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板報大全> 端午節傳統文化的手抄報內容

端午節傳統文化的手抄報內容

端午節傳統文化的手抄報內容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手抄報吧,手抄報能有效幫助我們獲得資訊,培養綜合能力。什麼樣的手抄報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端午節傳統文化的手抄報內容,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各國的粽子

  1. 越南的粽子: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葉包裹的,有圓形和方形兩種。他們認為,圓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節吃粽子可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陰曆端午節吃粽子。鹹粽,用糯米加蝦米、瘦豬肉、紅豆,再加半隻鹹蛋包成;鹼粽,是用糯米粉加椰絲、蝦米、綠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條肉、蝦米、綠豆和五香調料包成,煮熟剝殼切片而食。

  2. 緬甸的粽子:緬甸人愛吃粽子,但不是和端午節聯絡在一起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成熟的香蕉和椰蓉作餡。這種粽子香氣撲鼻,令人陶醉。

  3. 柬埔寨的粽子:柬埔寨的粽子稱為“布袋粽”,它不用植物葉包裹,而是取一個布袋,將糯米、赤豆、紅棗等一層隔一層地塞滿布袋,然後紮緊口袋蒸熟。食用時剝去布袋,用刀切著吃。

  4. 泰國的粽子潑水節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為主。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頭、地瓜,用芭蕉葉包成蒸熟後再吃。泰國人包裹的粽子個頭小如雞蛋,因為是用綠色粽葉包裹,所以蒸熟後呈淡綠色,味道十分清香。

  5. 日本的粽子:在日本,人們包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其粽子的形狀也與中國的不同,他們習慣於包錘形粽子。稱粽子為茅卷,在陰曆五月五日吃,是用箬葉或菰葉包米粉,成長圓柱形。

  6. 朝鮮的粽子:朝鮮的粽子被稱為“車輪餅”。人們把鮮嫩的艾葉煮後搗碎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車輪形狀,吃時味道可口。

  7. 菲律賓的粽子:菲律賓人喜歡包長粽子,風味與中國浙江一帶的粽子不同。粽子還是菲律賓人過聖誕節必不可少的食品。

  8. 印度尼西亞的粽子:印度尼西亞人對粽子餡特別講究,常用鮮肉末加香菇、蔥做粽餡。吃時香滑可口,多吃不膩。

  9. 哥斯大黎加的粽子:哥斯大黎加的粽子是用經過特別加工的帶粘性的玉米粉為主要原料,配以雞肉、牛肉、胡蘿蔔、土豆等,有的還澆上牛肉汁,然後用新鮮的芭蕉葉包成扁方形。

  10. 墨西哥的粽子:墨西哥人也有吃粽子的習俗,他們把粽子稱為“達瑪爾”。主料是粗顆粒的玉米麵,用肉片和辣椒作餡,用玉米葉子或香蕉葉子包成,別有風味。有“粽子節”以歡慶玉米豐收,在節日中,家家戶戶用芭蕉葉包玉米和牛肉、雞肉、胡蘿蔔、土豆、辣椒等煮熟後食用。

  11. 秘魯的粽子:秘魯人是在聖誕節時吃粽子,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邊歡慶聖誕節,邊吃粽子,甚至已出嫁的女兒也趕回孃家,再嘗孃家粽子的風味。

  12. 委內瑞拉的粽子:每逢聖誕來臨,委內瑞拉家家戶戶包裹粽子,這已成了應節一景,屆時,連平日賣點心的店鋪也堆滿了粽子。這種粽子以玉米麵為主料,以火腿、臘肉或香腸為餡料,還加進橄欖、葡萄乾,用新鮮蕉葉包成長方形,每個重約半公斤,焙乾蕉葉,粽子即熟,剝開粽子,清香四溢。吃粽慶節,別有一番情趣。

  端午源於紀念屈原的傳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端午的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的習俗。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

  端午節作文1

  今天是端午節家我和媽媽早早地起床,上街去買東西!街上的人好多好多啊!我擠著你,你擠著我。我想:他們一定也是買節日用品吧!不一會兒,媽媽買了雄酒、艾葉和菖蒲,還有很多我喜歡吃的菜和餃子皮。媽媽說:“今天是端午節,我們要過的快樂一些!”回到家裡,媽媽讓我把艾葉和菖蒲插在門上,還在屋前屋後灑下了許多雄黃酒,媽媽告訴我這樣能驅兇避邪,防蛇和蚊子叮咬。媽媽還給我和弟弟手上、頭上、腳上、都塗上了雄黃酒,希望我們身體健康,平平安安。

  正在我跟弟弟玩的正開心時,奶奶電話打過來說:“佳靜!佳靜!快來給我幫忙。”我接了電話,趕緊穿好鞋,跑到奶奶家,開始幫忙了。我學著奶奶的`動作一步一步的做起來,奶奶告訴我:“這些餃子必須弄點水,否則貼不牢。”第一個餃子失敗了,裡面的食物都掉了出來,我想:成功是失敗之母。於是,我又包起來了,第二個餃子誕生了,我把他放在窩裡,慢慢地,我學會了包餃子,每年端午節,我都要幫奶奶包餃子!

  今天,我終於學會包餃子了!

  端午節作文2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每到這一天,外公都會親自包粽子給我們吃。我看著外公拿起兩張粽葉,把早已浸好的糯米和洗乾淨的紅棗放在上面,左一下又一下地把它們包起來,在拿繩子捆結實。我也學著做,可那些米粒兒一點兒都不聽話,一個個的總是蹦出來,急死我了。媽媽說:“我從小就跟你外公學,到現在都包不好,這是個手藝活,沒那麼容易的。”

  我問媽媽:“為什麼每年到這一天都要吃粽子呢?”

  媽媽說:“這個節日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流傳最廣的是紀念屈原的說法。據說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的國家楚國被別國所滅,屈原不願投降,為了表達他的愛國精神,他抱著一塊大石頭跳江自盡了。聞訊趕來的老百姓紛紛划船打撈,人們為了寄託哀思,盪舟江河上,此後才逐漸發展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魚蝦吃了他的身體,就從家裡拿來米團扔進江裡餵魚,從此就有了吃粽子的習俗,表達了人們對屈原的愛戴之情。”

  吃著香噴噴的粽子,聽著媽媽講的動聽的故事,我感受到人們透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端午節作文3

  我們中國有很多很多的風俗習慣,而我的家鄉也有許許多多的風俗習慣,比如:過年吃餃子裡要包錢,元宵節吃元宵,正月逢七吃麵條、二月二吃豬頭肉,中秋節吃月餅……而我最喜歡的就要數端午節了。

  在這個節日裡我們要栓五彩繩,下過了雨之後要把繩子丟在水坑裡面,可以遠離邪惡,煩惱和憂愁,讓大雨沖走晦氣和疾病、還要掛艾草和香包,用來辟邪,驅瘟、還要吃粽子、吃龍舟飯、放風箏、喝雄黃酒(小孩子除外)……有的地方還舉辦了龍舟賽,而我最喜歡的就是吃粽子了,而我姥姥包的鴨蛋黃餡的粽子那可是我的最愛。

  我小時候還經常聽家長們說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傳說,於是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與不盡的習俗。最初端午節是古代百越崇拜的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時代就有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習俗。同而也是因為紀念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為了紀念屈原,將屈原投江的日子叫作了端午節。

  我的家鄉還有很多的習俗節日,歡迎來我的家鄉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