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板報大全> 2017關於元旦手抄報的資料

元旦手抄報的資料

2017關於元旦手抄報的資料

  元旦是我們國家的法定節日,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的法定假日。下面是關於元旦手抄報的資料,我們一起看一下吧。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初一。元,謂“首”;旦,謂“日”;“元旦”意即“首日”。

  元旦,據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於:“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 的記載。

  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

  正月初一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1月1日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並沒有正式公佈。

  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稱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曆。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 “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陽曆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闔家團圓的節日,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 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送走舊的一年,我們迎來了新的一年,也迎來了一個節日,你知道是什麼節嗎?哈哈!!告訴你吧:“是元旦節!”

  今年的元旦節是美麗的。你看街道旁那火紅的燈籠、綠綠的大樹,彷彿像仙境一般。

  也許元旦也是熱鬧的。你看廟會也開了,有的在賣熱乎乎的油茶,香甜可口的三大炮,還有香辣的羊肉串……吸引了多少顧客啊!

  元旦節又是幸福的。透過玻璃窗一看,在溫暖的'火爐旁男女老少圍著桌子在吃年夜飯,看起來是那麼的溫馨、那麼的熟悉。

  元旦節還是好玩的。小孩子可以放五顏六色的煙花,大人也可以和長輩們一起說笑。

  元旦節還是彩色的。你看公園裡燈會開始了,有的燈像龍,有的燈向小魚,還有的燈像小老鼠……

  我躺在床上回想著自己過去的一年裡,有過汗水,有過快樂,也有過悲傷。這一切所發生的事彷彿就在眼前。我不禁輕聲笑了出來。

  上課,我認真聽講,積極發言。下課時,當小夥伴們在操場上快樂的玩耍時,我在教室裡靜靜地看書。課後,我按時、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並儘量做到準確。我還根據自己的愛好,報名參加了學校的演講班。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我付出的汗水得到了收穫。我的學習成績提高了。在新學期的一次選舉當中,我被同學們榮幸的選為班長,從那以後,為了不辜負老師、同學和家長的期望,我便更加努力地學習。現在,我已經是學校的中隊長了,這一切都少不了老師、同學和家長的幫助、鼓勵。在這新春之際,我衷心地祝福他們。

  告別了舊年,我們跨入了新的一年。我的眼前彷彿又出現了一條新的跑道,也許我還會在這條跑道上跌倒,但我仍會頑強地站起來,頑強地向重重困難挑戰。我堅信,在暴風驟雨後,總會有一條美麗的彩虹出現。

  此刻,窗外又響起了噼裡啪啦的鞭炮聲,這是人們告別這一年的戀戀不捨,也是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