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滄海> 《觀滄海》重點詞句及作文擴寫

《觀滄海》重點詞句及作文擴寫

《觀滄海》重點詞句及作文擴寫

  曹操向東行進,到達碣石山,來欣賞壯觀的滄海。“滄海”又作東海的別稱。《觀滄海》展現了大海的景象,又描繪了島上風光,我們在欣賞這首詩的同時,可別忘了要掌握詩中的重點詞句哦。

  【重點詞句】

  滄海

  “滄海”一詞,可泛指大海,因為海水蒼色,一望無際,故稱.如葛洪《抱朴子·窮達》:“井蛙之不知蒼海”.蒼海:即滄海,大【字詞句基礎知識舉要】

  海.

  “滄海”又作東海的別稱.本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滄海”指東海.《初學記》六解釋道:“按東海之別有澥(xiè),故東海共稱渤海,又通謂之滄海.這裡說的東海泛指我國東部海域,與今天特指浙江以東的海域“東海”不同.

  澹澹

  “澹澹”的本義是水波動的樣子.本詩“水何澹澹”即用此義.還可以形容心神恬靜的樣子.如劉向《九嘆·愍命》“情澹澹其若淵”.又可形容廣漠.如杜牧《登樂遊原》“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澹澹:形容天空遼闊廣漠.)

  蕭瑟

  “蕭瑟”,是聯綿字,用作形容秋風的聲音,出自宋玉《九辯》“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本詩“秋風蕭瑟”用本義.又寫作“蕭颯”.

  “蕭瑟”又可用來形容寂寞淒涼.如杜甫《詠懷古蹟》之一:“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燦爛

  “燦爛”是疊韻聯綿字,光彩耀眼的意思,也可以用來形容辭藻華美.本詩“星漢燦爛”,燦爛,光彩耀眼.張衡《思玄賦》“文章奐以燦爛兮”,燦爛:辭藻華美.又寫作“粲爛”.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地點 以及觀察的對 象。這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到人,但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時的那種勃勃英姿。“碣石”,據《漢書·地理志》載,在麗城(現在河北樂亭)西南,六朝時沉 入海里。“觀”字統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頭兩句起得很平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說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原來的碣石山在現在河北省樂亭縣的西南,面對著渤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寫從碣石山往下看滄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搖搖晃晃的樣子;“何”,這裡當“多麼”講。“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瀾 壯闊,其中有驚訝,有讚美,正是剛剛登上山頂的第一個印象。“竦峙”,是高聳屹立的樣子。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茫茫的大海上碧波萬頃,一望無垠,只有腳下 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我們都知道,同樣是觀海,站在岸邊,坐在船頭,或者是登上山頂,我們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這時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 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從大處落墨,著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渾然的氣勢,給人一種堅定倔強的感覺。山島巍然,一下子就奪去了詩人的注意,所以緊接著就寫島上的 景色:“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充滿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彷彿其中有無限的生趣等待我們去發現。“秋風蕭瑟,洪波湧起。”隨著一陣蕭瑟的風聲,突然湧起 了滔天的波瀾,使人覺得驚歎都有點來不及呢!可是等我們掉轉視線,去看那湧起的洪波的時候,詩人卻不再描寫下去了。

  “水何”六句是正 面鋪寫大海。其中真正寫大海的只有兩句。雖然字數不多,但作者著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態變化進行大筆勾畫,寫出了大海變化萬千的特點。“水 何澹澹”是寫大海在無風情況下水波動盪的樣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風,就會立即掀起軒然大波。“洪波湧起”僅四字就逼真地展現出了大海那種波瀾壯闊的氣勢。 “湧”字用得尤其出色。從這句描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波湧連天的形態,而且彷彿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作者雖寫觀海,但並不單純寫海。如果只寫茫茫無 際、波濤洶湧的海水,即使寫得再好,也會給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寫大海時,又插以山島草木來點染,有了山島草木的點染烘托,就把大海寫得生機勃發, 欣欣向榮,使人感覺到,大海不僅浩瀚壯闊,而且美麗多姿。我們試把這幾句聯起來吟誦一下,就能體會到其中的'韻味:茫茫蒼蒼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 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這是多麼壯麗的意境,多麼美好的圖畫啊!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面對這迷人的海上風光,作者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執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蘊在這滄 海之中,這是何等的氣魄啊!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誇張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的色彩。雖然是高度的誇 張,但作者還是緊緊抓住了大海氣勢磅礴這個特徵來寫,誇張是合情合理的。

  觀滄海擴寫作文一

  曹操向東行進,到達碣石山,來欣賞壯觀的滄海。

  海水在風的鼓舞下盪漾著,山峰和島嶼也都高高地挺立起來欣賞這一美景。島上的樹木蔥蔥郁郁,都不約而同地來觀看這壯觀的景色。連茂盛的小草兒都站在樹木 旁,一起欣賞著氣勢磅礴的滄海。蕭瑟的秋風呼呼地吹過耳邊,而這海里的波浪漸漸升高,用力地拍打著山崖上的碎石塊。彷彿是立志要把這山擊垮似的,一次比一 次剛強有力的“拳頭”打在那些石頭上。

  一些小石塊受不住這樣的捶打,紛紛跳入海中,尋求保護。誰知剛一入海,那波浪就把石子兒一個勁兒 地推向岸邊,彷彿在說:“你們這石子兒可別壞了我滄海里的水!”那樣的滄海,真可謂磅礴洶湧!好像日月就是從這一望無際的滄海里慢慢升向空中,燦爛的銀河 就是從這裡產生的。這廣闊的滄海,可真是有著吞吐日月星辰的氣勢啊!

  曹操轉念一想,這難道不是自己的戰士們在上戰場時的景象嗎?雖然深 知自己會臥倒在戰場上,但那份要保衛國家的信念,那聲聲必勝的戰鼓,不也正是如此磅礴嗎!那滄海就像戰士們,用力地捲走與海洋格格不入的敵人,保衛自己的 領地。那一個個勇猛武將衝在前頭,敵人紛紛倒在戰場上,揮舞著本國的大旗,勝利的喜悅溢於言表。那份勇氣,可當真是比海洋要寬闊得多得多呢!

  曹操看著這樣壯觀的景象,開心地說:“一生中難以看到這樣的美景,可真是慶幸得很!心中的喜悅,就用歌唱來表達吧!”

  觀滄海擴寫作文二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明爭暗鬥。居住在遼西一帶的烏桓強盛起來,他們南下攻城掠地,成為河北一帶的嚴重邊患。建安十年,我率軍摧毀了袁紹在河 北的統治根基,袁紹嘔血而死,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貴族多次入塞為害。當時,我軍處於南北夾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盤踞荊襄的劉表、劉備,北有袁 氏兄弟和烏桓。

  建安十二年夏,我率師北征,五月至無終,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後接受田疇建議,斷然改道,經徐無山,出廬龍塞,直指柳城,一戰告捷。九月,勝利回師,途經碣石。瀕臨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聳立,登上山頂,東望大海,視野寥廓,壯闊景象盡收眼底。

  在這浩淼的海面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使大海更顯神奇壯觀。時值暮秋,一路南下,草木越發蕭條,但此礁嶼之中樹木繁茂,百草豐美,叢生 的草木在秋風中搖曳。秋風揮舞著巨手,捲起千重浪,濺起萬朵花,掀起萬丈狂瀾。海浪猶如千軍萬馬,一次次向灘頭衝鋒,有一種至死方休的堅決。回想起此次北 徵,吾等士兵又何嘗不是奮勇殺敵,衝鋒陷陣,誓死效忠。

  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看得久了,你再也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只覺天地本是一體。日月遨行太空、銀河縱橫天幕,都如滄海之一粟。日月的執行,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周公吐脯,天下歸心。我想如要一統天下,早日結束這民不聊生,生靈塗炭的戰亂,實現我的雄才偉略,也必要有大海這般吞吐日月之豪邁氣概。

  拓展閱讀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翻譯: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颯颯,海上湧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的執行,好象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象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全詩賞析: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領大軍征伐當時東北方的大患烏桓。這是曹操統一北方大業中的一次重要戰爭。遠征途中,他寫下了樂府歌辭《步出夏門行》(屬於《相和歌?瑟調曲》)。這一組詩包括五個部分,開頭為“豔”辭,即序詩,以下各篇分別取詩句命名,依次為《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龜雖壽》。從音樂曲調上說,五個部分是一個整體,從歌詞內容上看,四篇則可以獨立成篇。

  《觀滄海》是這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寫詩人於揮師北伐之際來到碣石山下,登高觀海。碣石山原位於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一說在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漢時還在陸上,面對著渤海,六朝時由於地質變動,沉於海中。詩人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只見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澹澹,水波動盪狀。竦峙,島嶼高聳的樣子。詩人登高遠眺,舉目所及只見一望無垠的大海波搖浪湧,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這是多麼遼闊、多麼壯觀的景象!在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東巡至此,刻石觀海。如今詩人站在秦皇、漢武遊蹤所到之處,居高臨下,望著水天相連的蒼茫大海和海中高聳的島嶼,想到中原地區已經平定,北伐烏桓也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北方統一即將實現,心情該是何等激奮!這時,詩人的目光注視著海上的島嶼,眼前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樹木百草,生長十分繁茂,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面上湧起滾滾的波濤。儘管蕭瑟的秋風給人以悲涼蕭殺之感,但是疾風勁草,方顯其英雄本色;洪波洶湧,愈見其生命不息!這是對自然環境的真實描繪,也是詩人主觀感受的具體寫照。曹操在取得一連串的戰爭勝利之後,他覺得自己的雄圖偉業猶如這樹木百卉一樣,生機勃發,也為這洪波湧起的大海,充滿生命的活力。以下,詩人又展開其豐富的想象,進一步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日月的執行好象出沒於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群星好象包孕於大海的母腹之內。請看,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真是太壯觀、太奇偉了。

  《觀滄海》一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託的詩人的情懷。透過詩人對波濤洶湧、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控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這是很精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