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手抄報簡單又漂亮字又少
手抄報要做到:主題鮮明,內容集中,標題新穎。根據中心內容擬定一個醒目的標題。我們為大家整理了國慶手抄報,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國慶手抄報篇一:黃遵憲的愛國事蹟
多年來黃遵憲的歷史地位被不少人侷限性地理解,後人往往從文學或詩界革命的領域去理解他,而忽視其作為愛國者、思想家、變法維新者、政治家的本來面目,對黃遵憲歷史地位全面深刻認識,是直到近年來才開始出現的。”且看:———影響中國近代思想界的達爾文進化論和盧梭民約論,最早是由黃遵憲介紹到中國來的,中國士大夫最早是從黃遵憲撰寫的《日本國誌》瞭解到人權、民主、平等的概念。《日本國誌》中的維新變法思想,使當時的康、梁乃至光緒帝皇帝都受到很大啟發,其“分官權於民”的思想明顯地啟發了一代偉人孫中山形成民權主義的思想。他有豐富的外交實踐經驗與鬥爭經驗,他在戊戌政變前的湖南創立了保障社會治安的保衛局等措施在政變失敗後仍能保留下來,就說明黃遵憲的改革是切中國情的,他在湖南協助陳寶箴推行新政的卓越成效是他把變法理論靈活運用於中國實踐的結果。
———黃遵憲在漫長的外交生涯中,深知國家主權的重要性,沉痛指出:“弱為萬國役,治為天下強。”他致力保護華僑、僑工的權益,抵制排華運動,聯絡僑商組織商會;在新加坡又創立保衛華工的南洋護照制度。
———黃遵憲被公認為晚清“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其“我手寫吾口,古豈能拘牽!”的吶喊成了詩界革命的口號;其《人境廬詩草》的清新之風,一掃舊體詩的陳腐暮氣;其詩作真實生動地記錄了晚清絕大多數重大歷史事件,因此生前即有晚清“詩史”之譽。
黃遵憲在短短的58年生涯中,遊歷日、英、法、意、比、美及新加坡等西方國家以及香港等共13個年頭,親身感受到撲面而來的西方文化浪潮,他站在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高度,理性地把握世界的潮流和中國的國情,積極主張維新變法,在維新變法失敗後,他卻矢志不渝,堅信“滔滔江水日趨東,萬法從新要大同”的革新之道。100多年過去了,今天緬懷起這位客家先賢的遠見卓識,仍然令人肅然起敬!
國慶手抄報篇二:霍去病的愛國故事
霍去病生為奴子,長於綺羅,卻從來不曾沉溺於富貴豪華,他將國家安危和建功立業放在一切之前。漢武帝曾經為霍去病修建過一座豪華的府第,霍去病卻拒絕收下,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短短的八個字,因為出自霍去病之口而言之有物、震撼人心,刻在歷朝歷代保家衛國將士們的'心裡。
霍去病少言多行,從不說空話。漢武帝曾經想親自教他孫武兵法,他回答道:“打仗應該隨機應變,而且時勢變易,古代的兵法已不合適了。”
霍去病是霍仲孺的私生子。其父未曾盡過一天當父親的責任,當霍去病長大後,知道了父親的事,有次任驃騎將軍出征時順道到了平陽(今山西臨汾),霍去病便命下屬將霍仲孺請到休息的旅舍,跪拜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大人:漢唐時指父親)之子。”霍仲孺愧不敢應,匍匐叩頭說:“老臣得託將軍,此天力也。”隨後,霍去病為霍仲孺置辦田宅奴婢,並在領軍歸來後將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帶到長安栽培成材。
少年將軍霍去病並不是完人,他曾經射殺李敢,也曾經御下嚴峻。然而再嚴峻他仍然是軍神,所有計程車兵都向往成為他的部下,跟隨他殺敵立功。他一生四次領兵正式出擊匈奴,都以大勝回師,滅敵十一萬,降敵四萬,開疆拓土,戰功比他的舅舅衛青還要壯觀。對於整部世界軍事史和中國史來說,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傳奇。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邊,墓前的“馬踏匈奴”的石像,象徵著他為國家立下的不朽功勳。千載之後,世人仍然遙想少年大將霍去病的絕世風采,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傾倒,為他那不戀奢華保家衛國的壯志而熱血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