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白居易> 白居易《六贊偈》賞讀

白居易《六贊偈》賞讀

白居易《六贊偈》賞讀

  白居易 (772~864)是唐代著名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下 (今陝西省渭南縣)人。貞元十五年 (798)進士,任翰林學士,左遺。因直言極諫,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後被召為主客郎中,知制誥。太和年間,任太子賓客及太子少傅。會昌二年 (842),以刑部尚書致仕,死時年75歲。

  白居易是我國古代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裡,正是“安史之亂”後各種矛盾衝突急劇發展的時期,也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時期。錯綜複雜的社會現實,在白居易詩中得到了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詩近三千首,數量之多在唐代詩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治諷喻詩;一是以《長恨歌》、《琵琶行》為代表的長篇敘事詩。前者把當時社會病態的癥結所在,幾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筆下。後者則有著曲折離奇、自具首尾的細緻情節描寫和完整而鮮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語言和音調上又顯得特別流暢勻稱,優美和諧。這是一種新型的詩,當時號稱“千字律詩”,流傳極廣,白居易的詩歌通俗明快,簡潔易懂,無論老人小孩皆能明白其意。正如宣宗李忱所說:“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一生與佛教結下了極深的因緣,晚年更自號香山居士,矢志做一個皈命三寶,護持佛法的居士。作為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還常以詩歌作為弘法工具,在詩歌中闡述自己對佛教義理的理解。他晚年所作的《六贊》就是這樣的詩。《六贊》共有六首,分別從六個方面讚頌了佛法僧三寶,勸眾生多種善根,至誠懺悔,發廣大願。現分別解讀如下:

  第一首《贊佛》雲:

  “十方世界,天上天下,

  我今盡知,無如佛者。

  堂堂巍巍,為天人師,

  故我禮足,讚歎皈依。”

  白居易的這首《贊佛》是對佛教《贊佛》的仿作。佛教《贊佛》說: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意思是說,天上天下沒有什麼能與佛相比的,十方世界也沒有什麼能夠與佛相比。世間所有一切事物我(指佛)都見過,沒有什麼能夠像佛一樣偉大。

  《贊佛》來源於佛陀降生時的言語。據佛傳記載,佛陀從耶夫人右肋下降生之後,前後左右四方各走七步,腳踏之處,現出七朵蓮花。佛陀舉目四顧,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意思是說天上天下都沒有我尊貴。後來佛陀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悟道,從此踏上弘法利生的征程,佛陀降生時的話,也在後來得到印證。

  白居易《贊佛》的前四句,與佛教中的《贊佛》是一樣的。語中的“十方世界”是佛教術語,為四方、四維、上下之總稱。即指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佛教認為,十方有無數世界及淨土,稱為十方世界、十方法界、十方淨土、十方剎等。又,其中之諸佛及眾生,則稱為十方諸佛、十方眾生。

  後面四句,講述了佛的相好,功德巍巍,真正堪為人天師表,令人崇敬。因此,詩人說自己虔誠地頂禮佛足,讚歎皈依佛。

  《六贊》之二為《贊法》:

  “過現當來,千萬億佛,

  皆因法成,法從經出。

  是大法輪,是大寶藏,

  故我合掌,至心迴向。”

  詩人這首語是讚頌佛法的重要地位。我們都知道,法寶都是佛所說,由弟子阿難記下來,後經過多次集結經典,成為佛教教理的基本來源。在佛世時,弟子們都是依佛說法為準,佛入滅之後,後世佛子聽不到佛說法,就只能依賴讀誦佛經來學習佛陀的思想,明瞭佛教的教義。法寶記載和儲存了佛教各個宗派的重要經典,是後人瞭解佛法的重要途徑。因此,佛教三皈依文中雲:“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