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板報大全> 語文手抄報版面設計

語文手抄報版面設計

語文手抄報版面設計

  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語文手抄報版面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語文手抄報篇一

  趣答問路人

  古希臘寓言作家伊索(約公元前6世紀在世),一天遇見一個行人向他問路。

  行人:“我到城裡需走多長時間?”

  伊索:“你走哇。”

  行人:“我是得走,我是問走到城裡需多長時間。”

  伊索:“你走哇!你走哇!!”

  行人想這人真可惡,於是就氣憤地走了。

  片刻,伊索向他喊:“2小時——”

  行人問:“為何剛才不告訴我呢?”

  伊索:“不知你走得快慢,怎知需多長時間呢!”

  心和舌頭

  伊索曾當過奴隸。

  一次主人吩咐伊索宰一頭羊,然後,用羊身上最可口的部位給他炒一盤菜。過不多久,伊索給他端上一盤炒心和舌頭。

  第二天,主人又吩咐伊索,叫他用羊身上最不爽口的部位炒一盤菜。過不多時,伊索端來的還是炒心和舌頭。

  “這是怎麼回事啊?”主人不解地問道。

  “主人啊,”伊索語重心長地說,“如果心地正直、語言公道,這便是世上最美好的東西。但,若是用心險惡、語言齷齪,這卻是所有的人都討厭的。”

  真的不知道

  有一次,主人派伊索進城。半路上,他遇見一位法官。

  法官嚴厲地盤問他:“你要去哪兒?”

  “不知道。”伊索回答說。法官起了疑心,派人先把伊索關進了監獄。

  法官辦完事,又到監獄來審問伊索。

  “法官先生,要知道,我講的全是實話。”伊索說,“我確實不知道會進監獄。”

  法官無可奈何,只好把他放了。

  語文手抄報篇二

  構思,是指作家、藝術家在著手創作孕育作品過程中所進行的一系列思維活動,包括選擇題材、提煉主題、安排人物和情節、探索藝術表現形式等等。在構思過程中,作家、藝術家有各自不同的習慣和方式,或睡或坐,或動或靜,總之,他們用自己獨特的方法構思出一篇篇精妙的作品,給後人留下了耐人尋思的佳話。

  一、睡中思

  “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寫作之前先磨好墨,然後臥床引被覆蓋。起來後提筆就寫,而且不再改動。這種“睡中思”的方式,當時被人們稱為“打腹稿”。流傳至今的“腹稿”一詞就由此而來。宋代江西詩派代表人物的陳師道,每當外出遊覽有了詩興,就急忙回家臥於榻上,以被矇頭,稱之為“吟榻”。此時,全家不能有任何響聲,甚至連貓狗都得趕出去,直到他詩作完成,家中生活才能恢復正常。

  二、鬧中思

  宋代大學士楊大年,每逢作文,就跟門人、賓客飲酒下棋,在笑鬧中構思,反而不“走神”,並不時用小方格紙寫出,讓門人抄錄。清朝毛西河家境不好,外屋是私塾,自己一邊回答學生問題,一邊批改作業,一邊跟裡屋夫人吵嘴,一邊構思文章,居然文章寫得很出色。

  三、坐中思

  魯迅先生在寫文章之前,常常在飯前或飯後半倚在藤椅上,雙目微閉,一言不發。據許廣平回憶說,只要見先生起身走動說話了,便是先生胸有成章了。當代著名的散文家郭風,寫文章必須坐在家裡那張古老的木桌前構思。一坐到那兒,彷彿靈感就來了。因此,幾十年來,那張舊書桌一直陪伴著他,每天晚上八點鐘左右入睡,清晨四點起床寫作,成了多年不變的習慣。

  四、話中思

  當代著名國畫家石魯,在構思作畫之前,經常找一些知心朋友擺“龍門陣”,一邊磨墨,一邊古今中外、海闊天空地和客人閒談;直至夜深人靜,客人告辭,構思也便成熟,這才揮筆作畫。往往一揮而就,達到“忽然興致風雨來,筆飛墨走精靈出”的超然境界。

  五、醉中思

  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一生嗜好飲酒,而且每飲必醉,醉後又能吟出好詩。他有不少名詩出自醉酒之中,“斗酒詩百篇”的佳話就由此而來。唐代著名書法家張旭,被人尊稱為“草聖”。他也嗜好飲酒,並在酒後寫出一手好字,正如杜甫稱讚的“揮毫落紙如雲煙”。

  六、玩中思

  南北朝詩人王筠,好玩葫蘆,寫詩也離不開葫蘆。每當構思時,就注水於葫蘆內,水滿後倒掉再注,如此迴圈不止。一旦擲葫蘆於地,詩已成竹在胸,下筆立就。五代南唐的盧郢,好玩石球。他寫文章時,常拿一個重達百斤的石球來玩,一旦構思成文,便擲下石球,由自己口授,小吏筆錄,不一會兒就寫成一篇文章。

  語文手抄報篇三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德國著名詩人,文學家。1749年8月28日生於法蘭克福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1832年3月22日卒於魏瑪。其生平和創作可分5個時期。

  學習年代和狂飆突進時期(1765~1775) 1765年歌德到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3年後因病回家。在萊比錫時期寫出了具有洛可可風格的抒情詩和戲劇。1770年去斯特拉斯堡繼續讀法律,翌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770年9月與赫爾德結識。在後者的影響下,他閱讀荷馬史詩、莎士比亞的劇本以及《莪相》等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並開始採集民歌。這時他寫出優美的抒情詩《歡會與離別》、《五月之歌》、《野地上的小玫瑰》等,開創了德國抒情詩的新時代。1771年8月回到法蘭克福,此後幾年裡除寫了《普羅米修斯》等許多詩篇外,還創作了劇本《鐵手騎士葛茲·封·貝利欣根》、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等,這些文學作品成為狂飆突進運動最為豐碩的成果。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很大程度上是根據作者自己的生活經歷寫成。小說中的維特反對封建習俗,渴望真正的愛情,要求個性自由,並希望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但他在鄙陋的環境、黑暗的現實中四處碰壁,不幸的愛情又給了他沉重的打擊,只好以死來求得解脫。小說以濃郁的詩意和強烈的感情表達了維特的痛苦、憧憬、多情善感和憤世嫉俗情緒,喊出了一代青年要求擺脫封建束縛、建立合乎自然的社會秩序和平等的人際關係、實現人生價值的心聲。這部小說發表後引起青年人的強烈共鳴,立即風靡歐洲,奠定了歌德在國際文壇的地位。

  魏瑪前期(1775~1786) 1775年11月歌德應魏瑪公國奧古斯特公爵的邀請來到魏瑪,擔任國務參議員等許多職務,1782年獲得貴族身份。他的職責有領導礦山開發、管理交通、領導軍事到負責水利、掌管財政等等,此外還要參加各種文藝活動。繁忙的公務,浮華的'宮廷應酬和愛情的挫折,使他無法得到創作所需要的安靜和時間。和狂飆突進時期相比,他這時期的詩歌趨於平穩,對自然和人生由熱情的歌頌轉變為深入的觀察和探索以及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歌德的《漫遊者夜歌》《致月亮》等詩歌以及《魔王》《漁夫》等敘事謠曲均作於這一時期。

  義大利之行和法國大革命時期(1786~1793) 歌德為了擺脫使他感到厭倦和苦悶的宮廷生活,於1786 年9 月3 日改名換姓,悄然去義大利旅行。義大利明媚的風光和完美的希臘羅馬古典藝術使他陶醉。這期間他把《伊菲格涅亞在陶里斯》散文稿改為詩體,完成了悲劇《埃格蒙特》。前者借希臘神話中的人物表達自己的古典人道主義理想。後者取材於16世紀尼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史實,把埃格蒙特塑造成一個受人民愛戴的英雄。

  歌德一生勤勉寫作,確立了他作為世界大作家的地位。其作品數量之大達到驚人地步,《歌德全集最後手定本》達40冊,他逝世後的補充本《歌德遺著》達20冊。代表作詩劇《浮士德》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