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板報大全> 2017迎元旦手抄報內容

迎元旦手抄報內容

2017迎元旦手抄報內容

  2017元旦就要到了,元旦的手抄報怎麼畫?下面是迎元旦手抄報內容,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現在的元旦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曆。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曆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了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最早的元旦由來

  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遊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係。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氾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氾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

  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西方元旦由來

  西元前46年,古羅馬凱撒把這一天定為西曆新年的開始,為了祝福Janus,這位羅馬神話中的門神,Janus後來也演化為英文一月January這個詞。原本以為教皇把耶穌誕生年作為西元元年,西元一月一日也和耶穌有關聯,現在看來並非如此。可能依照西方普遍信仰基督教,還應該是12月25日耶誕日為過年,所以西方的新年沒有耶誕隆重。

  埃及元旦的由來

  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遊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係。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氾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氾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元旦的慶祝方式有哪些:

  元旦的慶祝方式一: 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國家都把元旦頂為法頂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新中國成立後,也規定元旦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

  元旦的慶祝方式二: 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就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為聯歡晚會什麼的了。近年更是有旅遊、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並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發揮了。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說只意味著一天的假期。

  元旦的慶祝方式三: 保留著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後就是一家人團聚一餐。至於更為濃重的慶祝方式暫時還沒見過。

  詩句中對元旦的描寫:

  “元旦”一詞來源古代,非指公曆新年,而是農曆正月初一,亦即春節。宋吳自牧《夢梁錄》中《正月》開篇話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春三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以及南北朝梁人蕭子云《介雅》:“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等詩文中。元旦古稱元日、元正、元長、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從古到今,歷代詩人都為元旦抒情作詩,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古代元旦宮廷有賀歲之禮,規模宏大而隆重。三國時曹植《元會》詩:“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描寫了曹魏時元旦賀歲的'場面。

  唐白居易《七年元日對酒五首》之二:“眾老憂添歲,餘衰喜入春。年開第七秩,屈指幾多人!”表達了已過60歲的詩人不懼衰老、昂首挺胸進入新一年的風貌。

  唐代另一詩人成文斡寫有《元旦》詩:“戴星先捧祝堯觴,鏡裡堪驚兩鬢霜。好是燈前偷失笑,屠蘇應不得先嚐。”“戴星”,即頂著星宿,比喻晚歸或早出。

  “觴”,即酒杯,可作飲酒解。“屠蘇”,是元日專飲的多味藥酒,古人認為飲此酒可以防病消災。飲此酒有個規矩,老少不能同時共飲,而是從年幼者依次而來。因為按古人理解,每逢新年,雖然每人都要增壽,但實際上年少者得了一歲,而年長者卻失了一歲,所以大家勸年少者先飲,以示祝賀,而讓年長者後飲,以避忌諱。

  唐人孟浩然寫了一首《回家元日》詩,雲:“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桑野猶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在大唐盛世,“田家佔氣候”,自有半年樂,而詩人“無祿尚憂農”的情懷,則更是讀書人的高尚品格。

  古代元旦有貼春聯的習俗。南宋詩人陸游的《已酉元旦》詩:“夜雨解殘雪,朝陽開積陰,桃符呵筆寫,椒酒過花斜。”宋伯仁《歲旦》詩:“居間無賀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隨人換,梅花隔歲香。”詩中的“桃符”、“桃板”即指春聯。

  當然,在古代歌詠“元日”的詩篇中,最著名的當推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為後人傳誦不衰。

  明代陳獻章的《元旦試筆》有如一幅“樂歲圖”。詩人在詩中寫道:“鄰牆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清新濃郁的生活氣息油然而生。

  清代愛國詩人張維屏的《新雷》,雖未用“元旦”、“元日”等詞彙,卻以元旦為題,寫出人們賀歲、迎春的喜悅:“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一代偉人毛澤東,1930年1月寫了一首《如夢令·元旦》:“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上山下,風展紅旗如畫。”欣賞這首詞,猶如走入一幅壯闊的風景畫,全詞淋漓酣暢,清新自然,充滿了樂觀、昂揚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1942年董必武在重慶寫了一首七律《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共慶新年笑語譁,紅巖士女贈梅花。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只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陪都歌舞迎佳節,遙祝延安景物華。”欣賞這首膾炙人口的佳作,覺得字裡行間浸透著詩人對革命事業的一片赤誠。其時抗戰維艱,惟有精忠報國,方可期來日樂土安家。詩中所說的“勝利茶”,是當時重慶商店裡出售的紙包茶,意在預祝抗日勝利。以新鮮事物為掌故入詩,可見董老對舊體詩的革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