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手抄報內容
童話手抄報內容有哪些呢?童話手抄報內容的頁面設計是怎樣的呢?童話手抄報內容是充滿童趣的,對小朋友而言,非常的具有吸引力。歡迎閱讀小編整理的童話手抄報內容,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童話手抄報內容篇一:童話的悲劇美
亞里士多德最初在解釋悲劇時指出:悲劇是人生中嚴肅的事情,它不是悲哀、悲慘、悲痛、悲觀或死亡、不幸的同義語,它與日常語言中的“悲劇”一詞的含義並不完全相同。作為美學物件的悲劇,必須是能使人奮發興起,提高精神境界,產生審美愉快的。悲劇透過醜對美的暫時的壓抑,卻強烈地展示了美的最終和必然的勝利。所以 實際上悲劇美所顯示的審美特性必然體現出一種崇高之美,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比如被稱為悲劇典範之作的古希臘悲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作品所表現的普羅米修斯為正義而甘受酷刑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展示出一種可歌可泣的悲壯崇高之美。
二十年代魯迅先生也曾提出過一個悲劇的著名命題:“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裡揭示的悲劇藝術的特徵是“人生有價值的東西”,而不是生活中一般的悲哀、悲痛和悲慘。悲劇的審美價值是以人生的社會價值作為基礎的,而其表現的手段則是“毀滅給人看”,美好的有價值的東西遭到毀滅,它給人的感受應該是極具震撼的。這是魯迅悲劇觀的核心。也成為中國現代文學悲劇理論最有代表性的觀念。
那麼對於兒童文學、對於童話是否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悲劇美學意味呢?儘管兒童文學的總格調是傾向於歡快明朗的,但也並不排斥反映生活中悲劇的一面,因為生活中總是存在著種種不盡人意的方面,悲劇是難免的,即使兒童生活也不例外。關鍵是如何表現悲劇,和怎樣表現悲劇。對兒童文學和童話來說,或許更多的不是採取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主要是透過悲劇來展示一種崇高悲壯之美,體現一種精神的力量。所以它更傾向於亞里士多德對悲劇美的註解。而且對悲劇人物命運的展示,還儘量採取一種弱化或淡化悲劇性的表現手段。
比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兒》和王爾德的《快樂王子》是童話中最具典範意義的悲劇童話。但這兩部童話都寫得極美,“小人魚”為愛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王子卻混然不覺。最後在為愛而作出的生死抉擇中,“小人魚”又為了成全他人的幸福甘願使自己化為泡沫。這裡“小人魚”的悲劇命運被儘量弱化了,突出的是她對愛的執著追求,以及為愛而獻身的純潔、高尚的精神品德,表現出美學理想的崇高境界。
同樣,“快樂王子”也是為愛而獻身的,只是他是為了關心幫助窮人而獻出了自己所有最珍貴的東西,最後又由於同情曾幫助過他的小燕子,悲痛得鉛心爆裂而最後被毀。這裡突出的也並非是“快樂王子”的悲劇命運,而是“快樂王子”善良、高尚的美德,以及為愛而獻身的崇高的精神境界。這兩部作品可以說是表現童話悲劇理想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童話中的悲劇美的表現也可以用浪漫主義的理想化手法來展示其崇高悲壯之美,突出其理想的精神境界。比如英子的短篇童話《到非洲去看樹》就是一篇特別富有浪漫幻想色彩的悲劇作品。
小企鵝代代,生活在終年冰雪覆蓋的南極,除了冰雪,它想象不出還有另一個天地。史密斯船長關於樹的一番話,激發起它到非洲去看樹的願望,而且是那麼的強烈與執著。終於有一天,它把自制的“果樹號”冰船推入大海,帶著那美好的理想,朝著非洲方向漂去。
作品並沒有寫出結局,當然,聰明的小讀者誰都不難猜測它必然會有的悲壯的結局。事實上,小企鵝永遠也到不了非洲,永遠也看不到非洲的許許多多的樹,因為小小的冰船根本承受不了洶湧的大海的衝擊,離開南極逐漸上升的炎熱氣候,也足以讓夢想如冰雪般融化。但小企鵝代代不懂,它心中唯有那美麗的夢想,以及為實現這一夢想的無畏與執著。正因為如此,它才什麼都不顧,什麼都敢做。哪怕它終究是失敗了,我們仍然會為它的這種精神所感動所讚歎。這何嘗不是一種人類科學探索獻身精神的寫照!正是由於科學家的種種美麗的想象,以及為實現理想的執著探索,才有了今天的宇宙飛船飛上太空,人類在月球登陸等等奇蹟的實現。因此,當代代推下冰船,最後一次深情地回望它所熱愛的家鄉,讓心中的理想伴它遠航時,我們感受到的決不是荒唐可笑,而是一種感動,一種對理想信念執著無畏的感動。童稚的天真與崇高正融化在這詩一般的優美意境中,當如此美麗的執著將註定會成為一個悲劇的時候,作品的藝術美也就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了。
童話有時侯也表現一些兒童生活中的悲劇,其表現更是採用弱化悲劇結局、注重情感與精神境界的渲染。這一點在幼兒童話中特別突出。比如謝華的幼兒童話《岩石上的小蝌蚪》就是以其悲劇美的心靈與情感的巨大沖擊波征服著小讀者,給他們留下了難忘的深刻印象。
烈日下,兩隻被小男孩遺忘在岩石窪中的天真可愛的小蝌蚪, 在滿懷希望地等待著曾答應來帶它們離去的小哥哥,但粗心大意的小哥哥居然把這事給忘了。然而,信守諾言的小蝌蚪卻在烈日下的苦苦等待中漸漸地死去。 作品緊緊圍繞著兩隻小蝌蚪的命運的懸念展開,先是來自岩石老公公的關懷; 既而是小花狗的冒失與關切;然後再是大花鴨的願意幫忙,然而為了遵守諾言,小蝌蚪都放棄了, 最後的結局儘管令人非常傷感,然而作者卻把這個悲劇的結局寫得非常的含蓄、非常的美。 作者並不因為小蝌蚪的死而竭力渲染一種悲哀的氛圍, 而是極富情感地描寫了小蝌蚪美麗的夢,著力襯托出一個充滿希望的美好意境,從而使悲劇不“悲”, 表現出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
小蝌蚪信守諾言,忠於情誼的純真、善良的品格, 近於痴情的等待,給小讀者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而小哥哥的粗心、失信也很真實, 因為生活中的孩子就是這樣,常常會粗心大意顧前不顧後的,他們往往是無意犯錯, 是可以原諒的。正因如此,才更能激起小讀者對小蝌蚪悲劇命運的同情, 在心靈上受到震撼。
悲劇童話有時侯也寓含著作家對現實的深刻感悟和理想,因而特別耐人尋味。義大利著名童話家姜尼?羅大里的短篇童話《瓦泰裡那的泥瓦匠》,就是這樣一篇寓含著深刻現實意義的悲劇童話。
這個故事原本是個很悲慘的悲劇,然而作者卻將悲劇悲傷痛苦的一面儘量掩飾,而突出表現了童話主人公樂觀豁達,為他人的幸福而幸福,為他人的痛苦而痛苦的高尚精神品質。因此,可以說作者追求的是一種精神美的表現。馬里奧因意外事故,跌進了鋼筋混凝土中,而成了大樓柱子的一部分。儘管他的肉體已死了,然而他的意識和心靈並沒有死。他與這幢大樓裡的人們朝夕相處,時時刻刻關注著他們,似乎他們的生活就是他的生活,他們的歡樂和痛苦就是他的歡樂和痛苦,馬里奧完全忘記了他自己的痛苦。然而,戰爭的爆發,不僅摧毀了這幢大樓,也摧毀了馬里奧生命的支撐點,只是在這時候,馬里奧才真正地死了。因此,在讚美馬里奧樂觀高尚精神的同時,我們能夠感受到作者對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與痛苦的憤怒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