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板報大全> 植樹節手抄報資料內容

植樹節手抄報資料內容

植樹節手抄報資料內容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對手抄報很是熟悉吧,手抄報是傳遞資訊,宣傳知識的有效工具。那麼什麼樣的手抄報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植樹節手抄報資料內容,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植樹節由來

  為了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們對森林功用的認識,促進國土綠化,達到愛林護林和擴大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特定每年的3月12日中國的植樹節,鼓勵全國各族人民積極參與到綠化祖國,改善環境的隊伍中來。同學們也要積極投身到植樹的活動中,爭取每位小朋友每年都能夠親手種一棵樹!

  中國的植樹節,因時代的演變,先後作了三次改定。

  孫中山也是我國近代最早極力提倡植樹造林的人。他親自起草的政治文獻《上李鴻章書》中提出,中國欲強,必須“急興農學,講究樹藝”.辛亥革命後,民國4年(1915年),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由農商部總長周自齊呈准大總統,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如期參加,舉行植樹節典禮並從事植樹。經當年7月21日批准後,通令全國如期遵照辦理。

  植樹文化

  植樹造林不僅可以綠化和美化家園,同時還可以起到擴大山林資源、防止水土流失、保護農田、調節氣候、促進經濟發展等作用,是一項利於當代、造福子孫的宏偉工程。為了保護林業資源,美化環境,保持生態平衡,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根據本國實際情況設立了植樹節,如印度每年7月第一週為植樹節;朝鮮每年4月6日為植樹節;泰國把國慶節定為植樹節;菲律賓每年9月第二個星期六為植樹節;義大利每年11月21日為植樹節;美國各州都有植樹節,但由於各地氣候差異,全國無統一日期;巴西每年9月21日為植樹節;哥倫比亞每年10月12日為植樹節;薩爾瓦多植樹節和教師節合在一起,每年6月21日舉行;埃及每年9月至11月為植樹節……

  在這些國家中,美國的植樹節最早,已有130多年的歷史。1872年4月10日,由內布拉斯加州一新聞記者發起美國第一個植樹節。當天,內布拉斯加州全境種樹超過100萬棵。它正式成立由J. Sterling Morton(J.斯特林莫頓)在1872年的內布拉斯加州。到20世紀20年代每個美國公眾已透過國家法律,宣佈某一天為植樹節或植樹節和伯德日紀念活動。由於日期不同,建立了根據氣候和適當的種植時間。植樹節是一個假期,有一個國際遵守和很多國家的認同。在美國,是全國植樹節慶祝4月第四個星期五。有些州慶祝選擇在不同的日期對應的最佳時機植樹地區植樹節。

  植樹節發展

  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設立了農林部,下設山林司,主管全國林業行政事務;1914年11月又頒佈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

  1915年7月,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規定了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如期參加,舉行植樹節典禮並從事植樹。經當年7月21日批准後,通令全國如期遵照辦理。自此我國有了植樹節。

  1956年,毛澤東發出了“綠化祖國”、“實現大地園林化”的號召。中國開始了“12年綠化運動”,目標是“在12年內,基本上消滅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規格種起樹來,實行綠化。”

  1979年,在鄧小平提議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每年3月12日為我國的植樹節。

  1979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國務院的提議,正式通過了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的決議。

  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是我國新民主主義創始人、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家鄉。在孫中山先生的故居中,今天還生長著一棵百年以上樹齡的檀香山酸豆樹。這是1883年時年僅17歲的孫中山從美國檀香山帶回,並親手栽種在這裡的。

  1981年12月13日,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討論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這是建國以來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對綠化祖國作出的第一個重大決議。從此,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作為一項法律開始在全國實施。

  1982年的.植樹節,鄧小平同志率先垂範,在北京玉泉山上種下了義務植樹運動的第一棵樹。

  1984年 9月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七次會議透過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總則中規定:“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從而把植樹造林納入了法律範疇。

  1990年3月12日,郵電部又發行了一套4枚“綠化祖國”郵票,第一枚為“全民義務植樹”。

  中國植樹節

  樹林的生態過程包括土壤、空氣、植物、動物、菌類和微生物之間的互動作用。由此,科學造林、注重生態,必須遵循植被恢復的自然規律,首先注意科學結構,請專家指導,提倡營造不同系或不同品種的混交林,實現相融互補和植物多樣化,進而實現土壤的營養平衡;要堅持立體種植,注意植被的多層次結構和多物種型別對生態系統功能的作用。做到大中小型綠樹配合,高中低疊落有致,層次豐富,以利通風防害和自然調節。避免成行成例種植同一種同齡樹種,促進樹木自然競爭;要把握科學距離,確定符合生態環境要求的間隔,維護樹下合理植被。

  同時,應因地制樹,選擇適合當地生態系統的樹種,真正營造出具有多重效益的樹林,實現生態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