不了一些事物,美麗的背後也有訴說不完的蒼涼。就像翠翠這樣明媚的孩子,最終也只得在江畔孑然一身獨自的痴痴盼想。

  這裡的憂愁是一滴化不開的墨,滴到心上,糾纏不止,然後風乾,凝結在那裡,無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訴說著那些古老的故事……

《邊城》讀後感6

  輕輕翻開書頁,“溪邊有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的小塔,塔下住著一戶單獨的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

  翠翠和她的爺爺靠擺渡相依為命15年,迎來了她對愛情的抉擇,大老二老都喜歡翠翠,可大老的殞命卻弄得物是人非:二老不再那麼堅定地要娶翠翠,船總開始對爺爺有偏見,之後的一場暴風帶走了爺爺年邁的生命,也許,它也同樣粉碎了翠翠剛剛萌芽的幸福。

  周圍的一切都是那麼寧靜安詳。這樣的生活如一潭平靜的湖水,澄明似練,卻沒有絲毫波紋。可悲劇就是這樣,如一粒石子落入了潭中,激起了圈圈漣漪,她生活的平靜被打破了。可她依然每天編蚱蜢,擺渡,唱漁歌,吹牧笛,只是她的心裡藏了一個秘密,一個連爺爺也不能說的秘密。古樸的青瓦,飛轉上揚的閣角,簷下有古舊的風鈴隨風輕響,那聲音好像撞在心上,一下,一下……作者用清新雋永的語言淡化了翠翠與祖父清貧的生活,然而卻淋漓盡致地描寫了自然與鄉人的和諧,單純的生活,自然的民風,善良的本性……或許是秀美的景色,熱鬧的節日吸引了眼球,掩蓋了喜慶祥和背後的淒涼與絲絲憂傷的情懷。

  《邊城》就像一首淡漠的笛曲,從我的腦海裡捲過,留下了淡淡的淒涼和哀傷。清澈蜿蜒的河水,澄明如練的天空,群山環抱的民風淳樸的山村。“一道斜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是誰的歌聲繞過遠處黃昏中的群嵐,融化了那蒼勁的青松與冷杉的凜冽,嗚咽婉轉,繚繞在江邊,久久不肯散去……

  一座沉默質樸的城從開始到結束都在,在訴說著翠翠的命運。讓人發自內心的對翠翠表示同情。可是生活就是如此,如一條河流,激流曲折,坎坷辛苦,卻永遠也會不了頭。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但只要勇敢的面對,總能遇見勝利的曙光,或許能在逆境中發現人生的真諦。就如霍金在病痛中學習,海倫凱勒在黑暗中生存,邰麗華在無聲的世界裡舞蹈!美麗的背後也有訴說不完的蒼涼,就像翠翠這樣明媚的孩子,最終也得在江畔一人地獨自地痴痴盼想。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那個人也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邊城》讀後感7

  沈從文是本世紀最為優秀的文學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質文化史專家。對於許多人來說他還是個謎:學歷高小,行伍出身,有著傳奇般的人生經歷。時間證明,他許多作品今天依然顯出極強的生命力。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裡: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邊城》是一個關於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經典文字。

  沈從文生於湖南鳳凰一箇舊軍官家庭,後因家境轉入困頓,剛剛小學畢業、年齡還不滿十五歲時,即廁身行伍,到人世間去“學習生存”。其後數年間,他隨當地軍閥部隊輾轉於湘、川、黔邊境及沅水流域各地。

  三十年代初,沈從文在創作的同時,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並以其在文壇的廣泛影響,被視為“京派”作家年輕一代的領袖。一九四九年以後,由於“歷史的誤會”,改行從事古代文物研究,並先後出版《明錦》(與人合作)、《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等古代文物圖案集及學術論文集。

  沈從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

  沈從文1988年5月,因心臟病突發,在其北京寓所逝世。故居於1991年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款進行了整修。故居現陳列有沈老的遺墨、遺稿、遺物和遺像,成為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之一,每天來瞻仰者絡繹不絕。

《邊城》讀後感8

  《邊城》講的是一個古樸美麗的世界裡的人與事,這篇文章圍繞著翠翠與大老、二老間的愛情,展開了一個美中帶有哀愁的故事。這裡所有的人,無論貧富貴賤,幾乎都是純樸善良、可敬可愛的。我想這便是作者心中的烏托邦吧,但,對於夢,它是美的,對於現實,他是殘酷的。

  邊城如同世外桃源,這裡不同於金錢至上,追名逐利、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這裡的人們安居樂業,一片寧靜祥和的景象。這裡的社會該是善良的人都向往的地方吧,但誰又能逃離命運的捉弄呢?

  《邊城》應該更適合社會上的人讀,因為他們受社會的影響將心中的天平向物質方面傾斜,有的已忘卻了曾經學生時代的美好,童年的天真,這本書更能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內心。這本書輕輕地告訴人們:淡化金錢,注重感情,珍惜愛你的人,要有生活的希望,保護淳樸之心,不包藏禍心......倘若人人嚮往“邊城”,那這個世界會離美好和諧更進一步。

  我並不很瞭解社會,但在道聽途說中便猜想,社會是絕對比不上學校的,社會上的人充斥了經濟上的糾紛,利益的爭奪,這很刺激,也容易讓人心碎。“不要到了社會才說這個世界怎麼是這樣”這是我母親告誡我說的,她說“你應該瞭解社會及其走向”。她是過來人,總是講些讓我聽後不可思議的事情。世界果真如此嗎?我沒見過諸如偷竊、兇殺、投毒等事件。在我心中,這個世界就差不多同邊城一樣,是美好的。所有不好的是幾乎都只是不湊巧罷了。

  但我常聽我母親說,現在的人可不同於以前了......那些事在我心中,是那麼可怕,我也恐懼我會走向社會。我想,與沈從文截然相反的人該是莫言了吧。一個是理想的,一個是現實的。在讀《邊城》之前,我剛讀完莫言的《紅樹林》,這是兩個極端化的世界。但更打動我的不是《邊城》,而是《紅樹林》,因為裡面描寫了光明外表下的黑暗,它更接近現實。一個讓我謹記過去的淳樸,一個則讓我有認識社會、防範災禍之心。他們的偉岸為我的平凡增添了力量,希望能看破紅塵,並愛上紅塵......

  最後以莫言的一句話來告誡自己:只有正視生活中的和人性中的黑暗與醜惡,才能彰顯光明與美好,才能使人們透過現實中的黑暗雲霧看到理想的光芒。

《邊城》讀後感9

  一直聽說過《邊城》的大名,但由於各種原因,一直都沒有看過。這一次在語文課本上與《邊城》結緣,感觸頗深。

  人性是世間最美的東西。在現代都市裡,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森林裡,我們又保留了多少純淨的人性呢?在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累的我們實在無力去呵護,只任塵埃將它一點一滴淹沒,甚至吞噬。人性中太多的美德將塵封的心靈在一角,疲倦的我們如何有閒暇將其開啟?或許有很多人早已忘記了它的存在。可是在邊城,在這個幾乎被世界遺忘了的邊城,我找到了人性的歸宿。

  湘西山美、水美,但人更美。青山繞水,水環青山,纏綿不已。在大自然母親的寵愛中出落得亭亭玉立的翠翠,山教會了她堅強,水賦予了她柔美。在清澈的見底的溪水的眷顧下,她的心純潔無暇。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她的心裡喜愁摻半。因為純樸,她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一切都是源於善。然而終是湊巧,落得個孑然一身獨守空船,為了一個未必會回來的人作無期的等待!

  其實不管悲慘也好,完美也罷,我們都要走下去,不管我們高不高興,花開花謝,潮起潮落。昨日隨風已逝,明日迎風將來,世界從不理會任何人。

  翠翠的愛情隨著儺送的悄然離開逝去,就這樣,愛情之花還沒盛開就已凋落了。也許沒有開始的愛情才是最完美的,因為錯過,才會刻骨銘心,沒有結局。才會意味著永恆的存在。夕陽易逝的嘆息,花開花落的煩惱,然而當我們感恩著這種體驗,安然一份放棄,固守一份超脫,不管紅塵世俗如何變遷,不管個人的選擇方式如何,更不管握在手中的東西輕重如何,我們雖然逃避也勇敢,雖然感傷而欣慰,始終堅守著那種像《邊城》中的愛一樣純潔與自然,為心中的秘密花園澆灌著更多的養料。

  屬於邊城的故事結束了,但我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人生路漫漫,吾等切記珍惜。

《邊城》讀後感10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城》裡的文字總是不經意的撩撥著我的心絃,文中處處浸潤著湘楚景色,處處是淳厚質樸的風味人情,字裡行間飄散著一種淡淡的詩意。讀起它時你便會被憂傷圍繞,像是觸及到了什麼,是懷念兒時那個有著暖陽的冬日午後?還是現在這個讓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帶給咱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著什麼。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非常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裡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著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著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溫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語言的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咱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裡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著什麼?其實咱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著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咱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