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詩> 陸游古詩《漁家傲·寄仲高》

陸游古詩《漁家傲·寄仲高》

陸游古詩《漁家傲·寄仲高》

  《漁家傲·寄仲高》是宋代愛國詩人、詞人陸游的作品。全詞情致細密,語言清麗,用委婉的筆調,深沉的感慨,借鄉愁來表達作者遭受朝廷內外投降勢力排擠打擊的滿腔悲憤情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陸游古詩《漁家傲·寄仲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漁家傲·寄仲高》作者為宋朝文學家陸游。其全文如下: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裡。

  【前言】

  這首詞是宋孝宗淳熙年間陸游被罷職閒居家鄉會稽山陰時所作。淳熙七年,江西水災,陸游因“奏撥義倉濟賑,檄諸郡發粟以予民”,事後卻被人彈劾,以“擅權”獲罪。 陸游自幼受到形象的愛國主義教育,曾親見當時士大夫每每談論起國事來,“或裂眥嚼齒,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殺身翊戴王室”(《跋傅給事帖》),壯年時又曾入蜀襄贊軍務,親臨前線,文韜武略,有將帥之才,是“亙古男兒一放翁”。觀其詩詞創作,貫穿其中的主線是收復失地,恢復中原,曾自許塞上長城,為國效死,然時移世易,有志難伸,壯志未酬,最終鬱鬱而終。

  【註釋】

  ①仲高:陸升之(1113-1174),字仲高,陸游的堂兄。

  ②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陸游的家鄉。

  ③紅橋:又名虹橋,在山陰近郊。

  ④扁舟:小船。

  ⑤愁無寐:愁中失眠

  ⑥鬢絲:形容鬢髮斑白而稀疏。

  ⑦茶煙:煮茶時冒出的.水氣。

  【翻譯】

  東望山陰何處是? 向東遠望山陰在哪裡呢?往來一萬三千里。 兩地之間的距離一來一往有一萬三千里遠。寫得家書空滿紙! 寫好的家書在我看來只是滿紙空言,流清淚 我流著眼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回信要明年才能回到我的手裡。寄語紅橋橋下水 我只能把心事說給紅橋下的流水聽,扁舟何日尋兄弟 什麼時候我才能駕著小船去找我的兄弟們?行遍天涯真老亦 等我走遍天涯海角,打到他們的時候我也老了。愁無寐 愁的我都睡不著了,鬢絲幾縷茶煙裡 我頭上又生出了幾縷白髮,日子消磨在茶和煙裡。

  【鑑賞】

  上片起二句:“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蜀中與故鄉山陰距離之遠,為後文寫思家和思念仲高之情發端。“寫得家書空滿紙”和“流清淚”二句,是為著寫思家之情的深切。“空滿紙”,情難盡:“流清淚”,情難抑,作者的傷感,深深地感染著讀者。作者道不盡的酸楚,豈是“家書”能表述清楚的。 “書回已是明年事”句,緊接寫信的事,自嘆徒勞;又呼應起二句,更加傷感。一封家信的回覆,竟要等待到來年,這種情境極為難堪,而表達卻極新穎。

  前人詩詞,少見這樣寫。這一句是全詞意境最佳的創新之句。這種句,不可多得,也不能強求,須從實境實感中自然得來。陸游心境如此,感觸自心中油然而發,正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下片起二句,從思家轉到思念仲高。“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巧妙地借“寄語”流水來表達懷人之情。紅橋,在山陰縣西七里迎恩門外,當是兩人共出入之地,詞由橋寫到水,又由水引出扁舟;事實上是倒過來想乘扁舟沿流水而到紅橋。詞題是寄仲高,不是懷仲高,故不專寫懷念仲高專寫懷念高,只這二句,而“兄弟”一呼,已是情義滿溢了。

  況寄言只憑設想,相尋了無定期,用筆不多,而酸楚之情卻更深一層了。陸游離開南鄭宣撫使司幕府後,經三泉、益昌、劍門、武連、綿州、羅江、廣漢等地至成都;又以成都為中心,輾轉往來於蜀州、嘉州、榮州等地在奔波中年華漸逝,已年屆五十,故接下去有“行遍天涯真老矣”之句。這一句從歸鄉未得,轉到萬里飄泊、年華老大之慨。再接下去二句:“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裡。”典故用自杜牧《題禪院》詩:“觥船一棹百分空,十歲青春不負公,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颺落花風。”陸游早年即以經濟自負,又以縱飲自豪,同於杜牧;而後老大無成,幾絲白髮,坐對茶煙,也同於杜牧。身世之感相同,自然容易引起共鳴,信手拈用其詩,如同已出,不見用典的痕跡。這三句,是向仲高告訴自己的生活現狀,看似消沉,實際則不然。因為對消沉而有感慨,便是不安於消沉、不甘於消沉的一種表現。

  這首詞從寄語親人表達思鄉、懷人及自身作客飄零的情狀,語有新意,情亦纏綿,在陸游的詞中是筆調較為悽婉之作。它的結尾看似有些消沉,而實際並不消沉,化憤激不平與熱烈為閒適與悽婉,又是陸詩與陸詞的常見意境。

  創作背景

  乾道八年(1172)秋,陸游在川中閬州仙魚鋪收到仲高從家鄉山陰寄來的書信,作《仙魚鋪得仲高兄書》詩,其中有“病酒今朝載臥輿,秋雲漠漠雨疏疏。閬州城北仙魚鋪,忽得山陰萬里書”之句。仲高死於淳熙元年(1174)。此詞當作於乾道八年至淳熙元年之間。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薰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信念始終不渝。與尤袤、楊萬里、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大家。其詩今存九千餘首,內容清新圓潤,格力恢宏;亦工詞,楊慎謂其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