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清明學生手抄報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了,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節日,是祭拜祖先,悼念己逝去親人的一種活動。下面是關於三年級清明學生手抄報的內容,歡迎閱讀!
傳統習俗一: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傳統習俗二: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傳統習俗三: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傳統習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傳統習俗五: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傳統習俗六: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傳統習俗七: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傳統習俗八: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傳統習俗九: 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傳統習俗十: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的由來簡介
談到清明節,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
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也是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含義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
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 清明節掃墓的由來
清明節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主要專案是掃墓。清明節的起源,有傳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被大眾紛紛仿效,在這天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民間傳說中寒食掃墓的源頭,則有兩說。一說三國時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後朝廷卻沒有為之蓋廟,於是百姓在寒食期間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後朝廷自省措置不當,正式附祭諸葛亮於先祖(劉備)廟,但寒食野祭的風俗卻已經形成,並演變為各人祭掃先人的墳墓;另一說則稱寒食掃墓的習俗與寒食節同時形成於春秋時期,都因紀念隱士介子推而起。
還有人認為,寒食掃墓來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時祭祀高禖的習俗。高禖即高母,在人們只認其母,不認其父的原始社會,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
而寒食節的原本節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時間上與古時祀高禖的時節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為祀祖節。後世寒食節縮減成最後三天或兩天,或者直接與清明節結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掃墓也就成為清明掃墓了。
清明節哪些人不宜出行 清明節出行的注意事項
一、時運低的人不宜拜山遠遊
清明節因其陰氣重而致使整個月的氣都晦澀雜亂,自古以來結婚嫁娶之類的喜事都不會安排在此月進行,怕是衝到了陰煞。
因此,一些時運低的朋友就不適合在清明假期拜山出遊,尤其是遠遊,倒可以在近處人多生意興旺之地走動一下,藉藉別人的旺氣來驅趕自身的黴運。
二、官殺重而身弱的人不宜拜山遠遊
在命理中官殺乃是克身之神,如果先天命局八字弱而官殺重,無印星和食傷星來從中調和的話,人就會感到壓力大、精神不濟、易疲倦、常逢陰晦之事。
上面我們分析了,清明時節五行主要是土旺,五行之中土來克水,所以八字命理中以壬癸水為日主又身弱的朋友,在清明假期不適合拜山出遊(八字日柱的天干就代表日主,不清楚的朋友在易奇八字軟體查詢自身是哪日出生的日主)。
三、生肖衝煞之人不宜拜山遠遊
像我們日常中搬家、結婚、開店都不會選擇與命主衝煞之日,因為衝者易流走也,其實像是拜山祭祖也是如此,以前叫做衝之生肖需迴避,此衝主要是怕衝到活人的氣場,令其運勢變衰。
4月2日丙午日衝鼠、並且鼠與太歲相沖;4月3日丁未甲午日衝牛、牛與月令相沖;4月4日戊申日衝虎,這三個屬相的朋友不適合拜山祭祖,但可以選擇遠遊旅行,所去之地不要選擇有明顯墳葬的地方即可。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與除夕之一。一般是在 公曆的四月五日,但是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8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候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介子推的傳說
相傳春秋的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時,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的時侯,從樹洞裡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