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板報大全> 三年級清明節手抄報圖片大全

三年級清明節手抄報圖片

三年級清明節手抄報圖片大全

  按照舊的清明節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下面我們為你帶來三年級清明節手抄報圖片大全,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三年級清明節手抄報篇一

  清明節三大誤區

  清明是個悲傷的節日

  清明是我國節日體系中,唯一把節日和節氣相結合的日子,如果追本溯源,就會發現,清明其實既是個悲傷的日子,又是個歡樂的日子。

  “清明時節萬物復甦,進入耕種時節。在宋代,清明把比它早幾天的寒食節裡的祭奠內容收納進來,人們開始祭奠先祖。同時,清明還把農曆三月上巳節中的春嬉等習俗收納進來,發展了郊遊踏青、戶外體育娛樂等活動,成為一個綜合性節日。”民俗專家布和朝魯介紹。

  掃墓非得清明當天

  祭奠先人是清明節的'主題之一,掃墓則是人們緬懷先人的重要形式。不過,清明節掃墓本來就不該在清明當天進行。布和朝魯說:“掃墓的時間,最好是在節前10天或節後10天農曆的單日進行。中國文化以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單日掃墓寄託了親人的吉祥祝願。而清明當天,則是僧人掃墓的時間,僧人在這一天表達自己不能為祖先傳宗接代的歉意。”

  掃墓必須燒紙

  很多人在清明節掃墓時習慣燒紙,這也是一個誤區。很多專家都認為,這種做法既不安全也不文明,而且,也並非傳統的祭奠形式。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最原始的祭掃辦法是‘掛壓灑’。就如話劇《茶館》最後一幕那樣,把紙錢向空中揚去,或者在先人墓前用磚頭壓住一張紙錢,表示後繼有人。”阿爾泰說,“現在較好的辦法是買一束鮮花祭奠先人,祭拜過後將花瓣撒在墓前。”


  

  三年級清明節手抄報篇二

  清明茶

  茶中寵兒,就是“清明茶”,特指頭茬新茶。清代《隴蜀餘聞》中有這樣的文字:“蒙頂貢茶從唐至清,同千多年裡歲歲入官,年年進貢,以供皇室‘清明會’祭天祀祖之用。”

  不過,現在已不大聽到 “清明茶”的提法了。不知何時,它已變身成為人人追捧的“明前茶”。其實,“明前茶”仍指新春的第一齣茶,只不過將採摘時間提到了清明之前。

  入春後氣溫適中,此時新採之茶色澤綠翠,葉質柔軟;又經過冬季休眠,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略豐富,口感鮮爽;且春茶一般無病蟲危害,不必施用農藥,茶葉未受汙染。

  除此,“明前茶”之所以最金貴,還有另一重原因。

  要知道,清明前氣溫普遍較低,發芽數量有限,生長速度較慢,能達到採摘標準的產量很少,“物以稀為貴”確為真實寫照。

  是否清明節前採摘加工的茶葉都叫“明前茶”呢?

  原來,我國產茶區域廣,可分為西南茶區、華南茶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海南等)、江南茶區和江北茶區。

  西南茶區和華南茶區地處中國南部,春天來得更早。每年春節,這些地區業已開始採茶,待到清明,距離頭茶採摘已逾兩月餘。而江北茶區卻不然。雖時令已到清明,卻還未真正開採。

  因此,能真正稱的上“明前茶”的,只有江南茶區的第一茬綠茶。因為青茶(烏龍茶)要等到鮮葉半成熟才開採,基本上無所謂“清明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