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孝經的個人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1篇)

孝經的個人讀書心得體會

孝經的個人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1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心得,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心得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孝經的個人讀書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孝經的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這是出現在我的讀書筆記上的一句話。他出自一部影響華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詩的神聖著作———《孝經》不錯!孝,的確是天經地義的事,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將它讀完,我彷彿撥開雲霧見青天

  《孝經》為上自君臣、下至庶民的處於不同社會階級的人制定出了不同的行孝原則,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具有超時代意義,是儒家經典十二經中篇幅最短小精煉的一經,但它卻辭簡義駭。《孝經》裡的故事或娓娓動聽,或餘音繞樑,或催人淚下,或艱深晦澀,但如此之多的嘉言懿行無非想要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人之行,莫大於孝”

  “百善孝為先”“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千萬經典,孝義為先”……“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有了“孝”字。古來聖賢皆孝順:春秋有子路百里負米,西漢有劉恆親嘗湯藥,東漢有黃香扇枕溫衾,三國有陸績懷橘遺親,北宋有黃庭堅滌親溺器……我們也都知道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獸尤如此,人何以堪?”孝是綻放在人倫治理裡面最美、最香的一枝花。

  對於當今社會的一些自殘、甚至輕生的人來說,這就是一種不孝的行為;對於一些輕易想要改變自己外觀上的缺陷的人,這就是一種不孝的行為。為了滿足自己浮雲般的虛榮心,擅自改變父母賜予你的最獨特的東西,最後還是經過歲月的洗滌回到原處,他們又給父母帶來了什麼呢?

  這世上那對父母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他們從不奢求什麼回報,把自己如星辰般數不清的愛給予了我們,我們豈能辜負他們的厚望?所以,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好好學習,為長大成為祖國棟樑奠定堅實的基礎!

  “讓我怎樣感謝你?當我走向你的時候,我原想收穫一縷春風,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歲月是無情的,它贈予父母的是兩鬢白髮、兩行皺紋、兩根青筋,父母是有情的,他們用他們的青春譜寫了一曲只屬於我們的愛歌,而我們願不願意放下手中的工作、遠離這喧囂塵世,為父母鑄一首愛的讚歌呢?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線。 ”趕快為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隻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但在“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讀了《孝經》,我們不能只是囫圇吞棗,要讓這個偉大的漢字雄偉的、永遠的鐫刻在我們的心中!別讓“孝”這個觀念漸漸在我們的生活淡卻,要讓“孝”這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永遠傳承下去!

  孝經的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孝經》,透過孔子和弟子曾參之間的對話,精要地闡述了儒家對孝道的見解,認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關鍵。

  《孝經》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讓我知道一個人的軀體、四肢、毛髮,皮膚,都繼承父母,要好好愛惜,不要隨意毀傷,這是孝行的起點。這句話令我感動。還記得在我我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種搖搖車),一不小心從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來,我一直哭,媽媽問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說:“媽媽,胳膊刷壞了,讓您擔心,我才哭的呢。”媽媽摟著我直說我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對啊!爸爸媽媽把我養大,費了多少心血啊,我們要是不孝順父母的話,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飯的時候,總是給媽媽碗裡夾肉,媽媽直說我長大了;平時,我也做家務,去買早餐讓大人吃,晚上放學去買饅頭。讓爸爸媽媽多休息;我還早起晚睡,好好學習,不要因為貪玩耽誤功課讓父母擔心。

  《孝經》是孔老夫子留給我們的瑰寶,從《開宗名義章》起,共18章,講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質、孝的內容,講了從天子到庶人盡孝的標準,講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我喜歡孔子,孔子的覺悟很高,我也想穿越到孔子時代,過一把當孔子弟子的癮。我的好朋友AI博士有一臺時空機,我請求他讓我穿越到孔子時代,AI博士二話不說就同意啦!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位傑出的弟子,我拜孔子為師後,老夫子把我收為他的第521位弟子。之後,我刻苦鑽研《孝經》,成了他得意弟子的第73名,叫小白。在當時,我是世界第二孝。(因為閔子騫比我還孝順)。但是,好景不常。AI博士的時空機只能在時空隧道里呆一天(相當於24年)。所以,我又穿越回來了。但是孝道已經在我的心中生根發芽了,直到今天,我在生活中還是很孝順父母。

  總之,孝是德行根本,我們一定要孝順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百善孝為先,是中華民族下五千年的優良傳統,我們要讓孝道走遍中國,傳遍世界。

  孝經的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寒假期間,我閱讀了國學經典誦讀《大學中庸孝經》,《孝經》的資料好象都比較難懂,爸爸媽媽又和我一齊閱讀了《二十四孝》,我覺得其中的故事都十分感人,小時候那些孝順的人,長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自古以來,孝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孝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天地間的自然規律,是人類一切德行修養的基礎,是思想教化的源泉。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給予我們一切,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著我們,父母對孩子的關懷總是那樣的無微不至,勞而無怨。

  百事孝為先,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孝道就是要盡心盡力的供養父母。如果一個人連自我的父母都不愛,又怎樣能去愛他人、愛國家呢?

  此刻我們中間的很多人,異常是我們這些00後,經常一天到晚想的都是自我要向父母要點什麼,想要怎樣樣玩耍,自我喜歡怎樣樣就要怎樣樣。與父母一齊時,自我必須要選最好的,要玩自我最喜歡的;吃東西時必須要選自我最喜歡吃的。有時,父母指出我們的錯誤期望我們改正時,我們不僅僅不願意承認,反而還會發脾氣;有時甚至還會在對父母、長輩說話時很不禮貌。

  所有這些表現,和《孝經》中的要求相對照,關鍵是“孝順”二字沒有做好,我們距離《孝經》中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讀了《孝經》這本書,我以後必須要孝順父母,尊敬老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美德。讓我們自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吧!

  孝經的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4

  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撫養,送終等等,是傳統社會的基本道德。從動物學上說,實質上是一種"反哺"的行為。

  在我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字,這也就是說,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統地論述孝道的人,《論語》,《孝經》等書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面的很多言論。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當身體力行的。可見孔子對孝道的看重與推崇。

  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侷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提出的"父為子綱"(指父親對子女有絕對權威),於今已絕對不適合我們這個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又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我們在資訊便捷的今日,已能夠不必理會這句話,這是因為當時聯絡多有不便,也是社會生產力限制下的說法。

  再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還有關於"三年之喪"這個問題,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與孔子討論過,這位因為白天睡覺而被夫子斥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的學生認為,為父母服喪三年時間過長了,一年就能夠了。

  無論三年,還是一年,這顯然是一種弊端較多的行孝方式,我們就無須效仿了。諸如以上孝說,到了今日,無疑均已過時,我們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做為華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觀念,又經孔孟儒學的發揮,以及歷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確實是深入民心,難以動搖。佛教傳入中國,最終也不得不把"無夫無君"的教義改變為"忠孝"的說教;傳入中國之初,也不得不改變"不能崇拜偶像"的誡條,允許信徒"祭祖"……

  儒家講的孝道,已不僅僅是一種經過行為表現出的人倫道德,並且還是一種社會性行為,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負責,肩負著社會職責,孔孟儒學提倡這種孝道,毫無疑問是完全能夠以肯定的。對於今日來說,也適合我們現代社會。

  孝經的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5

  學校給我們發了一套《國學經典書法教材》,它是以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為主要內容的書。老師讓我們看《孝經》,其實我一點都不懂它的意思。然後聽了老師講解,我知道了這本書的意思。

  孔子有一個學生他叫曾子,有一天,孔子在家裡閒坐,他的學生曾子侍坐在旁邊。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甚麼嗎?”

  曾子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敏,哪裡會知道呢?”

  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古詩文·大雅·文王》篇中說過∶‘怎麼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稱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讀了這一章,我知道了什麼是孝。孝就是尊老愛幼,我們不能目無尊長走在老人前面,我們要孝順父母,這就是孝的開始。透過學習國學經典讓我認識了更多的字和知識,它也能提升我的文化素養,讓我能夠傳承中華的傳統美德。

  孝經的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6

  由《孝經》及“孝文化”所想到的春節到了,千千萬萬遠在他鄉的遊子不顧天遠地隔和旅途辛苦,還是要選擇回老家過年。中國人對“年”的痴迷,幾乎可以與宗教虔誠相比擬,這種虔敬之心,很大程度來源於中國人對家庭親情的重視。

  “事親孝父”觀念流風餘韻所及,使得中國人一到年關,就情不自禁想到要回老家看望父母、拜奠先人。 中國式過年的主要文化底蘊和價值內涵就是盡孝。回家過年是盡對家庭尤其是父母的責任,年復一年的過年儀式,又強化了這種責任,使之成為一種不言自明的文化無意識。而形成這種文化和價值觀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深植我們中華民族文化血液裡的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莫過於《孝經》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孝”被孔孟諸儒大力宣揚併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生生不息,實際上有其生成的社會背景。有學者指出:儒家的種種倫理觀念、道德價值,其實都有一個適應當下生活即“用”的需求由來;還原到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生產生活狀態,“孝”承擔了至少兩項極為重要的社會功能。其中之一就是“養老”。農業社會沒有社會保障制度,只能實行家庭養老,強調孝道就是督促子女負擔贍養父母的責任。“孝”既然與生活保障的經濟需求有關,子女問題就不是一個簡單生育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所以中國向來有“養兒防老”“多子多福”“早栽秧子早打穀,早生兒子早享福”等說法。

  其次,“孝”更多的是一種人文的體現。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社會是由家庭組成的,而家庭是我們彼此最先也是最後情感歸依,子女因此是父母老時給父母的最大精神慰藉。而生活即“用”的變化,產生對某些需求的改變,自然就會帶來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變化。最近百餘年來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序,使得中國逐漸成為“現代國家”,形成高度發達的市場社會,人口流動也空前增加,這對“孝”等傳統價值明顯帶來了衝擊,傳統“孝”道一些禮節儀式,在日常生活中已難以實踐。同時,各種社會保障制度體制的逐步建立,也使“孝”所承載的養老功能削弱,“孝”道內涵的社會經濟性質有所淡化。然而,卻還是不能武斷地說,“孝”在今天可以完全地拋棄。

  “百善孝為先”“孝乃人之本”等等觀念仍舊深刻影響著我們。如《孝經》,的第七章——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雖然,這些與現今我們的社會,可能相去甚遠,但大道於同。 “孝”至少可以使家庭和睦,並以身作則,教育子女。再如《朱子家訓》中所言“教子要有意方”“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麼能不孝。

  當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侷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我們在資訊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會這句話,這是因為當時聯絡多有不便,也是社會生產力限制下的說法;再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再如“三年之喪”,顯然對於現今的人們早已不適用,且沒有這個必要。諸如以上孝說,到了今天,無疑均已過時,我們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這封給晉朝皇帝的《陳情表》中的話卻說出了歷朝歷代亙古不變的道理。孝,是百善之首,讀《孝經》,讓我對孝有了更全面的瞭解。

  原本曾經片面的認為,孝,就是要對父母精心照顧,遵照他們的意願,不能有忤逆的思想。讀《孝經》,才看出這是對孝的片面解讀,才會導致孝道的難以推行。讀《孝經》,才能讓社會不同階層的人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有明確的目標,知曉自己該做的。

  《孝經》的前七章分別寫明瞭不同人應該盡的孝道,如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它告訴我們,身居上位者,應該以身作則,多行孝道,因為孝是人的本性,它是父母在撫養我們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這不需要刻意練習。如果一個人連這個天性都做不到,連自己的父母都能惡言相向,那麼還能指望他去關心他人,心繫百姓嗎?現在是一個資訊發達的社會,不僅僅是居於上位的人,包括那些名人,他們的一舉一動往往能夠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因此,那些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人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果因為自己為官為商,就忘記了撫養自己的父母,信賴自己的妻兒,這樣的人,是很難讓人放心的,也就做不出更大的成就。我們作為普通人,我們沒有顯赫的身世,沒有耀眼的光環。但就在我們依舊一文不名,依舊為未來打拼時,是父母,是家人,默默地在背後的支援著我們,是我們事業的堅強後盾。無論在外面受到多少欺辱,無論我們心中多麼苦悶,父母依舊是我們心靈的依靠,他們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是不求回報的。所以說,對父母的孝順是我們回報他們養育之恩的一種方式,多陪陪他們,讓他們安安心心的,是子女所必需做到的。

  《孝經》後十一章寫明瞭孝的具體表現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嚴重後果。依照孔子當時的法律,沒有哪條罪比不孝更重的了。當然有罰必有獎,古時當官,其基本要求,就是要被推舉為“孝廉”,說明孝作為百善之首的重要性。因為孝是各種善的開始,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孝,那麼他就會害怕因自己的惡行使父母蒙羞,那麼他就會遵紀守法,做一個好人,他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將對自己父母的愛去愛他周圍的人,愛他的百姓,也就能夠對他的君主,對他的長官忠心耿耿,這說明孝對於江山社稷是有很大裨益的。當然,孔子也指出,孝不是一味地奉承父母,聽信長官,而是要根據自己的判斷,來幫助父母做出正確的言行,讓長官做出正確的決策。

  如果我們明知父母長官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卻不據理力爭,那就是陷父母長官於不義,那就是罪過了。即使我們因為敢於直諫而被訓斥甚至棒打,我們也不應該有所鬆動。只有這樣,才能讓孝發揮它更大的作用。

  孝,是人之根本。熟讀《孝經》,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對待父母,對待自己周圍的人,讓自己更為優秀。

  孝經的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7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用畢生經歷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為先,它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的報答,對體會愛的一種最樸實的表現。孝心無價,唯在心靈深處才能感觸。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君,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五千年一脈相承,無論中國的體制怎樣的變幻,中國人民歷經了多少的磨難,孝道,依然是中華民族的結晶,當我們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間時,註定我們將來要承擔這份責任。我們無法體會母親在一天天衰老,從黑髮到白髮,從緊俏的皮膚到漸漸變得粗糙的臉,歲月將這份見證深深地刻在他們的臉上。

  有人說:當我們長大成人後,我們將不再需要父母,甚至會認為他們很煩。有時候看看這個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社會,你很難再想起家中年邁的父母,他們盼望著子女能早點回家,可是他們的子女卻不知在哪裡徹夜狂歡,古人中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被忽略了,揚名後世彰顯父母也被遺忘了,只有個人主義的安逸和享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和對生活的得過且過。有時候我總是看著這個有著林立的高樓大廈和寬敞的縱橫馬路的城市發呆,總是在發問自己:這個社會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有人說,等我有錢了,我要大把大把的錢塞給爸爸媽媽,讓老人家坐在錢堆兒上隨便花;等我有時間了,我就帶著爸爸媽媽,游完國內,遊國外,讓爸爸媽媽在有生之年瀟灑個痛快!

  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等你把錢掙到手的時候,爸爸媽媽的牙還能咬得動那些好吃的嗎?等你有時間了,想帶著爸爸媽媽去周遊世界,他們還能上得去飛機嗎?

  父母要那麼多的錢幹什麼呢?他們吃不了多少,也穿不了什麼,他所缺的應該是與子女們其樂融融的相處!他們所缺的是在他們難於動身時的一個代步,在他口渴時的一杯清茶,在他寂寞時候的陪伴,在他生病時的一次次問候,兒女在外再忙,也能抽出時間每週按時和父母聚在一起……這些都是老人內心所渴望的!

  父親節的時候你給爸買條魚,工作再忙,你也要親自給送去,爸會樂得嘴都合不上的;母親節的時候,你給媽買一雙襪子,親自給媽穿上,她眼睛裡也會含著淚的……

  實在抽不出時間回家的,咱就每天,或者最少三天給爸媽去個電話,問問好,拉拉家常。父母不求別的,就希望年老時子女能惦記著……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線。

  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隻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隻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淨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但“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枝葉繁盛的樹木,紮根於厚實的土地;流水湯湯的江河,溯源於雪嶺山脈的蘊藏;烏鴉孝親反哺,羔羊感恩跪乳,動物尚且懂得回報於親恩,萬物之靈的人類,也從“上代而來,從己而出”的血緣關係中,將人性的真愛與善美髮揮到極致,推及宗族、群我,傳承了代代的倫理之愛,穩固了人類生活的秩序。

  世事滄桑,歲月無情,而人有情,你的關愛會撫平父母額頭上的皺紋的。然而“最美不過夕陽紅”,呵護這份美吧!用心去碰撞出音符,奏出世間最溫馨、最美好的敬老樂章吧!讓歌聲在廣袤的天地間永遠迴盪!

  中國有句古話叫“百善孝為先”,它充分強調了孝的重要性。尊敬兄長、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孝經》是儒家思想在“孝”上的一部經典著作,它集中體現了古代先賢們對“孝”的解讀及重視。

  孔子曾說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乃一切道德的根本,若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孝順父母都做不到,那麼這個人在其他方面的品德也好不到哪裡去。論語中有那麼一段話,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大概意思是說:一個人的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冒犯官長,這種人很少;不喜歡冒犯官長,卻喜歡造反作亂,這種人從未有過。君子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了,做人的正確原則就會形成。孝悌這個東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從中可見“孝”在一個人的德行品質的培養中所起的基本作用。

  若一個人連孝順父母都做不到,那麼何談其它的美德,整個社會更會處於一個混亂的境況。那麼何為“孝”呢?《孝經》中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便是孔子對“孝“的一種理解。母親懷胎十月,並辛勤勞動撫養我們成人,我們該懂得感恩,而愛惜自己的身體是我們回報父母恩情最基本的方面。在學校要努力學習不辜負父母親對我們的期望,長大後更要好好工作,承擔起家庭重任,這便是一個人從出生至死去所需擔負的家庭責任吧。在中國傳統認識中,讓父母住好吃好便是對父母的孝順了。久而久之,整個社會逐漸形成那麼一種風氣,即把子女給父母物質上的滿足與是否孝順搭上勾。

  有些人認為只要多給父母些養老費就是孝順了,他們往往一年到頭都在外面拼命掙錢而很少有時間回家看看爸媽。雖然我並不否認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子女對父母的孝心,但我也認為不能只片面的強調經濟上的滿足。父母含辛茹苦地撫育我們,但他們並不要求我們回報多少,有時候他們只希望我們能坐下好好地陪他們說說話。而習慣於快節奏生活的現代人來說,他們往往會忽視對老年人精神上的關心,只知道定時地寄錢給父母而不記得打打電話問候一下,這其實有點本末倒置了。多多地與父母交流交流,陪父母走走看看,其實父母親會更欣慰。聯歡晚會上的一首“常回家看看”道出了天下多少父母的心願啊。自有記憶以來我便討厭參加喪禮,並不是說那裡的氣氛有多沉悶悲傷,只是覺得整個儀式過於虛假。人活著時不懂得如何善待之,等親人走了才在那裡哭哭啼啼未免可笑。當然我不是說中國傳統喪禮該被取消,而是子女應該分清何為重何為輕。喪禮上人們大聲敬酒、熙熙攘攘,活像是在辦喜酒,縱然在守靈時的哭唱也顯得那樣勉強突兀。我不知道這種形式對活著的人來說有多少意義,但親人已去再怎麼做樣也於事無補了。

  當一家人在其父母死後大辦其喪禮時,人們總說些“啊,某某人多孝順…”之類的話,我不禁納罕難道這個社會對於孝順的定義竟降低到這種程度了嗎?喪禮畢竟是做給活人看的,所以但凡親人在世時對他們好才是真正的孝。那麼做到何種程度上才能叫“好”呢?這其實是個挺難回答的“色難,,問題,每個人的心中自有一套標準。子夏曾問到何為“孝”,孔子回答道;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後孝乎?”這裡是個反問句,即有事情時做子弟的年輕人效勞,有酒食,讓給父老享用,做到這些方面就算孝了嗎?其實在父母面前保持敬愛和悅的容色最難。

  驀然回想,這句話真的非常正確。平常我們都在學校裡,只是逢年過節才回家,但即便是這樣,在家裡的短暫時間裡我們也往往因受不了父母親的嘮叨關切而耐煩不已,有時還會頂幾句,更有甚者便會甩臉子給父母看。我們的一句無心之說可能會令父母難過很久,所以在我們對父母的嘮叨露出不耐之情時想想父母的心情吧,畢竟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

  據說,比爾·蓋茨在接受記者的採訪時曾說過,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順。這句話出自於一個美國的首富,這不能不讓我們感慨和深思。

  “孝”為何也?我沒有去考證《說文解字》上的權威解釋。但是,漢字的結構組成有會意字。按照我個人望字生義的理解,“孝”字是“老”與“子”的結合。“孝”字的上半部為“老”字的半邊,下半部為“子”字,兩者結合即為“孝”。從意形上看,又恰好解釋了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由上而下看為老子抱兒子,由下而上看乃兒子背老子。由是觀之,我們不得不驚歎先賢的聰慧與睿智。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寶庫中,《孝經》是中國古代儒家的經典。這部倫理學著作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在西漢“以孝治天下”之後。

  在唐朝,它被尊為經書,南宋以後被列為《十三經》之一。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它對維護封建社會的綱常宗法等級和道德秩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原點。《孝經》集中闡釋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對“孝”的要求和方法做了系統而煩瑣的規定。如對父母的生老病死的過程,提出了“孝”的標準:“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經》(·紀孝行章第十)。《孝經》把“孝”推崇到極高的地位,認為: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三才章第七)。因此,“人之行,莫大於孝”《孝經》(·聖治章第九)“孝”成為人的。

  道德之本(“夫孝,德之本也”《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在《孝經》中的倫理思想中甚至把“忠”與“孝”聯絡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與擴大,把“孝”的社會作用神秘化和絕對化。儘管如此,《孝經》所推崇的孝順不失為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基石。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孝順尊老的傳統被世代延襲,並積累了許多的典型,如供兒童蒙學的經典《二十四孝》的圖文故事,就是家喻戶曉的教科範本。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孝文化的糟粕自然要被捨棄,但其中的積極意義和精髓仍然被繼承下來。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偉人領袖,那些孝敬尊老的故事是永遠讓人感動的。我們的家庭並不是很和諧,並且我其實一直在心裡就對爸爸懷著一直恨意。是他讓我們長期以來處於痛苦中。他是媽媽痛苦的來源,而我看到媽媽的艱辛,心裡就有被刺痛的感覺。但是後來漸漸懂得:爸爸其實也承受了很多,在那樣一個農村,培養我這樣一個大學生,是一種神聖的榮譽。今年看到大一的新生,突然又回想起當年爸送我來學校的情景。唯一感到遺憾的是,在他第一次出遠門,送我來到學校之後,竟然讓他在那樣的倉促中離開了學校。那時,正值08年秋,我的18歲生日就是在火車上度過的。爸爸在北京火車站買了兩瓶呦呦奶茶。在爸爸的要求下,我打開了,但沒捨得喝。心想,或許在他離開後,我可以對著它看爸爸是影子。但是沒想到,在那樣的高溫天氣下,奶茶很快就壞了。我啜了一小口,無奈之下,只好把奶茶放進了垃圾桶。那天來到長春是一個晚上,有風,披上了外套(是媽媽廉價買給自己的那件,但是因為太小而轉手到我手中)。那天晚上,直到十點多爸爸才離開學校,他要出去找住的地方。不知他那天是幾點睡的。但是那樣貪睡的他,是怎樣熬過來的,我不知道。第二天,他很早就過來找我,要我去吃早飯。其實,在坐完幾天車以後,根本沒有什麼胃口。但是他還是堅持。因為沒有拿到學校的飯卡,只好出去吃。一邊走,他還一邊給我介紹附近的情況,要我注意安全。但是最後看來,他在昨晚那樣漆黑的夜晚並沒有探索到很多東西。

  因為最後我們花了好長時間才找到吃早飯的地方。吃得很簡單,好像好像也不貴。但是想到他帶著我一路探尋的經過,心中就有一種酸楚。忘了是哪天,他陪著我去體檢,但是主要時間是在排隊。還記得期間我們去火車站買了票,坐的是25路公交車。從動植物園到火車站,差不多繞了大半個長春。那天還遇上半路堵車,來回花了3個小時左右,但是還是很愉快的。安頓好了以後,爸爸帶著我去了對面的動植物園。門票費20。當時並不知道可以免費進去。估計當時爸爸是一直在前,領著我。雖然並沒有什麼值得一看的東西,但是爸爸拍下了一段長頸鹿的錄影,存在我的手機裡。只是被我稀裡糊塗地刪掉了。再也找不到了。應該是同一天的中午,爸爸帶我到二樓的那家餐廳去吃了飯,要來幾個帶辣椒的菜。還叮囑我時常去吃,不要太節儉。也是那次,第一次喝道了花生露,以後再也沒沾過。走的那天晚上,我們坐在柳樹底下的長木凳上,來往的車打著燈,照到了我臉上,爸爸看到了我臉上的淚水,於是他也開始流淚。

  估計那是第一次親眼看到爸爸因為我而落淚。籃球場上,學弟學妹們還在訓練著。面對已經開始的大學生活,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我們,只剩下的一年多的時間。在這為數不多的日子裡,還有很多待完成的事。為了充實自己,為了給自己的前途鋪路,也為了有機會彌補兩年前的遺憾。

  孝經的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8

  最近,我很榮幸拜讀了影響華夏五千多年禮貌史詩的神聖著作——《孝經》,它恰若無聲的細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緩緩潤澤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騰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澱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氳的水汽是一條繩,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緣,瀰漫的茶香是親情的惠澤,默默的陶冶著典雅的禮貌底蘊。

  當我讀的“事親者,居上下驕,為下不亂,為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告訴我們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驕傲自大;身為別人的下屬,也不為非作亂;身為普通的百姓,也不與別人爭鬥。身居高位卻驕傲自大,最終會招致滅頂之災;為人下屬卻犯上作亂,最終會遭受酷刑的懲罰;身為普通百姓卻總與人爭鬥不休,最終會動刀動槍,互相殘殺。如果居高位而驕、做下屬而亂、處卑微而爭這三種違背常理的不良行為不能去除,就算每一天用牛、羊、豬三牲做成的美味佳餚孝敬父母,也不能讓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盡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餘暉,我擁有一縷最溫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華,我摘一束最燦爛的,送給我親愛的父母。曾記得,著名作家畢淑敏告訴我們:“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線,最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職責和根基。”,我們更應當牢牢的銘記: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兒育女迴圈理,世代相傳自古今。為人子女要孝順,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貧才能出孝子,鳥獸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親,爹孃不敬敬何人?養育之恩不圖報,望子成龍自費心。

  我們應當讀懂孝經,並把他記下來。而不是簡單單的瀏覽一遍就算了。

  孝經的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9

  自讀《孝經》後,“孝”這個字就像清甜的泉水,輕輕的、柔柔的、深深的紮根在我的心裡,讓我讀懂了——孝:它並不僅僅是一個字,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中國傳統的一個“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頭則是“子”,它的含義就是讓晚輩尊敬長輩。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禮貌歷史,尊老愛幼,孝敬父母,代代相傳。一個人,無論他的地位卑微與顯赫,無論他是富有還是貧困,有著傳統的美德,都能夠鼓舞他們的一生。

  同學們,當我們手拿《孝經》時,不妨從甜甜蜜蜜的生活中拿出一些實際行動給父母,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景下回報一個父母。比如:在生活中我們不妨幫父母分擔一點生活中的憂愁,生活中的痛苦,讓父母感到溫暖。吃東西時,我們首先應當想到父母,看父母吃過沒,讓父母嚐嚐。做每一件開心、幸福的事永遠都應當先為父母著想,讓父母體會到開心與幸福,體會到我們的孝心,我們的愛。用我們的愛去感動父母,去感動他們內心的每一處,讓親情在我們之間傳遞。因為父母幸福的笑臉,永遠都那麼美麗!

  愛——父母的愛,祖父祖母的愛,兄弟姐妹的愛,朋友的愛,師生間的愛,地球大家庭的愛,這些愛重疊在一齊,構成一股暖流,溫暖人心,構成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這個世界倖幸福福,快歡樂樂,甜甜蜜蜜的生活。

  幾乎所有的父母和長輩都把自我的愛無私的獻給了兒女,可是他們卻根本沒想得到回報;也並沒想把自我的愛給兒女,讓兒女多孝順自我一些,多回報社會。為什麼?為什麼?人間最溫暖的親情只是父母想著兒女,而不是兒女想著父母,孝敬父母呢?

  當父母辛苦一生,操勞一生,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我們,把我們養大成人後,他們慢慢的老去後,當父母走到每個人都不想看到的情景,走到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狀態的時候,異常需要愛,異常需要呵護的時候,有些父母可能應對的是寂寞、孤苦、無助與淒涼。

  同學們,在我們的甜蜜生活中,不妨想想父母的辛苦,所以,我們更應當想想父母,孝敬父母。

  “孝”這個包含傳統美德的字,必將世世相傳,必將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因為,“孝”是一種傳統美德!

  孝經的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中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假期我很榮幸拜讀了孔老夫子的神聖著作——《孝經》,它是中國儒家經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華夏五千多年的文明。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

  “身有傷怡親憂”告誡我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若有傷害,父母會擔心,行孝第一步要保護自己、愛惜好自己。我們要像孔老先生一樣,時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保護、愛惜自己,珍惜父母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機會;要感激父母無私的給了我們一副容顏、一個軀體、一顆心靈。然而,好多人卻不滿足,不滿足自己的容顏,羞澀閉門不出,想盡辦法改變自己的容顏;不滿足自己的身材,矮的想盡辦法把自己變高,胖的想盡辦法減肥;還有那麼一些自殘、甚至輕生的人,這樣不愛惜父母給我們的身體,如何談孝父母呢?

  “夫孝,始於侍親”孝最基本的就是供養父母,給予父母最基本的生活物質保障,至少不要讓父母跟著我們受凍捱餓。但是,轉眼看看現在,我們都已經二十多歲了,又有幾個人可以拍著自己的胸膛說:“我已經不再需要父母的幫助了”,“我每個月還可以給父母存一些錢”又有幾家父母閒居在家裡,享受著子女的孝行呢?恐怕大多數父母仍在辛勤的勞作,仍在流汗、流血。甚至現在社會上還出現了一群新人類——啃老族,他們從小吃父母的,喝父母的,長大了還在吃父母的,喝父母的,他們的孝又在何方呢?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隨著社會瞬息萬變的發展,各種文化席捲而來,一些人對於“行孝”的概念理解也千差萬別。有人認為只有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就是行孝,有人認為只要每個月按時給父母生活費就是行孝,有些人則認為在千里之外打個電話就是行孝,更有甚者認為只要滿足父母的一切要求就是行孝。其實,何為行孝?《論語》裡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所以,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孝”,就是以禮相待,是相互尊重,相互關照。以禮相待能夠讓人與人保持距離,以禮相待就不會無條件的順從父母去作越禮之事。以禮安葬,以禮祭奠是對先人的追思,是對自身的鞭策。如果誰遇到了這樣的父母留下違背於禮遺囑,不該遵循,應按照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簡而言之:孝就是要順從父母的意願,但是又必須是在道德和法律約束的範圍之內進行,不去做逾越之事。《詩經》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父母雙親生養了我們,撫慰我們、養育我們、庇護我們,不厭其煩地照顧我們的成長。他們的恩德就像天空一樣的浩瀚無邊,我們必須要報答他們的恩德。所以,趁著還有機會,趁著我們此身未老,我們應該及時行孝。做兒女的能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常回家看看,多和父母說說心裡話,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的;多從父母的角度看問題,為父母排憂解難,讓父母衣食無憂,幸福地安度晚年;當父母疾病纏身,生活上喪失自理能力的時候,我們做兒女的能精心照料他們,不嫌棄父母,照顧他們是我們做兒女的應盡的責任,不要認為是一種負擔。只有在這個時候才是我們做兒女的對父母盡的最大的孝道,也是最好的行孝方式。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孟子也曾說過:“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他們所描述的是孝的更高的境界——孝順父母,順從父母的意願。古語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如今,我們不需要像王祥一樣,赤身臥寒冰,求鯉歸奉母;不需要像仲由一樣,百里負米為親食;也不需要像孟宗一樣,抱竹而泣,持筍歸做羹。我們能做的就是:聽父母的話,順從父母的意願,父母讓做的,我們努力去做,父母不讓做的,我們待著不去做,不要惹父母生氣;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父母口渴了,靜靜的幫父母倒上一杯溫水;父母累了,輕輕的擦掉父母額頭上的汗珠;父母孤單了,默默的陪伴在他們身邊;父母生病了,送去一次又一次的溫馨的問候。這樣,父母只要看到這些眼睛裡面也會滿含淚水;我們只要可以做到這些就很不錯了,而不是讓父母洗自己的衣襪,也不是坐在電視前面和父母爭遙控,更不是一聲不響的出去玩,而讓父母為我們擔憂。

  “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做一個有孝行有德行的人,不光要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父母的同時還必須要愛所有的父母,不敢對他人的父母有一點厭惡,尊敬自己的父母同時,必須敬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對於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有孝行的人,然而,如今社會有多少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順從,父母不讓自己做的事情,為了滿足自己的內心,堅持去做,讓父母傷心,這樣的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順從、都不孝敬,談何尊重、愛所有的父母呢?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最高的境界乃是——修身立大志,做大事,留名於青史,以彰顯父母的.恩德。每一個父母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兒女成才,希望兒女能健健康康的長大,希望兒女在學校能吃好、睡好、學好。為此,他們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供我們上學、給我們買複習資料、為我們請家教,等我們長大了還為我們的婚姻、事業奔波忙碌,還為我們的子女擔憂。因為不懂事,在學校經常逃課,渾渾噩噩,虛無縹緲,沒有自己的志向,更沒有實現志向的不懈努力,終日無所事事,不時還會違反校紀校規,讓父母來學校,家長會丟盡父母的臉面,讓父母為我們擔心、難過。我們應該多為我們的父母想想,不要以為這些都是父母應該做的。在這個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社會里,即使自己事業有所成績,我們也要時刻想念家中年邁的父母。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線,最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責任和根基。”不要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成為遺憾。願天下所有的父母安享晚年。

  孝經的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幾天前,老師給我們講了講《孝經》第四章,大概內容是:

  不是君王制定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君王所說的言語不敢說,不是君王實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不敢去做。如果你們按這些要求去做的話,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行為,所說過的話,即便天下人都知道了也不會有過失之處,所做的事情傳遍天下也不會遇到怨恨厭惡。衣飾、語言、行為這三點都能做到遵從先代聖明君王的禮法準則,然後才能守住自己的祖宗香火延續興盛。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詩經?大雅?民》裡說:“要從早到晚勤勉不懈,專心奉事天子。”

  聽了老師的解說後,我差不多已經讀熟了,我想,用不了幾分鐘我就能背會了。

  孝經的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最近讀了《孝經》,古文有些晦澀難懂,深感理解的不到位,在這裡想淺談一下對孝道的感悟。中華文化源於易而成於孝,孝敬父母為修德之本,以孝道為根本來修身,齊家,治國,推及平天下。孝是基本原則,是做人做事的檢驗,人不孝免談。《孝經》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勿違。”意思是說生前事父母以禮,遠比死後再補救要可貴的多,事親五要則;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指的是對父母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時候,要竭盡對父母的恭敬,在飲食生活的奉養時,要保持愉悅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帶著憂慮的心情去服侍,父母去世了,要竭盡悲哀之情,料理後事,對先人的祭祀要嚴肅對待。理髮不亂。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孝敬父母,接納父母的不完美;孝敬父母,讓父母放心,孝敬父母,要付出行動;孝敬父母,要對父母和顏悅色;孝敬父母,常常和父母溝通,開導父母。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對父母儘量做到不頂撞,多關心!孝就是道,要做到讓父母安心。對於孝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古語說的好,老小孩老小孩,就是說人年紀大了像個孩子一樣。我們小時候耐心的養育我們,父母年紀大了,我們也要耐心的對待老小孩。

  說到“孝”,以前的理解就是孝敬父母,讀了《孝經》以後才發現自己的狹隘。《孝經》的內容,分為天子,諸侯,以至庶人十八篇。讀了《孝經》以後,瞭解到要把孝道運用在社會各階層,使孝道發揮不同的感化,把孝道用在社會方方面面,這才叫孝道。對你從事的職業忠誠,就是你對這個行業盡孝,這也是孝孝。孝用於國家治理,就叫孝治,以孝治國,以孝治天下人。孝道由時,位決定等級,大孝孝天下,小孝孝敬父母。

  然而,現代人過分自我,彼此疏離,需要笑孝道促進和諧,孝是德之本,要振興道德,必須從孝道重新開始,唯有明白百善孝為先,才能根除萬惡淫為首的亂源。一個人有了知識,就開始對老祖宗有意見,就開始認為我們中國人應該向西方學習,不應該保留中國傳統的文化,這真是大不孝。那麼孝從哪裡培養出來?孝道從家庭培養出來,由童年開始養成好習慣,父母以身作則,在潛移默化中,使子女有所感受,父母仁慈,夫妻忠貞,三代同堂是最好的環境。中華文化重在實踐,我們一定要言行一致。

  自己是自己的主宰,沒有人能夠主宰你,這是自性,性格的性,是人的本性,本性來自於天,就是良心,良心就是天理,天人始終是合一的,我們有自主性,但我們聽老天的話,聽祖宗的話,聽父母的話。沒有天,沒有祖宗,沒有父母就沒有我。

  孝經的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百行孝為先”,這是一句古人的俗語。原本我也不是很懂得“孝”這個字的含義,但當我看了《孝經》以後,我便又進一步地瞭解了這個字的意義。

  《孝經》是一本國學經典,裡面講了許許多多關於“孝”的故事。一篇篇古色古香的文章,一個個引人深思的文字,讓人陶醉其中。雖然《孝經》總字數連兩千也未達,但在中國思想史上已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從西漢開始,這本書受到歷代人們的尊崇和提倡,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廣為傳習,《孝經》稱得上是字數最少、內容最淺而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部文學經典。

  “黃香孝父”的事蹟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黃香小小年紀就很懂事,對父母非常孝順。夏天,天氣炎熱,黃香每次幫父親打完水後,都會拿一把扇子,將席子扇涼了才讓父親躺下,冬天,天寒地凍,黃香怕父親晚上睡不暖,畏寒怕冷,於是每天都搶先上床,以自己體溫捂熱被子,然後再讓父親上去睡。多麼感人肺腑的故事!多麼打動人心的孝子!讀著,讀著,我不禁熱淚盈眶,兩行清淚從眼角流下,輕輕滑過臉龐。

  連世界之作——《三字經》都有大部分筆墨寫了孝的重要性。如有一句:融四歲,能讓梨。這句話講的是“孔融讓梨”。孝順的孔融孝敬長輩,知道把又大又甜的梨讓給哥哥們,自己卻拿小的,又是一個孝子值得我們去學習!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麼能不孝?我們要從小理解“孝”,實踐“孝”,將這本書吟之,誦之,感之,悟之,發揚“孝”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孝經的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中國的孝道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關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是傳統美德。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系統的講論孝道。

  《孝經》,在中國的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它成為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僅短短的十八章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下到上至諸侯,下至黎民百姓,無一不是遵守孝道的。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畝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人性至孝,其情可憫。“盡孝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無鳥私情,情理可恕。李密從小父喪母棄,孤苦伶仃,祖母含辛茹苦,促其成長,後來他因孝被舉薦,屢被徵召,祖母卻日薄西山,朝不慮夕。盡忠還是盡孝,李密進退兩難,侍奉新君,焉知福禍?且遠離祖母,情何以堪?辭命盡孝,抱養祖母卻逆君美意,橫禍將至,李密思量再三,婉轉陳詞,懇請皇上准許他先盡孝後敬忠。李密睿智,避而不談轉侍君的憂懼,卻大肆渲染自己對祖母的感情與孝心,感動了皇帝。

  “百善孝為先”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子欲養而親不待”則是許多人的遺憾,所以我們無論在什麼條件下都要關心自己的親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古人以孝治天下,孝,無論在家還是在中國都是核心。孝的觀念是對中國乃至世界影響最為深重的倫理道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

  如果一個人沒有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個人。孝敬父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礎的條件,就是聽他們的話,只要他們說的是對的,就要照著去做,因為這些多少有點好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樣做到由孝及愛,上愛下孝,就可溫暖人間,和諧統一。

  “百善孝當頭”是的,像是陽光下美好的一種情感,或許我們並沒有在意,或許我們並不知道珍惜,其實世間最純淨的情感一直盪漾在我們的周圍,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人生的真諦。

  孝經的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太陽紅彤彤今天老師讓我們開始學習《孝經·格言別錄》,我們先來學習第一章——開宗明義。

  老師讓我們反覆的讀,理解一下大概意思。我反覆的讀呀讀呀!可是一個字都不懂意思,我覺得這樣讀特別沒有知識性。當我讀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時候,我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我反覆的讀呀讀呀,就是不明白。過了一會,翟老師都給我們講述了一遍。原來,意思是這樣的:我們大家的四肢和毛髮,都是父母賜予給我們的。所以我們不能毀傷我們的身體,如果毀傷了我們自己的身體,就表示你不疼愛父母。因為孝順父母的第一課就是不敢毀傷自己的身體,所以我們大家要愛護我們的身體。

  從這一刻我明白了,我們大家都要孝敬我們的父母。父母感冒的時候,我們給父母吃藥。父母回家的時候,我們要給父母端上一杯茶。父母不開心的時候,我們要逗爸爸媽媽開心······

  孝經的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今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藍藍的天上飄著朵朵白雲,就像一群活潑可愛的小綿羊。

  早晨來到學校以後,我們開始早讀。今天的早讀跟以前不一樣哦,我們讀的是《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讀了幾遍後,我隱隱約約地懂了一點點意思,後來,翟老師給我們仔仔細細地講了其中的意思,我就更深刻地理解了《孝經》的含義。

  晚上回到家,我和媽媽一起讀《孝經》。讀完幾遍後,媽媽說:“寶貝,你能給媽媽講講其中的意思嗎?”“當然可以了!”我說。“孝,首先孝順父母,這是德的根本。其次,我們的身體髮膚,是父母所給的,我們不能輕易毀傷。還有我們要忠於我們的國家,要有所成就,最終建功立業。”媽媽聽了我的講解,誇我講得真不錯。

  雖然我給媽媽講《孝經》,但我心裡卻非常慚愧不已。我心裡想,爸爸媽媽每天辛苦地照顧我,我卻經常對父母大吼大叫。就像老師說的,我在學校表現的像小綿羊一樣乖巧,在家裡卻像大考慮一樣兇猛。以後,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裡,我都要尊敬父母,孝順父母。

  媽媽的話:不知道孩子為什麼在外面和在家裡表現的截然不同,孩子總是把最好的一面表現在外面,在家裡面確實像一隻小考慮。我也在反思,也許是我們做父母的問題。改變孩子,要從改變自己開始。

  孝經的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從開學到現在,我們已經學到了《孝經》的第四章——卿大夫章,我從這四章中學到了很多東西,懂得了一些道理。

  在《孝經》裡講的都是怎樣做人的到理,我就從前四章中看到了一些指導我們如何為人處事的詞語,比如:孝,德之本;愛親、敬親;在上不驕、制節謹度;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德之本。”說的就是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我們要有好的品德就要先學會孝。“愛親、敬親”就是我們要做到的最基本的孝道。“在上不驕、制節謹度;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是要讓我們不要持強凌弱,生活節儉遵守法律法規,不說不合乎情理和法律的話,不做違反道德的行為。給我們做出了在社會上生活的行為準則。

  總之,《孝經》是一部很好的書,現在因為我還小,看到的只有表面的道理,我想,如果我長大了,一定能夠對《孝經》會有一個更深的理解。

  孝經的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孝經》之子於老

  “百善孝為先”、“首孝悌”、“呼,應勿緩;命,應勿懶……”等等,都是在我們,我們人生中必須擁有的第一品質就是“孝”。

  這兩天,一直在給我們講《孝經》中的第一篇章“開宗明義”,我從的講解中,了小孩子為什麼要“孝”。“開宗明義”就是要讓我們知道什麼是“孝”,首先,“孝”是一個國家的基本行為準則,只要一個國家的人,上下一心,全國一體的遵崇孝道,就會國泰民安。其次說的就是個人的“孝”要做到孝順父母,忠實於祖國。

  在和我一起看書的時候還給我講了一個這樣的事:“孝”字,其實是“老”於上,而“子”於下所組成的字,意思就是要讓為人子的我們,時刻的把老人放在心上,揹負在背上,時時刻刻不能。

  《孝經》是教導我們懂“孝”的意義,讓我們知道了如何“孝”的方法和督促我們盡“孝”的一本書,我們要好好的讀,認真的。“孝”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美德,我們要尊崇孝道,將“孝”發揚光大,傳承下去。

  孝經的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今天,晴朗,明媚,藍藍的天上飄著朵朵白雲,就像一群活潑可愛的小綿羊。

  早晨來到學校以後,我們開始早讀。今天的早讀跟以前不一樣哦,我們讀的是《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讀了幾遍後,我隱隱約約地懂了一點點意思,後來,翟給我們仔仔細細地講了其中的意思,我就更深刻地理解了《孝經》的含義。

  晚上回到家,我和媽媽一起讀《孝經》。讀完幾遍後,媽媽說:“,你能給媽媽講講其中的意思嗎?”“當然可以了!”我說。“孝,首先孝順,這是德的根本。其次,我們的身體髮膚,是所給的,我們不能輕易毀傷。還有我們要忠於我們的國家,要有所成就,最終建功立業。”媽媽聽了我的講解,誇我講得真不錯。

  雖然我給媽媽講《孝經》,但我心裡卻非常慚愧不已。我心裡想,媽媽每天辛苦地照顧我,我卻經常對父母大吼大叫。就像說的,我在學校表現的像小綿羊一樣乖巧,在家裡卻像大考慮一樣兇猛。以後,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裡,我都要尊敬父母,孝順父母。

  媽媽的話:不知道孩子為什麼在外面和在家裡表現的截然不同,孩子總是把最好的一面表現在外面,在家裡面確實像一隻小考慮。我也在反思,也許是我們做父母的問題。改變孩子,要從改變開始。

  孝經的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20

  自從進入小學以來,我看過讀過很多書,有:《笑貓日記》《淘氣包馬小跳》《裝在口袋裡的爸爸》《狼王夢》《第七條獵狗》等等,去年年底開始,我與媽媽又開始學習誦讀國學經典系列,目前已誦讀完畢的有《大學》《中庸》《孝經》《笠翁對韻》《三字經》《弟子規》等等。今天,我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孝經》。

  這本書講到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怎麼可能愛他人。“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著我們,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

  《孝經》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麼能不孝。

  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於父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父母哺育我們成長。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終生都應該報答。有句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排在第一位的。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一直具有這種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古代賣身喪父、棄官尋母的故事,而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們感動萬分。不一樣的時代,表達的情感卻是一樣,那就是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其實,今天,對我們來說,孝敬父母,回報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說的那樣,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我們只要在平時多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就完全可以盡到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之心。比如:放學到家時,搬一把椅子給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給父母痛飲;在父母疲憊時說些關心的話語就足以令父母心情變好,孝敬父母原來就這麼簡單。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讓我的爸爸媽媽欣慰,高興和快樂。

  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因此,我們應該用我們的優異成績,我們的健康幸福成長來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孝經的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21

  “百善孝為先”、“首孝悌”、“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等等,都是在教育我們,我們人生中必須擁有的第一品質就是“孝”。

  這兩天,老師一直在給我們講《孝經》中的第一篇章“開宗明義”,我從老師的講解中,懂得了小孩子為什麼要“孝”。“開宗明義”就是要讓我們知道什麼是“孝”,首先,“孝”是一個國家的基本行為準則,只要一個國家的人,上下一心,全國一體的遵崇孝道,就會國泰民安。其次說的就是個人的“孝”要做到孝順父母,忠實於祖國。

  爸爸在和我一起看書的時候還給我講了一個這樣的事:“孝”字,其實是“老”於上,而“子”於下所組成的字,意思就是要讓為人子的我們,時刻的把自己老人放在心上,揹負在背上,時時刻刻不能忘記。

  《孝經》是教導我們懂“孝”的意義,讓我們知道了如何“孝”的方法和督促我們盡“孝”的一本書,我們要好好的讀,認真的學習。“孝”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美德,我們要尊崇孝道,將“孝”發揚光大,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