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滄海> 觀滄海文摘參考

觀滄海文摘參考

觀滄海文摘參考

  漢獻帝建安十年(205),曹操平定冀州,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投奔烏桓(東胡族的一支),次年烏桓人攻破幽州,俘虜漢民十餘萬。為消除邊患,進而統一北方,曹操於建安十二年五月率師北伐。在八月的決戰中,曹操以少勝多,大敗敵軍。凱旋途中,他躍馬揮鞭,登上了秦皇、漢武曾登臨的石山,心情激盪,浮想聯翩。《觀滄海》便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抒發。

  《觀滄海》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寫景詩,也是一首抒情詩,它透過寫觀滄海所見的壯麗景色,抒發自己意氣昂揚的豪邁感情。

  詩的起筆交代登臨之地石山,點明登山的目的是觀滄海,平穩而自然的引出以下對觀海所見景物的描繪。

  描繪大海景物,詩人先從大處落筆,著力渲染大海蒼茫、山島聳立的雄渾氣勢,展現出海的金景,這完全符合人們登臨覽勝的習慣。接著由全貌寫到區域性,把視線由遠處拉到近處,俯察腳下,雖然時屆初秋,石山依然樹木叢生,百草茂,色彩、剛柔、動靜和大海形成映襯。“秋風蕭瑟,洪波湧起”也是眼前實景,但比前面所寫“水何”更進了一步,是詩人在審視之後的所見所感,當他第一眼看到大海時,完全被它的雄渾壯闊所吸引,只感到海水是那樣的浩渺無際。等到佇立一久,才似乎回過神來,原來風在吹著,海浪在激盪洶湧著,感到它蘊藏著搖撼宇宙的偉力。這樣寫就在平直中現出層次變化來。從結構上看,既把對海水的正面實寫推向高潮,又自然的過渡到下面的虛寫。

  後四句,詩人馳騁想象,描繪了另一幅海景:繞天執行的太陽和月亮,好像是從大海的胸懷中升起的;夜空中橫亙蒼穹的銀河也好像從大海發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萬物,真是宏偉無比,博大無比。詩人這裡採用浪漫主義的表現方法,描繪出大海的“精神世界”,使讀者透過這虛擬的`壯麗景色感受到海的博大、奇偉,同時也感受到作為一個偉大政治家的詩人胸懷的博大和奇偉。所以,這樣的寫景實際是在抒情,是以景語作情語。

  劉熙載在《藝•詩》中說:“曹公氣雄力堅,足以籠罩一切,建安諸子未有其匹也。”曹操在政治上是叱吒風雲的英雄,他的詩都是直接或間接抒發他的政治懷抱的。《觀滄海》看似寫景,實則述志。志在容納,以海自比。他在《龜雖壽》中寫道“老伏,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在《短歌行》中寫道“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天下歸心”,都反映了他統一國家的大志,這種英雄本色是一般詩人學不到的。這也正是曹操的詩既有藝術的魅力,能給人以藝術享受;又有深刻含意,能鼓舞人積極進取,增強勝利信心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