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邊城> 《邊城》教學設計範本

《邊城》教學設計

《邊城》教學設計範本

  引導語:《邊城》這篇文章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吶喊》,文中描寫的人情、風情、以及風景都絕美,那麼,對於老師來說,應該怎樣準備這門課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邊城》教學設計範本。

  《邊城》教學設計範本一

  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

  1.給翠翠畫像,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徵,體會人性之美在翠翠身上的體現。

  2.品讀文中關於邊城風土人情的描寫,把握沈從文筆下湘西的風景美、風俗美。 理解作者在這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3.瞭解選文中邊城風土人情的描寫對小說結構和主題所起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泛讀與精讀相結合,以學生的閱讀發現為線索,教師的閱讀提示為指導,培養學生整合閱讀資訊的能力。

  2.閱讀興趣的激發與閱讀結論的歸納相結合,幫助學生形成自己對作品的閱讀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品味作品散文化的敘事筆調、生活化的人物語言所營造的古樸而典雅、流暢而清新的氛圍。

  2.接受作品中所表現的古樸、淳厚的民風和風景美、風俗美與人情美的薰陶。 教學重點

  理解翠翠這個人物是“愛”與“美”的化身的含義。

  教學難點

  小說以《邊城》為題的含義,對作者所要表現的“人性之美”的體會。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一般特徵:

  1、學生在此之前,剛剛學了兩篇的小說,對小說閱讀中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的基本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

  2 師範學生普遍文學閱讀量不大,對作品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難,學習過程中應鼓勵學生課前閱讀《邊城》全文和沈從文其他文學作品。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創設情境的教學策略,感受湘西的青山綠水,古樸純厚的世俗人情,來表現一種質樸的愛和人性的美

  2.以問題解決為主的教學策略:課前、課中均以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為主線,引導學生解讀分析鑑賞人物,感受人性之美。

  3.自主學習策略:透過學生自主閱讀拓展資料,在深入解讀課文主題的基礎上,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促進思維的深層次加工,達到能力的遷移內化。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1、多媒體教室。

  2、學生觀看影片片斷《血色湘西》和《人物?沈從文》

  六、教學方法:鑑賞、分析、品味

  七、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關於沈從文和他的作品:(出示PPT)

  二、關於《邊城》

  三、學生概述課文主要情節,理清課文主要人物關係

  四、理清課文的情節結構,從風俗與人情兩方面體會邊城的美。

  (1)風俗美:

  (2)人情美:

  五、拓展深化:沈從文想透過美麗的邊城,告訴我們什麼呢? (總結主題)

  作者描寫的湘西,就是作者營造的“世外桃源”,這裡民風淳樸,人民淡化功利,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汙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相對於當時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我們可以用三個詞概括這篇小說的主題:(讚美、批判、呼籲)

  六.小結

  《邊城》教學設計範本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領略湘西邊遠小城神奇秀美的風光。

  2、感悟邊城淳樸的民風、至善至美的人性。

  3、欣賞小說樸素、飽滿、不雕飾的語言。

  過程和方法目標

  1、走進作者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學會分析人物形象。

  2、概括小說的情節,領會小說主旨。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透過這顆“千古不磨的珠玉”,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圖景,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樹立同學們愛世界、愛人類、愛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學課時

  在同學充分預習的前提下,一課時完成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用竹笛和古箏合奏的江南民樂《月光下的鳳尾竹》作為背景音樂,用多媒體播放幾幅湘西風景的畫面,同時用畫外音朗誦下面這段話:“《邊城》這顆“千古不磨的珠玉”,她完美無瑕的融合和遊刃有餘的真實,透過流自筆端的汩汩文字,載著清雅恬靜的風景與這水鄉故事一脈相承的完整,使得我們不由自主地要走進這座用湘西的青山綠水、古樸淳厚的世俗人情及作者纏綿質樸的愛和人性美構築的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古老邊城,去發現它、展示它、品味它。”

  二、感知情節

  1、用多媒體播放電影“邊城”中與課文相關的片段。

  2、由兩個學生合作(補充)概括課文節選部分的情節。

  3、教師結合“邊城”全篇來概括小說的`整體情節。

  三、分析環境:

  (1)風景美:

  《邊城》課文很長,佈置了同學們紮紮實實的預習,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描寫自然風景的語句,這些景物突出了邊城的什麼特點?

  明確:P16豆綠色的水 天氣明朗 落日 薄霧 白雲

  “豆綠色”——象徵了純潔、原始和無汙染。(欣賞沱江風景,突出水的豆綠色,給人一種純天然無汙染的感覺)青天碧水,落日白雲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風景畫。邊城的環境美,不僅體現在自然風景上,還體現在風俗美和人情美上。

  (2)風俗美:

  1、風俗美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請同學們結合文章談一談?

  P14.端午節: 龍舟賽 捉鴨子比賽

  (這官民同樂的龍舟賽,展現的就是湘西民眾的熱血性格,團結精神和對生活的熱愛)

  P19.中秋、過年: 月下對歌、獅子龍燈、放煙花

  2、這些習俗透露出邊城人怎樣的生活氛圍?(祥和、和睦、和諧)

  突出的都是一個“和”字,所以這裡的人民“莫不安分樂生”。這種氛圍是不是和《桃花源記》詩意生活相類似。這就是邊城人民生活的獨特的生活環境。

  (3)人情美:

  在邊城這樣詩意祥和的社會環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樣的人呢?他們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呢?先看看作者寫了哪些人?

  明確:翠翠與儺送;翠翠與爺爺;爺爺與過渡人;爺爺與老熟人;順順與兒子……

  下面我們分三大組一起來探究邊城的人情美。一、二、三組探究翠翠與儺送的感情;四、五組探究翠翠與爺爺的感情;六、七、八組探究爺爺與鄉鄰的感情。找出最能表現人情美的那些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有關語句。

  A、 翠翠與儺送:(愛情)先請是三個同學分角色朗讀P18翠翠與儺送的對話。

  翠翠:單純(語言:我是翠翠)、可愛(回答時的神情:輕輕地、悖時砍腦殼的)。

  1、從剛才的朗讀中可看出翠翠對儺送的初次印象怎樣?(不好,誤以為儺送是個“輕薄男子”)

  2、儺送有沒有生氣?請同學談談儺送是個怎樣的人?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

  儺送:(他捉完鴨子後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後主動詢問,對話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儺送根本不認識翠翠,但他還是邀請翠翠到他家裡去)(這裡等不行,到我家裡去)關心別人,古道熱腸

  儺送:(動作、神態:笑)心地寬厚,熱情開朗

  3、翠翠對儺送的印象有沒有變化?在課文中是怎樣體現的?(心理)

  明確: 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時,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罵人的話,心裡又吃驚又害羞,再也不說什麼,默默的隨了那火把走去”。 “吃驚”的是儺送對自己不但不記仇,還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十三歲的翠翠,得到一個陌生男子的照顧,心裡面還是有幾分羞澀的,幾分難為情。

  P19:“但是另外一件事,屬於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晚上。”

  心理描寫,把翠翠對儺送的朦朧的愛含蓄地表達出來。

  這個片斷,著重透過語言、心理、神態刻畫了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形象,一個寬厚熱情的帥哥形象。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在邊城的青山綠水中,兩位拌嘴的年輕人卻給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蒙朧的純潔的初戀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動呢?

  B、翠翠與爺爺:(親情)

  爺爺與翠翠間的親情,在文中是怎樣描寫的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爺爺對翠翠的感情?

  P16:爺爺非常疼愛翠翠。比如看賽龍舟時,他不忘叮囑別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然後,我們來看一看翠翠對爺爺的感情?

  P22: 第六部分當爺爺說到翠翠長大了時,翠翠說“人大了就應當守船呢”,“人老了應當歇憩”,這些話表現出的是翠翠對爺爺的關心。況且下面還有這一句:“翠翠睨著腰背微駝白髮滿頭的祖父,不說什麼話”,我認為這句話也是寫翠翠對爺爺的感情的,她看到爺爺越來越老,已經想著替爺爺守船了。(語言)

  Q: 不過,在文字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爺爺沒有弄明白翠翠是怎麼想的,並且祖孫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麼一點隔閡了,大家明白我說的是什麼事嗎?

  明確:P20。爺爺不理解翠翠的內心狀態。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幾句對話:“翠翠說:‘一家人都好,你認識他們一家人嗎?’”“誰也不稀罕那隻鴨子!”

  (語言)這都是話中有話啊。第一句翠翠對爺爺有抱怨,因為在爺爺的話中,居然沒有說翠翠惦記著的儺送。第二句話,是因為這隻鴨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幾根鴨毛,翠翠也會愛如珍寶吧。

  3、第五部分寫到爺爺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話“祖父不說什麼,還是唱著。兩人都記起順順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灘過節,但誰也不明白另外一個人的記憶所止處”這句話裡說“誰也不明白另外一個人的記憶所止處”。怎麼理解?

  爺爺:記憶所止處:讓天保娶翠翠;項原則 翠翠:記憶所止處:思戀二老。

  從全文來看,在愛情問題上,一開始.祖父的確不是很瞭解翠翠的想法,這也給翠翠帶來了煩惱。不過雖然如此,但這並沒有影響到祖孫二人的感情。翠翠對爺爺一如既往地依賴和關心並沒有發生改變。這份純真的祖孫情怎不令人感動呢?

  C、爺爺與鄉鄰:(友情)

  ①爺爺與“老熟人”:

  提問:文中是怎樣描寫爺爺與“老熟人”的關係的呢?

  P16:“且因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單,身邊無一個親人,也無一隻狗,因此便約好了那人早上過家中來吃飯,喝一杯雄黃酒。”(白描)

  “兩人一面談些端午舊事,一面喝酒,不到一會兒,那人卻在岩石上被燒酒醉倒了”。

  兩個寂寞的老人,一輩子的老交情,端午節,別人都在圖個熱鬧,他們卻找了個清淨之地,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黃酒,來個一醉方休。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他們之間的這種純樸的友情怎不令人羨慕呢?

  ②、爺爺與過渡人:(友情)

  P21這裡的人情非常淳樸、厚道。(語言、動作)第六部分有這樣一個情節,一個人乘船過河後,一定要給錢,而爺爺卻堅持不肯收,為此兩人還起了爭執。爺爺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說“禮輕仁義重”,雖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錢,但他還是領了這分情。

  ③爺爺與順順

  龍頭大哥順順:“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扶危濟困、樂於助人。

  送鴨子、粽子給爺爺(慷慨大方)

  這裡生活了一群多麼淳樸、善良、可愛的人啊!翠翠與儺送之間純潔的愛情、翠翠與爺爺間純真的親情、爺爺與鄉鄰之間純樸的友情,總之,小說給我們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純的民風,至善至美的人性。這就是作者營造的“世外桃源” ,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四、如果請同學們用一個字(或一個詞)概括邊城的特點,你會用一個什麼字(或詞)呢?

  參考答案:例如:“美”邊城山美、水美、人更美:“愛”透過愛情、親情、友情“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純”邊城民風純樸,邊城人心地純潔;“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之間和諧;“自然”這裡的人善良、勤勞、質樸、真實、自然,毫不矯揉造作,體現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師點評:同學們總結的非常好,用作者自己的話說,他的理想是要表現“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五、拓展深化:沈從文想透過美麗的邊城,告訴我們什麼呢? (總結主題)

  明確:作者描寫的湘西,就是作者營造的“世外桃源”,這裡民風淳樸,人民淡化功利,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汙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相對於當時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我們可以用三個詞概括這篇小說的主題:(讚美、批判、呼籲)

  主題是:

  讚美:邊城生活的質樸、純真和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愛;

  批判:物慾氾濫的現代文明;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

  呼籲:重建民族的品德與人格。

  六、通讀全文探究: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說還為我們展示了邊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

  七 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透過感受湘西的風景美、風俗美、人情美,把握了文章的主題。同學們,如果有時間,我希望大家閱讀《邊城》的全文;如果有機會,我希望大家到沈從文的家鄉——鳳凰,去欣賞邊城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