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古詩
《清平樂·村居》詞人描繪了一家五口在鄉村的生活情態,表現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體現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羨慕與嚮往。
清平樂·村居
【作者】辛棄疾 【朝代】宋
茅簷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裡吳音相媚好, 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 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 溪頭臥剝蓮蓬。
註釋
1.清平樂(yuè):詞牌名。
2.村居:題目。
3.茅簷:茅屋的屋簷。
4.吳音:吳地的方言。作者當時住在信州(今上饒),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
5.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樂。
6.翁媼(ǎo):老翁、老婦。
7.鋤豆:鋤掉豆田裡的草。
8.織:編織,指編織雞籠。
9.亡(wú)賴:這裡指小孩頑皮、淘氣。亡,通“無”。
10.臥:趴。
譯文
茅屋的屋簷又低又小,
溪邊長滿翠綠的青草,
用吳地的方言,
互相逗趣取樂 ,
這是誰家,一對白髮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河東的豆地裡鋤草,
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手藝真巧。
最令人歡喜的是頑皮淘氣的小兒子,
趴在溪頭草叢, 剝著剛剛採下的蓮蓬。
賞析
由於辛棄疾始終堅持愛國抗金的政治主張,南歸以後,他一直遭受當權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從四十三歲起,他長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饒市)閒居達二十年之久。作者長期居住農村,對農村生活有了更多的瞭解,對農民也有較多的接觸。所以在《稼軒詞》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農村生活的。其中,有風景畫,也有農村的.風俗畫。這首《清平樂》,就是一幅著色的農村風俗畫。
上片勾勒環境烘托氣氛。開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簷"、"溪上"、"青草",只淡淡幾筆便形象地描畫出江南農村的特色,為人物的出現安排下廣闊的背景。三、四句寫詞中出現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們講話的聲音帶著醉意,愈加顯得溫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們面前時,才發現說話的已不是什麼年輕人,而是白髮皤皤的老年人了。"醉裡",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詳,從"媚好",可以看出他們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寫這一農戶的三個兒子,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農村生活的各個方面,畫面在繼續擴充套件。整勞力在溪東的豆地裡鋤草,半大的孩子在編織雞籠。
詩人著力於"小兒"的描繪,共用了兩句,佔全詞四分之一篇幅。"溪頭臥剝蓮蓬"形象地刻畫出他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神態。對此,詞人感到由衷的歡喜。
這首詞具有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字裡行間處處洋溢著作者對農村生活的喜悅&嚮往之情,客觀上反映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生活的憎惡。
這首詞是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
詞人描繪了一家五口在鄉村的生活情態,表現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體現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羨慕與嚮往。
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可是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1] 。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著名詞作《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滿江紅·家住江南》、《沁園春·杯汝來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