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九粥手抄報資料
拗九節,是福州獨有的節日之一。福州民間稱正月初九為“上九”,十九為“中九”,二十九為“後九”,所以這個節日又稱為“拗九節”。下面是拗九粥手抄報資料,隨小編來看看吧。
拗九節的來歷
每年陰曆正月廿九日,是福州傳統的“拗九節”。福州民間稱正月初九為上九,十九為中九,廿九為後九,故此節又稱“拗九節”。福州方言中“後”與“拗”諧音。福州人認為,逢“九”不順利,因此每年這天,歲數逢九或九的倍數的人都要過“九”。家裡要為其煮“拗九粥”與太平面,以祈其逢凶化吉,除去晦氣,羈上好運,平安地跨過“九”的門檻。已婚婦女也要為父母送上一罐“拗九粥”,以示其不忘父母養育之恩及對父母的孝敬之情。
福州的“拗九節”歷史悠久,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地方節俗,但有不少年輕人不懂此節的來歷。
“拗九節”主要是從民間流傳的《目連救母》故事而來。據傳,古印度僧人目連之父常年經商,家中騾馬成群,財寶無數。其母青提則反之,她最恨出家人。目連一心向往佛、法、僧。長大後,一次他外出經商,臨行時對其母說:“孩兒出外求財,母親在家要積德積善,對出家人要如同對孩兒一樣。”其母應允。誰料目連走後,其母依然如故,兇悍地把登門化緣的僧尼全都趕走,吝嗇到一頓飯也不肯佈施。半年後目連返家,聽說其母對出家人極不友好,遂向其母查問原因,其母一聽大怒,斥道:“你竟不信你母親?我要是對出家人不好,七日之內不得好死,死了墜入阿鼻地獄!”七天後其母果然暴死。目連大慟葬母,隨後他拋棄了榮華富貴,歸依釋迦牟尼,修成了阿羅漢,成了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經打聽知道其母死後果真墜入阿鼻地獄。他在地獄找到已變成餓鬼、正受苦刑的母親,悲哀異常,當即用缽盛飯喂其母。可飯未入口即化成火炭。目連悲號涕泣。如來佛見目連至孝,便對他說:“你雖修成了羅漢,但靠你一人的力量救不了你母親,須廣造盂蘭盆會,使天下餓鬼全能吃飽,你母親才能得救。”於是目連請十方僧眾廣設盂蘭盆會,超度眾餓鬼,其母方得脫離地獄。
目連每天送飯奉母,飯屢被小鬼吃去。後目連設法煮了表面難看的“拗九粥”送去,小鬼見狀就不吃了。其實“拗九粥”是用荸薺、花生、桂圓、紅棗、紅糖、芝麻等一起煮成。從這天起,青提才吃到兒子送來的粥。這天是正月廿九日。鄉人讚歎目連的孝心,遂仿其孝行。於每年正月廿九日煮“拗九粥”孝敬雙親及鄰里長輩,並相沿成俗,演繹出“拗九節”這個民俗,流傳至今。
“拗九節”又叫“送窮節”,意送走窮神。傳說上古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為窮子,他後正月晦日(即正月初六)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卻窮子。舊時以陰曆正月晦日為送窮日,後不知如何演變,至明、清改為正月廿九日。早年每逢這天,福州城總是挨家挨戶大掃除,清理家中破爛塵穢,並將之作為垃圾倒掉,謂之送窮。
不管是正月廿十九,還是二十九歲,都是目連的母親落難的年月,於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拗九節的傳說
拗九節是中國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區的`本土節日,日期是農曆正月廿九。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給親朋好友;已經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孃家孝敬父母。關於拗九節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種與《目連》戲中的目連救母有關,一種與福州民俗中的數字“九”有關。
傳說一
據傳,古時候有一個叫目連的人,其母生前悍惡,害別人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裡,他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母親吃,但均被看守的獄卒小鬼給吃掉了。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 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後,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 這是什麼?” 目連隨口答道∶“這是拗垢”。(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髒,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連的母親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閩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稱為“上九”,十九稱為“中九”,廿九稱為 “後九”,所以這粥便叫“後九粥” 。以後又以粥的顏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 。 不管是正月廿九,還是二十九歲,都是目連的母親落難的年月,於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 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傳說二
另說源出送窮,明代學者謝肇制說:“高陽氏子,衣敝食糜,正月晦日死,世作糜,棄破及街巷口,除貧鬼。”清代學者多贊成此說,林祖燾〖閩中歲時雜詠〗詩:“相傳拗九屆芳辰,各煮飴糜雜棗榛。掃盡塵封投盡穢,送他窮鬼迓錢神。”
傳說三
目連的母親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嗇貪婪,兒子卻極有道心且孝順。其母趁兒子外出時,天天宰殺牲畜,大肆烹嚼,無念子心,更從不修善。母死後被打入陰曹地府,受盡苦刑的懲處。目連為了救母親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獄中見到了受苦的母親。目連心中不忍,但以他母親生前的罪孽,終不能走出餓鬼道,給她吃的東西沒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連無計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於佛。佛陀教目連於七月十五日建盂蘭盆會,借十方僧眾之力讓母吃飽。目連乃依佛囑,於是有了七月十五設盂蘭供養十方僧眾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連母親得以吃飽轉入人世,生變為狗。目連又育了七天七夜的經,使他母親脫離狗身,進入天堂。 這樣一個佛教故事能從西晉流傳到現在,而且是口口相傳,關鍵在於故事勸人向善,勸子行孝,更有“天下無不是者父母”的隱喻。
甜甜的拗九粥
農曆正月二十九就要到了,這可是個重要的日子,這天呀可是我們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九節,也就是大人們常說的孝順節。平時習慣媽媽照顧的我決定親手煮一次拗九粥孝敬家人,以宣告著我長大了。
一大早我就和爺爺一起到超市買了煮拗九粥必備的材料,有糯米、紅棗、花生、荸薺、桂圓、蓮子還有紅糖,然後趕緊回家準備起來。今天媽媽到單位加班,我要趕在她回家之前煮好粥,給她一個大大的驚喜。於是我立刻就忙活開了,先是淘米,從來沒有淘過米的我真是手忙腳亂,不是連米帶水一起倒掉,就是水放太多,洗碗池裡處處都是灑落的米粒,要是被農民伯伯看見了肯定要提意見了,“粒粒皆辛苦”呀!好不容易淘好米,接著又要洗紅棗、花生、蓮子,還要給桂圓去殼,還好荸薺是買削好的了,不然我就要束手無策了。準備工作做好後,可以開始煮了。奶奶先幫我把水燒開,然後我把糯米、紅棗、花生、荸薺等一起放進鍋裡開始煮,接著奶奶又告訴我先用大火快速煮一會兒,然後再有小火慢慢熬,還要記得一會兒就要攪拌一下,這樣粥才不會粘鍋,熬出來的拗九粥才會黏黏的,香香的。過了大約半個多小時,我又把紅糖放進了粥裡,再使勁地攪拌了幾下。啊!一股濃濃的香甜味撲鼻而來,大功告成啦!
“叮咚”!媽媽到家了,我飛奔過去開門,讓媽媽坐好,然後端著一碗拗九粥送到她面前,並驕傲的告訴媽媽這是我親手煮的,看著媽媽的眼神從難以置信到欣喜萬分,看著媽媽從小口品嚐到大聲讚歎,我心裡真是比自己吃了還開心。
拗九粥製作方法
煮“拗九粥”有講究,要經過四道工序,需要備齊糯米、紅棗、葡萄乾、桂圓乾、蓮子、花生、荸薺、紅糖板等8種材料。這樣煮的粥色、香、營養一應俱全。 但有的人會用特殊的做法來做這拗九粥.
第一道工序:浸泡 將糯米浸泡30分鐘,蓮子、花生各用清水浸泡1小時。浸泡過的糯米不僅煮得透也香;而蓮子、花生由於比較硬,必須浸泡1小時後,煮起來才容易爛。蓮子中間要沒“心”,煮的粥才不會有苦味;花生浸泡後應把上層皮脫去,粥吃起來口感才不會澀。
第二道工序:蒸煮 將浸泡過的糯米用手撈起,重新淘洗後放置小蒸籠裡,用旺火蒸10分鐘後(如果用高壓鍋也可,高壓時間一樣)起鍋,加上適量的水,並將事先準備好的紅棗、葡萄乾、桂圓乾、蓮子、花生、荸薺一同放入,用飯勺均勻攪拌,再用旺火煮五分鐘。
第三道工序:加糖 待糯米開始呈現出黏性時,放入一定數量的紅糖板(紅糖板放多少因人而異),此時應使用慢火煮3分鐘(如果火太旺,糯米因黏性大容易燒焦)。
第四道工序:攪拌 紅糖板在糯米飯中全部溶解後,用飯勺輕輕攪拌,糯米飯顏色變紅,即可關火。這過程只需再用1分鐘時間。這樣,一碗濃情孝順粥就煮成了。
拗九粥功能療效
因為拗九粥所用材料均甘溫補脾,益氣禦寒,所以在寒冷的正月食用有益壽的功效。此粥黏糯滑軟,香甜可口,營養豐富,易於消化,有健脾、潤腸、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 它可以作為日常營養配餐和調劑飲食生活的一道美食,尤其適宜年老體弱或病癒後脾胃虛弱者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