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邊城> 論沈從文《邊城》的審美內涵

論沈從文《邊城》的審美內涵

論沈從文《邊城》的審美內涵

  沈從文特別善於揭示這些一代一代流傳的古風習俗人情世態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驚歎。加上沈從文運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語,這更使他的小說充滿濃郁的湘西地方特色。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論沈從文《邊城》的審美內涵。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論沈從文《邊城》的審美內涵

  摘 要:《邊城》是沈從文“湘西小說”的代表作品。沈從文在作品中構築了一個質樸而又清新的世界,表現了“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使人真切感受到了湘西自然、人情和人性的美。本文將從環境、愛情、人性三個方面分析《邊城》的審美內涵。

  關鍵詞:邊城 環境 愛情 人性 審美內涵

  沈從文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是“京派”的領袖人物。沈從文是一富於詩性的作家,更是一個理想主義者。《邊城》是沈從文先生寫於1934年的中篇小說,是一部充溢著濃濃湘西鄉土味、鄉土情的佳作。欣賞《邊城》帶給讀者的美:其一山水美,其二人情美,其三人性美。作品沒有驚心動魄的社會鉅變和激烈複雜的矛盾衝突,但風格深遠自然、清靈純樸、和諧雋永,如一幅美麗的鄉村圖畫,讓讀者低徊沉醉,流連忘返,滲透著一種特殊的審美情趣。

  一、精神神廟的湘西美

  《邊城》開篇便將讀者引領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風光中。湘西地處川、湘、黔三省交界,邊城茶垌較少受到現代都市資本主義文明的侵蝕。加之那裡是少數民族雜居,受過去統治者大漢族主義壓迫,增加了少數民族的內聚力和團結性,而民族內的階級、等級觀念相對淡薄。邊城依山傍水,遠離塵囂,和平安詳,如世外桃源。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黃狗居住在一條小溪邊,“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這座小小的山城,鳥語花香,青山翠竹。古樸的吊腳樓,聳立的小白塔,大自然的生命季節迴圈不息,大自然的美令人陶醉,而大自然養育出的子民更令人讚歎。如此自然的神來之筆在《邊城》隨處可見,文字美傳遞著環境美。

  沈從文的故鄉就是湖南湘西的鳳凰縣,這是一個美麗的小城,古樸的民居與青山綠水渾然天成,現已成為是我國一個著名的旅遊點。在湘西世界裡,沈從文在山與水的自然環境中度過了一般鄉下孩子應有的童年,青年時在令人煩亂的軍營裡掙扎生存,到後來棄軍從文遠走北京,從此就有了他艱辛地文學創作生涯。這期間,沈從文在都市生活中看到的是太多的血腥、偽善、殘酷和醜惡。於是他轉過身來,從過去,從民間尋找生活的勇氣和信心,用鄉村原始的美來達到改造社會,重塑民族品德。因此湘西這塊被人們稱為“中國的瑞士”的故土終被沈從文發現並鍾情。對湘西故土的思念,在潛意識裡催動著他的創作激情,也使他從中得到心靈的慰藉。湘西世界雖然是原始的、貧窮的、封閉的,但又是自由的、浪漫的、獨立的。湘西山美、水美、人更美。湘西世界是沈從文心中虔誠供奉的神廟,她完善、自然、淳樸、寧靜、自給自足。她是沈從文理想的精神家園,心中永遠皈依的聖地。

  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就是作者對社會生活的反映,作者在《邊城》中寄託了他的人生理想,作者將湘西極力渲染成世外桃源,其實也就是沈從文的文化價值寄託。作者正是將現實中的湘西邊地進行藝術的加工再塑造,從而展現給我們一個美麗的、充滿田園牧歌式的湘西桃園世界,讓人無限的神往。

  二、悽美清純的愛情美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在20世紀 30年代初期,大部分作家寫男女婚姻愛情故事,都遵循男女個性解放,婦女如何衝破封建家庭的束縛、追求自由戀愛的原則。而沈從文描寫青年男女愛情不落俗套,標新立異地以人本能慾望為前提,自然而然地產生淳樸愛情,這種愛情是人本能的愛。

  在沈從文看來,愛情是生命得以優美、健康延續的惟一保證。因而在《邊城》中,生命的樂章是藉助翠翠和儺送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彈奏而出的。作為小說情節核心的是翠翠和儺送兄弟倆的纏綿緋惻的愛情故事。三人都顯示出熱烈、深沉、忠貞和崇高正直的品質。儺送的勤快、熱情、大方、勇敢,翠翠的聰明、純樸、善良,以及符合鄉下審美標準的容貌與形體,造成了他們靈魂的相互吸引。翠翠對儺送的愛,雖是一個下意識的朦朧感到明確體驗的發展過程,但儺送是翠翠的初衷所在,在全部的發展過程中,翠翠始終面臨著這種考驗,是信守使自己夢魂牽繞的最初選擇,還是因為人事的相左而改變初衷?最終她拒絕了天保的託媒提親,情感始終傾注在儺送身上。在爺爺死去以後,她從楊總兵口裡得知爺爺猝死、儺送下行的前因後果後,“哭了一個晚上”,最後孤寂地守著渡口,等待儺送的歸來。而儺送對翠翠的愛,從一開始就是一種明確的追求。為了得到翠翠地愛情,他半夜裡到那些月亮照及的高崖上去為她唱情歌。當一座碾坊橫在他倆之間,是要渡船,還是要碾坊?這實質上是要愛情還是要金錢的選擇,儺送選擇了渡船。可見,儺送對翠翠的愛也是純真的,經得起考驗的。只因偶然與誤會,使這一應完美的'愛情成了悲劇。但是,結局的不圓滿並不能否定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愛情是純潔、自然的,絲毫沒有受到金錢、財富和社會地位影響的。他們的愛情是邊城人愛與美的化身。

  翠翠與儺送這對深愛著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壯語,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駭世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裙帶交易,有的只是“遵從古禮”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蘊東方的傳統美德。在他們的愛情中,人格品性是善良的,情感慾念是純真的。基於這種品性情感的愛情是赤誠的,具有純潔美、樸實美和真摯美。

  三、純樸善良的人性美

  《邊城》所表現的生活單純和寧靜,反映了湘西山民淳樸善良的美。生活在其中的每個人都熱情誠實,人人均有古君子遺風。邊城中生活著各式各樣的人:有老船伕、翠翠、船總順順、天保、儺送、過渡的客商、吊腳樓上的妖女等人物。他們都真實地生活著,構成了近似完美的理想社會。在這裡存在貧富之差,卻人人享受著平等待遇。他們依靠著勞動過活,與人為善,以誠相待,沒有都市文明的虛偽、汙濁、狡詐、自私,只有充溢著原始本性的天性和淳樸品性。

  老船伕忠厚老實,重義輕利,一副古道熱腸。他管理著碧溪咀的渡船,活了70年,從20歲起便守在這溪邊,50年來不知來去渡了多少人。他愛這裡青山綠水,愛渡船,愛過渡的人們。他和外孫女卻過著相依為命的清苦日子。卻安然自得,其樂融融。幾十年來,無論晴雨,必守船頭。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地、很忠實地在那裡活下去。”他善良、質樸、忠實,遇到過渡人要付錢時,他便儼然吵嘴似的申明:“我有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誰要你這個!”儘管如此,還是有人給了錢,老人便用這錢買了茶葉和草煙,草煙慷慨送給會吸菸的過渡客,在六月裡,將茶葉用開水泡在大缸裡,供過路人飲用。真誠的老船伕同時獲得了人們對他的關愛,賣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錢,水手們送紅棗給他,小商販們送粽子給他。他寬厚熱情,慷慨大度,有時他進城買酒,遇到熟人必請人喝酒。女兒因和人私通懷孕帶來了不少麻煩,他沒有一點責怪,仍然平靜地生活。女兒殉情後,自己一個人默默地承擔撫養孫女責任。特別是為翠翠的婚事,老人家可以說殫精竭慮,比他自己的任何事情也盡心,也賣命,他因為自己沒有促成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最後在憂鬱中死去。在渡船老人身上,體現了美好淳樸的人性美德,這是生命原生態透溢位的生命存在形式之美,也是生命存在形式的本真。這種超越階級關係、金錢關係的情感在現實生活中是很少見的,但沈從文卻透過這種感情揭示了人物身上所蘊含的美好的人性。

  翠翠青春美麗,湘西的青山綠水給了她動人的靈氣,生活簡樸的她不慕錢財,體貼老人。翠翠的愛情,是處於一種朦朧狀態的,她渴望愛情,喜歡與青春有關的事物,但怕別人察覺,自己就陷入一種迷亂和淒涼。她對所有發生在自己和儺送之間的事情都很敏感,但始終保持著少女的矜持。她善良無邪,不染纖塵,使她成為我們讀者心中的女神。《邊城》的人物裡沒有一個是壞人和惡人的,除了老船伕和翠翠之外,船總順順的仗義疏財,儺送兄弟的剛健爽直,老馬兵的無私友愛等無一不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輝。

  《邊城》描繪了一個瑰麗而溫馨的“邊城”世界,一個充滿 “愛與“美”的天國,這裡山美、水美、人更美,小說著力透過人物之間的原始醇厚的純美世界,構建了一個沒有現代文明侵蝕、沒有都市喧囂與墮落的美好的湘西世界,這裡是人生的樂園,這裡是人間至美所在。作者透過作品中人物和環境將自己的感情融注其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人間美好、善良和友愛的願望,人性美與自然美將讀者帶入一個美好的世界,讓讀者在領略湘西風土民情的同時,接受愛與美的洗禮與薰陶。

  參考文獻:

  [1]沈從文,邊城[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2]沈從文,沈從文小說集[M],上海:仿古書店出版,1928

  [3]吳福輝,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三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4]錢振剛、邵子華, 20世紀中國文學名作導讀[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5]王繼志,沈從文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

  [6]王曉潔,邊城牧歌[J],現當代文學研究,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