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圍城的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1篇)

圍城的讀書心得體會

圍城的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1篇)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圍城的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1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圍城的讀書心得體會1

  上週,讀完了王老師很早以前就強烈推薦過的《圍城》。不得不說,這確是一部出色的、有深度的、不可不讀的經典小說。

  在看《圍城》之前,我除了知道這部經典之作的名字和作者外,甚至連主要內容都摸不清楚。因為一種好奇與嚮往,在書櫃前捧起了它。每每去玩幾頁合上書後,心中便會升起一種掛念,對下一段的內容便會有無限的幻想。就這樣懷著始終不變的熱忱讀完了整本小說。十分詫異的發現小說中的“圍城”竟是指——婚姻。“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在當今這個流行“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的時代,真沒想到早在上世紀中葉,就有一位站在時代制高點上的偉大的作家,以高雅而幽默的方式提出了這個觀點,而非當今這般庸俗。憑藉作者對生活細微的觀察、豐富的閱歷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讓人肅然起敬的傳世之作。

  整個故事的情節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人公方鴻漸的一切遭遇——畢業、追求、失戀、任教、結婚……無疑不都是在“圍城”內外進進出出,這一切的目的也不過是要闡發結婚就入深陷圍城一樣。但我想,方鴻漸到底娶的不是自己的意中人,因此婚姻的不美滿似乎還可以理解。而錢鍾書先生假如讓他與心上人唐小芙成為眷屬,結婚後再吵架鬧翻,那麼“假如娶了意中人也不過爾爾,結婚後發現自己娶的總不是意中人”的“圍城”,會不會更加牢不可破呢?不過,也許作者是偏愛唐小芙的,不願讓她嫁給方鴻漸。儘管這樣。其實《圍城》還是一樣的出色。

  《圍城》在人物塑造及語言的幽默上首屈一指的。在描寫一個小孩外貌時,為了表現眉毛與眼睛離得遠,文中的語言是“眼睛和眉毛彼此象是害了相思病”生動而活潑,讓人發笑,卻能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還有說鮑小姐穿著很暴露,文中說她是“區域性的真理,因為真理總是赤裸裸的”。實在讓人忍俊不禁,卻不顯得庸俗。在刻畫一個十分小資、小器的商人形象時,這位商人的語言中便總夾雜著鼻音濃重的英語,而他那自以為自得的“考婿”方法,是在讓人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作者時而尖酸刻薄,時而肚量大得驚人,讓人琢磨不透,卻又像那樣真切的發生著。

  《圍城》中的幽默詼諧,有賴於錢先生博大精深的知識以及深沉厚重的依託。而現在市面上的一些所謂的“幽默”,顯然就缺少這樣的人文精神,那樣的“幽默”,實在可鄙。《圍城》,錢鍾書,才是真正厚重的高雅的幽默。

  圍城的讀書心得體會2

  看這本書之前,我就聽到這句名言“城外的人想進來,城內的人想出去”。在我的腦海裡,就建立起一道城門一樣的牆。我就特別想了解城裡城外的區別,想了解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當一頁頁讀下去後,我才發現這“牆”是有寓意的,並不是實物中的牆。這種“牆”的出現,可以存在方方面面。這句話可以很好的表達人的心裡狀態,而且非常形象,就對錢鍾書這位作者產生了敬佩之情。

  這本書主要介紹男主人公方鴻漸幾段感情經歷來闡釋這一寓意的。當他還是單身的時候,對愛情非常向往。在愛情方面,他完全不能自拔,做任何事都願意。心上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他都會煩惱或高興一整天。當他和孫柔佳結婚以後,他有變得很敏感。倆人老是會為很小的事情發生爭執。最後,倆人不歡而散。方鴻漸一個人在冷風中,穿著長袍漫步,看上去特別悽慘。看到這種場面,我不斷地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這也促使我不斷思考,總想得出點什麼結論。可是,在這些方面,我真得稀裡糊塗,也想不出其中的真諦。

  結合自己的經歷,我感受到了這句話在自己身上也適用。我現在呆在安逸的校園裡,總覺得這裡太平靜,根本不是真正發的生活。校園的生活太安靜,太不刺激。我們在這根本體驗不到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事。這裡只會讓自己頹廢,讓自己沒有上進心,唯一的好處就是舒服。其實,這其中的舒服真正體驗起來是十分心酸的。自己能擁有這麼安逸的生活,都是父母給予的。現在,他們擔著家裡的重擔,十分的辛苦。我覺得如果自己要想承擔家裡的重任,必須進入社會。去體驗人世間的酸甜苦辣。自己真正有一定的成長。

  社會是什麼,是充滿著形形色色的人。有著不同檔次和不同規模的商店;有著開著不同車和不同身份的人;有著為了生活和生存拼命勞作的場景。這裡有著辛酸,有著幸福,有著無耐,有著欣喜,有著迷茫,有著鬥勁。這才是真正的生活,真正的人間。當然,這裡的環境沒有校園優美。這裡的人沒有校園單純。這裡的壓力遠沒有校園強。

  我對自己現在如此安逸的生活,覺得自己太過於頹廢。只要想起這一切都是父母為我承擔著,我的內心更加不好受。我想進入社會,讓自己獨擋一面。可看到社會的壓力,我覺得那時會想起校園的生活。人就是這樣,一點也不安分,老想著自己沒有的,而不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不管你怎麼想,你都不可能來到你想象的環境。為什麼不珍惜當下的美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呢?正如今年兩會上提出的“中國夢”。我們不管如何規劃自己祖國的大好河山,如何整治社會的氛氣,都很不會有任何的起色,對國家也根本沒有什麼好處。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做本職工作。你該學習就學習,你該工作就工作,你該享受就享受。你能為國家做貢獻,就切合實際的去做。你沒有能力為祖國做貢獻的,就安分守己,不要給國家添麻煩。

  人這一輩子就應該經歷那不同的事情,那才是完整的一生。我覺得那是非常享受的人生。這是我讀完《圍城》以後的感受。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毀滅,包括人在內,只有人的行動和對行動的記憶是永恆的。為了我們老的時候有值得回憶的事情,我們應該好好地珍惜當下,並且採取行動,從而使自己的生命永恆。

  最後,我想對自己說,什麼階段做什麼事情,沒必要惆悵,沒必要傷感。只要你抓住人生的每一階段,用心地去對待,去享受,你的人生將會是完整的。同學們,朋友們,讓我們一起珍惜當下,珍惜著來之不易的瞬間,一起進步,一起奮鬥,一起享受!

  真的,時間就是生命,最浪費不起的就是時間。我們千萬不能浪費金錢,是不容原諒的事情。好好地對待自己,對待自己的人生,對待自己的未來。你需要對愛你的人負責,為整個家庭負責,為自己負責。遠方的美景正等待著你,不要放棄,特別是因為害怕或惰性的放棄,這是最不容原諒的。加油!

  圍城的讀書心得體會3

  很早就聽人說:“城裡的人想衝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這句話,懷著一窺其究的心理翻開了《圍城》。從此欲罷不能……

  《圍城》是一部風格獨特的現實主義諷刺長篇小說,也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市井百態圖。作者透過主人公方鴻漸留學(不如說遊學)回國、相親、戀愛、找工作等一系列事件,運用幽默、辛辣的筆風,一針見血地把一個個人物的靈魂展現在讀者面前。作者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視著人生,毫不掩飾地揭露出人性的劣根性、生活的真實性,入木三分地撕裂開來並加以展示,給人以思想深層次的震撼與啟迪。

  《圍城》無疑是在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實的生活。方鴻漸與孫柔嘉相識是偶然,所以結婚也是偶然,蘇文紈與曹元朗、趙辛楣與趙太太他們從相識到結婚更是偶然了。每個人從懂事的那天起就開始追逐自己認為理想的愛情,當追到的時候又在為愛情尋找一個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有的人為它兩鬢斑白、有的人為它枯萎凋謝,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理想愛情似乎太遙遠,所以到最後不得不舉起雙手,向現實、向生活、向婚姻繳械投降。看一看現實中的生活,十之八九的人在結婚之前都不曾想到自己的婚姻是這般景象,許多人在結婚的那一刻都會問自己:這就是自己一直尋找的愛情和幸福嗎?答案只有他自己知道。其實生活已經教給我們一個規律:婚姻是隨機的!結婚就像圍城,有的人想進去,進去的人想出來!法國哲學家羅素說:“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不管用什麼來比喻結婚,瞭解自己的婚姻才是最真實的!在沒有結婚之前,人們都想借助愛情這把紅鑰匙開啟婚姻的城門,用婚姻這座城堡守住自己的愛情,但進去的人卻發現,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把愛情的紅鑰匙弄丟了,只剩下串鑰匙的那根繩子還套在脖子上,其實愛情已經被歲月調配得五顏六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時的愛情已經昇華為親情了。

  作者以《圍城》做書名,也許想告訴我們:不僅婚姻像圍城,人生、生活、職業等等更像圍城。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便嚮往小學裡哥哥姐姐們的歡天喜地;到了小學幻想自己如中學生一樣多愁善感;進了中學又開始期盼像大學生一樣瀟灑自如;剛跨入大學卻又踮起腳尖遙望圍牆外的精彩世界;上了班,看見老闆們一個個都氣宇軒昂,於是自己開始籌劃著跳槽或創業;到了四五十歲,看見老人們領著孫子孫女在夕陽下散步,心想自己為了事業辛苦勞累了半輩子,什麼時候才可以像這些老人一樣靜享天倫之樂?等到老了又反過來懷念童年時的天真純潔。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兜圈子,重複的做同一件事情:找個籠子把自己關起來,過了不久卻發現那邊的風景比這邊更好,於是出了這個籠子進了那個籠子。就這樣不斷的重複並樂此不疲。

  《圍城》中既無純善也無大惡,有的只是貼近生活的真實感。作者把自己所領悟到的人生哲理透過一個個故事反映出來,讓讀者明白什麼是人性的美與醜、真與假、實與虛。

  有人說《圍城》是一本智慧的書、也有人說《圍城》裡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小說。不管《圍城》是本什麼樣的書或者說錢鍾書寫《圍城》用意何在,但它的影響是深遠的,它改變一代人的戀愛觀和婚姻觀。未婚者把它當作一個跳板來了解婚姻,已婚者把它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審視自己的婚姻,而所有人都應該把他當作人生的一面鏡子,一面透視靈魂的鏡子!

  《圍城》裡的人、事、情,昨天有、今天有、明天同樣會有!

  圍城的讀書心得體會4

  《圍城》這本書我讀了很多遍這次讀完以後對這本書又有了些新的認識。

  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單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著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也許從第—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

  —種是真正大寫的入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為他們近乎模範的舉止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種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時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城俯他們的行為舉止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後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凱用了多少手段才當上大總統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連現在的企業在商場上競爭也用盡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面對這些時都能夠狠下—條心的。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漸—樣有那麼一點的良心有那麼—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偽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圍城的讀書心得體會5

  前段時間,我看了錢鍾書的《圍城》,在這我談一下自己讀完這本書的感受。

  《圍城》的確是一本好書,每次讀完它我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好書也的確能讓我在忙碌的學習生活中找到一片閒暇的時光,讓自己緩解一下疲勞,使人在心靈上得到釋放。

  書的確是一本好書,只是第一次讀說不出是哪裡好,沒結婚的人看《圍城》也許只是為了瞭解圍城裡的世界,結了婚的人看圍城也許是為了尋找一種解脫,心靈上的慰籍,但我看圍城卻是沒有目的的。

  看過一遍時,覺得圍城裡面和圍城外面一樣的精彩,那時屬於學上時代的混沌與浪漫,那些追求愛情的執著與瘋狂,那些工作中的心計與假裝,那些婚姻的平淡與瑣碎……所有的這一切都讓《圍城》變的豐富。方鴻漸鮮明的形象,骨子裡透著封建文人的腐朽氣味,臉上卻掛著西式新派的風範,他活著沒打算,在隨波逐流中沉浮。

  後來再看《圍城》發現方鴻漸並非初見那般,方鴻漸有著南方人的靦腆,又出生於不亞於中產階級的家庭,受良好的教育,雖然文憑是買回來的,他不是笨,只是懶不願學個正經的本本回來罷了。書中買假的文憑的事件足夠說明他的聰明,可惜聰明不在點子上。他不懂得世故,不懂得圓滑與融通,更可怕的是他很單純。單純這詞用來形容女子,女孩子便可用純潔或者安琪兒來說事,要是說男人單純,只能用無用來形容。他的好友,趙辛楣不也說他沒用嗎?但有一點,方鴻漸是一點點心計都沒有的。

  以《圍城》作書名,作者要告訴我們不僅婚姻像圍城,生活、學習、工作等等更像圍城,我們一直都在兜圈子,重複的做同一件事情:找個籠子鑽進去,過了不久發現另外一邊的風景更美,於是又進了另外一個籠子,可最終我們也沒能逃脫活在籠子裡的命運。《圍城》也是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實的生活,每個人從開始懂事的那天起就開始追逐自己的夢想,但真正實現的又有幾人?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書中方鴻漸也遇到同樣的問題,他選擇了放棄,從這裡也看的出他的無用,是一個不願圓滑的人,守著內心的淨土,單純的同時又是孤獨的。起初他們滿懷希望的離開上海,準備好好在三閭大學大展拳腳,可結果卻不盡人意,原來一切都是偽裝的,大學中教師們個個勾心鬥角,工作不快,到處明爭暗鬥,看到這,我不禁聯想起現在的社會,社會就是一座無形的城,是一座我們無法選擇逃避還是面對的城,社會中永遠不可能白的就是白的,黑的就是黑的,有的只是白的裡面參雜著黑的,黑的裡面似乎又帶那麼一點白的。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存在的,無依的,孤獨的。

  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生活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生活在生活的四堵牆下過完一生,每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於你在這個圍城下活的是否精彩,假如你始終想著去衝出圍,那你永遠都會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的價值。

  世間的人有千千萬萬,性格使然,方鴻漸是個好人,單純的人,也是如我一樣的人,因此我會鍾情於此書,我也不會揣摩人的心思與想法,也不會去想每句話的隱含意義。在學校這個相對單純的環境裡,我們要保持一顆乾淨、積極向上的心去創作這座圍城,因為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出於一座圍城之中。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的美好,當城中的色彩變的柔和,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

  圍城的讀書心得體會6

  《圍城》是一部值得讀的著作。裡面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假期的生活就像是一潭死水,雖然偶爾也會有一絲漣漪,但始終掀不起什麼大浪。鞭炮,註定要在小孩子的手裡才能產生神奇的作用,就像是西裝註定要配上皮鞋才好看。此刻,屋門外,正是一群沉溺在鞭炮魔法中的小朋友,我努力地把自己揉扁也不能擠進他們的圈子,或許,此刻來說,我就是那城外的人,而他們正是那城裡的人。不同的是,我想衝進去,而他們卻不想逃出來。

  每個人都應必備一本書,不是語文書,也不是數學書,而是電子書。男孩子的電子書裡更多的是武俠玄幻,女孩子的電子書裡更多的則是校園言情,不巧剛好我的電子書里正有《圍城》。

  《圍城》中最讓人歎服的莫過於恰到好處的比喻,這些比喻就像是平時和好朋友開玩笑,既不能開得太過分,又能有一種和諧氣氛的功效。

  每個人的心裡是否都有一座城?

  蘇文紈把方鴻漸放進了她的城,卻將苦苦追尋的趙辛楣據於城外,但最終卻將自己鎖在了曹元朗的城裡。方鴻漸因為蘇文紈未能進入唐曉芙的城,就像是戴望舒永遠也逃不了的雨巷。

  無論是愛情的圍城,還是事業的圍城,又或者是婚姻的圍城,方鴻漸苦苦的追尋,就像是一隻笨驢子,以為每前進一步就能咬到眼睛之前、唇吻之上的蘿蔔。人生就是如此,從一個圍城走向另一個圍城,從一個希望走向另一個希望。

  我不知道我心中的那一座城是什麼,或許是一個人,又或許是一個未實現的願望。

  孩提時代,我希望我能像大孩子一樣,在蔚藍的天空下放風箏,然後剪斷手裡的線,放任它自由地飛翔。等到我成了大孩子,卻發現我向往的是那些過去了的,以前不懂得珍惜的童年時期,就算是我摔壞了什麼明貴的陶瓷也不會受到責罵。

  也許,年齡也是我一生中的圍城。

  曾經中學時的摯友,如此已走入了愛情的圍城。後來我才明白,年輕就是不斷的犯錯,然後不斷的改正,到最後已經不再去計較對與錯,因為對與錯根本就沒有定義,就像是一加一永遠等於二,而她和我卻已不再是我們。

  我並不羨慕她們,因為每一座城裡都會有一道陽光,只要向著有光的地方走,就不會孤單。

  每個人的心裡真有一座城,或許寬敞,或許委婉。走出圍城是我們在收到壓力和束縛時想的自救途徑,然而平凡的生活讓我們不得不在不同的圍城見選擇。

  圍城的讀書心得體會7

  讀《圍誠》之前,聽說名氣很大,很想一讀;讀《圍城》時,因為哲理深,讀得很慢,恨不得一把扔掉。終於讀完,才知道要找專家了。

  翻開發黃的資料,專家們的重要見解大同小異:《圍城》是錢鍾書寫於20世紀40年代中期,寫了“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寫他們的“基本根性”。“某一部分社會,”實際是舊中國荒謬迷亂的病態社會,“某一類人”是病態社會中的知識分子,他們落寞、迷惘、卑瑣、掩卷,為深居簡出而沉思

  《圍城》寫病態的社會,寫病態的人,究竟是為什麼,讀《圍城》的人那麼多而且與目俱增?

  對病態社會中的病態人,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那錢鍾書呢?《圍城》富有哲理,極具人性味和人文色彩,應該有錢鍾書的深切期望。

  能否這樣比喻?試想——秋季來到冬季將至。江河枯水甚至斷流,江河降格為鱷魚潭。鱷魚原先不愁吃喝,現在時時處處為生計費盡心思。《圍城》中的“某一部分社會”,很像淒涼的鱷魚潭;《圍城》寫的“某一類人”,很像鱷魚潭中的鱷魚。哪一條鱷魚能逃過劫以難?

  資深的記者,包括CCTV的.記者,渴求採訪錢鍾書,錢氏夫婦深居簡出。無冕之王坐了冷板凳,吃了閉門羹,高高在上的錢老富有哲理的《圍誠》,難道可望而不可及?

  誰人參破禪機?《圍城》中充斥爭鬥;錢氏崇尚深居簡出,箇中哲理,讓人受益匪淺。

  互相爭鬥,源於“基本根性”,可悲也有可取。在垮塌的礦井中,礦工在黑暗中祈禱,這是加速死亡的沉寂。有經驗的老礦工,自己抽耳光,卻汙賴是某人打的。就這樣挑起了爭鬥。礦工們因此而擺脫死寂,保持旺盛鬥志。並最終獲救。“某一部分社會”死寂可怕,“某一類人物”爭鬥不休,可嘆可悲,但卻是掙脫死寂。

  趙辛楣在不知情時,嫉妒方鴻漸,故意灌醉方鴻漸害他出醜。甚至用心把方鴻漸弄到三閣大學去。他傲慢無禮地對待方鴻漸,想用威風壓倒和嚇退方鴻漸,方鴻漸並不希望趙辛楣,請人吃飯時並沒請他,有什麼大不了?

  “趙辛楣對方鴻漸雖有醋意並無什麼你死我活的億恨”。還成為了好朋友,正所謂不打不相識,方鴻漸同情趙辛楣,也對他有了好感,兩人關係越來越密切。

  鱷魚潭中還在爭鬥,但有一條擺脫了爭鬥,帶著傷痕和生存的經驗教訓,深居簡出,期待著明天的祥和。生物學家證明,鱷魚潭最後存活下來的,不一定是最兇最猛的。卻一定是深居簡出的一條。深居簡出的揚子鱷,在中國已有兩億年的生活史。

  雙耳夫聰的貝多芬,憑著視覺指揮著自己的樂隊,演奏著自己的《命運交響曲》評論家讚歎說,貝多芬將自己對整個人生的希望,寄託在轟鳴的交響曲。

  錢氏筆下的鱷魚,寄託了深厚的期望,那是哲學理念。爭鬥,從相反相成走向相輔相成;隱忍,以退避三舍贏得碩果永在。中國式的揚子鱷,已經訴說兩億年……

  圍城的讀書心得體會8

  《圍城》是錢先生的長篇小說,也是一部家喻戶曉的現代文學經典。小說充盈,兼以理勝於情,是小說中的宋詩。

  所謂“圍城”,如書中人物所說,是脫胎於兩句歐洲成語。英國人說:“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法國人的說法是:結婚猶如“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本書的主人公方鴻漸本來不知道有“圍城”之說,然而,當他聽人說到“圍城”,並且經過後來的坎坷,便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想法。”“圍城”是對一種人生情境的形象概括,也是對一種心理意態的巧妙把捉。“圍城”所描繪的,乃是人類理想主義和幻想破滅的永恆迴圈。

  古往今來,多少人都是從自以為天佑神助開始,而從意識到造化弄人結束。《圍城》中時起時伏,處處申說的,都是理想的不斷升騰和一再破滅。經常是事將成矣而毀即隨之,浪拋心力而已。許多人終身處於“圍城”境遇而不察,因此,“圍城”完全可以作為人類身處困境、屢遭挫折的象徵。錢鍾書先生旁觀浮生,思慮沉潛;指點世態,寄慨遙深,以形而下示形而上,使讀者對人生恍然如有所知。本書風格幽默,妙譬可人,讀之頗可領略漢語文字的豐贍粹美。

  《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的“圍城”困境: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交織著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萬事。“圍城”困境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好像很有點悲觀,但骨子裡卻是個嚴肅的追求,熱忱深埋在冷靜之下,一如錢鍾書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終極理想、終極目的的虛妄,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過程不再僅僅成為一種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義得以被認識和承認,使我們明白追求與希望的無止境而義無反顧,不再墮入虛無。

  《圍城》一書是錢鍾書“錙銖積累”而寫成的,小說沒有明確的故事線索,只是一些由作者瑣碎的見識和經歷”拼湊”成的瑣碎的情節。就一般而言,情節瑣碎的書必然要有絕佳的言語表達才能成為一本成功的作品。錢鍾書的《圍城》果真是把語言運用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讀《圍城》不能像讀一般小說那樣只注重情節而忽視語言了,如果那樣的話,《圍城》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圍城》裡面的精言妙語是這部小說的最成功之處,也是最值得賞析的地方。

  圍城的讀書心得體會9

  有人說,因為一個人戀上一座城;而我,因為一句話,戀上一本書!

  第一次接觸《圍城》這部小說是在高中語文課本上。當時就深深被“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來”這一句所吸引,很可惜,那時總是沒有機會拜讀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後來畢業了才得空看完了那本心儀已久的著作!

  《圍城》這部小說取材於1937年及以後的若干年。小說以留法回國的青年方鴻漸為主線,描寫了一群留學生與大學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等問題上遇到的矛盾糾葛,揭示了一些所謂上層知識分子自私、貪婪和虛偽的人性。

  今日再次拾起這本書,對於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彷彿看到了我自己,我又何嘗不是像方鴻漸一樣不停地進城出城,盲目的不停地奔走反覆,只為了一張文憑,一張出城的通行證!正如錢鍾書先生在書中所說“這一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掩起來。”我還是一個學生,我的那座城裡面又有些什麼東西呢?依然還是是學校吧,我只是這城內的一人,而這一堵堵城牆將我牢牢的困住,我的思想我的行為都被禁錮著,只能在這個城裡面演繹著一幕幕的悲喜劇。和很多人一樣,我想拼命的逃出去。而城外的人呢?他們正無比興奮地期待著進入這座華麗的城堡,就像幾年前的我一樣。為了進這一座城,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城,而今身處在城內的我們又滿懷希望地步入下一個城——工作。

  突然地有一種莫名的失落感,人生就像是一個圍城,人們總是從一座圍城跳入另一座圍城,卻始終無法超越圍城。難怪錢鍾書先生會說“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來。”

  輕輕地合上書本,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滿腦子都是方鴻漸與孫柔嘉吵架時的情景,那末了的句號,似乎並沒有意味著故事的終結,反而像是在向人們宣告著另一個新故事的開始!

  圍城的讀書心得體會10

  主人公方鴻漸從歐洲留學回國後,進出事業、愛情、家庭三座”圍城”,屢屢抗戰,最後仍免不了失敗的命運,書中還塑造了另一些“歸海派”人物和國內的知識分子,如空虛無聊的趙辛楣,矯情淺薄的蘇文紈,純真可愛的唐曉芙,巧於心計的孫柔嘉,虛偽卑鄙的李梅亭。作者透過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運用諷刺的語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發掘了人物的隱秘心理。

  性格決定命運,我想是這樣的,書中的主人公方漸鴻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他雖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則,甚至還帶有一絲玩世不恭的態度,正是因為這種性格,使他身陷“圍城”。其實,“圍城”都是自己創造的,他想成為大人物,這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變環境,並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在那個時代,作個大人物不容易,必須有高尚的品質和情操,要具備很多優點……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門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己都覺得對不起自己的事情。而方鴻漸,他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面對自己的慾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兩者交界處遊蕩。正是這種性格,使他身陷自己為自己創造的“圍城”。

  我認為,做人應該有原則,應該用正當的手段去達成自己的目標,如果這個目標現在實現不了,就只能說明你自身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要多看看自身的因素。如果目標很大,可能自己無法實現,那也不要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要做事,先學做人,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做人原則都沒有,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覺得,一個人一生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學會做人,當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時,回想自己的一生,或順利,或坎坷,但自己問心無愧,這便是一生最大的成就。

  可方漸鴻偏偏愛慕虛榮,看到他購買假的文憑那段時,我不禁心生笑意。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購買了假的文憑,買了以後又覺得良心受到了譴責,他又深陷“圍城”了。而這個“圍城”,使他自己為自己築建的枷鎖,一切皆因慾望,利益,虛榮。

  在競爭愈加激烈的今天,更多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和虛榮所困。這本書恰巧揭示了人的心靈最深處的罪惡。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躲在黑暗的角落裡,或攻於心計,明爭暗鬥,甚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人們在貪婪和慾望的驅使下變得可怕。這本書,更是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慾望和利益的可怕。

  方漸鴻一生中遭遇了很多“圍城”,這是他的性格決定的,這些看似偶然的困擾,事實上卻是必然的。

  這本書寫得也很有文學色彩。作者幽默的筆墨使一個性格鮮明的小人物躍然紙上。有人說,方漸鴻是作者本人的影子,無論是真是假,方漸鴻這個人物作者描寫得非常到位。作者的筆墨幽默,在幾處人物的外貌描寫中也得以體現。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語言諷刺嘲弄一些社會現象,文字順暢,使人讀起來通俗易懂。在寫作方面這本書也有很多我值得學習的地方。

  其實,有時我們也會身陷“圍城”,但更多都是我們自己為自己創造的。我曾經也有很多煩惱和困擾,現在看來,也不足為奇了。成功要靠自己努力爭取,“如果你失敗了,就說明你還不夠強大,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吧!”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變自己。只能是我去適應環境,環境並不會來適應我。想要打破自己身邊的“圍城”很簡單,凡事應更多地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考慮,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圍在城中的人想突出來,城外的人想衝出去,職業如此,其他大多也莫過於此,人生大都如此”這就是那本書闡釋的主旨。其實,我感覺也可以理解為:“一些人普遍想衝出那些落後、守舊、不切實際的思想,而那些落後、守舊、不切實際的思想在人們心中卻成了圍牆,把他們包圍住了,而他們卻要想方設法衝出去。”大概如此。

  讀完這本書後,我很自然就想起這樣一件事。我曾經問過我的兩個朋友一個同樣的問題:假如太陽掉到大海里去了,那將會是一個怎樣的畫面呢?他們的回答截然不同,前一個罵我天真爛漫、愚昧無知;而另一個則不以為然地答道:“那就一定會變成一大鍋魚湯啦。”我倆聽後不禁捧腹大笑。大笑過後,我卻在沉思,會有多少人給我類似的答案呢?曾經,我也在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資深的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分別給在校的大學生和一群小朋友看一個畫在紙上的圓圈。在校大學生們的回答幾乎一致,“這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圓圈而已,沒什麼特別”;而一群小朋友的答案卻是無奇不有,答案有很多,就只是沒有一個回答說只是一個普通的圓圈而已。

  上述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年紀越大,學識越淵博的人想象力就越差,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人們是被模式化的教育培育出來的,都被標準的答案所套住,如果人類真的被這樣的程式套住的話,那麼就不會再有“夸父逐日,女媧造人”這些從遠古時期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因為它們給予人類的都是荒唐。

  作為學生,在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時代賦予我們的激丨情與夢想,都被禁錮了。人們的想象力呢?更早就在小學的時候就被扼殺了。我們所擁有的快樂呢?激丨情呢?難道被牢牢地壓在書本的下面了嗎?我們從小不就已經住進了“圍城”了嗎?

  模式化教育就像一堵無影的牆,千萬不能偎依在它的懷抱中,要學會擺脫,衝開這堵無影的牆。那麼,才不會成為被層層篩選剩下的畸形心理的學習機器,這樣才不會被束縛住,才可以追求自己的夢!

  《圍城》已讀,生活仍在繼續,圍城如社會,故事如生活,但我希望:我的社會不是圍城,我的生活也不僅是故事。

  圍城的讀書心得體會11

  早聞錢老有才,暑假終於有時間細細品讀《圍城》。今日讀完,我對錢老的才學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圍城》引發的思考很多,光是題目就有些令人琢磨不透。對此,議論的人很多,我大多看了看,還是沒找到合意的。在自己的空間裡,得以發發自己的淺見,還望能拋磚引玉。

  首先,《圍城》描述的是一個留洋生方鴻漸的回國生活。方鴻漸花著準丈人的錢,在國外消遣著日子,深知自己無才而無錢,無奈中回國慢慢尋事。在國內轉了一圈方知自己的地位像失事的飛機,層層往下降。留洋博士的虛名也逐漸被揭開面紗。之後事事不順,工作不起眼,生活落魄。而方鴻漸在這一下墜的過程中未嘗沒有期望,只是在自己的期望中又一次下墜。錢老自己在文中說道:“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又說像“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方鴻漸的生活亦是如此。《圍城》是一本沒有結局的書,因為“圍城”也是沒有結局的。

  我是這樣理解《圍城》這部書的:《圍城》裡寫的都是些虛無的故事,而這些虛無的故事又是現實的。這不得不佩服錢老精闢的學問。我以為這本書所啟發的是一個過程,一個希望與失望迭然而至的過程。法國的成語對“圍城”這個詞做了很好的詮釋,那便是:城裡的人想出來而城外的人想進去。這是很微妙的一種感覺,我們在生活中,無時無刻都有著期望。好比在做學生時,總羨慕成年人能不受管束;讀書時,總希望打仗(這樣就可以不用讀了);做老師的總認為老師的工資最低,工作量最大,最傷害身體等等,總希望能夠變成其他的職業;而其他職業的人(譬如我的父母)又總覺得當老師的輕鬆而沒有壓力,工作穩定福利又好……總而言之,就是從事一種職業的人總認為其他的職業比自己的職業輕鬆而薪水高,一類人總認為另外的一類人有比自己更多的權利,生活得比自己更好,所以,總羨慕別人的職業。然而真正到自己嘗試去做時,才知道並非如此。

  “圍城”也是這個道理,城外的人總認為城內好,反之,城內的人又認為城外好。於是便盲目地嘗試,週而復始,仍對其他人充滿企盼。沒結婚的人期盼結婚,而結婚後又希望單身。由此一來,便結了離,離了結。結之前嚮往結之後,離之前嚮往離之後,沒有結局。並且不光是婚姻,我以為人一生所經歷的所有事情都是這個道理,都是這個規律。

  早就聽說過,擁有理想是非常美妙的事情,人要擁有目標,生活才會有意義之類的話。但是,當真正的目標實現以後又是否像自己所期盼的那樣美好呢?“圍城”的道理就是這樣。當你擁有自己的目標好比“進城”,而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又發現不如自己所期望的,便是“出城”。“圍城”說白了就是自己不斷的追求與追求到之後對於成功的厭煩和不滿意兩者的不斷矛盾,不斷反覆,不斷轉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經歷滿意與失望,開心與厭惡,執著與動搖等等,這構成了我們的思想和生活。換句話說,“圍城”的思想就是人類的精神世界。

  讀完《圍城》,我想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借鑑。例如在人生的困境中,我們所追求所企盼的東西極有可能都是虛假的。那麼,我們辛苦地去追求一些虛假的東西未免太不值得?而其實恰恰相反。人生的意義正在於此,在不斷的追求與希望之中,我們會經歷喜怒哀樂,追求得越多,所經歷的就越多,這正是人生的一筆財富。莫想一個目標或幾個目標規劃一生,這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一個人在發展中所經歷的會不同,並且自己制定的目標實現時也未必和自己所期盼的相同。從這個角度講,悲觀一點,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最後,還是不得不再佩服錢老一次。或許此書還有更深的含義或寓意,但鄙人不才,僅能淺讀至此。《圍城》真是本好書,希望讀過此文的朋友有機會定要看看。讀了《圍城》,才會明白我們為什麼要義無反顧地追求與希望——只有這樣,人生才不會虛無。