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邊城》的讀書筆記8篇
小說《邊城》的讀書筆記1
早幾年前讀《邊城》的時候,我並沒有覺得它有多麼特別。可是,近期充實拾起它的時候,卻帶給我一種淡淡的憂傷,字裡行間有一種讓人嚮往的淳樸與簡單。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溼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著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說,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著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裡。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講述著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柔美純樸的少女,與二佬儺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鍾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著,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著,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佬天寶也愛上了翠翠並請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從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經有了自己內心的選擇。
在天寶和儺送互相表明態度後,天寶溺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裡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
直到最後,在爺爺懷著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後,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淚的苦澀不堪的,因為她失去了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來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還沒有出現。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來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遺憾就像白塔一樣,永遠地聳立在她的心中。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說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了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為教訓。無論什麼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裡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裡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裡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小說《邊城》的讀書筆記2
我特別嚮往田園牧歌般的鄉村生活。最近拜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大師筆下那個小小的邊城水鄉讓我迷戀不已。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局的愛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大師用他清淡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人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緻。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辛的。大師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後去心疼那背後醉人的風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溼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這一切,構成一幅年代久遠的畫,在我的想象裡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遊離世外的土地上,時間彷彿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歌聲悠揚清亮,老爺爺慈祥又寬厚,船伕們浪漫又豪爽,就連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著詩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褻瀆。大師用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湘西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和憂傷,卻也讓我們產生對生命的悲憫,對美好人性的信仰。
我最嚮往《邊城》裡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很清苦,卻能夠互相幫助,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相比之下,我們每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希望,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溫暖和諧。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理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著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小說《邊城》的讀書筆記3
等待,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等待,同時又是一件難熬的事情。等待,最怕的就是無疾而終……
翠翠,你是否還站在斑駁的小木船上,靜靜地,靜靜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隨他徘徊於遠端的垂陽,久久不歸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靜坐在那兒,等,等著生命的流逝卻無法挽留。等時過境遷,卻不流一滴眼淚。你曾告訴過我,你喜歡等,因為等能讓你感覺你正一步步與他相遇。你喜歡等的味道,因為它是時間,記憶沉澱而醞釀的。
你等,你聞著等的味道,時間卻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標在你等待逆向轉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
這湘西邊遠的小城原本是靜謐的;這破舊的渡口原本是殘缺的;這時間流淌的故事,原來是沒有的;然而因為渡口承載了他和你的承諾,故事因為有了你的等待,這小城開始佈滿了馨香。你難以忘記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換了生命的誓約,從此你用等譜寫人生的奏鳴曲,你每天聞著等待的味道等待著,等待著那個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的他,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的他!
“我不知道風是向哪一個方向吹,你的溫存,我的靡醉。”翠翠,你是否感覺到徐志摩的唏噓正如你一樣呢?誰都不願看見你一天又一天地守望在渡口上,苦苦地等待。如果我是沈從文,我必定不會讓你日復一日地等待。因為我知道等待的味道很苦,很苦。你必定會在雨中與他再次邂逅,可惜!我是沈從文嗎?我不是,所以我只能猶如一列火車從你身邊緩緩駛過,用幾滴和著我對你的愛憐,同情的淚珠告訴你:對不起,我無能為力!不過殘缺也可以是一種美吧!儘管我不知道你下一刻是否能邂逅他,但我知道濃郁的山色鎖不了你的情,曲折的流水圈不住你的愛。你始終會秉持永不灰飛煙滅的信念,一直地等等等……
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蔥;寂靜憶風,蓋不了水的閒適;時間流淌,帶下走你對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著他再次出現於渡口。
小說《邊城》的讀書筆記4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
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裡,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
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裡: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
小說《邊城》的讀書筆記5
茶峒是個美麗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秀秀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他們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進城打酒,秀秀就和她的小黃狗為客人渡船,而小黃狗也聽話地為主人拉繩引船,動作嫻熟敏捷。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
不知不覺秀秀到了要嫁人的年齡,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盡頭。我覺得那是個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愛情,當看到秀秀第二次遇見了二老的時候,我開始幻想他們以後甜蜜的戀愛,可是當向秀秀提親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後,我知道秀秀的快樂將一去不復返了。的確,自那以後,秀秀的生活一天一天地發生著改變,致使最後永遠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為人過渡的那條船。
合上書,我的心裡很難過,為秀秀的遭遇,也為她的祖父,因為他們是多麼善良的人,多麼快樂的人。秀秀常要爺爺唱歌給她聽,而爺爺又粗又啞的嗓子唱起山歌來卻又顯得那麼質樸、那麼憨厚,總逗得在一邊和黃狗玩耍的秀秀開心地笑。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畫面,有山,有水,有鳥鳴,有歌聲,有歡笑,……而現在全被打破了。
故事雖然用灰色的背景為秀秀的未來打上了一個省略號,以悲劇收場,但我卻非常喜歡《邊城》,喜歡《邊城》裡每一個善良樸實的角色,尤其是秀秀的爺爺。
他的大半輩子都在管理這艘渡船,卻從來不收人家一分錢,有時客人想答謝他放了些錢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幾裡也一定要把錢還給人家,所以人們拿這位倔強的老頭也沒辦法,只好在他進城買東西的時候多給他加些肉,加些酒來酬謝了。平時他還會託人買些上等菸草,過渡的時候誰需要就慷慨奉獻;到了天熱些他還會和秀秀準備一大缸水,裡面放了些清熱、解毒的草藥給每位客人喝。爺爺是個老實人,為秀秀的未來擔心,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只是緊鎖在眉頭裡一個人承擔。可以說在那個雷電交加的晚上,爺爺走得是不安心的,因為他並沒有把秀秀的終生大事操辦好。
還有秀秀的不食人間煙火,順順的慷慨大方,儺送二老的樸實真摯,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間每天都在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裡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現,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世外桃源,那裡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裡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溫馨。
多麼希望在邊城能看到秀秀像以前一樣地快樂地生活著,而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會依然來往於溪間那條黃狗也應該守在門前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在當代社會,物質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卻相對弱化。我們呼喚文學作品中的純淨而美好的風景和人情,期待它由“童話變為現實”。
小說《邊城》的讀書筆記6
短篇小說《邊城》,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寫於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著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
生活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擺渡的依然來回於河岸之間,打牌的依然喧鬧著……然而這一切正常的好像令人發慌。也許這真的應驗了那一句話:暴風雨來臨之前總是平靜的。翠翠跟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依然如故,然而在哪一天,有個男孩的身影闖進了她的心裡,於是她就有了秘密,那跟虎耳草與山歌有關係的秘密。這個屬於她的秘密在她看來是甜蜜的,因為在她睡覺的時候也咧著嘴笑,一副甜蜜快樂的樣子就可以知道。
然而在未知的生命裡,每個轉變都充滿著變數,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就好似那屬於翠翠的愛情,最後還是在襁褓中夭折了,不知道這是上天對純真的她開的一玩笑,還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在平靜的後面,暴風雨來的是如此的猛烈,全不顧一個柔弱的女孩子是否能承受——爺爺在一次暴風雨後死去,剩下她伶仃一人,每天只能形影相伴;跟著是伴侶的出走,只留給翠翠漫長而又無期的等待,思念。翠翠只有苦苦的思念,苦苦的幻想:在晨曦暖和的渡頭,一切瀰漫的霧氣皆以散去,遠去的某隻船隻,是他歸來的標誌,蹦跳,揮手,落淚,知道緊緊相擁……然而她每次等到的都是過客,不是歸人,還有的就是黯然的落淚,傷感地低泣……
但生活並不會因為我們而停止不前,在經歷過青春這個“美麗的憂傷後”,生活仍要繼續。
小說《邊城》的讀書筆記7
《邊城》一書是直到高中才把它讀完的。“小溪流下去,繞山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的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沈從文先生的文字就是那麼鮮活。用如此清新的文字搭構了邊城。《邊城》創作於一九三0年,正處於中國最黑暗的軍閥混亂時期,沈從文正是借《邊城》來寄寓對社會動盪的厭惡,書中的世界正是他心中的桃花源吧!
茶峒、小溪、溪邊的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裡一位老艄公、一個小女孩、一條黃狗、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樣的生活無形中組成了一幅圖畫,凝結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在《邊城》裡看到的人淳樸、勤儉、友善、和平、在這裡沒有軍閥混亂時的階級對立與鬥爭。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溪邊白色小塔”這一形象。白塔,屹立不倒,像守護神一樣守護著翠翠一家,眼看著翠翠一天天長大,看著老艄公一天天老去。翠翠心裡那些不敢公開的想法都說給白塔聽。但白塔永遠保持沉默,正和翠翠面對自己喜歡的二佬,不敢明說,只是一味的沉默,甚至還有點冷漠。直到一個暴風雨的夜晚,白塔倒了,爺爺也在靜寂中離去,就只剩下翠翠一人獨自去擺渡。
翠翠是沈從文先生筆下邊城的化身。在一次端午賽龍舟的盛會上與二佬儺送不期而遇,情竇初開的小女孩在她心裡已撩起了一絲情愫。後來正直保守的天保與生龍活虎的儺送同時喜歡上了擺渡船的翠翠。兩人應該就是情敵吧!但沒有你死我活的鬥爭,很公平地,天保走車路,儺送走馬路,唱得翠翠在夢中飛到對面的山頂上抓了把虎耳草。天保似乎預料到了自己的結果,亦然選擇下江離去,免得二佬為難。但不幸溺死於湍急的渦流之中。由於天保之死,似乎也動搖了儺送“不要碾坊要渡船”的決心,也選擇去獨闖天下,只留下翠翠一人在溪邊擺渡。也許早就註定了翠翠與她母親同樣的悲劇-永遠地等待下去。但沈從文先生在最後又說:“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翠翠這個人物增添了一些哀怨。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只是沈從文心中的邊城那麼遙遠,在那呼喚著我們…
小說《邊城》的讀書筆記8
《邊城》就是沈從文先生理想中的夢境,他把對山水的熱愛化為了這部飽含深情的作品,茶峒的自然風景清新雋秀,江水清麗綿延,江上渡船每日在這山水之間執行,也儼然成了這如詩如夢的景色中的重要點綴,渡船上的老船伕、小姑娘和老黃狗便是這景中永遠不變的主角。作者構築了詩畫般的邊城美景,把所有故事融合到這景中,景物便處處蘊含著純樸的人情味,瀰漫著“桃源”般神秘的色彩。景色因人物感情的朦朧而朦朧,因人物的憂愁而憂愁,也因故事淒涼的結局而定格在一片淒涼之中,卻因為給人無限想象的空間,定格的美景又在無窮無盡的等候中慢慢地綻放,任人思緒飄飛到更廣闊的空間。
沈從文先生常說“美麗總使人憂愁”。《邊城》裡的翠翠是美麗的,她單純善良、不諳世事,對老船伕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著,可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少女卻始終不知道也沒人告訴她,她應該要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幸福,最終只能在一片悽苦之中,孤獨的守著祖父的渡船,等著不知歸期的愛人。
老船伕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著一條渡船,不知把多少來來往往的人渡過了小溪,“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他深愛著翠翠,他唯一的親人便只是那個女孩,他總是在為孫女將來的生活而擔憂,最後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就連撐了一輩子的渡船也被漲起的大水沖走了,這是何等的悲涼啊。
讀《邊城》除了對美麗的鄉村風光和純樸的風土人情留有回味之外,還留下一份感動,感動的是翠翠為所愛的人執著的無怨無悔的等待,這種等待可能明天就能收穫幸福,可能一輩子都毫無結果,惟其如此,才更是感人。我也為翠翠的執著而震撼,也許不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很多人都不會知道自己的真正價值,既然有幸活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不為所愛的人勇敢的等待一次呢?可是翠翠畢竟是生活在一個詩般世界中浪漫式的理想人物。現代社會太浮躁,有多少人還能有那麼一種執著的浪漫的情愫呢?
不說為了不可知的未來而等待,就算是為了已有的幸福而付出真誠的努力,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呢?我們渴望得到真愛,卻又總是擔心害怕,總想一切確定無疑之後才付出感情,不然就馬上抽身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