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板報大全> 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手抄報

中國傳統文化的手抄報

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手抄報

  隨著全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與日俱增,我們理應滿懷信心並且堅信: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民族會永遠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擁有勃勃生機。下面是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手抄報,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我們學習的唐詩、宋詞、四大名著;我們用的文房四寶,我們吃的中藥,喝的茶;還有我們拉的二胡,吹的笛子;我們穿的唐服,用的瓷器等等。我國的傳統文化數不勝數,隨處可見。

  我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而我還是最喜歡過中國的傳統節日,

  過春節可以收到象徵著祝福和平安的壓歲錢;過清明節可以祭拜去世的親人;過端午節可以吃到香甜軟糯的粽子;中秋節是全家團圓吃月餅、賞月的日子;重陽節是登高、佩帶茱萸的好日子……在所有的傳統節日裡,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端午節。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屈原受皇帝的`侮辱,受大官的欺騙,傷心至極,當晚投江而死。人們知道了這個訊息時,紛紛趕到江邊,上了小船準備把屈原的屍體打撈回來,可怎麼也打撈不回來了。人們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就把粽子扔下了江,讓魚蝦吃粽子。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稱為端午節,在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做粽子吃,以此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我國的每個傳統文化都有它的一個歷史背景或是一個經典故事。中國的傳統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淵源流長啊!

  中國是禮儀之邦,儒家文化是禮樂文化,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因此禮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狹義的禮指的是一種合乎道德要求的行為規範,而廣義的則包含合乎道德要求的治國理念和典章制度,以及人們生活中常用的交往方式。儀則是禮的形式和外在表現,最為直觀,也最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 。正因如此 ,人們總是喜歡在禮的外在形式上下功夫,在生活中往往忽略掉了禮的內涵。

  在閱讀中華傳統禮儀概要這本書之前,我也曾誤以為那一套表面的形式就是禮儀的全部,以為學習了一些禮儀行為規範就掌握了禮儀的要點。而現在我明白了,那些只不過是禮的軀殼罷了,外在形式只有服務於內在思想才有生機,真正懂禮的人一定是存禮於心的,在與人交往中,他們會有一種從內而發的氣質和魅力。而只注重外在形式不注意自我內在修養和沉澱的人不過是“偽君子”罷了。 魯昭公繼位五年,朝拜盟主晉國,自始至終,進退趨避,有模有樣,禮讓言談,相當得體。種種表現,與傳說中的魯昭公大相徑庭。對此,女叔齊卻不以為然。他說:“是儀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羈,弗能用也;奸大國之盟,陵虐小國;利人之難,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於他。

  思莫在公,不圖其終。為國君,難將及身,不恤其所。禮之本末將於此乎在,而屑屑焉習儀以亟。言善於禮,不亦遠乎?” 魯侯的表現只能算是“儀”,不能說是“禮”。 女叔齊回答晉平公的這番話說明了“禮”和“儀”的本質性差異,在女叔齊看來,禮是維護等級制度、社會秩序、國家安定的根本,不容似毫有失,而儀則是表象的東西,屬於細枝末節。 但是,女叔齊對於禮儀的看法不免有些絕對,禮與儀應該說是互為表裡,思想總是要藉助某些形式才能顯示出來,而且在很多場合和語境裡,“儀”同樣很重要。論語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棘子成問子貢:“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說:“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棘子成認為作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質就可以了,不須要外表的文采。但子貢反對這種說法。

  他認為,良好的品質應當有適當的表現形式,否則,品質再好,也無法顯現出來。孔子也曾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與質均衡發展,兩者相互烘托,既有人的質樸,又有文明人的行為方式,這次是君子的風範。由此可見,內在思想只有透過外在的形式才能得到更好地展示,並且,在與人交往中靈活地運用正確合體的禮儀行為,往往會給人一種如沐春風,彬彬有禮的印象,這也是反映一個人文化素質和修養高低的重要方面。

  人們要在社會中和諧相處,就必須知禮、懂禮。然而在如今這個以快為“時尚”的社會,很少有人會去分“禮”和“儀”了,更別談靜下心來學習傳統文化的內涵,豐富自己的心靈,陶冶情操了。充斥於官場、職場、學校的禮儀培訓速成班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禮儀變成了操作性、技術性很強的一種知識。我們原本有崇尚道德的優秀傳統,如今卻出現了嚴重的倒退,只重視外表,不重素質,忽視心靈。

  禮應該是文與質的完美統一,需要長期的學習、積累和感悟才能達到。任何禮儀教育都要強調禮儀的本質作用而非只是追求外在的規範。聖人根據人之交情而制定了禮儀規矩,君子見禮儀而知人情。若只把禮儀當作禮儀,卻不懂禮儀背後的人情,那禮儀豈不成了天底下沒有意義的虛假俗態,又有何意義呢? 在中國這個傳統的禮儀之邦,本國的“禮”在人們的社會交往中曾扮演過十分重要的角色,如今,它卻漸漸被人們忽略,淡忘,不斷地遭受著西方禮儀文化的衝擊。

  縱觀中華傳統禮儀的發展歷史,雖然其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傳統禮儀的精髓仍然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著很大的影響。作為當代大學生,理應擔負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任,認真學習傳統禮儀文化,掌握符合社會要求的各種行為規範,懂得如何稱呼、介紹和問候;如何著裝得體;如何同各種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 在不斷變化的場所遊刃有餘, 充滿自信地與人交往。在實際生活中按照禮儀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真正做到“誠於中而行於外, 慧於心而秀於言”, 把內在的道德品質和外在的禮儀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 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培養良好的人文精神。做到真正名副其實的 “知書達禮”。

  中國的禮儀不同於西方的禮儀。在西方人眼裡,禮儀通常是指一種風俗,是依據民族或地域差異來區別的風俗,並且他們比較注重禮儀的細節和形式,有一些量化的標準。而中國的禮儀是傳統文化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人眼裡,禮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一種精神,是社會生活中一切行為的準則。強調禮是內心敬意的自然流露,提倡真誠、質樸、自然。總之,東西方禮儀各有長短,我們應相互借鑑。

  我們國家有許多傳統文化,比如說:舞龍、舞獅、還有逛廟會和踩高蹺……要問我最喜歡哪一個?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一聲:舞獅。

  今天,我看見了非常雄壯的一個獅子。我看見那頭獅子裡面有兩位叔叔,他們在裡面控制著那頭獅子。兩個叔叔一個在前控制著獅頭,另一位叔叔在後面控制著獅尾。看著他們控制的很自由,那他們一定在下面練了好久才有這樣的好的效果啊!我非常好奇,那頭大獅子的頭是到底是用什麼東西做的呢?我上前仔細一看,再摸一下,原來這獅頭是用一條條竿子編成的,然後外面再弄上一些不同顏色的布,顯得更加生動、有趣。看他們在木樁上跳來跳去的,頭搖來搖去的。從遠處去看那頭大獅子,還真像一個威武的、高大的、雄壯的真獅子。叔叔們下臺後他們把那又大又沉的獅子服弄下來後,我看見叔叔們都累得滿頭大汗的。

  我們有很多的傳統文化,可是我還是喜歡舞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